《華嚴發願文略釋》 將釋此文大分為二: 一、懸談分三: (一)釋文題 文曰: 華嚴發願文 這一篇文章,以華嚴發願文五字為題,華嚴發願四個字為別題,文之一字為通題,通是通用於其他文章,別是別限本文。華嚴二字,是一部大經的名字,具足稱為「大方廣佛華嚴經」,是我國佛教華嚴宗所依崇的一部大經,總共有八十卷,以信解行證四分,暢演轉凡成聖,修行成佛的法門。大方廣三個字,是此經所要宣示的大法,佛字是佛陀的簡稱,他是親證此大法的人,華嚴是譬喻,說明學佛行者,修行普賢萬行因華,莊嚴一乘無上佛果,經之一字,也是通題,有貫穿、常道二義,經就是線,能貫穿佛陀一生所說的諸法真理;經亦可稱為常道,就是亘古不變的真理。此一大華嚴經,乃我釋迦世尊金口親宣的成佛法門。原屬梵文,唐代武則天女皇,詔請盂蘭國實叉難陀尊者,為華流通以來,人多歡喜研讀,浸成一大宗派。宗徒滿天下。北宋守遂禪師初讀此經,深喜其義乃為文發願立志修學,特寫出這篇傳誦千古的願文以明其志此本文之由來。 二、釋人題 文曰: 湖廣鄖陽鳳山蘭惹守遂述 華嚴大經是成佛的法門,千生罕遇,萬劫難逢。守遂禪師,是一位有大善根的人,獲得此經以後,如獲至寶。乃於佛前,作文發願,誓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讀誦此經,解悟此經,流通此經,弘揚此經,並願常得親近毗盧遮那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彌勒諸大菩薩、善財童子等諸聖賢輩。祈望時常蒙受,華藏世界諸佛菩薩慈悲攝受,證明功德。並願將此功德,回向四恩三有,法界眾生,同消罪垢,同解冤業,同遊華藏,同證菩提。 守遂淨師,是湖廣府鄖陽縣人,出家於鳳山蘭惹,是位修道成功的嗣法沙門,他是大洪山真歇清了禪師的傳法弟子,著作有佛說遺教三經釋注,流行於世。禪師可以說是一位善根深厚的得道高僧。從他寫的這篇發願文中,即可知道他道德文章,俱臻上乘了。 三、談因緣 文曰: 為勸大眾修學華嚴大法故 這次我為什麼,要跟各位講這篇華嚴發願文呢?說起來有兩大原因:第一、因為時間有限,我在這裡不能久留,要趕回台北主持六月十九日的觀音成道大法會。算算在這裡的時間,祗有三個星期好待,三星期祗能講六座經,長的經文,無法講完。這篇願文分六座來講,差不多正好講完。第二、我們蓮社是弘揚華嚴大法的,這篇華嚴發願文,正是我們修學華嚴的人,所必須要研讀的一篇文章,因此,我想利用這個機會,來和各位研究一下。我們可以藉此知道,過去祖師們怎樣用心發願,來修學這華嚴大法的。把他們的經驗,當著我們修道學法的幫助。所以我也來勸請大眾,依此文意,發願修學華嚴大法。以期正確的走上成佛之道。 二、釋文・分三: (一) 皈敬偈語。「代序分」文曰: 稽首華嚴真性海 種種光明遍照尊 普賢萬行所莊嚴 一切真如法界藏 龍樹龍宮親誦憶 實叉盂闐闡微言 一乘圓頓妙法門 見性成佛真秘典 手捧目觀心口誦 當知宿有大因緣 見聞隨喜發菩提 究竟圓成薩婆若 這第一首偈,是皈敬三寶。「稽首」,是至誠恭敬頂禮的意思,「華嚴真性海。」是指的法寶。華嚴是大經的尊稱,真性海,是大經所詮示的真如法性真理,海字形容真如法性理體,是豎窮、橫遍,如大海一樣的深廣無邊的樣子。「種種光明遍照尊。」這是指的毗盧遮那如來,是指的佛寶。梵語毗盧遮部,譯曰光明遍照,種種是形容佛果所具的一切光明,如阿彌陀佛的無邊光、無量光、無礙光等十二種光明,所以稱種種光明。普賢萬行所莊嚴,普賢是菩薩眾的代表,這句是說的僧寶。同時也是說明,這種種光明所莊嚴的佛身,是佛陀在因中修行普賢萬行的善因,所莊嚴起來的。一切真如法界藏,真如隨淨緣成四聖法界;隨染緣,則成六凡法界,所以說一切真如,這一切聖凡的真如法性,都分別含藏十法界聖凡的身相中。這一句是說的自性三寶 華嚴大經,是毗盧遮那如來,成佛道後,三七日中,一口氣所宣說出來的無上法門。但因當時眾生,急於求出生死苦、得涅槃樂,所以這「莊嚴佛土,成就眾生」的成佛大法,反被忽視了。直至佛滅六百年後,有龍樹菩薩出,始自龍宮誦出大經,大唐盛世傳至我國。經盂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尊者,譯成華文。那就是我們現在所讀的八十卷大華嚴經。「龍樹龍宮親誦憶,實叉難陀闡微言」。現在這句偈,就是說的這一段故事。龍樹是印度的大菩薩,實叉難陀是盂闐國的高僧,這兩位菩薩、高僧,就是作者所要禮敬的僧寶。「一乘圓頓妙法門,見性成佛真秘典」這是說明大華嚴經的主要內容。佛經的內容,為應眾生根機的高下程度的不同,所以有所謂的大乘、小乘、三乘、一乘之分。大華嚴經是一乘圓教,是應高程度的菩薩根機而說的。它直接宣示了圓成佛果的微妙法門。它是一部提示修學佛法的行者,經過依法修行,見到自性真理,就可以圓滿成功而證得無上佛果了。所以這第二頌,是在稱讚這部法寶,是屬於一乘圓頓教的微妙法門,見性成佛的真正秘密寶典也 這第三頌,是讚歎大法難遇。能得遇逢此大法者,必定是過去多生多劫,在佛法中,種了無漏善根,所以今生才能親手捧到這大法寶,親目看到這妙法門,親自心觀口誦到此無上法寶,大華嚴經。這種機遇,得來實在不易。以區區成一我來說吧:我本是一農家小孩,能得出家,已是不易。出家而能讀到大華嚴經,那簡直是做夢也沒有想到的事。但是我竟很自然的遇上了。原來我出家後的第一天,我的高曾師祖,道如老和尚教我念經,但他拿的不是金剛經,也不是彌陀經,而是華嚴發願文。並且他希望我一天把它背熟,好像在考驗我的聰明。而我呢似乎曾念過的,二天就把它念熟背出了。這是我此生第一次於華嚴結緣。後來我念佛學院,又修了幾門華嚴科的功課,在上海又聽過應慈老法師講過華嚴經。到台灣來以後,又幫師公南老人創立華嚴蓮社;再聽老人講華嚴經。老人圓寂之後,我也學講此大經。想起這都是多生多世,結過華嚴經緣的關係吧!