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集》 自序 淨土法門,攝機廣、成功易,因此自東晉廬山慧遠大師開宗以來,愈傳愈廣,愈演愈烈,其勢力蔓延在中國佛教大環境中,早已呈現著所謂「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之特殊盛況。 然而,淨土念佛法門,之所以能為佛弟子眾普遍歡迎接受之原因,印光大師有幾句名言,道出其根本道理之所在。淨土聖賢錄大師序曰:「淨土法門,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又曰:「淨土法門,猶如大海,普納眾流,亦如太虛,遍含萬象,盡法界眾生,無一人不攝其中,盡法界諸法,皆由此得其實際,以其為如來一代時教之特別法門,三世諸佛之總持要道故也。」又致大興善寺體安和上書曰:「夫所謂淨土法門者,以其實攝上中下根,高超律教禪宗,實諸佛徹底之悲心,示眾生本具之體性,滙三乘五性、同歸淨域;導上聖下凡,共證真常。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羣生。」他如真歇了禪師等也有對淨土的讚詞,其文曰:「念佛法門,徑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根器,旁引中下之機。」又云:「乃佛乃祖,在教在禪,皆修淨業,同歸一源。入得此門,無量法門,悉皆能入。」徹悟禪師念佛伽陀教義百偈曰:「一句彌陀,滿十大願,豈得普賢,錯教了辦。一句彌陀,證三不退,祗此一生,便補佛位。」永明延壽禪師念佛四料簡云:「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據以上諸祖所言,則知淨土法門,普為大眾所喜愛者,確有深意在焉。 早年我讀淨土經論,撮其心得六種,一曰:誠心念佛,可得六種現實利益;二曰:誠心念佛,可證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三曰:淨土法門的簡易穩當。四曰:念佛法門具四大勝用。五曰:誠心念佛決定成佛。六曰:彌陀淨土外尚有淨土法門。我修持彌陀淨土法門,遠在念佛學院時代,但以戰亂期間,未能繼續深入。來台後,我以主持頭城念佛會的因緣,在領導大眾念佛時,規定在念佛會上要講開示,所以除在念佛功夫上,作加強修練外,而在念佛理論上,也需要有所發揮,所以曾累積當時的一些講稿,編輯出版了一本小册子,題名為「為什麼要念佛」。這其實,就是我研修彌陀淨土法門的一些膚淺的心得。 自民國七十四年起,我應大湖法雲寺妙然師太之邀,前往主持藥師佛七法會,因乃翻閱太虛大師的「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講記」,竺摩長老的「藥師法門講要」。與順論師的「藥師經講記」。大家都以為藥師經是消災法門,其實藥師佛也曾介紹東方琉璃淨土,並勸信往生。經云:「然彼佛土一向清淨,無有女人,亦無惡趣及苦音聲,琉璃為地,金繩界道,城闕宮閣,軒窗羅網,皆七寶成,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等無差別。」大師以為此乃舉西喻東之意。又云:「於其國中有二菩薩摩訶薩: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彼無量無數菩薩眾之上首,次補佛處,悉能持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正法寶藏」。此乃介紹左右輔弼之二大脅士,以顯主伴圓融,又云:「是故曼殊室利,諸有信心善男子、善女人,應當願生彼佛世界」。此乃勸諸有情,發願求生之文。此經明佛果功德,勸信求生,亦如彌陀經之勸眾發願往生。印順論師說:「根據佛法的正義來說,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淨土法門,是適應一類希求現生樂的眾生;西方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則是適應另一類眾生所希求的後世樂。太虛大師特為倡導的藥師法門,以適應現代人類求現法樂的希望,發揮佛法大用」。竺摩長老說:「經指四眾弟子,修彌陀淨土者,若聞藥師佛名,臨終就有八大菩薩來導引往生西方。反之,若有念藥師佛名,求生東方琉璃淨土者,倘功力不夠,心意未定,若聞阿彌陀佛名號,八大菩薩可能也會導你往生東方琉璃世界。」據上經文所示及三老的說法,藥師法門,亦屬佛陀勸眾發願求往生的淨土法門,殆無疑義。所以這次承諸師友,要我將拙著「為什麼要念佛」一書予以再版流通時,遂將在法雲寺藥師佛七法會的開示錄,整理之後,與「為什麼要念佛」一書合刊,並將有關研修淨土心得文字,一併附後,訂名為淨土法門集,提供給愛修淨土法門者參考,期能對之有所助益,亦可稍補浪費紙張人工及印資的過失!不過我始終覺得,自己於淨土法門,所知太少,書中如發現有任何義理或文學的錯失,仍盼諸方先進大德不吝指教! 此次這本小書能夠出版,首先要感謝劉果忠老師助我集稿,同時還要謝謝賢度法師幫我校對。 為什麼要念佛 ——民國四十五年七月講於頭城念佛會—— 一、前言 各位蓮友:今天是本人到這裡來的第三次和各位一起念佛的定期念佛會,我看到各位念佛時的誠心,以及人數的越來越多,衷心的感到無比的歡喜!各位既然這樣的誠心來學佛、念佛,對于念佛的意義,學佛的方法,一定有知道的必要,因此本人今天特以「為什麼要念佛」一題來和各位研究。 各位到這裡來念佛,有時間較長的,也有新來參加的,無論時間的久暫,但同樣地没有能得多聽佛法的機會,因此,恐怕連每天所念的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的含義,知道的也不多,所以我想在未講本題以前,先將彌陀如來萬德洪名的勝義解釋一下: 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全是印度話,把它譯成國語來講,南無二字是皈依的意思,應該讀曩謨音,有人直讀為南無本音,那就是讀錯了;阿彌陀三字有無量壽和無量光的兩重意思的譯法,無量壽就是說阿彌陀佛的壽命是無量長久,不是普通數目所能表示的,根據阿彌陀經上說,不但阿彌陀佛的壽命無量,就是因念佛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眾生們,也都是壽命無量的。還有無量光就是說阿彌陀的法身具有無量的光明,這種光明不是世間上任何光明所能比擬的,因為世間光明最強的如太陽光,它還有不能照到的地方,阿彌陀佛的光明是從真如妙心中流露出來的,所以不但數量多而且無所不照;最後來解釋佛字,佛是佛陀的簡稱,國語譯做覺者,這是十方諸佛共有的十種通號之一,因為佛陀是澈底究竟而圓滿的覺悟了宇宙人生真理的大覺者,所以我們尊稱他為佛陀。我們假如把這一句彌陀聖號用國語連在一起來講,那就是皈依具足無量壽命和無量光明又澈底、究竟、圓滿的覺悟了宇宙人生真理的大覺者! 或者有人要問:既然可以用國語將佛號很明了地譯得出來,為什麼仍舊要念那不易了解的譯音呢?這一問題的解答,我們要追溯到佛經初傳來我國的時候,國人對翻譯佛經的審慎態度和規定來加以說明: 原來古德譯經規定:一、秘密、二、多含、三、此方無、四、順古、五、生善等五種不翻,所以佛經中保留著很多譯音的名詞,如南無與佛陀就是屬於生善不翻,阿彌陀則屬多含不翻。 阿彌陀佛聖號的含義已經講完,現在該講到本題了,那麼我們究竟為什麼要念佛呢?這可以分三方面來說明:一、誠心念佛的現實利益,二、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三、淨土法門的方便穩當:現在先來講第一點: 二、誠心念佛的現實利益 我們根據如來遺教的啟示,以誠懇的心情來念佛所得到的利益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現在我想從現實人生方面來把它歸納為六種,就是(一)袪除煩惱,淨化身心;(二)增長智慧,辨別邪正;(三)破除迷信,改良風俗;(四)減少仇恨,敦睦家邦;(五)蒙佛護佑,消災弭難;(六)往生極樂、圓成佛果:現在我來把這六大利益的內容,分別地解釋給各位聽: (一)袪除煩惱,淨化身心 普通人遇到不如意的事的時候,也常常說這件事使人煩惱;但佛學上所講的煩惱,就不是這樣籠統了,智度論卷七說:「煩惱者,能令心煩,能作惱故,名為煩惱。」百法明門論把煩惱分為「根本煩惱」與「隨煩惱」兩種,根本煩惱有貪、瞋、癡、慢、疑、邪見等六種,隨煩惱是以根本煩惱為所依體,好像樹的幹枝一樣,共有二十個,它的名稱是忿、恨、惱、覆、誑、諂、驕、害、嫉、慳等十個小隨;無慚和無愧兩個中隨;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失正念、不正知、散亂等八個大隨:有這小中大三種二十個隨煩惱及六種根本煩惱,窮年累月的纏繞著我們,吾人受它們無理的支配著,還有什麼精神自由可言呢?不過,單提出這些煩惱的名字,各位也許還不覺得它們的可怕,現在我們把它們的性格簡單地介紹一下,大家也許就知道它們的厲害了! 先說六個根本煩惱,貪是愛與欲的總和體,人生的愛欲是無止境的,因為財、食、名、色、睡等五欲境界,是人人所愛好的,所以明知非我應得,也還是要貪求追逐不已,直到觸犯刑章,身繫囹圄,方始噬臍懊悔,但已來不及了,所謂貪夫殉財,烈士殉名,皆貪煩惱所賜之禍也。 瞋就是瞋恨,遇到不如意的事或人,對他(它)發脾氣動肝火,恨不能馬上置他於死地或毁滅它,這都是瞋的表示,佛陀說:「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又說:「瞋是無明火,能燒功德林。」今天世界種種的鬥爭與殘殺行為,那都是瞋的具體表現 痴是愚昧無知,懵懵昏迷,不明事理,這好像祗是個人的痛苦,但有時也會因他的顛倒是非,舉罔措直,造成人類社會的不安和紛擾。以上三項煩惱給我們的毒害最大,所以佛經上特稱它們為三毒。 慢是貢高我慢,自視太高,蔑視他人,桀傲不馴,空腹高心,都是慢的表現,有了這慢的心理,吾人既不能得到社會上的人和,自己也不會再有進步,易經所謂「滿遭損」是也。 疑是猶豫不決,疑惑猜忌,就是對於事理不能作明智的決斷,或者自己處置不當,反而疑惑他人在做破壞工作,因而造成自己或社會的種種悲劇。如三國時的曹操因見人家磨刀,疑是對他不利而將人家全家殺死,這就是疑心造成的禍害! 邪見是思想的不正確,這個煩惱給予世界的禍害最大,例如佛未出世以前印度的許多執空執有的外道,以及今日世界自由人類的公敵——無神論者,因為他們那種撥無因果的顛倒知見,影響或支配著國家的政治,造成歷史上印度社會的階級制度,和今日世界人類的種種悲劇。這六種不正當的心理是成吾人身心痛苦的原動力,所以叫它們做根本煩惱。 向下再講隨煩惱,十小隨中的忿是忿怒,恨是瞋恨,惱是侵凌,害是損害,這四位是瞋煩惱的等流品;覆是隱藏,誑是欺誑,諂是諂媚,驕是倨傲,嫉是嫉妬,這五種是癡煩惱的品類;慳是吝嗇,此一是貪煩惱的部屬;中隨中的無慚是不知自重,無愧是不畏譏嫌,這兩種也是癡煩惱的支流;大隨中的不信是不信因果,撥無一切;懈怠是不肯努力,懶惰因循;放逸是放蕩嬉逸,不顧廉恥;昏沉是神志昏蒙,不修正道;掉舉是神魂不定,不能止息;失正念是忘失正念,增長邪思;不正知是知見不正,撥無因果;散亂是分散擾亂,心志不能統一;這八種也都屬于癡的流類。由於這本標二十六種煩惱的侵害,使我們昏煩惱亂,流轉於生死之中,吃盡了苦頭!幸而還能在佛陀的末法世中,生而為人,並且能夠聞到佛法,獲得了出苦的捷徑——念佛法門,我們能讓它當面錯過嗎?佛陀在救世的遺教中,再四地昭告我們,唯有誠心念佛,才有擺脫煩惱枷鎖,超出輪迴的希望!因為煩惱好像一圑黑暗,佛號就是一把光明的火炬,光明的火炬一舉起,黑暗不愁不被消滅的,我們心地上的煩惱黑暗袪除了,心性之水從此得到澄清,心性的光明從此得到煥發。由心支配而發之於身口意的行動,也就自然能夠合乎理則了。因此,我說誠心念佛可以袪除煩惱,淨化身心。 (二)增長智慧,辨別邪正。 佛經所講的智慧,也和一般所說的智慧不同,一般所講的智慧,僅能通嘵世間的學術和技藝,佛學上稱這種智慧為世智辨聰;佛學本身所講的智慧,是以正覺的妙真如心為出發點,它能通達勝義諦和世俗諦的真理而無舛錯,古人為了簡別它,使它不與世俗智慧相濫,特保持梵文的般若原音而不翻。這種正覺的般若智慧,從修得方面來說,可以分為三種:一是聞慧,二是思慧,三是修慧: 聞慧是由所聞佛法真理而發生的智慧,這要從多聽講經,多親近善知識,或自己精心研讀佛菩薩的言教等各方面去用心,才能得到這種智慧。思慧是從對於善知識所講的佛法,或自己研讀的佛經義理,加以思惟抉擇所得到的一種智慧,不過做這種思惟抉擇工夫時,當以四依為標準,就是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換言之,就是要能如理的思想抉擇,不能憑自己的武斷或者情感用事的。 修慧也是從對諸法分別抉擇其真理而發出的一種智慧,不過這和思慧的思惟抉擇是有分別的,因為思慧的思惟抉擇是散心的,而修慧的分別抉擇則是與定心相應的,從實地觀照諸法實相所成就的智慧。總之這三種智慧,以修慧最為要緊,因為修慧是從定心發出,它雖不能親證真理,但它却是到達親證的必經階段。 念佛本來是與修觀同樣地可以成就定心的,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就是定心現前的表現,定心成就,智慧自然可以發生,所以我說誠心念佛可以增長智慧。有了般若智慧現前,對於辨別是非邪正,不但没有問題,而且會更正確而無誤了。 (三)破除迷信,改良風俗。 迷信的反面是正信或理信。迷信的形成,是因為對真正的道理没有了解所致,這裡所說的真正的道理,是指宇宙人生的絕對真理而言,要了解這宇宙人生的絕對真理,非具有高度的智慧不可!在人類的知識低劣的時候,對於宇宙人生真理無法探其奧秘,因此對於那些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認為是有一個有大勢力的神主宰其事,於是神權思想從此開始,浸假而成為迷信風俗。佛陀是一位對宇宙人生真理有著徹底究竟而圓滿覺悟的大覺者,他底遺教是指示人間正覺之道的,他正確地判定人類乃至一切眾生所有的或苦或樂的一切遭遇,都是由於眾生的別業或共業之所招感,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別人固然代替不得,也不是任何別人所能主宰,佛把一般人所認為萬能的神,歸攝在鬼趣之中,神祗不過是鬼趣中之有德有財者而已,牠怎麼會有主宰的能力呢?這些真理的啟示,是佛陀從無上智慧的正覺海中流露出來的,雖千佛出世,也無擬議的餘地!我們既然發心學佛,當然要以學習佛陀的智慧,學習佛陀所啟示的絕對真理為前提。佛陀既然用因果定律,肯定了人類眾生的苦樂遭遇,為宿世業力之所招感,我們又何必去事神媚鬼呢?祗要我們能依從佛陀的偉大啟示努力進修——不但在消極方面要做到「諸惡莫作」,還要能在積極方面做到「眾善奉行」,假如大家能夠這樣做,那麼化五濁娑婆而成莊嚴佛土,也是易如反掌(佛陀在法華會上曾三變娑婆為淨土)的事。 各位蓮友!迷信風俗的形成,既是由于缺乏正覺的智慧,我們趕快用念佛法門,來澄清我們的心水,從聽聞佛法或研究佛經來發展我們的智慧,大家能由佛法的啟示,對宇宙人生的絕對真理,都有一個正確的體悟,那麼迷信的事情,不待破除而自然破除;不良的風俗,也就自然改良了。 (四)減少仇恨,敦睦家邦。 構成仇恨的因素有多種,但主要的祗是一個瞋字。瞋恚心重的人,最容易動肝火,發脾氣,對不如意的事或人,一點都不能容忍,非壓倒對方,佔著上風不可,假如甲乙兩方都秉著同樣的個性,那麼仇恨就從此結下來了。一旦仇人相遇,非打即鬥,其後果誠不堪想像,這是由瞋恚心為主導演出來的痛苦悲劇。人與人之間是如此,家與家之間,國與國之間也同樣地是如此。假如一家的家長,瞋恚心重,對鄰舍親朋,不能和平相處,凡事爭勝爭強,其結果不是互相歐打,伺機尋仇,就是上法院打官司,往往弄得家破人亡;至於國與國之間,那是極其容易發生仇恨事件的,因為種族的歧視,利益的衝突,商場的爭取,領土的擴展等不得其平的問題,隨時隨地都能發生,假如當國家者的政治修養,道德觀念不夠的話,甚或是凟武主義者,侵略主義者執政,那麼國際間的糾紛,幾乎是會層出不窮,永無寧日的。一旦積不相能,戰爭爆發,人力物力,消耗不貲,國破家亡,流離失所,人類悲劇,没有比戰爭更殘酷、更痛苦的! 例如過去日本軍閥們的一心要做大陸夢;希特勒,墨索里尼兩個殺人的魔王的妄想分霸歐洲,以致導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人類空前未有的大悲劇,日德意固然是因為發動戰爭而弄到民窮財盡的地步,那個戰神帶給人類的痛苦和災害,其慘象更是不忍想像的! 由於仇恨心的作祟,造成人與人之間的不和,人間將從此失去和平;因為仇恨心的作祟,形成家與家之間的衝突,社會將從此趨於不安;因為仇恨心的作祟,促使國與國之間發生紛擾,世界將從此益形多事:人類終有一天會被這仇恨心理所毁滅,這是多麼可怕的一回事啊!我們要挽救這人類世界因仇恨心理所形成的恐怖危機,祗有從心理改造方面著手才能有效。