我們應當知道,這都是在過去生中,在大乘佛法裡結過了廣大因緣才能得到的福報呀!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它,千萬不要輕易放過!尤其我們要知道,我們對於大乘法寶的成佛法門,不要說是手捧目觀心口誦了,就是能夠親眼看到此大經,親耳聽聞到這大經的法義,就應該趕快發起菩提心來,隨喜功德,恭敬供養。當知,這一法緣結下之後,這一無漏善根種下之後,遲早總是要圓成薩婆若的一切智的! (二) 長行願文。「代正宗分」分五:㊀ 禮讚大經。㊁ 供養發願。㊂ 正顯願文。㊃ 願學聖賢。㊄ 回向功德。今㊀ 禮讚大經。文曰: 南無毗盧教主。華藏慈尊。演寶偈之金文。布琅函之玉軸。塵塵混入。剎剎圓融。十兆九萬五千四十八字。一乘圓教。大方廣佛華嚴經。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南無毗盧教主,華藏慈尊。」這兩句話,是先禮讚佛寶。我們應該知道,這部華嚴經,它所要介紹的依報國土,也就是佛菩薩所住的世界,名叫「華藏世界」。這個世界就是毗盧遮那佛說法、度眾生的地方,也是此佛依住的地方。華嚴經中毗盧遮那如來所感得的淨土,叫「華藏世界」;阿彌陀佛感得的淨土,叫「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感得的淨土,叫「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又叫「堪忍世界」,意思是此世界眾生,能忍受一切苦難。我們這個世界是樂少苦多,苦難重重的報土。毗盧遮那如來是「華藏世界」的教主,「華藏世界」則是毗盧遮那如來的化區;「華藏世界」分無數組,每組都有二十重,二十重「華藏世界」是一個單元,二十重華藏世界的最下方是風輪,上面是水輪,在華嚴經上叫香水海,香水海上面是大地,生有一朵大蓮花,大蓮花大到沒有數字可以形容它的大,上面就有「華藏世界」的世界種,由這世界種所成的中心「華藏世界」,再向十方世界去分散,每方各有十組「華藏世界」,以十乘十就是一百,再加上中間十組,總共有一百一十組華藏世界。每一組的華藏世界外,又都有十組華藏世界圍繞,形成重重無盡的華藏世界。也許有人要問:毗盧遮那如來怎麼管得了這麼大的地方呢?要知道,因他是法身佛,法身是遍滿十方一切處的,法身佛身相比虛空還大,它是超空間、超時間的法性身佛。讀華嚴經必須要了解這一基本知識,因它是成佛的法門,成佛是憑證悟到目性真如法身,真如法身是理性身。毗盧遮那佛,就是真如法身的理性佛、教主。世尊,是佛的十種通號之一。 「演寶偈之金文,布琅函之玉軸」;這是形容佛說法所留下的珍貴法寶。佛陀成道以後,三七二十一天當中,把他成佛後的依報國土,正報佛身的種種莊嚴都介紹出來,這是因佛悟到眾生覺性平等,人人都可成佛的偉大體悟。他經過了依法修行成佛後,證得佛果的莊嚴,跟我們凡夫的輪迴痛苦業報之身,是不成比例的,所以趕快把這個比天還大的好消息告訴我們;在佛陀以前從未曾有人告訴過我們,人人都可以成佛的道理。佛證悟到「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的真理,一切諸法都是真如法界心中流出,這種道理是諸法的真實相,眾生心中都具備這些諸法的真理,這些諸法真理都在眾生自性心中含攝,但是眾生被妄想、煩惱,纏覆住他們的自心,以致無法去發揮它的功能,但我們的真如心,始終是無欠無缺,與佛平等的。由於佛說出這些無上正覺的大道理,所以我們尊稱他為「法王」。「演」是演揚,「寶偈」就是佛經,「偈」在印度梵文本,是以四句為一偈,這些偈語,都是宣說的無上佛法,所以叫它寶偈、金文,故說「演寶偈之金文」。「布琅函之玉軸」、「琅函」是裝置經典的一種工具,是用珍貴的寶玉裝飾成的一種盒子。珍貴的藏經,除用大經櫃寶藏外,通常每十本左右,分裝置於一隻梓木等名貴的木材所做的盒子內,盒子有時還鑲以珍貴的珠寶。所以叫它玉軸者,以前的佛經,都是卷成一卷卷的,古代書籍在裝訂成册以前,總是似畫軸一樣的處理,這是形容裝置經典的函盒的莊嚴華麗。 「塵塵混入。剎剎圓融」,這是說這部經典所含的義理。因華嚴經是陳義高遠,境界遼闊,常以無數的數字,表達它的眾多。這許多記載諸法真理的經,以佛剎微塵數的文字語言來演說它,分辨它。塵就是微塵,是世界組成的基本單元。剎就是剎土,就是佛國土地,本文所指,可以說它就是地球。塵剎也代表佛經義理之豐,含攝之廣,不是千卷萬卷經書講得完的,但這些義理都在「緣起性空」的基本法性上,它能夠混入、能夠圓融,彼此混融而不妨礙。形容這道理,用「理」「事」圓融,來形容它的實相,所以華嚴經上講四法界,即「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拿這四種法界的基本理性與論點,來說明萬事萬物的圓融無礙。 「十兆九萬五千四十八字」,是指八十卷華嚴經的字數,但這個數字,可能是梵文版的字數,中文版的八十卷經,大概只有八萬個字左右。但字數多少關係不大,僅表示這大經有如此豐富的內容。「一乘圓教」,佛教經典有五乘,三乘,大小乘及一乘之分,以一乘為最高級。「一」是絕對的「一」,不是一二三四的「一」,它是最高層,無限大的形容辭,它是圓滿的教義,能攝一切機,顯一切理。所以圓教就是一切法的總綱,一乘圓教就是形容的「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是毗盧遮那如來成道以後,三七日中所講出來的一部大經。「大方廣」就是法,什麼法?就是真性海的法。真如法界的法,主張眾生具有的真如平等的法。「大」是說「無限的大」,「方」是「方位」「軌道」,「廣」就是它的作用,我們的心就是這樣。我們的心,您說有多大呢?大得不得了呀!坐在家中,心念一想,可以回憶歐洲旅行的情況,馬上巴黎鐵塔在心中出現了,甚至想到月球、木星,甚至其他銀河系,您說我們心大不大呢?