因為前面說過,形成仇恨的主因是瞋恚心,我們要消滅這因仇恨所造成的恐怖危機,當然以能把做為仇恨主因的瞋恚心改變為慈悲心為最徹底了。 不過,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謂「江山易改,秉性難移。」要把凡夫的瞋恚心改變為佛菩薩的慈悲心,非從誠心念佛做起不可。因為我們能誠心憶念佛陀的聖號,觀想佛陀的慈悲,自己的心才能仗佛陀慈悲願力慢慢改變過來,能把心念得跟佛陀一樣,那麼化瞋恚為慈悲之理想始能實現。人人都能化嗔恚為慈悲,則人與人之間,家國與家國之間,呈現著一股祥和之氣,永遠再不會有毒害和殘殺的行為發生,這不就是誠心念佛可以減少仇恨,敦睦家邦嗎? (五)蒙佛護念,消弭災難。 所謂災難,是指我們人類一生當中所有的痛苦遭遇而言。我們有些什麼痛苦遭遇呢?這可以從自然界,社會環境,及身心缺陷和生非其時其地等各方面來分别的加以說明: 先說自然界給我們的災難吧,例如淫雨連綿,山洪暴發所形成的水災;久旱不雨,禾苗枯槁的旱災;歲歉年荒,餓殍載道的饑饉之災,威力兇猛,拔樹塌屋的颱風、雷暴、龍捲風等;玉石俱焚的大火;無法防禦的地震,乃至山崩海嘯等災害。再說社會環境給我們災害,由于大家不知注重衛生,致使疫癘流行,這是瘟疫之災;由於鄉里不能和睦相處,意氣用事輕則發生爭吵鬥毆,重則進法院打官司,這是爭訟之災。國族失和,爭城奪地,因而造成刀兵戰爭之災;穿窬偷竊,持械搶掠,這是盗賊的災難啊。怎樣叫做身心缺陷及生非時其地難呢?這是約不能聽聞佛法,無法了脫生死而說的。例如耳聾、眼瞎、失音者、啞吧等殘廢之人,由於感官失靈,根本没有研求佛法的機會,永遠不能跳出苦海;假如不幸墮落到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裡去,那麼地獄眾生因熱惱特甚,餓鬼道中因餓火中燒,畜生趣裡因愚癡冥頑,皆無法接近佛法,也是永遠不易獲得解脫的;還有生在佛未出世前或者佛已滅度以後的人們,因為没有機會聽聞佛法,所以也很難得到出苦的希望;環境苦了自然不易入道,環境太好了也不容易學佛,佛經上說生在長壽天及北俱廬洲的人們,因為福報深厚,享受快樂都來不及,所以也無法與佛結緣,但是他們把福享盡了還是要墮落的,所以也是難處;另外一個人因為世間學識研究有得,有著先入為主的執見,不肯接受佛法的開導,這叫做世智辯聰難。 上面所說的這些災難,如照佛經上的分配方法來把它加以分類的話,那麼火水風稱為三大災;刀兵、疾疫、飢饉稱為三小災;盲聾瘡瘂,三惡道,佛前,佛後,長壽天,北俱廬洲,世智辯聰等則稱為八難。不過水火風的三大災不是指的一般的水火風災,而是說的當這世界到劫壞時的火燒初禪,水淹二禪,風括三禪毁滅性能最大的災害而說的。他如仁王護國般若經以日月失度、星宿失度、災火、雨水、惡風、亢陽、惡賊等七事為七難;藥師經則以人民疾疫,他國侵逼,自界叛逆,星宿變怪,日月剝蝕,非時風雨,過時不雨等七事為災難;法華經普門品說觀世音菩薩之大威神力能救眾生諸難;如火、水、羅剎、王、鬼、枷鎖、怨賊等,也是七種災難:總之,無論三災也好,七災也好,八難九橫都好,它們都是逼惱我們身心,也是我們一生當中所隨時隨地都容易遭遇到的痛苦!我們的一生祗不過數十寒暑的光陰,而所遭遇到的災難痛苦,竟有如是之多,這個世界實在太不值得留戀了。佛陀所以說這個世界有如火宅,祖師們則說這世間形同苦海,阿羅漢則認此娑婆世界為牢獄而祈求趕快出離。這都是見道者的看法,並非故作駭人聽聞的說法。 那末我們有没有辦法來免除這些痛苦的災難呢?有!當然會有!不但有,而且這個辦法還是最澈底究竟而可靠的呢?這個辦法就是誠心念佛!為什麼誠心念佛就能免除這些災難呢?佛陀的遺教告訴我們說:「眾生的苦樂遭遇,皆由其宿世的善惡業因之所招感。」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世間的痛苦災難雖多,但是皆由我們的宿業所感,假使欲求消弭災難,當然要從消除宿業著手。所有的宿業又皆是由於此心不覺而起,所以欲求消除宿業,應當以覺悟此心為第一要著,而念佛一法,實乃覺悟此心的不二法門!因為唯有念佛才能使此心由迷轉覺,與佛心相應,同時唯有誠心念佛才能蒙受佛陀的慈悲護念,使宿業消除,災難弭滅!所以說誠心念佛,可以蒙佛護念,消弭災難。 (六)往生極樂,圓成佛果。 極樂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佛果就是三世諸佛所親證的菩提涅槃圓滿覺位。我們念佛學佛的最高目的,就是要求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跟隨阿彌陀佛及觀音勢至二大菩薩精勤修學,以期及早圓成菩提涅槃之極果。但是要怎樣才能往生西方乃至圓成佛果呢?這兩個問題當中,困難的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比較容易。大家對我這樣的說法,一定要感到懷疑,但這不是我的意思,我是根據經意說的,不,根據佛陀的意思作如是說的。佛陀在阿彌陀經上告訴我們,淨土行者要以念佛念到「一心不亂」為正行;廣修「善根福德因緣」為助行,具足了這正助二行,才有往生極樂的希望。(大意如此)可是祗要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成佛是不會有問題的,因為佛陀在阿彌陀經上也曾告訴我們:極樂世界上自佛陀下至人民,壽命都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並且眾生一生到極樂世界,都能得到不退轉的地位,還有無量無邊阿僧祗眾生皆已得到候補佛果的地位。(大意如此)照這樣看起來,豈不是往生難而成佛易麼?其實這其中的道理說起來也很簡單,因為凡事都是開頭難,學佛念佛當然也不會例外。現在我們來發心學佛念佛,希望成佛,其偉大而高邁的志趣,是值得嘉許的。但是我們不要忘記自己還是一個煩惱重重的薄地凡夫,以一個滿身污穢的凡夫,要想進入清淨快樂的佛家,當然是要具備種種條件才行,現在佛陀為我們特別開示的這個淨土法門,要算是條件最簡單最好的一個法門了。 如剛才所說的往生西方的正行和助行這兩種條件,看上去好像很難,其實作起來也很容易,先說一心不亂的正行吧,這是佛陀指示我們祛除煩惱,澄清心水的根本法門,要把這個法門修行成功,祗有抱定一句彌陀聖號,不分陰睛朝暮,行住坐臥的念下去,一直念到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佛融成一體的時候,自然達到煩惱淨盡,心水澄清的一心不亂的光明境界了。能這樣,往生西方的正行也就算是修成功了。至於廣修善根福德因緣的助行哩,那比正行更容易修行,例如自己能夠信仰三寶,並且能多參加講經念佛法會,誠心念佛聽經,或勸他人參加念佛聽經;自己有力量請法師講經或勸他人請法師講經,自己發心印經流通,或勸他人印經,或響應他人印經像的提議,自己如果能了解經義,隨時隨地把佛法正理講給人聽,這些都是培植善根的功德事呀;福德因緣著重在布施等利益他人的事情,如冬天施寒衣,夏天施茶水,災荒時施飯食,救人之急,濟人之危,修橋補路,修補佛塔佛寺以及經像法物,供佛齋僧,孝順父母,敬老尊賢,幫助別人成家,成就人家修道,以清淨心和施不望報的心來做一切犧牲小我,完成大我,救濟人羣,福利人羣的積德修福的事情,同時對如來禁戒,守持不犯,常修八正道,十善業等法門,能這樣做得多,做得常,那就往生的助行成就了。 正助二行修行成功,往生西方的條件具備了,臨命終時,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無疑。既已能夠往生了,那麼在那環境優美,衣食自然的極樂國中,在那無限長久的壽命中,上能親承阿彌陀佛的親切開示,以及觀音,勢至二大菩薩的諄諄教誨,下能與許多候補佛果的諸上善人共相切磋,他如鳥鳴風動都是演說佛法之音,在這樣的境界中修學佛法,修學一年要比在娑婆世界修學一生的進步還要多,對於圓成菩提涅槃的至極佛果,簡直可以剋期取得,還會有問題嗎?不過這往生極樂,以至圓成佛果的學佛最高目的的能夠達到,還是靠誠心念佛為基本工夫,所以說誠心念佛可以往生極樂,圓成佛果! 三、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 (一)國土的清淨妙好 我們學佛的目的在了脫生死,離苦得樂;而修行念佛法門,則是達到這個目的唯一捷徑。因為念佛法門修成功了,就可以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一生極樂就可以有進無退地一直修成佛果。那麼極樂世界在那裡呢?那個世界為什麼叫做極樂呢?那個極樂世界的境界又是什麼樣呢?這幾個問題都很重要,讓我來向各位一一說明: 關於第一個問題,我想知道的人一定很多,因為我們常讀的阿彌陀經上不是有「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的這樣幾句話嗎?這就是告訴我們,極樂世界的所在,假如把這幾句經文翻成白話來說,就是打從我們這個世界向西面的方向一直走去,經過十萬億個佛的化土以後,那裡有個世界名字叫做極樂。極樂世界就在我們這個世界的西方,距離我們這個世界有十萬億個佛化土遠。 第二個問題問的是那個世界為什麼叫做極樂?關於這個問題,佛陀在阿彌陀經中給我們講的更明白:在緊接著上面所引的那段經文後面,不是有「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舍利弗;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的一段經文嗎?這就是佛在告訴舍利弗說,那個極樂國中的眾生,没有眾多的若難,但祗享受著許多的快樂,所以那個世界名叫極樂。這就是極樂世界所以得名的原由。 至於第三極樂世界的境界問題,佛陀曾更詳細地向我們說過極樂世界的許多樂事,例如極樂世界的地是黃金舖成的,非常平坦。路邊上都有金繩做界線。路邊的樹一行一行的很整齊,而且都是以七行為度,樹的上面都有很美麗的羅網蓋覆著,也是以七重為度。林中有許多奇妙的化鳥,不分晝夜的唱出念佛法僧的聲音、微風吹動行樹時,也發出唱念三寶的聲音來。到處都有那七寶砌成的浴池,池裡的水具有八種功德,池中的蓮花有車輪那麼大,分成赤黃青白的四種顔色,並放出青黃赤白的四色光來。極樂國中的房子都是宮殿和樓閣,那些宮殿樓閣的高大莊嚴,比諸天人的宮殿還要勝過幾十倍。極樂世界是没有地獄、餓鬼、畜生三種惡道的,同時也没有女人,所有生到那個世界去的天和人,都是蓮花化生,因此極樂世界人民的壽命都是無量的。極樂世界的人民都是阿羅漢以上的程度,在佛法階位上大都是不退轉的,一生補處的大菩薩有很多。所有的人民皆是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平時皆以修學聖道為其正業,没有絲毫痛苦及不如意的事擾亂他們。這些都是極樂教主阿彌陀佛的宏願所感的功德莊嚴,這許多不可思議的清淨莊嚴,至極樂事,就是極樂國土的殊勝境界。 (二)彌陀的願力宏深 上面所說極樂國土的清淨妙好,莊嚴殊勝,那是屬於自然環境方面的景象,這自然環境,佛經上叫它做依報。向下我想再來談談極樂世界的人物文明,這人物文明,佛經上管它叫做正報。極樂世界的正報是如何的莊嚴呢?這,我想先從極樂國土的教主——阿彌陀佛說起:—— 在無量壽經上說: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時,我們這個世界上有一尊佛降世度生,他底聖號叫做世自在王,這位世自在王佛常用大乘佛法教化眾生,當時有一位國王,因為常常到世自在王佛前去聽講佛法,所以他對人生有了深刻地認識和覺悟,結果他就在世自在王佛法中出了家,他出家以後的法名叫做法藏,因此人家都喊他法藏比丘。這位法藏比丘因為宿根深厚,同時用功又很精勤,所以他出家以後没有好久,在佛法上就得到了很大的成就和法益,他為了感謝佛陀給他的恩典,也為了要普度一切罪苦眾生,所以他就用最隆重的禮節和最誠懇的心情,跪在世自在王佛的座下,向佛陀發了四十八條大願,他要依據那四十八條大願去莊嚴佛土,弘揚正法。後來他因圓果滿,就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了佛,他的聖號就是阿彌陀如來。 前面所說的極樂世界中的那些功德莊嚴,殊勝境界,完全是從彌陀如來的大願海中湧現出來的。例如彌陀四十八願中的第三十二願說:「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於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皆修佛行。若不如是,不取正覺。」第二十七願說:「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正覺。」以上這是莊嚴佛土方面的大願; 至於阿彌陀佛在攝受眾生方面的宏願,那是更多更偉大的,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第十九願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第二十願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佛的這許多偉大的誓願,固然是他莊嚴佛土,成就菩提的重要條件,也可以說是他們修行念佛法門者的無比有力保障,我們生在這去佛遙遠的五濁惡世之中,而能得遇此勝妙法門,真不知是幾生之幸哩!我們若不發廣大心,立堅固志,怎能投人彌陀如來的大誓願海中去呢? 茲為方便讀者參考起見,謹將彌陀四十八願願文附錄於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 時法藏比丘,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清淨之行,如是修已,詣彼佛,稽首禮足,繞佛三帀,合掌而住,白佛言:世尊,我已攝取莊嚴佛土清淨之行。佛告比丘:汝今可說,宜知是時,發起悅可一切大眾。菩薩聞已,修行此法,緣致滿足,無量大願。比丘白佛,唯垂聽察,如我所願,當具說之: 一、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國中無三惡道願) 二、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不再生惡道願) 三、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得真金色願) 四、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形色無好醜願) 五、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識宿命,下至知百千億那他諸劫事者,不取正覺。(皆得宿命願) 六、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見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皆得天眼願) 七、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皆得天耳願) 八、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見他心智,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皆得知他心念願) 九、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皆得神足通願) 十、設我得佛,國中天人,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皆得漏盡智通)願 十一、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正定至涅槃願) 十二、設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得無量光明願) 十三、設我得佛,壽命有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得無量壽命願) 十四、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二乘聖者廣多願) 十五、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壽命修短自在願) 十六、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無不善名願)(以上十六願為通於諸佛之通願) 十七、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讚歎)稱我名者,不取正覺。(諸佛稱名讚歎願) 十八、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十念皆得往生願) 十九、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勤修佛皆接引願) 二十、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繫念必得往生願) 二十一、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國人皆具大人相願) 二十二、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菩薩皆得補處願) 二十三、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遍至無數無量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一時普供諸佛願) 二十四、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求欲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供具如意具足願) 二十五、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菩薩皆說一切智願) 二十六、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菩薩皆得金剛身願) 二十七、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到天眼,有能明了,辯其名數者,不取正覺。(國物悉皆殊特願) 二十八、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道樹光色普見願) 二十九、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慧者,不取正覺。(受經普得智辯願) 三十、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智慧辯才無量願) 三十一、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覩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淨國照見十方願) 三十二、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於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天人,其香普 熏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若不如是,不取正覺。(國土嚴飾 超絕願) 三十三、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天人,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光觸身心柔輭願) 三十四、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聞名皆得總持願) 三十五、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發心永離女身願) 三十六、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聞名修梵成佛願) 三十七、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禮敬修行人天敬願) 三十八、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妙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縫禱染浣濯者,不取正覺。(法服隨念即得願) 三十九、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受樂同於漏盡願) 四十、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國土,應時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覩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欲見佛國隨得願) 四十一、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聞名諸根具足願) 四十二、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悉得解脫三昧願) 四十三、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聞名生處尊貴願) 四十四、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踴躍,修菩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聞名修行具德願) 四十五、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聞名得定見佛願) 四十六、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隨願得聞妙法願) 四十七、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聞名即得不退願) 四十八、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聞名即得諸忍願)(以上三二願乃彌陀如來之別願) (三)觀音的大悲普濟 西方極樂世界除了教主阿彌陀佛的誓願宏深,慈悲無量外,還有兩位名稱普聞的大菩薩輔助教化。第一位就是專以救苦救難聞名的大悲觀世音菩薩。提起這位觀音大士來,各位一定都很熟悉,但是我們都知道觀世音菩薩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救苦救難者,怎麼他又做了極樂教主的助手的呢?無量壽經說:「……有二菩薩,最為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阿難白佛:彼二菩薩,其號云何?佛言:一名觀世音,二名大勢至。此二菩薩,於此國土,修菩薩行,命終轉化,生彼佛國。」從這段經文,可知觀世音菩薩在我們娑婆世界修菩薩行,命終以後,也轉化到極樂世界去。 但是因為觀世音菩薩是果後行因的大菩薩,所以他的威神光明能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同時觀世音菩薩的轉化極樂,完全是為了幫助阿彌陀佛教化眾生,這是菩薩的大悲心的驅使,與普通凡夫念佛求往生者不同,這是我們必須知道的。那麼,極樂世界既有彌陀教主的現在說法,又得到大悲普濟的觀世音菩薩的輔佐教化,佛法之興隆,勝解之易得,當不是其他佛國所能比擬的了。 (四)勢至的大智啟導 阿彌陀佛的第二位輔化大士是大勢至菩薩,這位菩薩大家對他也許比較陌生,其實我們也是和他的聖像常常見面的,西方三接引像的中間是阿彌陀佛,左邊是觀世音,右邊的一尊就是大勢至菩薩了。佛陀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說:「大勢至菩薩也是在我們這個世界行菩薩道,命終之後轉化到極樂世界去的」。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上曾作自我介紹:他在過去恆河沙劫超日月光佛時,彼佛授以念佛三昧,自後他就誠懇用功,終於以念佛心,證得無生法忍。因此他就在此世界,以念佛法門攝受念佛人歸於淨土。他自陳以都攝六根的方法,使清淨心念常相繼續,而證入圓通。佛陀在觀無量壽佛經上說:「大勢至菩薩身量大小和觀世音菩薩相等,他的身光能普照十方國土,有緣的眾生皆能見到。同時祗要見到菩薩一毛孔的光明,就可以見到十方無量諸佛的淨妙光明,所以大勢至菩薩又稱無邊光菩薩,因為他能以智慧光普照一切眾生,令那些苦惱眾生出離三途,得到無上的力量,所以他又被人尊稱為大勢至」。 從以上這兩段介紹來看,我們可以知道大勢至菩薩是偏重在用大智慧去啟導眾生的一位大菩薩了。極樂世界既有誓願宏深的彌陀教主領導在上,又有大悲普濟的觀世音,大智啟導的大勢至兩位大菩薩的左右輔助,佛法的文明,自然要超過其他一切諸佛國土了。 (五)海眾的清淨攝引 西方極樂世界所有的諸天人民,智慧水準也是很高的,聲聞、緣覺、菩薩、一生補處的大菩薩等,人數之多,簡直不可以用數目字來計算,佛陀在無量壽佛經上說了一個譬喻,他說:「當阿彌陀佛初成佛時,第一會說法所度的聲聞及菩薩人數,假如請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來計算,儘他經過百千萬億那由他劫的時間,他所能算到的聲聞及菩薩人數,好像一滴水,那些没有能算出的聲聞和菩薩人數,等於大海裡的水」。我們從這個譬喻,就可以想像到極樂世界聲聞及菩薩人數多到什麼程度了。 我們平常聽說某人能知過去未來,馬上就會鬨傳出去,以為是一件了不起的大新聞。現在極樂世界有那麼多的大聲聞大菩薩,其文明程度之高之盛,又那裡是我們這凡夫心量所能妄測的呢?極樂世界有那麼多清淨高超的聲聞和菩薩在,那麼生到極樂世界去的眾生,隨時都有被攝引前進的機會,絕不會再有一個退墮不前的眾生存在了。美國的科學發達,全世界的青年都希望到美國去求學,極樂世界的佛法文明程度這麼高,我們為什麼不趕快祈求往生到極樂世界去留學呢?釋迦教主之所以要苦口婆心的為我們介紹念佛法門,其原因也就可想而知了。 四、淨土法門的簡易穩當 (一)十大宗派淨土最興 佛教傳來中國以後,因為它的內涵太博大、太豐富了,一時在家和出家的學者們,見到這樣優勝崇高的學說,得未曾有,欣喜若狂。於是紛紛從事研究和弘揚,經過長時間的弘演和分門的闡發,先後成立了十大宗派,就是所謂華嚴宗(又名賢首宗)、天臺宗(又名法華宗)、三論宗(又名般若宗)、法相宗(又名唯識宗或慈恩宗)、禪宗(又名心宗)、淨土宗(又名念佛宗)、律宗(又名南山宗)、密宗(又名真言宗)、成實宗、俱舍宗:這中間由華嚴至密宗的八宗是屬大乘的,成實和俱舍是屬於小乘的,所以普通叫做八大二小。不過律宗有一半屬大乘,一半屬小乘,所以也可以說是七個半大乘宗,兩個半小乘宗。這些宗派自從經由各宗派的祖師研究發明成立之後,興衰消長,互有高下,唯有淨土這一宗,自從晉朝的慧遠大師,在江西廬山開創以來,世代傳承,歷久不衰,不但不衰,反而越過越發達,愈久愈興隆,到了現代,幾乎整個的佛教都在弘揚淨土了。這是為了什麼呢?說起來它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因為淨土法門是所有十大宗派一切法門中最簡單、容易、最方便、穩當,易修易成,紮實可靠的緣故啊!關於這簡單、容易、方便、穩當的道理,現在讓我來分別解釋一下: (二)信願念佛往生資糧 先說簡單容易這兩點吧:釋迦如來所說的一代言教,總計修行法門有八萬四千之多,他的目的無非是要使一切有情眾生,斷除煩惱的惑染,解悟菩提的大道,了脫生死的痛苦,親證涅槃的快樂。唯其目的高遠,所以修行起來,也就非常不易,在時間上要經過三大阿僧伽劫,在事功上要圓滿六度萬行,由凡夫到佛果,要歷經五十二個位階,要具足自利利他的諸菩薩道,有一份煩惱尚在,還是一個具縛凡夫,差一點因行未圓,總不許你進人聖位。所以佛陀在世的時候,就有許多弟子寧願滯留在化城(小乘四沙門果),不肯前進到達寶所(大乘究竟佛果)。佛陀為了悲憫苦惱眾生,恐怕他們在菩提道上見難思退,特別在許多唯靠自力的難行道中間,開出一條半靠自力半仗佛力的易行道出來,這條易行道就是信願念佛的淨土法門。 這個信願念佛的淨土法門,怎麼就見得是易行道呢?因為這個法門的目的在念佛求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一往生到極樂淨土以後,就可以親承阿彌陀佛的教導以進修菩薩大道,同時因為極樂淨土的眾生壽命都是無量劫的,可以一直修行到圓滿菩提為止,中間不會有所間斷。而且進修念佛法門求生淨土的條件極為簡單,佛陀在阿彌陀佛經上昭示我們說:凡是修學淨土法門的人,祗要具足信、願、行三個條件,就能蒙受阿彌陀佛的慈悲接引,往生到極樂世界去。 所謂信,就是信仰,信仰極樂世界決定是有的,信仰修念佛法門的人是決定可以往生的,信仰阿彌陀佛決定能慈悲接引念佛的人往生的。這樣信心堅定,就是往生淨土的第一資糧; 所謂願,就是立志,修念佛法門的人,首先要立志求生淨土,然後無論念佛、拜佛、誦經、持咒,乃至做一切的功德善事,都把那些功德回向西方極樂淨土,就是要認定所有念佛等功德事,皆是為求往生淨土而做的,這樣願真志切,就是往生淨土的第二資糧: 所謂行,就是實行,淨土法門的實行工夫,唯在一心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無須更作其他的儀式。修行淨土法門的人,祗須每日規定恆課,繼續不斷地念佛,有時間多念,無時間少念,乃至每天祗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日久自得感應,臨終決定往生,這樣專念持名,就是往生淨土的第三資糧。 祗要把這信、願、行三種資糧準備好了,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依隨阿彌陀佛修行,一直到圓成佛果,祗有前進而没有後退,真是再簡單容易也没有的了。 (三)三根普被老少咸宜 淨土法門的簡單容易我們知道了,再說修學淨土法門的方便吧:在三藏十二分教典裡面,佛陀為我們開示修行的方法,實在多得不可以數計,例如天台和賢首的修止觀啦,禪宗的宴坐參究啦,密宗的結界持咒啦,律宗的嚴持禁戒啦等等,各宗都有特定的修持軌則,就是其他許多經論中教修淨土的也有觀像念佛,乃至禮拜、供養、懺悔等,在這許多法門中間,有的重慧解,有的重儀規,有的要有足夠的時間,有的要有充分的資財,總不是普通人能夠進修的。祗有這個持名念佛一法,適應的機宜最廣,下手做起來也最容易,所以教主釋迦佛陀無問自說,特別向大智舍利弗介紹出來,作為九界眾生出苦的飛航,成佛的捷徑。因為這個持名念佛一法,下從博地凡夫,上至等覺菩薩,皆可修行。最聰明的博學之士,可以修行,最愚蠢的村夫俗子,也可以修行。從政服公務的人可以修,經商、種田地的人也可以修,在軍隊中可以修,在學校中也可以修,舟車旅行可以修,家居無事更可以修,老年人可以修,少年人也可以修,男人可以修,女人也可以修:它不需要太高的慧解,也不需要嚴謹的儀節,有時間可以專心念,多念,無時間可以散心念,少念,有錢時在念佛之外兼做功德固好,没有錢時就祗誠心念佛一樣得度。古人說它是三根普被老少咸宜的特妙法門,的確一點兒也没有錯。 (四)一生淨土即不退轉 關於淨土法門的簡單、容易、方便,我已略說如上,現在再來談談這一法門的穩當吧:俗語說: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普通人做世間的學問,還怕這一個「退」字,我們學佛的人對這退轉的一事,就更加耽心,因為佛道長遠,已如前面所說,在這無邊長遠的菩提道上,要能順利前進,不向後退,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人壽命短促,今生知道修行,來生未必能繼續再修,還有今生假如没有遇到大善知識,啟發正知正見,所修不過人天福業,轉過生來固然是祗知享受富貴,很少再能繼續發心修行的;就是今生遇到了大善知識,開示了菩提正覺之道,自己也能深切用功,對斷惑證真的正行,得到一點消息,但是羅漢還有隔陰之迷。仁王經上說:六住菩薩的信心,還像空中的毛一樣没有穩定。所以在菩提道中要能把握住不向後退,真是非常的困難,唯有信願念佛的這一法門,祗要十念具足,就可帶業往生,同時一旦能得往生到西方極樂淨土去了,就可以在那裡繼續修學,決不會再退轉下來。不過這裡有幾點原因成就不退:第一、彌陀如來的願力加持,第二、極樂世界的人民都是蓮花化身,壽命無量;第三、極樂世界的環境優異,水鳥禽樹均能說法策勵精進;第四、常常親自聽到彌陀教主及觀音,勢至等大菩薩的教導,自然慧解增上,道業日深:有這許多良好的因緣,當然有進無退了。這個信願念佛的淨土法門,真是再紮實可靠穩當也没有了。 五、結論 為什麼要念佛這一個題目,講到這裡可以結束了。對於為什麼要念佛這一個問題,我想各位也一定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了。今後假如有人問我們為什麼要念佛,我們就可以把上面所講的這些道理來答覆他。不過,我希望各位務必要把這個問題中所揭舉出來的幾個重點牢牢記住,因為那就是念佛法門的重要關鍵所在,也是自修或度人所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料!