「方」也可說是一定的方軌,萬物皆循其一定的方軌以運行。「廣」就是「作用」。您不要看我們這心無形無相,但一切人類的文明進步,都是這心去發展出來的,對不對?所以佛經上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這叫唯心論,實際上說「唯識」比較恰當。總之,這一切人類的文明,也都是這真如心造出來的。「佛」就是「覺悟」的意思,覺悟一切真理,覺悟人生因果的道理。「華嚴」的意思,是指的佛果上的莊嚴,這種莊嚴,是怎樣去成就它的呢?是憑依法修行功夫,用普賢萬行的因花,去莊嚴起來的。一種功德譬如一朵鮮花,用無數的功德因花去莊嚴這無上的佛果。佛陀的莊嚴叫「萬德莊嚴」,就是佛菩薩造修萬行道德莊嚴起來的,智慧也是靠萬行道德莊嚴起來的,智慧本是靠佛覺悟的心去覺悟的,所以佛果就是無數的福德和智慧因華所莊嚴起來的,所以叫萬德莊嚴的佛果。這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略解。就是說每個人自心上都具備成佛的條件,只要發起菩提心來依法去修行,必有成功的一天。 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我們華嚴宗所宗崇的一部大經,它的內容大義,就是如此。用四句偈,可以概括說明大經中萬事萬物的因果道理。「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這四句偈,它顯示了諸法的最高真理。覺悟得此偈的真理,就是理性佛了。所以地藏經,以此偈為破地獄真言。 我再告訴大家一件事,世間萬法的生起,都是法界性的作用。所以說「應觀法界性」,不要去求神、拜天,你向你的心法界性去觀察、去追求,心明白了,理就通了。所以說「一切惟心造。」這個清淨莊嚴,崇高無上的佛果,是我們法界心因緣生起的,這就是「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的道理,佛教我們求真理,不要向外追求,那是追求不到的。這四句偈語,就是諸法真理的總綱說明。 華嚴靈感記說:唐朝時有一位王明幹,是個凡人,他沒有修行也沒有學佛。有一天,他忽然生了病,昏迷中被兩位使者帶走了,這兩位使者就是陰差或叫鬼使,將他帶到地獄門口,但他很幸運,在地獄門口遇到了一位出家人,這位出家人很慈悲,看到王先生好像是個很善良的人,就趨前問他,怎麼會被抓到這裡來的呢?王先生說他自己也搞不清楚,好像是生了幾天的病後,就被抓來此處。憑良心說,我這一生從沒做錯什麼事,也沒犯什麼法。出家人於是看他很真誠,就教他能夠脫離危險地方的四句經,這四句經就是:「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王先生因處於生死關頭,因此就很快的記住這四句經,並且一直誠懇的念。不多久,這些鬼使將他帶到閻羅王那邊去了。閻羅王就問他,你在世間上做什麼善事?王先生說:我只是個普通平凡的老百姓,也沒什麼修行。閻羅王說:你總該有點善德吧?王先生就把那位師父教他念四句經的事告訴閻王,並將四句偈念給閻羅王聽,閻羅王一聽即說:「你沒有事了,可以回去了。」王先生過了三天以後,躺在床上的屍體居然活過來了。正當此時,那些墮在地獄裡的許多罪人,聽到這四句經偈的聲音後,居然也都得到超度了。佛經真是不可思議啊!以上是四句偈的由來,因此地藏經將這四句偈列為叫破地獄真言。曾有位先生問我,地藏經前安著覺林菩薩的偈是什麼意思,我告訴他說:就是憑這四句偈能破地獄的意思。這四句偈是華嚴經十住品覺林菩薩說的,它是萬法唯心的中心思想,也是佛法的中心正理。 四句經文的意思,看來好像很平常,我們常念它也不覺得稀奇。但我們假如來觀察一下,這世界上能有多少人知道這四句偈呢?答案恐怕是很少吧?難怪地獄裡受苦的人那麼多。地藏菩薩為什麼會被誤會,他是管地獄的鬼官呢?是因為民間聽地藏菩薩說過:「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誓願;並且地藏菩薩常去地獄救度苦難的眾生,一般人就誤認地藏菩薩是專司管地獄的官了。甚至更編出「鬼月」的故事,說每年農曆七月一日是開鬼門關的日子,讓地獄裡眾鬼出去度假一個月,接受人間供養,直到七月卅日,才再被抓回去關起來,這種「鬼月」的故事,非常無稽、幼稚、好笑,以一般常理說,地獄跟人間的牢獄是一樣的,我們有沒有聽說過,人間監獄裡的犯人,有放假一個月,讓他們出外受人招待的事情?這是根本不可能的,這是把地藏菩薩的身份給誤解了。一些媒體記者也是話不驚人死不休,七月還未到,就在報上渲染鬼月,使得一般人誤以為七月不祥,因而編出:不能搬家、不能結婚、生子、不能出外旅遊、開張營業等訛傳,甚至說七月出生的兒子就是「鬼兒子」的荒謬謠言。其實政府許多大官都是在七月過生日,例如郝柏村院長,就是七月過生日的。這些不正確的觀念,希望社會有識之士,不要採信。更祈望大眾傳媒記者先生不要再渲染誤導!我們佛教徒,有機會要去加以糾正才好,這也是一種功德,讓大家建立正知正見。不然以訛傳訛,鬼話連天,不但人心不安,且會影響國計民生,並非不可能! 華嚴經是一部佛說的大經,它有很高深的佛法真理,我們今天有機會聽到華嚴經的發願文,它也是講華嚴經的道理,在如來出現品上有一段話說明華嚴經的珍貴和它是不容易聽到的大經。佛曰:「此經珍寶,亦復如是,不入一切餘眾生手,唯除如來法王真子,生如來家,種如來相,諸善根者。」這段話是說,要聽到這部華嚴經者,必定是生在如來家,種過如來各種善因的真正法王子,才有資格聽講、讀誦到,所以今天我們能聽到這部經,真是千載難遇,萬劫難逢的。什麼是真佛子呢?真佛子有三個條件:一是從佛口生,二是從佛法生,三是得佛法分。佛又說:「佛子!若無此等佛之真子,如是法門,不久散減」!