例如誠心念佛的六大利益,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以及念佛法門的各種優點等,是理論,也是事實,十方諸佛及歷代祖師,都是依照這樣來讚揚和解說的,我們能把這些道理弄清楚了,牢記住了,然後再來誠懇而切實地依之修持,現在獲得念佛三昧,命終往生極樂,那是毋庸懷疑的真實利益大功德事! 最後,我想向各位補充說明一件事,就是我們修持念佛法門求生極樂,決不是消極逃世的行為,而純粹是一種求充實自己的留學作用。因為我們佛教教人要自利利他,而且是呵斥消極和自利的,所以在修持念佛法門時固然要發願弘揚大乘,普度眾生。即使生到極樂世界去了之後,還要時時發願於成就道果之後要回入娑婆,或往他方世界去做弘法利生的工作,彌陀四十八願中且有支助學成菩薩化度他方國土眾生之願,可見大乘佛法是絕對以普利眾生為前提的。現在各位能有機緣接受這個具有無邊功德的念佛法門,真是大不容易事,希望能夠把持勿失,並祝順利成功! 藥師佛七開示錄 民國七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講於苗栗大湖法雲寺 妙然老法師、各位法師、各位護法居士! 今天是法雲寺舉行藥師佛七灑淨的一天,也就是佛七的頭一天。剛才大家所做的,是嚴淨道場的儀式,明天開始,我們就正式進人法會的程序。 講開示,本來是從法會進行以後才開始的。因為有幾位遠從大甲來的居士,希望能在今晚聽些佛法帶回去,所以我就把此次法會重要的意義,作一個簡略的說明。 藥師佛七法會,是依據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而舉行的。但藥師佛七法會,在一般的佛教寺院是較少舉行的,普通都是打念佛七或打禪七,念的是觀世音菩薩和阿彌陀佛聖號,不然就是靜坐參禪。 中華民國二十一年,那時我國的中央政府是在南京,考試院院長是戴季陶先生。他是位虔誠的佛教徒。除了戴院長,還有司法院居覺生院長以及當時很多的政府首長,也都是熱心於佛教的傳播者。過去在大陸,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同胞是信仰佛教的。據抗戰以前的資料統計,我們中國當時能夠上數的大寺院,有五十萬座之多,小廟不算,出家眾有三百多萬,可以想見佛教在大陸的盛況。戴院長的愛國情操與對佛教的虔誠,是語言難以形容的。由於他常到南京的寶華山拜佛,因而跟出家人接觸的機會較多,所以他很瞭解當時的佛教是偏重自修,而忽略於向民間社會的傳播。為此,他非常鼓勵出家人,必須多作弘法利生的事業。 那時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不久,國家雖然統一了,但是國家的處境還是相當的艱難。從滿清末年以來,國家一直受到列強的欺侮,尤其是日本,時時刻刻想侵佔中國大陸的領土。先總統蔣公於領導北伐成功以後,立即展開國民訓練工作,期能強化組織以抵禦外侮。因此我們的戴院長,才發起在寶華山啟建一次藥師法會,希望借佛、菩薩慈悲的力量,使日本能放棄侵略中國的野心,也希望自己的國家減少災難,使人民都能安居樂業,更希望政府能從此強盛起來,以擺脫外侮、廢除不平等條約,讓全國軍民能過著真正安和樂利的生活。 戴院長為什麼要選擇藥師經做為護國息災的經典呢?因為他讀了此經以後,知道藥師琉璃光如來在因地所發的十二條大願,每條都關心到人民的生活,從衣、食、住、行,到身體的疾病、殘障,乃至蟲獸之害,欠債之累。藥師佛針對人類可能遭遇到的災難,而發下了十二種大願。這十二大願和我們國父孫中山先生所推行的三民主義中的民生主義,意旨極相符合。因此戴院長才想起,要發起藥師法會,並且特別把藥師佛所發的十二大願原文,加以簡化、口語化,以一種讓大眾都懂的文字,抄寫出來,作為藥師法會的誓願文詞,用以向佛、菩薩禀白我們的要求和希望。同時還把十二大願的願文,用醒目大字,一條條地楷書出來,張貼在寶華山的大門口告示牌上,讓上山拜佛的民眾,都能看到藥師佛的十二條大願。 那一次的護國息災大法會是請西藏喇嘛領袖班禪活佛主持的。為什麼要請喇嘛主持藥師法會呢?因在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後面,有藥師灌頂真言、十二藥叉護法神將立誓護法,所以密宗學者,把這部經作為他們修行的一部重要經典。那時的班禪活佛,又正好在南京參加政府的某一會議,於是就把他請來主持藥師法會。戴季陶院長每天除了跟隨出家法師誦經、禮佛、修法外,還邀請了一些政府首長,到寶華山上香禮佛,祈求國家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可算是我們國內第一次舉行的藥師法會。 第二次藥師法會是在浙江寧波天童寺舉行的,天童寺是很有名的一所禪宗道場。當時的住持愛國心誠,眼看國家多難、民生艱苦,特請太虛大師蒞寺主持護國消災祈福大法會。在那一次的法會當中,太虛大師特別為大眾宣講了一部藥師經。他的弟子竺摩法師,把他說的法筆錄下來,成為一部藥師經講記。在太虛大師全集裡面有這部書。內容講得非常好,尤其適應民心、適應國家的需要。他特別強調,藥師佛的悲願是在改善民生、改善大眾生活,希望大眾都能生活在和樂幸福的人間淨土中。 政府遷臺以後,舉行過許多次的仁王護國息災大法會,很少有人舉辦藥師法會,直到民國四十一年,臺北建康書局的張少齊居士,他個人舉辦了一次藥師法會(我也參加了),依照藥師經所說,經堂中除供奉七尊藥師佛像外,還如法地燃了七七四十九盞燈,每天按時誦藥師經,念藥師佛聖號。七天法會做下來,那些藥師燈的燈炷上,都結了許多燈花舍利。這是民國以來舉辦的第三次藥師法會。之後,民國四十三年在台北善導寺也舉行了一次藥師法會,由印順法師所主持。他在法會期間,也為大眾講了一遍藥師經,並有講記行世。那一次法會也很成功! 這一次苗栗法雲禪寺的妙然法師,為了迎奉泰國華僑送來的七寶銅佛像,以及寺中的三寶佛像失而復得,特啟建這一次的藥師法會,有著深長意義。除了為迎奉泰僑銅佛及本山三寶佛像失而復得而慶祝外,當然也有為國家人民求幸福平安的悲心大願在。所以當我們有此殊勝的機緣,來參加這次藥師佛七法會,應當好好地把握此一良機,放下身心,認真來修持一次藥師法門! 此次妙然法師請我來此,講一些有關藥師經的道理。我個人覺得本身的學歷不夠,不敢承當,但在妙然法師的誠心禮請之下,又不便拒絕,只好勉強答應下來。目前我華嚴蓮社也有法會,再過雨天才能圓滿。幸好我們有新任的住持了中法師領導,所以我才能有機會來此地與大家結緣。 現在,我要說一點有關佛法方面的話。我們要知道佛陀出世說法,關心於人類兩個問題:一是人生活的問題,二是人生死的問題。佛法未傳入中國之前,很少有人注意到人「死」後的問題。儒家所謂:「未知生,焉知死?」過去中國人傳統的思想,認為人活著是在陽間,死後就到陰間;人和過世的人,就在這一陰、一陽兩個世界裡。因此人們認為陽間是什麼樣的生活方式,陰間也同樣的是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所以孝子賢孫們,為了照顧死後的先人生活,就用紙紮成房屋、家具、衣服、錢幣,燒給他們,也就算盡了人子之道。對於「薦亡往生」這問題就不太重視,也不知道重視。而佛教就不同了。因為佛家主張六道輪迴,指出人死之後,有六條路可走。這依中國文化來說,是一種非常特別而新鮮的學說。當大家接受了這種學說以後,紛紛希望來生能勝過今生,因而西方淨土法門,就此應運而生。利用佛法來超度過世的人,尤能表示孝道。中國人向來重視孝道。佛法既然可以超度父母親人,使他們上生佛國或天堂,當然爭相奉行。此風氣一經開展,迅速地流傳到民間。因此大家把對佛法的認識,集中到超度亡靈上面去,很少有人去注意到佛法是最重視人們的生活問題的。因此,這解除人生苦難的藥師法門,也就很少有人注意到了。實際上,藥師法門不但注重現世的人生問題,也注重人的生死問題。只要按照藥師法門如實修行,誠心地念藥師佛聖號,在人臨命終時,也能蒙藥師佛接引,往生東方淨土琉璃世界。所以我們說,佛法不但重視人的生活問題,也重視人的死亡問題。 佛法把眾生追求的快樂分成三種。第一種是現實生活的美滿幸福,第二種是解脫生死的快樂,第三種是得到大乘佛果的究竟快樂。現實生活的快樂容易令人墮落,佛要我們不要貪著。二乘人解脫生死的快樂,祇是一種暫時的斷除煩惱,證得偏空涅槃(阿羅漢果),成為中途休息站。佛果才是究竟離苦得樂!但是一般人學佛,必須先從人天教、二乘教慢慢進入大乘菩薩道。這是修學佛法必要的層次。我們要知道,人天教很重要,因為當人們的生活美滿幸福時,人們方有信心去學佛。如果貧窮多病,生活困苦,那就没有穩定的心情去研究佛法、修學佛道了。 因此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把人生現實的生活問題,交給藥師佛以及他的二位大弟子——日光遍照、月光遍照菩薩去負責——,把人的生死問題,交給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去負責。這就是佛教之所以有彌陀法門和藥師法門的原因。 現在是一個十分需要藥師法門的時代。所以這一次,我們就利用參加藥師佛七的機會,來研究藥師法門,研究藥師佛十二大願淨化社會人心、改善人們生活的思想,以及實踐此一思想的方法。借此我們也可糾正一般人過去對佛法的誤解,讓他們知道,佛法不僅是注重超度死人,更重視救濟活人。現在當我們都聽到佛法以後,我們應該瞭解,佛教不是死人的佛教,而是能改善活人生活的佛教,讓自由中國的佛教徒,在修行的方法上,有一個轉變。比方現在已經有許多寺廟,都在辦慈善事業、施醫事業、教育事業、弘法事業。一般的寺院,也都建設得非常莊嚴,讓大家都有一個幽靜的修持道場。這就是藥師法門重視民生思想的實現,也是藥師法門推動社會福利的成果,更是實現現實人生、改善人民生活的成果。所以我可以告訴各位:佛教的修行方法是活潑的,是能適應時代,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尤其當你讀過華嚴經後,就知道華嚴經所提倡的,就是法界圓融。「法界」指的就是人間有法之界,指的正是我們人生的生活環境。這都是一體圓融的,都互相依存、互相為因為緣的。所以我們應該相互照顧、相互愛惜、相互幫助,秉著此一精神來創造我們幸福美滿的人生,然後再進一步地修學大乘菩薩道,以完成無上菩提佛果。這是佛法的唯一重要目標。 因為時間關係,今天祇把這次法會發起的原因,以及法會內容的要義,作一個簡單的介紹。歡迎各位從明天起,都能一同來參加,直到圓滿,讓大家共同沐浴在佛光中,福德增長,智慧增長!最後祝福各位身心康樂!萬事如意! 民國七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上午 我們這次舉行的佛七是藥師佛七。藥師佛七所念的佛號是「藥師琉璃光如來」。這一尊佛在我們佛教裡面是偏重於救濟眾生的生活問題的。我們大家都知道,人生最重要的問題有二:一個是生活的問題,一個就是生死的問題。佛教對於這兩個問題特別地重視。因此,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在成道以後,把眾生的生活問題就請東方琉璃世界的藥師如來負責處理;而眾生生死的問題,則交給西方的阿彌陀佛處理。東方的淨琉璃世界,根據藥師經上說,離我們娑婆世界有十殑伽沙佛世界微塵數的遙遠。殑伽沙就是恆河沙。就是說從娑婆世界向東,經過十恆河沙數的世界以外,有那麼一個世界,就是琉璃世界。琉璃世界的教主,就是藥師琉璃光如來,也就是藥師佛。藥師佛雖然是在東方淨琉璃世界成佛,以琉璃世界為他的教化區;但是他的大悲願心卻不限於琉璃世界,連我們娑婆世界,或眾生有苦難的世界,或眾生需要照顧的世界,這一尊佛都會去慈悲眷顧。 我們娑婆世界這一個名稱,就是帶有很多苦難的意思。因為印度話叫做「娑婆」,譯成中文叫「堪忍」,就是我們這娑婆世界的眾生,能忍受這世界所給我們的災難與痛苦,這就叫堪忍。然而我們這個世界有些什麼苦難呢?首先我們根據佛經上的說法,眾生生命是無常的,所以有生、老、病、死四種的苦。除了這四種痛苦以外,還有人際間所發生的痛苦。人際間所發生的痛苦,皆是由於我們眾生不知道守佛的淨戒,犯了許多罪惡。例如身體上有殺、盜、淫的三種大罪惡。此三惡業會給我們遭致很大的痛苦。而在嘴巴也有四種罪惡,就是兩舌、惡口、妄言、綺語。由於四種口過也帶給我們很大的災難。尤其是我們心理上有最不好的貪心、瞋心、和愚癡心。一切罪惡的根源都是這三種罪惡的心理造成的。因為身、口、意三業不知修善而去作惡,所以才帶給我們很多的痛苦。身、口、意三業所犯的過錯,給我們帶來了人際的痛苦。你有不好的身、口、意三業,我也有不好的身、口、意三業,大家都有不好的身、口、意三業,所以你也想貪、我也想貪、大家都想貪的情況下,就會發生爭執。你也想瞋,我也想瞋,兩相見面,互不痛快,就因不能和氣相處,才引起不必要的紛爭。你也愚癡,我也愚癡,大家對於事理都弄不明白,對因果也不能重視,因此才互相爭執,互相佔便宜,就因此而放縱做錯。再說兩舌,兩舌就是在人與人之間挑撥是非,離間他人的感情,使得大家失去和氣。為什麼要那麼做呢?那種人就是唯恐天下不亂。他就是想從紛亂中撿一點便宜。又如惡口,這是常常罵人。你罵我,我罵你,也會發生感情的破裂,而遭致許多禍患。妄言,就是没有看到的而說看到了,没有聽到的說聽到了。妄言,就是不真,也是製造是非的根源。綺語就是專門說諂媚逢迎的話,希望討人家的好,佔人家的便宜。這許多口頭上的過失,不知製造了古今多少的糾紛。 說到身體上的殺、盜、淫,更是我們今天這個社會上時常發生的壞現象。例如殺,一句話講得不投緣,也會使人動起刀子。為了想搶奪別人的錢財,也會帶著武器去盜、去殺、去搶,所以才造成許多駭人的社會新聞。 再說瞋恨心,就是不能忍受別人的言語和顔色,所謂「睚眦必報」。你對我有不好言論或臉色,我就非得報復不可。小則找機會來討回公道,大則致對方於死地。這是瞋恨心所表現的罪惡。因此,佛教勸我們要特別地注意修忍辱行來對治瞋恨。華嚴經也說:「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就是在勸我們不能隨便動瞋心。如果一個人會隨便動瞋心,就不能修學佛法,因為在佛法的道途上會有許多想不到的障礙,都是瞋心所產生的。 愚癡心是因果不明、是非不分。這種人比較會闖禍。一個不重視因果的人,他可以無惡不作﹑傷害別人。例如奪取他人的財產,這就是不明因果的作法。 然而是非不分的人很多。是非不分的人經常會做錯事、說錯話,所以產生人際間很多的困擾、災難。這是人與人之間,因不知和諧所造成的災難。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自然界的災難,也是相當可怕的。我們都曉得自然界的災害,如風災、水災、火災。佛經上稱之為三大災。來一次風災(颱風)就可以使很多人無家可歸。房子刮壞了、田裡的農作物吹壞了,損失慘重,來一陣暴雨,足以淹没農田或漂失生命。來一場大火,也可導致多人無家可歸。以上這些都只是屬於小一點的三大災。又依據佛經講,到了世界壞劫時,就會有更大的三災出現。除了以上所提的三種災難之外,還有地震。我們臺灣是處在太平洋的地震帶,因此我們也常會遇到地震。還好近幾年發生的都是輕微的,還不致造成什麼大災害。可是地震也有週期性,在經過相當年代後,就會發生一次大地震,使得房屋倒塌,人命傷亡。如近十年前,大陸上的那次唐山大地震,據說死亡者八十多萬人。這是世界大地震,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而最近一次是墨西哥大地震,把一個都市全震垮了,死傷人數也多達六千人左右。而這種地震,誰有辦法預測呢?要是這種不幸事件突然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上發生了,我們也會因此而遭到莫大的損失和痛苦。 除此之外,我們世界面臨的最大恐懼災難,就是超級強國核子武器的威脅。據新聞報導,美國總統雷根已經得到情報,知道蘇聯星際戰爭的佈署,差不多在四、五年前已經在研究發展。這種戰爭的技術,要是發展成功,只要四至八分鐘就可以使美國或其他的國家整個遭受毁滅。因此,雷根總統也一再強調美國也要發展星際戰爭計畫。但美國有一部分的國會議員,正反對此星際戰爭計畫,甚至美國的一些聯邦與友好國家也不贊成。這使得雷根總統非常著急。因為如此一來,美國顯然地要吃虧。這一種在幾分鐘以內就可毁滅整個國家的災難,實在太可怕了,也是我們人類一種不可避免的災難。此種災禍是任何人類都無法挽救的。只有我們共同來弘揚佛法,使每人心理上都能覺悟,當然最好是使那些強國的領袖們能夠知道因果的可怕而收斂他們的野心,才可逃過這種超世紀的災難。 人類真可憐,時刻都在這種恐怖彷徨當中生活。我們的教主如果看到我們這種情形,他定會想:如何才能使眾生免除災難?教主為我們解除災難的方法就是宣示藥師法門。藥師法門裡面,最重要的就是藥師琉璃光如來在他尚未成佛以前所發的十二條大願。此十二條大願當中最基本的,就是希望我們能成佛。但在我們還没有成佛以前,希望我們的生活免於災難,免於恐怖,免於貧窮,讓我們在生活上得到解決之後,能更順利地去修學佛法,得到離苦得樂。所以藥師法門在佛法當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佛法非常重視基層的教育,所謂人生的佛教,因為佛法的主張是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成佛。但是成佛必須從基本上做起。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由於迷失了本性,而流浪在生死當中;要想使這些苦惱的眾生,能對佛法產生信心,進而修習佛法,是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情。因此佛陀開出了方便法門,提出了人天的教化。人乘佛教只重視眾生在人間所受的教化。我們要使眾生走上學佛的路,一定要為眾生解決他們的生活問題,所謂「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儒家也說:衣食足而後知榮辱。」一個没有飯吃、没有衣穿的人,你叫他不去犯罪,還叫他做好人好事,那是根本上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所以藥師法門就特別從照顧人的生活做起。可惜這種法門從佛法傳到我們中國以後,因為大家太過於注重來生,而忽略了現世佛教的推動,所以藥師淨土法門的弘揚,不及彌陀淨土法門的興盛。 民國以來,由於時代思潮的改變,尤其國父孫中山先生創立了三民主義以後,使得佛教徒在弘揚佛法上也有了改變,就是說,除了弘揚彌陀淨土法門之外,也慢慢推動現世佛法,照顧社會大眾生活的這方面來了,譬如孤兒院的成立、養老院的創設、佛教幼稚園、社會學校的創立等等都是。以慈善幫助佛化的推行。 民國七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 晚上 現在要講到這次法會的第二個主題。第二個主題是要向各位介紹藥師淨土法門的主持者藥師琉璃光如來以及他那兩位輔佐——日光遍照菩薩和月光遍照菩薩——名號的含義。 先講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藥師」是印度話「鞞殺社窶魯」五個字,就是藥師灌頂真言的第二句,譯成中文是「藥師」。這五個印度字中的第四個字「窶」,都把它念成ㄌㄡ,像是按照字的形象念的。實際上,這個字不念ㄌㄡ,要念ㄐㄩ(「選舉」的「舉」)。大家也不知從什麼時候都把它念成ㄌㄡ的,希望以後能更正,改成正確的讀音。 「藥師」依現代話來解釋,就像是藥房配藥的藥劑師,但若依佛經的解釋,「藥師」有「醫師」、「大醫生」的意思。我們都知道,阿彌陀佛在佛教中是位「大醫王」。實際上,每尊佛都可稱作「大醫王」。醫生、醫師或大醫王,顧名思義,是因能為眾生治病,所以才得這個名號。那麼,眾生有些什麼病呢?說起來,眾生的病很多。每個人都有生病的經驗,病來時非常痛苦。病有身體上的和心理上的二種。不管是生理上的病或是心理上的病,所給人的痛苦一樣地使人難受。一般的醫生祇能為人治生理上的病。這種病比較容易治療,唯有心理上的病比較難治。心理上的病,我們有時稱作「業障病」,是非常難治的,也不是普通的醫生或普通的藥能治癒的。 經典上把佛、菩薩比作醫王,他是專治眾生心理上的病。眾生心理上的病有貪、瞋、癡、邪見等。除了這些病以外,疑心也會使我們生病。此病需佛法,才能醫治,所以我們把佛、菩薩稱大醫王,比方世間上的醫生能治身體上的病,而出世間的佛、菩薩是能治眾生心理上的病。現在為你們講一假眾生心理上有病的故事。 佛陀在世時有一位太太,她的家庭突遭變故,丈夫工作時不小心,被工具傷害致死。而她的兩個兒子出去學游泳,也落水淹死。她出去找兒子時,家中又遭火災,把屋子燒光了。她在一天當中失去丈夫、兒子,又燒去房舍,使她無家可歸。在這種極大的變故中,她精神不能支持,成了一個精神病者。成了精神病患的她,經常不穿衣,把身上的衣服脫光,在外面亂跑、亂跳、亂唱、亂笑。有一天,她光著身子跑到佛陀的祇洹精舍。當她目觸到佛陀的金身,那種光明的照耀使他頓然醒悟,頓然感到十分差愧,馬上蹲在地上,不敢起身。此時佛陀叫他的弟子阿難給她一件衣服穿上。她穿好後,就拜佛、歸依,最後也證了阿羅漢果。這就是佛陀的威德光明能治癒弟子心病的實例。 再說一個疑心生病的故事。以前某地方有一座寺院,經常給遊歷的和尚掛單的。有一天,客人來得太多,把房間都住滿了,但是還有一名遠方來掛單的和尚,要求住宿。知客師父無法,只得告訴他,說:「房間都住滿了,只剩一間没人住的空房子。如果你不害怕,可以住進去,但是那間房子,聽說不太乾淨——鬧鬼。」那掛單的和尚回答,說「没關係!我膽子很大,不怕鬼的。你讓我住進去吧!」當他住進去没多久,又有一個和尚要來掛單。知客師父同樣跟他那麼說,他也回答:「没關係!我不怕鬼。」當他在外面敲門的時候,裡面的和尚以為是鬼來了,心裡有點發毛,但心裡安慰自己,說:「没關係!反正我不開門,任他怎麼敲,也奈何不了我。」而外面那和尚心想:「怎麼搞得?敲這麼久了,怎麼也不來開門?難道真地有鬼嗎?」他拼命地敲門要進去,而裡面的和尚又以為鬼要進來。就這樣,兩個人相持不下,一直鬧到大天亮。天亮以後,裡面的和尚開門。一看——原來在外面敲門的也是一個和尚,不是鬼嘛!外面的和尚也才知道,他是因為怕鬼,所以不敢開門。結果,兩人相視而笑。這就是所謂「疑心生暗鬼」的笑話,也是一個有趣的故事。 修學佛法需要有定心。遇到任何變故,有了定心,才能處理恰當,不致精神失常。再就是對於尚未弄明真相的事理,不要動煩惱,須慢慢分析,細細研究,自然會瞭解到事情的真相。千萬不要疑心!有些人常懷疑別人對他不好,因此連好朋友也會變成仇敵。以上二個故事,對我們有很好的啟示。 現在我們開始來講「藥」、「師」這兩個字的意義。「藥」,我們都知道是治病的藥材。中國自古所用的藥材有植物、動物和礦物三種。植物方面有一切的樹皮、草根、花果、枝、葉等。礦物方面有泉水、石頭、泥土、金屬等。動物方面有飛禽走獸的筋、肉、皮、骨等,如虎骨可治風濕等。這些藥材,都必須經過調配以後,才能發揮治病的效用。 佛法也可稱之為藥,因佛法可治眾生的心病。佛法有經、律、論三藏。佛陀把三藏宣示出來,能治療眾生的心病,就像藥師把藥材調配成功以後,可以治理眾生的身病一樣。佛法治心病的例子太多了。比方說,小乘佛法教那些剛信佛的人五停心觀:教多貪的眾生修不淨觀、多瞋的眾生修慈悲觀、多癡的眾生修因緣觀、多散亂心的眾生修數息觀、多障眾生修念佛觀。而大乘佛法如六波羅蜜(六度),也是治心病最好的良藥:布施對慳貪、持戒對毁犯、忍辱對瞋恨、精進對治懈怠、禪定對散亂、般若對愚癡。因此,不論是大乘佛法或小乘佛法,都是治眾生心病的良藥。所以佛法中說:「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須一切法?」此「心」就是煩惱心。 現在也有很多人在修密,也就是修陀羅尼(咒)法。我們世間的醫生也有所謂的祖傳秘方,用這個方法來製造丸、散、膏、丹等成藥。藥師在配丸、散、膏、丹等成藥時,絕不隨便亂配,也不輕易告訴人如何配,但他們會告訴人,什麼丸治何種病。只要依照他指定的分量服用,病情一定會好。陀羅尼也是一樣,是一種秘密的總持法門。我們只要依師、依法修持,也能得到智慧,而成就菩薩道。在這裡我必須補充一點:密宗雖然屬於中國佛教的八大宗之一,但在中國卻不怎麼流行。最近之所以會流行,那是因為世人的好奇。密宗裡面有方便的地方。首先,他們可以不吃素,這使得貪口腹的人也跟著修學起來。再有,他們可以修雙身法,使得男女情慾放不下的人可以佔點便宜。於是有些人就不想念佛,跑去修密了。真正修學佛法,如果不能斷淫心(不守淫戒),那是不能成就佛道的。修學佛法,如不能素食(斷殺心),也不能成佛。佛陀制戒有他的道理,我們不能没有正知、正見。佛門有兩句話: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所以我們不能隨便改變修持的宗旨,也不要以某一種「方便」去誘人信佛。 上面將「藥」字講完了,現在來解釋「師」字。「藥師」的「師」就是調配藥物的人。中國最早的藥師是神農氏。為了治人民的病,他遍嘗百草,因為他先看到鳥、獸都會用青草治好自己的病。最初,神農氏曾因嘗草而中毒。統計他中毒的次數共有七十次之多。由於他具有犧牲的精神,中國才有那麼多的藥物發現。他是藥師的祖宗,再就是扁鵲、華陀。說起華陀,我們都知道,他會使用麻藥,曾為關公刮骨治傷。他們因為能治人的身病,所以稱藥師,而我們佛教裡的藥師或醫生,是指佛來說的。弘揚佛法的人,我們就稱他為大醫王或藥師佛。佛陀因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把這些真理告訴我們,使我們也覺悟。佛陀覺悟一些什麼真理呢?在佛陀尚未出世以前,我們東方也好,西方也好,佛陀出世的印度也好,大家的信仰都是拜天、拜神、拜上帝。那是因為人們對自然界的一切變化弄不清楚,認為是有一個萬能的主宰在掌握,因此就創造所謂「神」、「天」、「上帝」的信仰。現在是科學昌明的時代。我們知道:刮風、下雨都是氣候變化所致,不會再認為有一個什麼神在主持了。 佛陀出生在二千多年前,就知道,那些不正確的信仰會產生很多痛苦。佛陀以前的時代,那環境使得大多數的人民都信仰婆羅門教,也由於信仰婆羅門教的關係,四種階級不能相容,甚至有許多外道,信仰上天或神,想出許多不正確的修行方法,修了許久,也見不到什麼成就。佛陀就因看到這些情形,才毅然地放棄他應得的王位,決定出家修行,終於有了成就。他覺悟到,這宇宙間一切事物的生成不是「天」或「神」在主宰,乃是因緣和合而生。用現在話來解釋,因緣和合,就是不論那一種事物,它的成功都是依靠它必須具備的條件,才能成功的。譬如這次的藥師法會,不是天、神,乃至佛陀的安排,而是我們大家發心促成的。這項法會的圓滿舉行,第一、要有發起的人;第二、要有一個場所;第三、要有許多設備;第四、要有大家的參與。這許多條件就是因緣。若少了其中某一種條件,這法會就不算是成功的了。又如造一楝房子,也必須靠許多因緣才能成功。人體也是一樣。所以,無一不是因緣法。佛陀就是悟到這個「因緣生萬法」的道理而成佛的。這還祇是就空間來說的。若就時間來說,佛陀覺悟到,一切法的生起,都是因果關係。因就是一個動機,果就是個結果;因就是種子,果就是收成。大家都知道,農夫只要把稻種子或菜種子種到泥土裡,經過若干時間的栽培,最後就能收成稻榖蔬菜。這些就是因果的道理。我們不管要做些什麼事情,也是一樣。如果動機是善良的,我們所得到的成果會是有意義的;而動機如果是邪惡的,那麼結果也會是罪惡的。在時間上,這就是一種因果關係,也是一種佛法的真理。 佛陀另外所創覺的真理,就是他發現每個眾生都有靈性。他認為,凡是有靈性的眾生都可以成佛。而眾生間之所以有些是榮華富貴的,有些則是卑微貧賤的,那都是多生多世的業因招感的結果。 懂得消業修福的人,惡的業報受盡,也可修行成佛。所以佛陀覺悟眾生「佛性平等」的真理,否定當時印度人四姓的不平等。 佛陀所覺悟的那些真理帶給眾生無限光明、無限希望,所以佛教才說要普度眾生。佛陀也特別告訴我們,他是已成的佛,我們是將要成的佛。大家只要能依照佛所說的方法去修行,人人都可成佛。因為這種至理只有佛教才有,所以佛陀剛出生時,就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個「我」,指的是我們眾生的靈性。因此,每個人都應瞭解個人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不要隨便空過一生。尤其我們這羣已經幸遇佛法的人,一定要在今生把佛法修好,也一定要奠定好成佛的基礎。佛陀覺悟了這無上的真理後,同時又用許多的方便善巧,把他本身所覺悟的道理,傳揚到人間、天上去,所以又稱他為「天人師」。 民國七十四年十月二十三日上午 接著說「琉璃光」這個名詞。藥師佛正確的稱法應該是藥師琉璃光如來,或藥師琉璃光佛。「琉璃」兩個字是印度話,「光」則是中國話。「琉璃光」是印度話與中國話合起來說的。琉璃的印度話應該是薜琉璃,但因中國人喜好簡單,就念成「琉璃」。「薜琉璃」的意思是一種青顔色的寶貝。此種寶貝青如萬里晴空,非常清徹透明。它所發出的光,就叫琉璃光。「薜琉璃」指的是般若無分別智。什麼叫無分別智呢?就是照法性理的根本智,而有分別的智是一種分別萬事萬物的後得智。這是智的二種分別,為佛陀覺悟後,告訴我們的。那青色寶所發出的光,就譬喻佛所證得的無分別智。藥師佛因已經證得無分別智,所以把他的法號比方作青天白日般的光明,那麼地晶瑩透徹,稱之為「藥師琉璃光」。 國父領導國民革命成功後,將國旗顔色裁定為青天白日,就像寶珠一樣光明珍貴,也是代表著智慧與光明。琉璃光就是象徵佛已斷除一切煩惱,没有一絲一毫無明習氣,證得如青天白日一樣清淨光明的智慧。國父所裁定的國旗,它象徵的意義,也是希望國民的心理像青天白日一樣地光明,充滿希望,成為一個最富強、最美好的國家。 「藥師琉璃光」講完了,接著再講「如來」。如來是諸佛的十種通號之一。若依「藥師琉璃光如來」講,「如來」的「如」就是琉璃光,「來」則為藥師佛。就是藥師佛證得真理,然後在人間宣揚藥師法門。又「如」是一種理性,一種諸法的本體;「來」是諸法的現象。佛已經證得諸法的真理。他依據真理來人間示現,說法度眾生。也就是所謂的「乘如實道,來化眾生」。 這「如」字在佛法上佔著很重要的分量。然而,「如」是什麼意思呢?「如」就叫做不變、不異——原來是什麼樣子,就是什麼樣子,始終不會改變。可是,世間上什麼東西永久不變不異呢?那就是諸法的真理,也就是人的靈性、佛性,又叫真如、法性、般若。「來」就是很多方便,如隨機施教、應機說教,是依事相來說的。「如來」兩個字,依藥師灌頂真言來講,印度話又叫「怛他揭多」,其他的經典則叫多陀阿伽陀,中國話就叫「如來」。現在我們把「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意思講完了,接下去介紹藥師佛的二位脅侍,也就是藥師佛的左右助手——日光遍照菩薩、月光遍照菩薩。 藥師佛的青色光,再加上二位隨侍菩薩——日光、月光——的光,光芒就更加燦耀煇煌,他所宣揚的真理就更能顯發出來,眾生也就更能蒙受他的利益。但是,為什麼會以日、月來作為菩薩的名號呢?日光是成熟萬物的一種能,代表溫暖、光明,能破除眾生心理的陰暗,而月光則是代表清涼——眾生心理上破除熱惱後的一種清涼的照拂,我們眾生心理、生理一定能得到無比的清涼、自在。所以這二位菩薩的名號對我們來講是具有深長意義的,這兩位菩薩都是等覺位的菩薩、快成佛的大菩薩,將來要繼承藥師佛在東方琉璃世界成佛,等於彌勒菩薩將來要在娑婆世界成佛,也等於西方極樂世界的觀世音、大勢至二位菩薩一樣,將繼承阿彌陀佛而成佛。這就是日光遍照菩薩、月光遍照菩薩,二位菩薩名號的意義。 教主釋迦牟尼佛每說一部經,都會強調該部經意義的重要和靈感的不可思議。佛陀在宣講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時,也特別在經文裡面提到此部經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因此這部經很早就被翻譯出來。東晉時,一位法名叫帛屍梨蜜多羅的尊者,他翻譯了十二卷的佛說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這部經的第十二卷,內容和現在通行的藥師經相近似,所以一般認為就是在中國最早流傳的藥師經。第二次的翻譯者是劉宋時的慧簡法師。不過也有古代大德以為,是慧簡法師依照經典抄撰而成的。第三次翻譯此經的是隋朝的達摩笈多尊者。他所譯的經名叫藥師如來本願經,第四次的翻譯,就是現在一般通行的,亦即玄奘法師所譯的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最後一次是唐朝有名的翻譯家義淨法師所翻譯的。 本來玄奘法師所翻的那部藥師經已是很好了,為什麼義淨法師還要另外再翻譯一部呢?這有一個很大的原因。義淨法師翻譯的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除了藥師佛外,另外的六尊佛是玄奘法師的譯本所没有提到的。因此,義淨法師在則天武后的要求下,將這部經重新翻譯出來。這六尊佛的第一尊是「善名稱吉祥王如來。」他在因地行菩薩行時,發下八種大願。第二尊是「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如來。」此佛的世界叫妙寶,同樣發了八種大願。第三尊為「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這尊佛發了四種大願。第四尊為「無憂最勝吉祥如來。」此佛的世界叫無憂,也發了四種大願。第五尊是「法海雷音如來。」此佛的世界名法幢,也發四種願。第六尊佛的世界為善住寶海,佛的名號是「法海勝慧遊戲神通如來。」也是發四種願。我們要瞭解這六尊佛的本事,可以讀誦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就有詳細的介紹,經文中詳細的提到此六尊佛行菩薩道、利益眾生的情形。另外有一點要說明的,玄奘法師的譯本中没有藥師灌頂真言(咒),經中的咒是義淨法師翻譯後才加進去的。經中的許多地方也是在義淨法師的譯本後,兩相對照再加以補充的。所以我們現在誦的藥師經,可說是玄奘、義淨二位法師共同翻譯的。 中國歷史上曾啟建多次的藥師法會,可是卻没有詳細的記載。原因是:佛教在中國以西方淨土阿彌陀佛為最流行,這在前面已經說過。