這是說,世間假若沒有具備夠條件的真佛子,這部華嚴大經,不久就要散滅掉,因為沒有人能懂,大法就會自然湮滅掉啊!所以今天在座各位,能聽到這部大經,要深自慶幸,因為我們都是具備正信身份條件的真佛子,所以我們有責任把這部佛法弘揚出去,繼續流傳下來,讓佛種不斷。以上這些話是怎麼說的呢?何以故呢?佛陀再加以說明:「一切二乘,不聞此經,何況受持讀誦書寫,分別解說。」這話是說,普通凡夫,甚至二乘行者,即聲聞乘、緣覺乘者的阿羅漢,皆不會聽聞此經,因二乘之人,只想個人成就羅漢果,只想個人出三界,了生死,根本不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莊嚴佛土、成就眾生。所以二乘人聽不到此經,佛說此經,他們也不願來聽。當初佛說法華經時,就曾有五千聲聞弟子集體退出講場,使佛陀感到無奈。佛法難聞之說,可以想像。因為他們志不在此,所以不願聽聞華嚴經,更不必說「受持、讀誦、書寫、分別解說」了。「唯諸菩薩,乃能如是,是故菩薩摩訶薩聞此法門,應大歡喜」!這是說只有具備菩提心的大菩薩,才夠資格受持華嚴經,讀誦華嚴經,書寫華嚴經,分別解說華嚴經。所以我們這次講華嚴發願文,就是要加強各位,了解華嚴經的重要性和價值觀。當然,主要的是這篇發願文,它比較簡短易懂,能加深大家對學習華嚴經的信心 ㊁ 供養發願。文曰: 常願供養常恭敬。七處九會佛菩薩。常願證入常宣說。五周四分華嚴經。常願供養無休歇。九十塵剎菩薩眾。常願悟入常宣說。大方廣佛華嚴經。 以上這一段願文,是這篇願文的第二段,它主要的是講:「供養發願。」修學華嚴大法,或任何佛法,發願是第一要件。因為它是學佛重要的推動力量。沒有「願」,我們學佛會疲懈;沒有願,我們會模糊前進的方向。發是發起,發動和發展。就是把所修的華嚴大法,這種大修行功夫推動起來。不但自己要發起菩提心來學習、實行,而且也要讓自己所有的親朋好友,有機會都請他們發起心來,依此華嚴大法修行起來。要知道,沒有一位菩薩,不是靠發願來推動他修行成功的,也沒有一尊佛,不是從發願修行而成佛的。譬如:阿彌陀佛,他當初經朋友介紹皈依在世自在王佛座下,出家後成為法藏比丘,領悟佛法真理之後,一口氣發了四十八條大願,感得了西方極樂世界的莊嚴國土而成佛。如果沒有發大誓願持之以恆的修行,那能會成功?所以發心發願後,就要積極進修,使之成長成功。願有總願、別願,總願就是我們常念的「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別願就是各個人,自個兒發的願,地藏菩薩發的願是:「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其它如普賢十大願、藥師如來發十二大願,在座各位,目前只有發通願,不知有誰還發了別願沒有? 從「常願供養常恭敬,到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句經文,這就是發願供養佛僧,求證法界的道理。供養諸佛是普賢十大願王之第三大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廣修供養就是布施,也就是對治我們貪心的一種妙法門。我們學佛的人,要想修學佛法成功,就必須修供養,一方面對佛表示恭敬、感恩;一方面藉這種行動來破除我們慳貪之心。修供養是有功德的,能增長我們的菩提道。供養不但是供養諸佛菩薩,還要供養父母、供養師長、供養我們一切親戚朋友、和一切需要我們幫助的人。目前社面臨老人缺乏照顧的問題。今夫我們護法會會長洪讀先生,告訴我說:「他有一位八十五歲老姑母,就是一位可憐的孤獨老人。她生有五個兒子,大兒子是台大法學院院長,二兒子是工程師,三兒子作生意,四兒子作醫生,五兒子也是醫生,平時所有兒媳,各忙各的事業、家庭。老太太變成孤寡一人,沒人管、沒人照顧、關懷。社會型態如此,大家都對他「愛莫能助」。所以我們有力量去關懷老人,也是一種功德。照顧需要照顧的人,布施需要布施的人,也是一種菩薩行。供養三寶、父母、師長,一定要心懷恭敬,因為供養是一種布施的行為。佛經說:「瞋心布施,墮餓鬼道。」所以布施、供養,必須以慈悲心、恭敬為之,才有功德!「七處九會」上的諸「佛菩薩」,是指華嚴經是在七個地方,做九次聚會演說出來的。第一次第一會在佛成道的菩提場中,此次會主是普賢菩薩,一共說了十一卷、六品經。第二會在普光明殿,說十信法門,有六品經,會主是文殊師利菩薩,有四十一單位的菩薩到會聽經。第三會在忉利天宮,會主是法慧菩薩,說十住法門。第四次集會於夜摩天宮,以功德林菩薩為會主,說十行法門,功德林菩薩與地藏經上的覺林菩薩是一道的。第五次集會在兜率天宮,就是彌勒菩薩住的地方,以金剛幢菩薩為會主,說十迴向法門,計有三品、十二卷經文。修行法門一共是有五十二個位階,例如我們教育層次分幼稚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碩士班、博士班等不同階位一樣,前面說十信位是凡夫位,十住、十行、十迴向三十個位子是賢人位。第六次說法的地方,在他化自在天宮,是欲界最高的一重天,說十地法門,十地是聖人位子,即是說:修到十地位的菩薩,就斷了煩惱,證了真理,證到十地圓滿真理時,就到了等覺菩薩的位子了,快要成佛了。 第七會再回到普光明殿,說等妙覺法門,就是成佛前的一個階位,這就譬如我們博士課程已上完了,但論文還沒通過,論文一通過就是博士了。學佛的論文一通過,就是妙覺位的佛了。第八次集會亦在普光明殿,說離世間品一品,共七卷經,這是圓融法門,前面說的是一個一個位置的修,一個一個位置的證,圓融法門是一修一切修,一證一切證。前面七次集會說的是理論。第八次集會則是偏重講實行,這次會主也是普賢菩薩。