因為藥師佛的十二大願對現世人生有明顯的幫助,所以民國以來有很多人提倡弘揚藥師法門。考試院院長戴季陶先生特別重視這部經。他於民國二十二年,倡導在寶華山隆昌寺啟建藥師法會,並禮請西藏班禪活佛主持。當時跟隨他參加法會的政府要員很多。他請求活佛領眾同發藥師佛的十二大願。因為這十二大願和我們的現實生活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只要依照藥師法門來修行,所有的災難都可以消除。十二大願中也提示,只要誠念藥師佛的聖號,一切病苦均可痊愈,有所祈求,也可以滿願。例如第一願是希望一切眾生得到如同藥師佛般的相好圓滿,第二願是希能得著健康的身體,乃至第十二願為使眾生生活美滿。藥師法門被這樣提倡後,大家都知道如何修持了。太虛大師在民國二十三年,於寧波阿育王寺也講了一次藥師經。他的門人筆錄成講記,蒐在太虛大師全集中。又,民國四十一年,臺北建康書局張少齊居士,個人發起打藥師佛七。依藥師經文,恭敬地點燃四十九盞藥師燈,結果感得許多燈花舍利。民國四十三年,臺北善導寺為祈求國泰民安也舉辦藥師法會。印順法師主持並講了該經,在妙雲集裡有藥師經講記的收錄。可見藥師法門在自由中國已漸漸弘揚起來了。本寺(法雲寺)也連續舉辦了三次藥師法會,很多居士得到感應。希望以後會有更多寺院,能依照藥師經來啟建法會,使國家更興隆、佛法更昌盛,人民更安樂。如此才能真正實踐佛陀救世的慈懷,至於念藥師佛聖號為什麼會得到那麼許多感應呢?我想晚上再講。 民國七十四年十月年二十三日晚上 上午已經介紹了藥師法門的弘傳歷史。根據太虛大師的說法,現在通行的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差不多相同於義淨法師所譯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卷下。這個可以從比照經文而知道。經文中提到文殊師利菩薩對佛陀請求,所謂:「世尊!惟願演說如是相類諸佛名號!」「相類諸佛」就是表示,不僅只有一尊藥師佛,還有跟藥師佛相似、相類的諸佛,亦即指藥師佛以外的六尊佛。要瞭解這些,可以查閱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今晩要和各位研究藥師經的提要。因為我們要修一種法門,一定要先研究所依據的經典。藥師經的內容可分二大部分說明。第一部分是說明大智顯示依、正、行、果。也就是說,以大智慧來顯示佛陀依、正二報的修行和證果的大概。第二部分是說明大悲救濟「像法轉時」的一切有情。第一部分裡面,就是經文剛開始時,文殊師利菩薩請問釋迦牟尼佛的那句「世尊!惟願演說如是相類諸佛名號及本大願殊勝功德!」這是文殊菩薩以他的大智慧上求佛道的表示。由於文殊菩薩的請問,佛陀才說出藥師佛的名號及成佛後所感得的國土。這些是屬於果上的事情。佛陀同時也說到藥師佛行菩薩道時所發的十二大願,這些都是因地的事。 我們都知道,學佛要發願。譬如阿彌陀佛在法藏比丘時,於世自在王佛座下發四十八願。他是諸佛中發願最多的一尊佛。藥師佛則是在因地修學佛法時發了十二大願。這十二大願的內容,等把經文提要講完後,再逐一介紹。 我們在歸依三寶時,師父會先介紹三寶的功德,再教我們懺悔業障、發四宏誓願。四宏誓願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宏誓願又叫通願,是每個學佛者都要發的願。我們每天晚課放蒙山時都要發這四條願。它的後面又有四句: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道誓願成!這些願,不僅我們念的人在發;一方面還須帶著佛子、有情、孤魂一起來發。我們平常作佛事,目的也是在利益眾生。可見佛教的修學法門都是自利、利他的。 除了這四宏誓願外,不知道你有没有另外再發別的願呢?例如說,你希望自己成佛時有什麼樣的國土,或希望些什麼樣莊嚴國土的裝飾品,乃至什麼樣的眾生方能生到你的國土等等,這些願都可以發。現在我們大都發往生西方淨土的願,以念阿彌陀佛聖號,求生西方為修行法門。念藥師佛號,則可以生東方琉璃世界,其實也是一種淨土修行法門。另外還有彌勒淨土,也就是求生兜率內院。念彌勒佛號,專修此一法門,就能往生兜率淨土。不過念佛後,一定要記得發願迴向淨土佛國。不僅念佛要迴向,舉凡作任何一件功德事,均須迴向。迴向偈是:「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或者:「願生華藏世界中,大寶蓮華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普賢為伴侶。」這是念華嚴經的迴向偈。 念佛聖號叫正行,修一切功德叫助行。把正行、助行都修圓滿了,才能成佛。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根、福德、因緣」,就是我們所修的一切功德,也就是所謂的「助行」。又,「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就叫正行。假如你決定往生極樂世界,那麼,願心一定要非常懇切、堅定,不能被一些虛妄的名利所誘惑才行。必需要有堅定的信心和誠懇的願心,才能生到西方。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修行不可以間斷。不能一刻忘記念佛陀聖號或作任何功德好事。如果說,上殿時才念,下了殿就忘記,或放過難得遇到的好事而不作,那麼,善根福德就不谷易成熟。所以說,修行不可間斷。 在淨土聖賢錄裡有一段故事說:某一位祖師有特殊的修行跡象。比如吃飯時,阿彌陀佛出現在他飯碗裡面;睡覺時,阿彌陀佛又在他的床前出現。這就是那位祖師能時刻不忘念佛而有的感應。而外還有一則淨土故事說:有一位打鐵工人,他天天作這種粗重的工作,覺得辛苦不算,也太單調,人生没多大意思。有一天他見到一位出家人,發現那出家人很是逍遙、閒逸。鐵工向他請教說:「師父!你怎麼那麼輕鬆逍遙啊?」出家人說:「我已經出了家,除了念佛之外,別無他事,當然輕鬆逍遙。」鐵工說:「念佛有什麼好處呢?」出家人說:「一心念佛,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呀!」鐵工說:「生西方極樂世界又有什麼好處呢?」出家人說:「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會再流轉生死。可以離一切苦,得一切樂了。」鐵工說:「那麼我可不可以念佛呢?要怎麼念呀?」出家人說:「你當然可以念呀!很簡單,你只要專心念『南無阿彌陀佛』。每天都念,不要間斷,就行了!」鐵工很聽話,從此就邊打鐵,邊念佛號。舉起鐵槌,就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揮下鐵槌,也是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念了幾年後,居然成功了,因為有一天,他知道自己要往生了。臨終前,他還說了四句偈:「叮叮噹噹,久鍊成鋼;一句彌陀,我往西方。」說完偈,隨即往生了。這個故事就是告訴修行人,只要認真修,有恆心、決心,終究是會成功的。 至於那些諸佛的名號以及所發大願和殊勝功德,釋迦牟尼佛在藥師經中回答文殊師利菩薩,說:「談起藥師琉璃光如來,他在修行菩薩道時所發的大願以及成佛後所感得的國土,那些莊嚴的事情,我就是用一劫或比一劫還多的時間來說,也是說不完的。」 這裡,我們先來解釋一下「劫」的意思。平常我們講劫數、劫數。其實,「劫」是印度話的簡說,完整的說法應該是劫波,也就是國語「時間」的意思。到底多少時間叫劫呢? 講到劫,我們都知道劫有小劫、中劫、大劫三種。人的壽命最高可達八萬四千歲。到了八萬四千歲,每過一百年減一歲,一直減到人類壽命最低的十歲。這個叫減劫。從十歲開始,再向上增,每過一百年,就增一歲,一直增到八萬四千歲,這就叫增劫。這個一減一增,就叫一小劫。二十小劫是一中劫,四中劫為一大劫。世界有成、住、壞、空四個階段。成的時間要二十小劫,住的時間也是二十個小劫,乃至壞、空都是各經過二十小劫;合起來共八十小劫。成、住、壞、空是慢慢形成的,不是突然爆發的。譬如人,尚未出生時是空;生下來,就是成;二、三十歲是住;四十歲後,漸漸衰老,就是壞。地球的生命也是如此。 藥師佛發願所成的功德和所感得佛土的莊嚴,如用一劫或比一劫更多的時間來說,都說不完;可見藥師佛功德之大、國土之莊嚴,不是凡夫心量所能思量的。關於佛土的莊嚴,經文中講道「東方淨琉璃世界裡没有一絲的污染,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是,没有女人;第三點是,没有惡道;第四點是,没有各種苦痛的聲音。」 那裡的環境最好。地是透明的琉璃地,比我們用大理石所鋪的地還要好;馬路比我們娑婆世界的寬大;佛國土中,道路的四面都用金繩為界;那裡的建築,如城牆、樓閣、宮殿、房屋、窗戶,乃至車輛及其裝飾品,都是用七寶所做成的,不像我們這個世界,用的是木材、塑膠、磚頭等粗賤材料。所以東方淨琉璃世界和西方極樂世界是一樣的清淨莊嚴。 再說,東方淨土為什麼會没有女人呢?並不是說,有女人不好,而是那裡已經没有男女相。因為生到東方淨土的是由化生而去的。化生必須具備深厚的善根福德。一旦生到那兒,都現大丈夫相,不會再有一般女人的習氣。 以上所講的是藥師佛世界的依報國土和正報人身。現在再介紹日光遍照、月光遍照二位大菩薩。這二位菩薩是淨琉璃世界無量數菩薩的領袖。他們將來要繼藥師佛而在東方淨琉璃世界成佛。這二位菩薩都深入藥師法門,所以將來會在東方淨琉璃世界成佛。這是菩薩的功德,也是佛的功德。佛的功德無量,其弟子的功德當然也無量。這就好像一座大寺院內,住持的學問、道德好,他弟子的學問、道德當然也會好。所以讚菩薩,就是讚佛。這也是讚東方國土的莊嚴和佛果的不可思議。 佛陀在經文中又告訴文殊菩薩:「我已跟你說過琉璃世界的莊嚴功德。希望你能勸那些有信心的善男子、善女人,都要發願往生東方琉璃世界。」佛法教人往生極樂淨土,並不是逃避現實;實際上是可以在那邊繼續修學佛法,一直到成佛為止。因為娑婆世界中,人的壽命很短,一生恐怕無法修成佛果,所以佛陀才開出方便法門,介紹東、西方及彌勒淨土、華藏淨土給我們。我們求往生淨土的人,應該有一種「留學生」的心理和精神,學成之後,再回到祖國,奉獻智慧與力量,教化、利樂一切眾生。所以我們不要以為往生是逃避現實。 藥師經上半部講的大意,就是這些。其內容主要的就是講大智顯示依、正、行、果的道理。下半部要講到大悲救濟像法眾生的問題。 七十四年十月二十四日上午 現在繼續介紹藥師經的大意。昨天講過,藥師經的大意可分二大段。第一大段是文殊師利菩薩以他的大智慧顯示藥師如來的依、正、行、果,第二大段是文殊師利菩薩以他的大慈悲,發心請求世尊說法、救濟像法時期的有情眾生。文殊師利菩薩的請詞,具有二種意義。第一、就是經文所說:「惟願演說如是相類諸佛名號,及本大願殊勝功德!」這一點在昨天已經提示過的。現在開始講第二種意義,也就是經文「令諸聞者,業障銷除,為欲利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文殊師利菩薩請求釋迦牟尼佛陀說這部經的目的,就是這段經文,就是能令稱念藥師佛聖號的人,或者聽到這藥師佛號的人業障都能消除。 文殊師利菩薩請佛說法,佛很歡喜,讚歎他道:「善哉!善哉!曼殊師利!汝以大悲勸請我說諸佛名號、本願功德。為拔業障所纏有情,利益安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汝今諦聽,極善思惟,當為汝說。」這段經文是佛陀讚許文殊師利,並願意為他說法。這下半部的經文可分二大段來講,第一段,是要拔除一切眾生的業障,第二段,是十二藥叉神將救濟眾生的功德。現在,先講拔除一切眾生業障。 經文中說:「文殊師利啊!我們聽聞藥師佛的名號以及本願功德以後,就要依照佛所說的道理去修行。這樣才可以拔除業障,得到佛法的利益——消災、延壽。」藥師經最早的翻譯本,名稱叫做「佛說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所以誦藥師經,不但可以消災、延壽,更能令我們度過生死大河,登到涅槃彼岸。因此,無疑的這是一部對眾生助益甚大的經。在「拔除業障」這段經文中,可以再分二小段來說。一、聞名滅罪往生,二、誦咒除病離苦。先說聞名滅罪。 經文說:「爾時世尊復告曼殊室利童子言:『有諸眾生,不識善惡,惟懷貪悋,不知布施及施果報。愚癡無智,闕於信根。多聚財寶,勤加守護。見乞者來,其心不喜;設不獲已,而行施時,如割身肉,深生痛惜。復有無量慳貪有情,積集資財,於其自身,尚不受用,何況能與父女、妻子、奴婢、作使,及來乞者?彼諸有情,從此命終,生餓鬼界,或傍生趣。由昔人間,曾得蹔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故,今在惡趣,蹔得憶念彼如來名,即於念時,從彼處没,還生人中,得宿命念。」這段經文是講慳貪的人,死後墜入餓鬼或畜生道,因為蒙佛力加被而得以滅罪。另外有一種眾生是自己發心奉持如來聖教的,如經文說:「復應念彼如來本願功德,讀誦此經,思惟其義,演說、開示,隨所樂求,一切皆遂。求長壽,得長壽;求富饒,得富饒;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這段經文是說,若人念彼藥師佛本願功德,並讀誦此藥師經而且思惟其經義,為人演說,開示,凡有所求,一切皆得遂意,如求長壽,即得長壽等福報和安樂。另一段經文是,當我們讀藥師經後,常念藥師佛聖號,即可以解除苦難。經文說:「或有水、火、刀、毒、懸險、惡象、師子、虎、狼、熊、羆、毒蛇、惡蠍、蜈蚣、蚰蜒、蚊蟲等怖,若能至心憶念彼佛,恭敬供養,一切怖畏,皆得解脫。」這是說念藥師經及念藥師佛聖號,即得解除眾難的感應。 接著講到誦咒除病離苦。這個有二段經文,第一段經文是:「曼殊室利!若見男子、女人,有病苦者,應當一心為彼病人,常清淨澡漱,或食,或藥,或無蟲水,咒一百八遍,與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滅。若有所求,至心念誦,皆得如是,無病延年。命終之後,生彼世界,得不退轉,乃至菩提。」這段經文是顯示誦咒能蒙佛力加被,解除一切苦厄。並且還能在其人命終之後,生彼淨琉璃世界得不退轉,乃至成佛。另外,假如有病人想脫離病苦,也有方法。如經文中說:「若有病人欲脫病苦,七日七夜,受持八分齋戒。應以飲食及餘資具,隨力所辦,供養苾蒭僧。晝夜六時禮拜行道,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讀誦此經四十九遍,然四十九燈,造彼如來形像七軀。一一像前,各置七燈;一一燈量,大如車輪,乃至四十九日,光明不絕。造五色綵幡,長四十九搩手。應放雜類眾生,至四十九,可得過度危厄之難,不為諸橫惡鬼所持。」如果能夠如法去修行的話,一定能免除一切眾生危厄病難的!並能不為諸橫、惡鬼所持。 七十四年十月二十四日晚上 現在我們繼續上午没講完的經文再講下去。經文的介紹分二大段:第一大段是講拔除一切業障,第二大段是講十二藥叉大將饒益有情。根據佛經所說,我們每個生到娑婆世界的人,業障都很多,而且很重。這就是所謂:「障不深,不生娑婆。」關於業障,稍後我們會詳加介紹。 先講十二藥叉神將饒益有情的經文大概。這段經文是藥師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因為十二位神將,都是護持佛法的。他們在聽完藥師如來說出讀誦藥師經的不可思議功德後,遂一起發心擁護讀誦此經的人。這十二位大將,每位都有七千藥叉眷屬。下面是一段藥叉神將發心擁護佛法的經文:「世尊!我等今者蒙佛威力,得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不復更有惡趣之怖。我等相率,皆同一心,乃至盡形,歸佛、法、僧,誓當荷負一切有情,為作義利,饒益安樂。隨於何等村、城、國、邑、空閒林中,若有流布此經,或復受持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恭敬供養者,我等眷屬衛護是人,皆使解脫一切苦難,諸有願求悉令滿足;或有疾厄,求度脫者,亦應讀誦此經,以五色縷,結我名字;得如願已,然後解結。」藥叉是北方毗沙門天王的部將。他們有的在天上活動,叫做天行藥叉;有的在空中活動,叫空行藥叉;而在地上活動的,則稱為地行藥叉。藥叉的行動都很快速,同時有男藥叉、女藥叉。男藥叉非常勇猛有力,不過長相卻很兇惡、醜陋;女藥叉則是十分漂亮。藥師經中的藥叉大將不多不少,恰巧有一十二位。印順法師以為,可能是藥師佛的化身,因為藥師佛的本誓有十二大願。 佛說法,有菩薩弘揚,為什麼還要那些藥叉神將來擁護呢?這是說明佛法已到了末法時期。前面講過,文殊師利勸請世尊「說諸佛名號,本願功德」,目的是為了利濟像法轉時的諸有情眾。到了法弱魔強的像法時代,的確需要護法神的衛護,才能使經典得以流傳,同時掃除修行人的許多魔障,以便順利地修行成功。由此,我可以說明一點,佛法是產生在門派眾多,又勢力強大的外道時代。印度在尚未有佛教以前,就有九十六種外道。這些外道擁有甚多的羣眾,勢力都很強大,佛教興起後,時刻會遭到他們的排斥或破壞,所以藥師經才特別強調護法神的功德。在這裡我要附帶說明一點:根據律藏所載,一個人歸依三寶後,就會得到三十六種護法神的保護。如果再受戒的話,每受一條戒,就有五位護法神來保護。也就是說,假設受了五戒,就有二十五位護法神保護。所以,你如果是依著正法來修行,那就不會遭到任何的危險。 藥師經中的藥叉之所以感謝佛陀,理由是蒙佛威力,才能來聽此藥師經;更因蒙佛威力,再不會有墮入惡道的恐怖(藥叉是鬼道眾生)。也就是說,藥叉們在聽聞藥師如來聖號後,盡此一報身,脫離鬼道,往生人道或天道,又因護持佛法而得修佛道。這是藥叉們在經中感謝佛陀、報佛恩德的話。他們為了報佛恩而表示護法的誠意,所以他們紛紛相率,一心歸依三寶,同時發誓荷負一切有情,使眾生皆得安樂。不論在那個村莊、城市或者空閒林中,若有人講藥師經、或持藥師佛號,藥叉大將都會保護誦持的人,解脫他們的一切苦難,滿足他們的一切願求。如果是期求度脫疾病的,在讀誦此經時,用五色線縷結上藥叉大將們的名字;病除愈後,再解開名結。這「解結」的意思,也就是十二藥叉神將幫助佛陀解除眾生一切苦難的實際行動。 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聽完藥叉大將發願擁護佛法後,很讚歎地對他們說:「善哉!善哉!大藥叉將!汝等因念藥師佛的名號,就再没有墮落惡道的恐怖了。汝等要報答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恩德,所以更應該利益、安樂一切眾生。」十二藥叉大將,自動要求赤誠地擁護藥師經,同時也願意擁護持誦藥師佛名號的修行人,所以當佛陀將說完此經時,阿難問佛:「這部經該叫什麼名字?」佛陀回答說:「這部經可有三個名字:第一個叫做『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第二個叫做『十二神將饒益有情結願神咒』,第三個叫做『拔除一切業障』。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這一部經的大綱:第一段是「拔除眾生的業障」,第二段是「十二大將饒益有情的熱情表現」。這是本經兩個重要的章段。但是,就經中佛陀特別重視藥師如來本願功德之故,所以應該依願流通,而定名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 因為藥叉大將感恩發願護持此經,使我想起一個護法神的故事,現在就說這一個護法神的故事給大家聽:江蘇某山某某寺裡有一位法師,受戒以後不好好持戒。受戒不到兩年,就把所受的戒全犯光了,只保留了一條戒。這也是一條不算什麼的戒,就是他在吃飯前,都有念供養偈的習慣。除了這條,其他的戒都全部破光了。有一天夜裡,有位護法神來托夢給他,說:「師父!請你從明天開始,吃飯時不要再念供養偈,好不好?」法師就問:「念供養偈有什麼不好呢?」護法神回答:「你所有的戒都犯光了,只剩下供養偈的守持。如果不再念供養偈的話,我就可以不用跟著你了,因為我感到,護持你這個骯髒的人,讓我很委屈。」法師聽了這些話後,才領悟到守戒的重要。於是跟護法神說:「請你還是護持我。我明天再去受戒,以後一定會守得很清淨。希望你不要走!」那護法神也無可奈何,只好看他是不是能作到。結果,那位法師隔天真地去南京寶華山重新受戒,以後也如法奉持了二百五十條比丘戒。他另一方面又研究戒律,最後成了有名的高僧。由此可見,守戒的功德有多大了。 民國七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上午 佛所說的一切經典,有兩種意義:第一、讓我們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理;第二、告訴我們,修學佛法,離苦得樂之道。從瞭解宇宙、人生真理這方面來說,佛陀解釋,宇宙萬有一切諸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不是神造的,不是天造的,更不是上帝造的。所謂「因緣和合生萬法」的道理,是唯佛教獨有、合乎科學的道理。宇宙間大自日、月、山河,小至蚊蟲、螞蟻,無非依據它所需要的條件而生起。例如人,首先須有靈性;至於父母,這是主要的條件;生下以後,還必須外在的條件,諸如要有衣服穿、東西吃、房子住等等。整個社會的活動,都和人的生存有著密切的關係,而自然界的陽光、空氣、水,也都跟我們生存有關係。人必須有那麼多條件,才能成就,缺一不可。所以我們佛教說,人是因緣法。宇宙萬物也依此類推。以上是就空間來說。若從時間來看,就是因果關係。有什麼因,就得什麼果;要想有什麼樣的成就,則必須怎麼樣的努力。這個因果定律,也是佛教最高的真理。 佛陀第二項重要的啟示是說,眾生佛性平等,人人皆可以成佛。現在之所以不是佛,基於多生多世以來的妄想、煩惱、執著和不知修行的方法。因有煩惱、妄想,不但不知修行,反而造了很多惡業,因此流轉生死,不知出離。什麼是煩惱?在唯識宗說,煩惱有根本煩惱和隨煩惱等多種。因有煩惱,就障礙了我們修行,所以煩惱也叫做障。所謂障共有三種:第一惑障,第二業障,第三報障。這三種是循環因果,一切煩惱都以它們為根本。如果我們能在生活上控制這三種障,煩惱也會漸漸減少。藥師經最重要的一點是能清除業障。希望各位能注意、消除那三障。能這樣的話一定會走上成佛的道路,獲得三德,圓成佛果! 民國七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晚 從這支香開始,要跟各位陸續介紹藥師佛的十二大願,但在解說之前,對前兩天講的還有一點點補充:藥師經上,文殊師利菩薩為像法轉時的有情,請佛陀說「如是相類諸佛名號及本大願殊勝功德」。什麼是「像法」?佛法住世,有所謂正法、像法、末法三個時期。正法離佛陀涅槃的時間共一千年,像法也是一千年,而末法則是一萬年。現在我們住的時期正是末法的第二個五百年開始,不如經文中提到的「像法」,還能保持佛陀住世時的樣子,仍然有些大菩薩、大羅漢還住在世。在正法時期中,修行的人多,證悟的人也多。像法時期,因大菩薩、大羅漢多離開了這個世間,修行的人雖然是有,但證悟的就比較少,因為佛教多多少少已經走了樣。不過,別說像法時期佛教才走樣,就是在正法時期,當佛滅後約一百年,在南印度有位年長的出家人,度了一個弟子,教他佛陀念過的偈子:「若人生百歲,不聞水老鴨,不如生一歲,而能得聞之。」其實,這偈主要是在講「生滅法」,那位老出家人把「生滅法」記錯是「水老鴨」!於是當他徒弟在念偈時被阿難尊者聽到了,阿難尊者就更正那小沙彌。小沙彌回去,告訴他師父,偈子念錯了。那老出家人卻說:「阿難老糊塗了,你別聽他的,儘管照我教你的念好了!」所以我才說,佛法走樣,並不一定是正法時期之後的事情。 有些人對像法作了另外一個解釋,說是還有佛像在世間,所以叫做像法。這是不正確的,因為佛像的開始,早在佛在世時就有了。有一次,佛到忉利天,為他母親說法,說了差不多兩、三個月。當時有位優填王。他常到佛陀說法的地方去,聆聽世尊開示。因這兩、三個月見不到佛,很是想念,就用一塊旃檀木,雕出佛的形像以供瞻仰。這是佛像最早的開始。當佛陀從忉利天回來後,聽說有那麼一尊木雕的佛像,也去歡迎它,一時傳為佳話。這雖是一種傳說,可知,佛在世時,即已有了佛像。更何況我們現在還有許多佛像存在,卻屬於末法時期。所以像法的「像」絕不指佛像的「像」,而是好像的「像」,說明佛教已經有很多地方走了樣了。 像法時代的眾生,修行時的堅定心不如正法時代的眾生。因此,修行的人雖然不少,但證果的人卻不多了。到末法時期,這種情形就更嚴重了。依佛法來講,已經到了「鬥爭堅固」的時代。有時在學理上鬥爭,有時在寺廟住持、管理上鬥爭,有時又在文筆上鬥爭,離真正的佛法就越來越遠了。因此在末法時代真正修行的人固然少,而證果的人就更少了。有些人看似很認真地在修行,但是因為没把佛理研究通,所以盲修瞎練了一場,也見不到什麼成果。因此,我希望,只要有人講經,只要路不太遠,各位不妨多去聽聽。自己要多聽經聞法,更要勸人多聞佛法。要知道,當我們把佛法的真義弄懂以後,在修行時才比較容易有成就。雖然我們是處在末法時代,但只要肯用心,一定會有結果。 佛法上有幾個重點,各位必需要弄清楚,就是我上午所說,佛陀覺悟而後告示我們的兩種真理:一、因緣生萬法;二、眾生佛性平等。我們把這兩種真理弄懂,然後再告訴親戚、朋友,讓他們也能獲得佛法的滋潤,而不致滿腦門充滿外道思想。如果我們都搞不清楚,人是怎麼來的,世界是怎麼產生的,信徒問起,也答不出來,那就難怪外道要說我們迷信了! 現在我們開始講藥師佛的十二大願。藥師佛在尚未成佛、尚在修行菩薩道的時候,發了十二條大願。這十二大願就是他準備成佛的志願,他要根據這十二大願來充分發揮他的慈悲精神。每尊佛在因地行菩薩道時所發的願,都不同:有的發願到苦惱的地方去成佛,有的發願到莊嚴的世界去成佛。比方說,釋迦牟尼佛就是發願到娑婆世界來成佛的,因為他認為,苦惱地方的人可憐,必須先來救度我們。藥師佛的十二大願就是針對人民所需,如衣、食、住、藥物、佛法、健康、相好等。於是當他成佛後,就想一一去實現。 十二大願中的第一大願和第二大願,是就苦、集、滅、道四諦中的滅與集二道所發的。依三乘教的說法,佛陀說四諦法是第一次轉法輪。若依華嚴教,佛陀說法,最初便是宣揚華嚴大經。照三乘教的講法,佛陀成道後,先去度五比丘,為他們說苦、集、滅、道的四諦法。苦是眾生法界的結果,集是苦的招感因,也就是無明煩惱。苦、集等於世間的因果。能改變它的是四諦中的滅、道二諦。滅代表佛果,道是三十七道品或八萬四千波羅蜜。菩薩將道修圓滿了,就圓證佛果。這滅道二諦,是出世間的因果。佛說法,以四諦法作基本的教義。我們學佛,要依此四諦法而修而學,就不會錯了。 第一大願是:「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無邊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這第一條大願是說,我將來成佛的時候,在正報方面要感到一個莊嚴妙相之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約三乘教的化身佛說的。一乘教的報身佛有九十七種大人相、無量無數隨形好。這是三乘教和一乘教在佛身方面不同的說法。但是這些光明相好是怎麼修才有的呢?光明相好代表一種修來的福德和智慧,所以當我們修行時,不能偏於一邊,要福慧雙修。天台藏教七階有:「三祇修六度,百劫種相好。用百福德,成一相好,至三十二相具足,而得身莊嚴。」此可證明,相好是修福德而感得的。 至於「無量無邊世界」,世界怎麼會無量無邊呢?這是佛教的世界觀。現代的天文學家也證實,在太空當中有很多很多的星球。在萬里無雲的夜空,我們可以看到銀河系的星雲。假設我們從別的星球上看我們所住的地球,地球也會像天上的星球一樣發光。所以佛經說:虛空無盡,眾生無盡。虛空中的世界也無盡,。有世界,就有眾生;有了無盡的眾生,就有無邊的煩惱。這是佛經所主張的四種無盡(或稱無量)。 「量」方面有寬狹、長短、高低三種。因為有「量」,所以有「邊」。實際上,這都是我們眾生的妄想和分別心。也為這些分別心,就把人、我的關係分得很清楚,世界有成、住、壞、空,人有生、老、病、死等等。假如我們能體會「量」是假的,也就能瞭解「邊」的虛妄。如此更能領悟諸法圓融的道理。我們要把有量、有邊的心擴大到無量、無邊。華嚴經說,長時間就是短時間。大與小、多與一,都是一種對待的假相。所以華嚴主張:「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可入一切,一切也可入一」。種種都可相攝、相容,這是華嚴特別的境界。 中國的哲學家莊子,他的智慧就能掃除長短等等假相,所以他提出說:活了八百歲的彭祖是個短壽的人,而出生不到幾天或幾個月、就夭折的嬰兒,是長壽的人。莊子的思想已經超越時空,這一點與佛教頗相近。太虛大師曾經說過,如果我們不去計度我們有多長、多短的壽命,也不去計算財產多少、人際關係好壞,能把一切的分別心打破,那麼我們的生死也就了脫了。我們的生死之所以不能了脫,就是因為分別心太過強烈的關係。 藥師佛所指的無量無邊世界,是在說明他度生範圍的廣寬。 再講「菩提」二字。菩提,是印度話,有「覺」的意思,也有「道」的意思。佛果上的菩提,完全句法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譯成國語是「無」,「耨多羅」是「上」,所以「阿耨多羅」等於「無上」。「三藐」是「正等」,「三菩提」是「正覺」。整個合起來,就叫「無上正等正覺」,即是佛果。菩薩、二乘人也叫「覺」,可是他們的覺不是無上的。菩薩可以說「等正覺」,二乘人可以說「正覺」,外道便是「邪覺」。 以上為各位講的關於藥師佛第一大願及一些特殊名相的意思。我們可以知道,第一大願是藥師佛希望每一個人都成佛。如果學佛而不想成佛,就辜負了我們的佛性。第一大願整個的意思是:希望一切眾生都能獲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莊嚴,也希望得到熾盛的光明,更希望一切眾生能跟他一樣。它是依「道諦」而發的,因藥師佛在修道時依法而行。釋尊向五比丘說四聖諦法時,曾說:「此是道,我已修;此是滅,我已證。」修道的範圍很廣,但說得簡略一點,有三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勸、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再簡略地說,就是三無漏學(戒、定、慧)。十度萬行,我們能依道而修,就能獲得福德與智慧。福德、智慧修滿足了,就能成佛。 民國七十四年十月二十六日晚上 今天我們開始講藥師如來十二大願中的第二大願。那第二大願重要的內容是身光破暗。藥師佛他希望:「他成佛後,身體如同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燄網莊嚴,過於日、月;幽冥眾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這第二大願是藥師佛要以他那無礙廣大的身光,明照幽冥眾生,令其蒙受光照而悉皆得到心地的開明曉了,然後隨其心意去造成一切合乎眾生要求的功德事業。民國二十二年,戴季陶院長迎合時代需要,也根據這第二條大願的意旨,發起啟建藥師法會。為國家祈福,為人民求平安。同時他更希望藥師佛能以其身光,照破當時那些列強侵略者的野心,放棄侵略,共致和平! 第三種大願是:「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物,莫令眾生有所乏少!」這第三大願是藥師佛要運用智慧的方便,來使眾生在生活方面得到滿足。「智慧」和「方便」雖然是兩個名詞,但卻是一件事:智慧是方便的本體,方便是智慧的功用。我們眾生的心體是無量無邊的。我們的心可以大到無外,小到無內。這是說明,心没有受到時空的限制,因為心體和法界性體一樣——大起來比虛空還大,小起來比毫端還小。無量無邊的智慧、無量無邊的方便,是乘法界性而發的。所以第三大願就是藥師佛要依他的智慧、方便法運作,使眾生們在生活方面,能獲得一切受用物資而無所欠缺,例如台灣自光復以來,政府使所有的臺灣人民,都能有富足、康樂的日子可過一樣。 第四大願的方便是:「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這個願也是依「道諦」發的,旨在推行佛法化他的方便。在佛法尚未住世以前,社會人心,黑暗一片,因為没有正道可行。外道邪說,充斥世間,眾生困於邪道,苦不堪言!佛陀出世,以四攝、六度、三學、三十七道品等大乘法門,開示眾生,眾生可以依法修持,從而安立於正法覺道之中。所以在佛法推出之後,民心依行正道,社會則呈現一片祥和之氣。原來修自利行的小乘學者,皆能發菩提心,安立大乘法中。 第五大願,藥師佛是這麼發的:「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無量無邊有情於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設有毁犯,聞我名已,還得清淨,不墮惡趣。」藥師佛的第五大願,是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得清淨戒。「戒」在佛教是個很重要的名詞。我們無上佛果的證得,都根於戒。因為佛法說:「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所以學佛的人,第一要重視戒律。願文中說,藥師琉璃光如來希望,他成佛時,在他的國土中,能有無量無邊的眾生,獲得佛的加持而能修行清淨的梵行。 梵就是清淨的意思,這清淨包括身口意三業的清白無染,要怎樣才能達到三業的無染呢?唯一的方法就是要持戒。因為戒是防非止惡的啊。 戒有三種:一、攝律儀戒:身三戒不殺、不盜、不淫;口四戒不妄言、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意三戒不貪、不瞋、不痴;若能守持不犯,則攝律儀戒能得清淨。在律儀戒方面,一定要做到威儀齊整,動止安詳,才能合乎佛法要求。