第九會,我們大家都很熟悉,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從實行當中去求證,這是個取證的法門。以上說的是華嚴經的內容大概。由於七個地方,九次集會,每次都有佛、有菩薩參與,所以叫「七處九會佛菩薩」。 第二個願望是「常願證入常宣說,五周四分華嚴經」,這是說希望能常常證入,契悟華嚴真理。「入」是深入,即是深入的證悟到華嚴大法的最高真理,並為他人宣說,使大家都能得到華嚴大法的利益。「五周四分」,五周的第一周是「所信因果周」,是講佛果莊嚴;第二周分二段,第一段共三十一品經,前面二十九品叫「差別因果周」,後面二品叫「平等因果周」;差別因果周是列述學佛過程,要經歷五十二個位子,循序進升,由凡夫到佛果。平等因果周是圓融法門,那是圓修圓證的;離世間品是「成行因果周」;後面的入法界品則叫「證入因果周」:這是四分五周的簡介。華嚴經雖然內容浩瀚,但目絡分明,條理清楚,很容易去理解。希望大家發心研修,以後能常證入、宣說這無上法寶的大華嚴經。 「常願供養無休歇,九十剎塵菩薩眾」。剎塵就是我們所講的微塵數世界;「九十」,十就是十佛剎微塵數的世界,九就是本位數不算,在外圍的佛剎微塵世界,整句就是常常發願,恭敬供養,整個微塵數世界的大眾菩薩。「常願悟入常宣說,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是說我們要常常的契悟、深入華嚴經以自求了解,並要常常發心為他人宣說華嚴經的義理,這就是修學華嚴大法的菩薩們,要修行的菩薩道。菩薩道的整個內容,就是「上弘佛道,下化眾生。」這兩件大事。我們華嚴學人,要能發願切實做到,菩薩道方能完成。 ㊂ 正顯願文.文曰 「伏願弟子,生生世世,在在處處,眼中常見,如是經典;耳中常聞,如是經典;口中常誦,如是經典;手中常書,如是經典;心中常悟,如是經典」。 以上這段文字很簡單、也很好懂。「如是經典」就是指的上面所提到過的「七處九會」佛菩薩所說,菩薩弟子所集結的大華嚴經。我們發願修學大華嚴經法門,希望耳中能常聽聞到華嚴經的名字和內容,口中也有機會能常讀誦到大華嚴經;手中也能常有機會書寫到大華嚴經,以廣流通;這是因為古時候印刷術不發達,所以經書流通推廣,都要靠動手書寫。心中要能常常體悟到大華嚴經的道理:這裡一共有五個願望。希望能在我身肢體五處,虔誠切實地做好修學、弘揚華嚴法門。「伏願弟子」,這是守遂禪師,很誠懇地在佛菩薩面前乞求發願,希望「生生世世」都能修學到大華嚴經。因我們在六道中輪迴嘛!所以說「生生世世」。我們修學佛法,最低的希望是不要失去人身,佛陀告訴我們說過:「人生難得而易失」。所以要多做功德,深種善根以確保人身不失。佛陀還曾說過一個比方,人類眾生失去人身的機會太多,好似全大地的泥土那麼多;而輪迴轉世,再得人身的機會,則少得可憐,只有指甲上的泥土那麼一點點的少,地球上的泥土和指甲上的泥土,差別有多大呢?那麼要如何才能保持人身不失呢?佛陀說有三個條件:第一、就是要皈依三寶,因為皈依三寶以後,就知道能夠修善業、斷煩惱。第二、要修五戒十善,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大妄語就是沒有修行而裝模作樣,自稱本身是某某宗的某某現代佛等,騙人去供養他,說這種大妄語的人,唯一的一條路就是墮落地獄。「生生世世」是指時間,「在在處處」是指空間,到那裡都修行,連出外旅行都帶上佛經、佛像,不忘修行。這樣就能保持道行不失,就能保持道業增長,讓我們很順利地一步一步向前修去,直到達到成佛的目的為止。像這樣「生生世世,在在處處」的修行華嚴經的人有沒有呢?有的!我們華嚴宗的二祖智儼和尚,又叫至相尊者,這位祖師是隋朝開皇年代的人,他在初袓法順和尚座下剃度之後,就去大藏經的櫃子內,去選擇他要讀的經典,他毫無目的的去摸櫃子中的經書,在沒有預設立場的選擇,沒有用意的情況下,他抓到了大華嚴經。智儼和尚非常高興!因為他知道華嚴經是經中之王,根本法輪。他知道這種機遇,不是隨便可以得到的,他內心十分感謝佛祖的慈悲,也了解到一定「生生世世」發願,才有這種機遇。因此他下定決心修學華嚴經,禮拜初袓杜順和尚為師,他老師聽到說他在經櫃中摸到大華嚴經,也為他高興地說:「你一定是生生世世看過華嚴經,才能有這種機會。因此年輕人,你們既能有機會修學,不要錯過,要好好的學習啊。」智儼和尚在老師鼓勵讚許之下,非常歡喜地接受了大華嚴經。不久他又遇到一位外國和尚,對智儼和尚說:「你要想得到華嚴經的奧義,首先要注意華嚴經中的十地品,十地品中的六相法門,能把六相法門弄明白了,那你就可以悟知華嚴經的大意了。」所以智儼和尚得到這份指示後,對十地品特別發心學習,結果不到二個月的時間,就把十地品的六相義搞通了,後來他寫了一部「華嚴經搜玄記」,解釋華嚴經。還有「華嚴經十玄門」等著作。華嚴宗雖然是初祖法順和尚開創的,但智儼和尚的著作貢獻很大,故被後人尊為「華嚴二祖」。他為什麼做到這樣成功的呢?就是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常見到華嚴經的結果。三祖賢首國師,曾參與八十卷華嚴經的翻譯工作。原來東晉時代從天竺傳來的華嚴經,只有六十卷,經文不完全,因為梵文只來了三萬六千偈,與原來十萬偈相差很多。賢首國師受邀到宮中講華嚴經,把經文不全的情形,告知當時武則天女皇。後經武則天女皇多方探訪,聽說于闐國王珍藏有全部華嚴經,乃遣使者往求請經,于闐國是一個小國家,其王聞說大唐國王要請經,那敢怠慢,趕緊把全部梵文華嚴經準備好交付來使,並介紹了國內一位飽學法師,隨大經來中國幫忙翻譯,這位法師就是實叉難陀尊者。大經來後,武則天女皇安排在洛陽行宮中的佛授記寺裡,進行翻譯工作。當譯經開始時,有一瑞象,就是洛陽地區,本已久旱不雨。開始譯經的當天,忽然天降甘霖,武則天女皇也感到非常高興,說這是大乘法寶帶來的瑞象。譯經完成後,賢首國師受邀講華嚴經,在賢首國師開講時,大地感得震動;地動與地震似乎不同,地震會帶來災害,地動則是一種祥瑞之兆,這是八十華嚴翻譯時的一些傳說。三祖一生講過三十多次華嚴大經,這是「口中常誦,如是經典」的代表。至於「手中常書,如是經典」,什麼人手中常常書寫華嚴經最多呢?那就是華嚴宗的第四代祖師,清涼國師。清涼國師生就異相,身高九尺四寸,雙手垂下過膝,兩耳垂肩,口中有四十顆牙齒,眼睛夜裡可以發光,晚上看書不用點燈。據說清朝乾隆時,編四庫全書的紀曉嵐這位大學者,眼睛夜裡也可發光。清涼國師是浙江會稽人,腦筋非常好,據說一天可念一萬多字的書,而且可以一目七行,他十一歲出家,先學參禪,後來到五台山去學華嚴經,一方面寫華嚴經經文,一方面寫華嚴經大疏鈔,他的華嚴經註解寫得最多了;「疏」是解釋經文,「鈔」是解釋「疏」的,清涼國師一共寫了「華嚴大疏」六十卷、「華嚴經隨疏演義鈔」有九十卷,合計一百五十卷,把華嚴經的義理發揮的淋漓盡致。他可算是寫華嚴經最多的人了。他並受到皇帝非常的崇敬,特封他為「全國大僧統清涼國師」。四祖清涼國師活到一百零二歲,一生歷經九朝,有七個皇帝拜他為國師,所謂:「身歷九朝,而為七帝門師」。臨圓寂時,把弟子們召到面前交待遺言,其中有兩句名言說:「當我在時,你們什麼事都依賴我,現在我走了,你們要自立了。」原文是:「大明難破長夜之昏,慈母難顧身後之子。」清涼國師堪稱是「手中常書如是經典」的代表了。至於「心中常悟如是經典」的代表,要推華嚴宗的第一代祖師。初祖德號法順,因為他俗姓社,所以習慣上大家稱他杜順和尚。杜順祖師最初是學禪的,而且很有成就,後來轉誦華嚴大經,為什麼說他悟華嚴經為第一呢?他念華嚴經後,寫出了第一部著作,叫「華嚴法界三觀」和「華嚴五教觀門」。就是把華嚴經的義理悟通了,才能寫出這二部不朽的著作,是華嚴宗開宗立教的基礎。有人說他是文殊菩薩來轉世的,所以說到「心中常悟,如是經典」,要以初祖杜順和尚為榜樣了。杜順和尚有很多神蹟的故事,這在「高僧傳」裡有記載著。 華嚴五祖叫宗密禪師,他本來是一位禪功很深的大禪師。後來讀到清涼國師的「華嚴疏鈔」,由於宗密禪師原本是一貢生,學問很好,儒學根基深厚,飽讀經書,後來進京赴考時,遇到道圓禪師說法,遂出家習禪,以後讀到清涼國師的「疏鈔」後,十分佩服,認為華嚴理論之高,沒有第二,因此想拜清涼國師為師父,自己寫信毛遂自薦,清涼國師當時年紀也很大了,看到寫信的人很誠懇地想拜他為師,非常高興,就寫信要他進京見面后,知其禪講俱通,因對宗密禪師說:「將來與我同遊華藏性海的,就是您了。」就因如此機緣,宗密禪師後來成為華嚴宗的五祖;他寫了很多著作,主張「禪教合一」。過去參禪的人看不起講經的人,講經的人也看不起參禪的人,為什麼呢?講經的人說參禪的人不立文字嘛!專門喜歡說大話;而參禪的人又笑講經的人是書呆子,兩方互相批評,互不相容。五祖宗密主張,經是佛口講出來的,而禪是佛心悟出來的,佛口與心不該有矛盾,而是要相調和,因此主張禪教合一,遂寫了一部「禪源諸詮集」一百三十卷,可惜全書已佚,只留下一篇序文。這是華嚴宗的五代祖師,在此順便提出介紹一下。 ㊃ 願學聖賢 文曰: 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得親近華藏一切聖賢。常蒙華藏。一切聖賢。慈悲攝受。如經所說。願悉證明。願如善財菩薩。願如文殊師利菩薩。願如彌勒菩薩。願如普賢菩薩。願如觀世音菩薩。願如毗盧遮那佛。 這是長行文章中第四小段,科文叫「願學聖賢」。 華嚴經本是修學聖賢的大法,所謂成佛的法門,也叫做根本法輪。華嚴經八十卷,從頭到尾,都在說明修學成佛的理論與層次,由凡夫說到佛果。必須有深厚的善根,廣大的因緣,才能夠遇到、讀誦到、禮拜到,也才能聽講到。所以我們要發起一份稀有的虔誠心,跟隨守遂禪師來發願學習大華嚴法門,是由過去許多諸佛、菩薩,演說弘揚出來的,也是諸佛菩薩成就佛道的一個軌跡。我們想在佛法學習中,從凡夫修到佛果,必須學習前人的作法,才能得到正確的方向。「願生生世世」,就是發恆常心。因為學佛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而是要「生生世世」的學。「在在處處」的學;我們在凡夫位時,雖然在六道中輪迴,但是若能依法修行,或者發願往生淨土,那不管是得人天果報,或聲聞、緣覺的二乘果報,乃至轉到任何一趣,衹要不忘記這個大願,記住這個大法,並且要依願認真的修行。希望能「常得親近華藏一切聖賢」。如文铢師利菩薩,開導善財童子,進修華嚴大法時一樣,他曾說過一句重要的話:「善知識,是成就佛道的第一因緣。」「善知識」是修學佛法有大成就的前輩,他對我們修學佛法有很大的助力。因此,我們要時時刻刻參訪善知識,不要錯失任何一個親近善知識的機會。「華藏世界的一切聖賢」,那是指文殊菩薩介紹給善財童子的五十三位善知識,有機緣我們也要去參訪的,參完了五十三位善知識後,善財童子已經在理性的智慧法門,得到相當的證悟。普賢菩薩更以十大願王,鼓勵他完成福德門的實修,乃是到達佛果的重要途徑。所以我們在菩提道上,進修當中,要能常蒙善知識的開導、鼓勵和攝受,道業才能精進不懈。「常得親近華藏一切聖賢」,親近二字,「親」者親敬,「近」者是依附,是侍從的意思。我們去投奔老師,希望老師能接納我、攝受我,把我當一個弟子來教導我。華藏世界包括的範圍很廣,所有十方佛剎微塵數的世界都在內;所有華藏世界的聖賢,我都希望他能接納我、教導我。「聖」就是證了聖道真理的菩薩,「賢」就是修學在十住、十行、十迴向位的學人,都是賢人,十地菩薩、等覺菩薩都是聖人。遇到善知識、聖賢學者,給我們指引、開示,我們就能像善財童子一般,在一生當中完成學佛大事,所以親近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 「常蒙華藏,一切聖賢,慈悲攝受」,這是希望華藏世界的諸位善知識、聖賢、菩薩、諸佛。都能夠慈悲攝受我們,接納我們,教化我們。「攝受」是攝化,接納的意思,就是希望華藏世界諸尊聖賢,能夠以大慈悲心來安定我們學佛的心,來掃除我們學佛道上的一切障礙。諸佛菩薩度化眾生,大都是以大慈大悲之心來接引的。但有時遇到剛強、難化的眾生,善知識也會用各種不同的方法,與以調御,甚至給與折伏。 「如經所經,願悉證明」,諸佛菩薩度化眾生、接引眾生、攝受眾生的事蹟,在經典中隨處可見。這些事例,現在也希望能運用到我們身上來。就是誠懇的希望諸佛菩薩,也能如經上所記載的那樣慈悲方便,來攝化我們、教導我們。「願如善財菩薩」,這是指出諸佛菩薩度化眾生、攝化眾生的實際成就例子。佛法不尚空談,而是有事、有理、有修、有證的。善財童子是華嚴經入法界品的主角,華嚴經第四分入法界品說:「當教主毘盧遮那佛世尊,在普光明殿說完離世間品,把所有修學佛法的課程、進度,都介紹完畢以後,佛的上首大弟子文殊師利菩薩,率領六千比丘,辭別世尊,走出菩提場,走向人間,到達福城東際的一座大塔廟前面,展開弘法工作。聽眾當中有福城具名望的長者、居士,善信男女,社會大眾;還有五百童子,其中有一位童子名叫善財。此童子所以得名善財,是因他出生時,家中突然湧出各種珍寶財物,父母親請相師來占相,相師說:「此兒有大福報」。故為之取名善財。有大福報是因,財物忽然湧現是果,這是因果感招。 善財童子聽完文殊師利菩薩弘法以後,心生無限喜悅,對佛法欽慕之心到達沸點。弘法大會雖已完畢,他猶依戀在場不肯離去。文殊師利菩薩看在眼裡,知此童子有大善根,故思攝受他、開導他,使其發菩提心,修學佛法。鼓勵他去參訪諸善知識,為學佛之方便。善財童子遵囑走向南方,經過一百一十個城市,參訪了五十三位大善知識。最後參訪彌勒菩薩,進入彌勒樓閣。彌勒樓閣代表佛法中心,善財至此,已然悟入法界。彌勒菩薩要他再回去拜訪文殊菩薩,請示法要。文殊菩薩不等童子回去,立即伸出右手,經一百一十城,摩著善財童子的頭頂而開示他說:「你現在已經圓滿門了智慧門,但是福德門還需進修,你再去參訪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會告訴你,如何再行圓修福德。所以後面有普贅十大願王的開示。我們現在流行的華嚴經有八十卷,最後翻譯過來的部華嚴經是四十卷,實際它就是入法界品的廣譯。我們規在讀的普賢行願品,就是四十卷華嚴經的最後一品。 第二位指岀的大善知識,是文殊師利菩薩,他是善財童子的老師,也是三世諸佛的老師。文殊師利菩薩是位古佛,他的智慧很高,在過去世曾經成過了三次佛,他與觀世音菩薩都是早就成了佛的古德,但為了度眾生,不惜辛苦,再現菩薩身,到娑婆世界來。文殊菩薩代表大智慧,普賢菩薩代表大行願,故結合起來成為毘盧遮那佛的左右脅士。 第三位大善知識是彌勒佛,人稱歡喜佛,他常以笑臉迎人。他最初學佛,是踉一位「慈氏如來」參學的,慈氏如來傳授他的是「慈心三昧」,所以後來他也以慈氏為號,印度梵文叫梅呾麗耶、阿逸多,中國話叫「慈無能勝」。彌勒佛原來與釋迦牟尼佛,是同時發心修學佛法的,但因釋迦牟尼佛比較認真精進,故釋迦牟尼佛較彌勒佛提前九十一劫成佛,這是因彌勒佛是修「慈行三昧」,到處去與人結緣的緣故。法華經上說他「棄捨所習誦,廢忘不通利。」也就說他不用功、貪玩,則是形容過火了。實際上他也是很精進的,只是他以慈悲心腸來攝世度生,所以後來他也在釋迦佛法中,助揚法化,乃蒙釋迦牟尼佛為他授記。彌勒下生經說:「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彌勒佛要來娑婆世界成佛。」所以他是娑婆世界,繼釋迦牟尼佛後的第一位候補佛了。彌勒菩薩曾在中國浙江奉化地方顯化過,是以一位非常肥胖的和尚示相,經常背一布袋,把別人布施他的錢放入口袋,但從未見他打開布袋取錢用過,也沒人知道他錢用在那兒。那為什麼知道他是彌勒佛來化現的呢?他臨入滅時,說了四句偈:「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度世人,世人自不識。」這是有關彌勒菩薩的一些故事。 前面說過:文殊師利菩薩,也是古佛再來,在我們人間,他也曾現過身,現在把菩薩在我國現身的另一故事說一說。在華嚴經的感應故事上說:「有兩位外國比丘,來我國朝五台山(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這兩位比丘因路不熟,到晚上又迷途了,正擔心時,發現山邊有一位比丘尼,坐在繩床上打坐,兩位比丘趨前請求借住休息,比丘尼以男女不便相處,拒之。但他又指示兩位比丘,往前行五里多路,那邊有一山洞,有比丘在那兒修行,可以掛單。於是兩位外國比丘,依言前往,突然發現路途明亮,並順利找到山洞。回頭忽然看到該比丘尼,正在讀誦華嚴經,口中吐出祥光,照耀山間路面,甚為明亮。兩位外國比丘感其慈悲幫助,次日趨謝,失其所在。因想那一定是文殊師利菩薩度人的化身無疑。菩薩現化身度眾生的故事,是很多的。傳載華嚴初袓法順和尚,亦文珠化身。可參閱華嚴五祖傳記。以下再介紹普賢菩薩,普賢菩薩他代表大行、大願,在中國化現的道場,是四川峨眉山;這事蹟在宋朝范成大的著作中有記載。普賢菩薩在峨眉山上,有三千徒眾與他共修。據說他曾化身為一比丘,在四川樂山三江會流的地方,開鑿山岩,塑一大佛,取其廢土石,以填江中漩湍,拯救過往的大小船隻,免於傾覆。那尊大佛就是世界有名的樂山大佛。 再來說「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在無量劫前,就已成佛了,那時佛號叫「正法明佛」。他的學佛老師,佛號「觀世音」如來,老師傳授他「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咒」法門。簡稱「大悲咒」。菩薩以大悲咒度了很多眾生,救了很多人的危險、苦難,所以大家都知道,大悲咒是很神奇而靈驗的。觀世音菩薩得了這法門以後,也發大願說:「如果有人念了大悲咒,一切所求不能果遂者,即不成佛。」就如同阿彌陀佛所說:「念了我的名號者,若不能生極樂世界,我即不成佛。」是一樣的意思。觀音菩薩行化的道場,在浙江普陀山。他的慈悲、靈感,故事很多。讀過觀世音普門品的,都很熟悉。他隨時以三十二種應化身,來度化眾生。觀世音菩薩有求必應的偉大神力,感人甚深。此種慈悲精神,也是我們修學佛法者修學的對象。 再來就是要介紹毘盧遮那佛,華嚴經上曾詳示過毗盧遮那佛的學佛經過,在「如來出現品」說:「佛當初是位王子,後來先後得到三尊佛的開示攝化,成為天王,再由天王進修成佛果。毗盧遮那佛也就是我們教主釋迦牟尼佛所成就的法身佛。釋迦牟尼佛當初學佛的過程,我們都在佛傳裡讀過了。至於釋迦牟尼佛也不是今生才成佛的,在華嚴經上說,他在多少劫數以前就已經成佛了,所以他也是古佛再來的。守遂禪師要發願學習聖賢,就舉出經上主要的幾尊佛、菩薩,來做為他學習的對象。以上是第四段「願學聖賢」。 三、總迴向文——代流通分。文曰: 「以此稱經功德,以此發願功德,願與四恩三有,法界一切眾生,消無始以來,盡法界,虛空界,無量罪垢;願與四恩三有,法界一切眾生,解無始以來,盡法界,虛空界,無量冤業;願與四恩三有,法界一切眾生,集無始以來,盡法界,虛空界,無量福智。同遊華藏莊嚴海,共入菩提大道場。」 守遂禪師最後發願,希望憑此稱經功德,發願功德,把自己及盡法界、盡虛空界的眾生,所有無始以來的無量罪垢消除掉;把無量冤業解除掉;把他所有的無量福德、智慧,迴向一切眾生。希望一切眾生,也能與他一般地修學佛法,完成佛果。 稱經功德,就是第一小段的禮讚大經,供養、發願,就是第二段,第三、正顯願文,第四段的願學聖賢,第五段的回向功德,也就是把稱經功德、發願功德,都迴向給一切眾生,來共同完成消罪垢、解冤業、集福智等三件大事。「四恩三有」是學佛者的報恩思想,四恩是父母恩、師長恩、國家恩、釋迦教主恩。但新譯的經書,則所列四恩,也有為父母恩、眾生恩、國家恩、三寶恩的。「三有」就是三界眾生,為什麼三界眾生叫有呢?有就是有後面的生死,因為眾生在未證羅漢果以前,未能了生死。「三有」代表一切眾生,「四恩」代表有恩於我們的人及機構,也就是把我們所修行成就的功德,回向給與一切於我們有恩的人,和其他一切法界眾生等共享。因為如果沒有眾生,我們就無佛道可成。因為沒有眾生,修行布施等功德,就沒有對象,功德也沒地方去做。所以眾生對我們是有恩的,給與「四恩三有」做什麼呢?第一:消無始以來,盡法界,虛空界,無量罪垢。無始以來,眾生因一念不覺,無明蒙蔽而起惑造業,起諸煩惱,造諸惡業,輪轉生死!今天有了佛法的指導,所以希望把這內心的罪垢消除,使內心趨向光明。第二是要解除冤業;因為冤業是最可怕的障礙,不消除,修道是不能順利進行的。什麼是冤業呢?就是前世或今生,所有與他人所結的財物的糾紛、感情的糾葛,尤其是謀財害命等重大的冤業,感報最強烈了。這些冤業一天不消除,我們在菩薩道上,就一天沒法成功,它會障礙我們修道。譬如今天我們本來要去聽講佛經,突然之間有了事情發生,來障礙我們聽經。其它事業發展上、學業完成上的障礙,也常會因冤業造成障礙,碰到冤業,我們要趕快懺悔,把冤業解除掉,什麼理想事功,皆能順利完成。因此,我們如想平平穩穩走向修學成功的路程。以上二點很重要!第一把心裡上的罪垢消除,第二把多生冤業解除,使內心清淨。然後第三,再發願:「願與四恩三有,法界一切眾生,集無始以來,所有盡法界,虛空界,無量的福德和智慧,以這福德、智慧二種資糧,共同暢遊於華藏莊嚴海,共同進入到菩提大道場。」圓滿功德。成就佛果! 當然四恩三有,法界一切眾生,也是有修福德、智慧的,如果沒有的話,這個世界國土裡,根本就不會有佛法存在。那我們今生也聽不到佛法呀!這是肯定的。今天能夠來聽經、拜佛,主客觀環境,都是有福慧的,那怕是一點福德善根,都會發生這種作用的。從前佛在世時,有一農夫到靈山求佛度他出家,佛就叫他兩位大弟子——舍利弗、目犍蓮,去觀察那人善根如何,可否出家?這二位大弟子一觀察之後,說道:「回稟世尊,此人無善根,不能出家。」佛陀感到奇怪,既然他無善根,怎會跑來找我要求出家呢?原來羅漢只能觀到五百世的事,五百世以前的事就觀不到了。所以釋迦牟尼佛再親自觀察,原來此人在五百世以前,念過一聲南無佛,這一聲佛號,成了他得度的善根因緣,因此他還是會修行得道的。所以無量劫以來的福德智慧,不管是那一世修的,既然修了,生生世世都不會消失掉的,智慧會跟隨你,福德也會踉隨你。所以我們把它修集起來,修集起來以後做什麼用呢?「同遊華藏莊嚴海,共入菩提大道場」啊。這兩句話,也是華嚴圓教的修行成就,所謂:「一人修行,即一切人修行,一人成道,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我們有緣念了華嚴經,我們的功德遲早都會圓滿的,只要菩提心種子種下去了,就有成功的希望。華嚴經上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學佛最難是初發心,發了心,同成佛就一樣了。因為經說:「發心畢竟二不二,如是二心初心難」,今天我們有緣共同來研究、學習,守遂禪師這篇發願文,自己也來發願,憑此願力,我們也能「同遊華藏莊嚴海,共入菩提大道場場」。這道場就是我們成佛的法菩提場。隋煬帝時,規定寺院一律叫道場;講經的地方、參禪的地方都叫道場,因它是修道、悟道的地方。而我們是要入證道的道場。「菩提」就是覺悟,就是證悟大道的意思,希望我們有一天,都能「同遊華藏莊嚴海,共入菩提大道場」。這一次的佛學講座,講到今天剛好圓滿。有勞各位擁護道場,参加聽講。祝福各位法喜充滿!菩提道成。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