二、攝善法戒:通常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兩句話可以包括攝善法戒,也就是一切不合理、違背道德良心、違背國家法律、違背佛家戒律的行動、言論、思想,都要斷除掉,然後作一切有利社會羣眾的善事,這是因持戒而生善,故曰攝善法戒。三、饒益有情戒:四攝法、四無量心、六度萬行等菩薩行,都能饒益有情,能使眾生直接受到利益。因持此等戒,而使眾生蒙益,故曰饒益有情戒。 如果上面所講的戒法,都能守、能持,當然最好;如果不慎毁犯了其中一條或多條,只要誠心稱念藥師佛如來的聖號,即能得清淨。為什麼呢?因為一個人若能發心念佛,就表示他的心已改邪歸正;若犯戒律,就是他的思想有問題。可是如果事後悔改,一定會恢復正知正見。那並不是佛陀能使犯戒的人清淨,而是說,犯者內心真誠懺悔,不再毁犯,持念聖號,便得清淨,臨命終時也就能夠不墮惡趣。 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醜陋、頑愚、盲聾、瘖瘂、攣蹙、背僂、白癩、顛狂,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這一大願,是藥師佛希望凡是聽聞藥師如來聖號的眾生,殘障疾苦者都能恢復健康。諸根不具或罹諸病苦、愚癡無智、身心不健全的眾生,祇要聽聞到藥師佛的聖號,都能把這種種毛病消除,而獲得諸根完備,智慧發達。「其身下劣」是身體不健全。「諸根不具」的「諸根」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而言。「不具」是六根中或缺一或缺二,如眼盲、耳聾、腳跛等等。對這些殘障的人,我們要熱心幫助。「頑愚」是心理上的毛病。這一切的病苦、殘障眾生,只要誠心稱念藥師佛名號,就能脫離這一切的疾苦,而恢復健康。 要知道,殘障疾病,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照顧這些人是有大功德的,佛說:「八福田中,看病第一」。 現在講一個照顧他人病苦,能解除自己苦難的故事。在唐朝時有位有名的悟達國師。他年輕的時候在外參學,每遇到有病苦的人,都極能發心照料。有一次,他和一位同學住在一起。這位同學突然患了一場黃水瘡病,皮膚時常發炎,生膿疱,流血膿。全身都長滿了膿瘡,不時流出膿污,一件衣服穿不到一天,就被膿水沾污透了。悟達看到同學那麼痛苦,就發心照顧他,幫他煎藥、敷藥、換洗衣服。後來那位同學的病果真好了。當時皇帝信仰佛教,召請悟達到皇宮去講經,拜他為國師,並替他作了一把沉香寶座椅。那時悟達國師才四十歲左右,因能得到皇上的恩寵,心裡覺得自己了不起。當他上座講經的時候,用手摸一摸那沈香椅,不覺起了一念虛榮心。就因此引發了一種叫「人面瘡」的怪病——在膝頭上長個有眼、有嘴、還要東西吃的惡瘡! 悟達患了這種怪病,痛苦得不得了。皇上也為他著急萬分,而召來國內所有名醫,但均束手無策。悟達感覺到很慚愧。有一天在拜佛時,突然想起,以前那位全身長滿膿疱的同學曾經跟他講過:「萬一你以後遇到困難,就到四川彭州九龍山找我,山頭有兩棵長得一模一樣的松樹,林中有座寺院,我就住在那邊!」這時悟達想,全國的醫生既然治不好膝上的怪病,不如去找那位朋友,或許有點希望。 於是悟達國師,決定向皇帝辭行,起身到四川去訪他的同參。他找了很久,終於在兩棵相同的松樹下找到他的同學。那位同學跟他說:「我知道你為什麼來。在我這座庵下有個水池,裡面的水可以治病。你去那邊洗洗瘡,就會好!」悟達就到水池邊,準備掬水洗瘡。當他舀起水來要洗瘡時,那人面瘡突然講起話來,說:「悟達!你知道為什麼得這種病嗎?你是個讀書人,對歷史一定不陌生。還記得嗎?在漢朝時有兩個好同學,都念得很好,因此兩個人都在朝廷作了大官。這兩個人,一個叫晁錯,一個叫袁盎。他們本來是好友,但作了大官時,就變了。袁盎這個人很有野心,所以怕晁錯出頭,於是他就上表,推薦晁錯去征討,可是晁錯是個文人,不懂戰術,打了個敗仗回來。結果,皇上將他處以腰斬之刑。晁錯被殺了以後,一直想報仇,可是袁盎已經發現作錯事,發心學佛。當他轉世時,竟然變成一位高僧。他從漢朝一直到唐朝,十世都是很有修行的出家人,所以晁錯都找不到機會報復。等到這一世,皇上賜你一把沉香寶座,你不該生起一念虛榮心,終於給我報仇機會,變成人面瘡來折磨你。不過算你運氣好,碰到迦諾迦尊者,幫你解危。你要知道,迦諾迦尊者是十八羅漢之一。没有他,你今天哪能得此三昧真水?他既然出面為你、我和解,也就罷了。但是你要注意:等你瘡好之後,一定要造一部懺,精誠懺悔你的宿業,不僅你本身能懺罪,而使後代犯罪的人,也有機會懺除前業!」於是悟達忍住極度的痛苦,洗去了人面瘡。後來遵照晁錯的指示作了一部懺,就是慈悲三昧水懺。這個故事不只講悟達跟晁錯結的一段怨仇,且更說明看病能解苦厄的事實。 在戴院長的發願文裡,這條願說明,希望政府方面能重視衛生工作,廣興醫藥,幫助病苦的人。政府在這方面,現在已經做得非常好,我們也很感謝政府。因為時間的關係,今天就講到這裡。希望各位大德能注意個人的衛生,並更能幫助病苦的人恢復健康! 民國七十四年十月二十七日 今天我們繼續講到「藥師琉璃光如來」十二大願中的第七願。第七願的經文是「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眾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眾病悉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這是身心康樂的一個願。一個人生活最重要的,就是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假定常常生病,人就會覺得很苦惱;生病時又遇不到救治,就更苦惱了。一切有情如果被這許多病苦逼切,再加上没人救治,或無處可去,没有醫生救治,也没有藥物可以服用,更没有親人照顧,又無家可歸,這種既病且貧的人,真正值得同情!所以我們做社會福利、救濟工作,都特別注意到這些貧苦多病的人。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慈心、悲願,也是特重在這些眾生的身上,因此,他發第七願的時候說:假如有這種需要救濟的眾生,只要他們聽到我的名號,就可以使他們的病得到消除,身心得到安樂,並且家屬獲得圑聚,並可以得到許多資生之具(生活必須品),不僅是現實生活得到解決,同時也能證得無上菩提,因為聽到佛的聖號,我們的心理自然趨向光明,從而知道如何去做人。一個人要得不貧窮,我們要努力工作;要得不生病,我們須注意衛生,從生活、飲食上去調理。不要過分,也不要不及。如果身體不健康,要禮佛,也不能禮,要誦經,,也不能誦,道就無從修起了。所以必須先把身體弄好,才能修道。戴院長在南京做藥師法會,也發了第七種大願:「遵行釋尊本願,普設醫院,廣施藥品,使一切人民,孤苦、貧窮,悉離病厄。」就是希望政府或民間,大家注意到孤苦、貧窮的百姓,多布施一些藥品,使他們能脫離病苦的厄難。 第八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為女百惡之所逼惱,極生厭離,願捨女身,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轉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證得無上菩提。」這一條願是轉女成男的願。在前面我們已經講過,在藥師琉璃世界裡没有男女之相。現在這條願,是為琉璃世界以外的世界(如娑婆世界)所發的,說「厭棄女身,欣樂男身」。我們這個世界也只有欲界五趣雜居地,才有重男輕女之念,到色、無色界,就無這分別了。所謂男女之相,就是現生的一種正報。在我們中國古代的哲學,早就發現陰陽相生的道理。現代的科學家也分析萬物生成的最後一個因素——電子。這電子也有陰陽兩種現象,它們可以相反相成。這雖然是一個必然的道理,陽性較剛,陰性較柔,因此形成男強女弱的現象。所以在目前的人類社會,女性是比較吃虧一點。雖然我們的法律與憲法都主張提高女權,但是,女性生成就是有不如男人的地方。這是就生理方面來說的。 一方面女性成功的例子也不少,如現代英國的首相柴契爾夫人、印度的甘地夫人,古代中國唐朝的武則天皇后等等。武則天在接掌唐朝的政權以後,不但建立文治武功的輝煌成就,同時她對佛法的推行,也很有貢獻。比方說華嚴經。在唐朝以前,晉朝第一次翻譯過來的叫「六十華嚴」,還不完全。武則天上位以後,就一心想補全華嚴經。終於打聽到于闐國有完整的華嚴經,便派人到于闐請經,並且請來了實叉難陀法師加以翻譯。所以華嚴經才有目前的八十卷的完整經本出現,充實了華嚴宗的思想和學理。這種貢獻是千秋萬世的功業。因此,女性們如果能跟她學習,為什麼還要厭離女身?問題就在没有這種魄力和志向啊。 我出席在韓國召開的佛教世界青年會時,討論到人口壓力問題。對重男輕女的看法,提出了一個意見,說:「生男育女,目的在傳宗接代。如果你家中只有一個男孩,而你不去娶一個媳婦,那麼你宗怎麼傳、代怎麼接?一定要討一個媳婦回來,才能生兒育女。照這樣說來,你那個『宗』和『代』已經有一半是別人家的了。所以,如果你生的是一個女孩子,也可以去傳男孩家的宗、接男孩家的代,並没有斷你家的「宗」和「代」呀。所以說,大家如果能夠改變這種觀念,男女就會平等了。」只可惜,重男輕女的觀念相沿已久,一下子改不過來。問題是,女性如果都能堅強,不要處處依賴男性,這種觀念就自然而然地能夠突破了。 還有一點,我可以提供給各位參考。為什麼現在的年輕夫婦容易生女孩?因為現在人的飲食太豐富了,每餐都有足夠的肉吃。肉類是屬酸性的,吃多了酸性的飲食容易生女孩。素菜、植物性的食物則屬鹼性。多食植物性、鹼性的食物,較容易能生男孩。所以站在醫藥的立場,我們可以把這種常識提供給我們的家人作參考。女性在生理方面比較容易生病,但現在醫學發達,有許多病,都容易治。所以只要多注意個人衛生,一切就都不成問題了。因此,「重男輕女」或「厭女身」的觀念,是可以糾正過來的。若依照佛法來說,人人平等;女兒出家後,即可現丈夫相。 在南京的藥師法會,戴院長他們發第八種願:「願我遵行釋迦本願,立法施政,尊重女性,使一切女子,受平等福,離百惡惱。」此願和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本願,在意義上是差不多的,就是希望,政府在立法方面提倡男女平等,在施政方面,讓女性多參與政治,尊重女性;使女性能受合理平等的待遇。 藥師經第九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諸有情出魔罥網,解脫一切外道纏縛。若墮種種惡見稠林,皆當引攝,置於正見,漸令修習諸菩薩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此願是解除眾生思想方面的痛苦,能使魔王、外道都能歸於正法。魔王是六欲天他化自在天的魔王天的天王、外道有他們的知見,和佛持反對意見,是違背真理的,不肯歸投佛法。藥師琉璃光如來極慈悲,為救度這些外道、魔王,才發此願,想引度他們入真理之道。魔王有許多方法,使你不得不相信他。那些迷惑人的邪知邪見,像網一樣,碰到缺少正見、無智慧的人,就會被他一網打盡。既被網住,要想掙脫出來,不是件容易的事了,除了佛法無能救濟。如楞嚴經,那是掙脫魔王最好的一部經典。戴院長他們所發的第九大願是:「遵行釋尊本願,樹立正法,降伏邪見,使一切人民,咸歸正道,永離魔障。」此願是希望,我們的政府和民間,大家一起來樹立正法的見解,護持正法。相信因果、因緣生萬法,就是正法。一方面降伏邪見惡法,使百姓能從惡見稠林中解脫出來,歸向正道。 藥師琉璃光如來第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加、縛錄鞭撻、繫閉牢獄、或當刑戮及餘無量災難、凌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此是解除一切眾生刑縛憂苦的一條大願。願文中所提的刑法,都是古時候的刑法。這條願是說,人民如果犯了國法,受到制裁,是極痛苦的事。藥師如來發此願,就是讓這些犯了法的人,聽到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能因佛的福德威力而知悔改、而得解脫。就像國家法律對這些犯人,他們如果表現良好,即可得提前釋放和減刑。在南京戴院長的發願文裡面提到:「遵行釋尊本願,改良刑政,實施感化,使一切人民,不觸法網,背惡向善。即有犯者,在獄獲教,出獄獲養。」就是希望,國家改良刑政,儘量不要採用酷刑,而注重感化的工作,使人民知道,不要輕易犯法,須背棄惡法,趨向善道。 藥師琉璃光如來第十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饑渴所惱,為求食故,造諸惡業,得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這是一條能得好飲食的願。貧苦眾生為了謀求飲食、維持生活,無形中也造了很多惡業。這是貧窮眾生的痛苦,但是藥師如來說:「這些人只要聽到我的名號,專心受持我的名號,就可得上等妙好的飲食令他溫飽,使他没有饑餓之苦。然後我再以甘露的法味來安立他,使他超凡入聖、離苦得樂。」戴院長所領導的藥師法會,發願文是這樣的:「遵行釋尊本願,政重民生、普濟民眾,使一切人民飲食供給無有乏少,更施教育,培其智德,令生安樂,不遭苦難。」戴院長所發的願和藥師佛的十一大願差不多,是希望政府能重視民生,改善食、住,使一切人民豐衣足食,永離貧困。 藥師琉璃光如來第十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貧無衣服、蚊蝱寒熱,晝夜逼惱,若聞我名,專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寶莊嚴具,華鬢、塗香、鼓樂、眾伎,隨心所好,皆令滿足。」此是能得好衣嚴具的願。戴院長他們所發的願文是這樣的:「遵行釋尊本願,衣、食、住、行等一切施為,決依總理遺教,盡力推行,使一切人民,生產分配,咸令得宜。」意思是,希望政府能改善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準,使人民五福俱全,都能過著安和樂利的生活。 以上介紹的藥師琉璃光如來十二大願的意義,因時間的關係,所述略嫌簡略,請各位原諒!不過我們所打的這個藥師佛七,最主要的意義在消除自己的煩惱、改善目前大眾的現實生活環境,求佛保佑,消災解厄。應該誠心奉行藥師琉璃光如來所發的十二大願。若能持之以恆,自能與佛本願相應而得到利益。最後,願修東方藥師淨土法門者,都能蒙藥師琉璃光如來加被,滿所願求!(開賢紀錄) 適時應機的彌勒淨土法門 通常一提到淨土,大家很快地就會聯想到那是指的西方極樂世界,好像祇有西方極樂世界才配稱淨土,或者淨土祗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專有名詞似的。其實,我們教主釋迦佛陀給吾人介紹的淨土,又何止西方極樂世界一處呢?約廣義的說,十方無量無邊世界之中,有佛的世界就是淨土,若就歷史常識說:如法華經說:「十方淨土,隨願往生。」那曾為先德們所修行與弘揚的,也有藥師經中的東方琉璃淨土,維摩經中阿閦佛國的妙善淨土,華嚴經中的華藏淨土,乃至彌勒上生經中的彌勒淨土等:那麼,淨土又那裡是專指西方極樂世界而說的呢? 彌勒淨土在兜率陀天的內院,其莊嚴妙好殆不遜於彌陀淨土,彌勒上生經說(譯白):「那裡有五百萬億天子,以天福力造作的宮殿,有五百萬億之多,並且都是眾寶所成,宮殿外面都有七重垣牆,也是七寶所成,從那七寶垣牆上放出五百億光明,每一光中現出五百億蓮花,每一花中又化作五百億七寶行樹,每一樹葉,又有五百寶色,每一寶色都放出五百億閻浮檀金光,每一光中出生五百諸天寶女,每一寶女住立樹下手執百億寶無數音樂,從那些音樂中,演說不退轉的佛法。那些寶樹所結的果子,顔色非常的鮮美。那些光明右旋婉轉流出妙音來,演說著大慈大悲的佛理。那些垣牆的高度有六十二由旬,厚有十四由旬,有五百億龍王圍繞著,每一龍王都能變現出五百七寶行樹,莊嚴著垣牆,微風吹動樹枝,發出苦、空、無常、無我等許多佛法的聲音。宮墻外面有著美麗的花園,園中有八色琉璃寶池,每一池中都有著八味及八色的水,水向上濆出高過宮樑。宮墻的四門外化生出四種寶花,每一花上都有二十四位天女,她們的身相美好無比,各人手上都拿著寶器,器中盛滿著天甘露水,她們都左肩佩著無量的瓔珞,右肩負著無量的樂器,讚歎著菩薩的六度妙法。寶宮殿中都有七寶所成的大師子座,座高四由旬。座的四角上生出四種蓮花,每一蓮花都是百寶所成,每一寶都放出百億光明,光中化出眾寶雜花莊嚴的寶帳,有無數梵天寶鈴和寶羅網,懸掛蓋覆在寶帳上,並有無數天子天女拿寶花散在寶座上,花中又化出五百億寶女手執白拂,侍立帳內。寶殿的四角,又有四支寶柱,每一寶柱上又有百千樓閣,有無數的梵摩尼珠交絡在樓閣上,樓閣內又有百千天女,個個手裡都拿著樂器,那樂音中也演奏出苦、空、無常、無我的佛法。……」佛陀曾說:「兜率內院是十善勝妙福地,即使用一劫長的時間,都數說不盡一生補處菩薩所住淨土的莊嚴」。彌勒淨土的莊嚴微妙,由此可見一斑。 但是怎樣才能往生彌勒淨土呢?往生後的情形又如何?上生經中,佛陀告訴優波離說(譯白):「假若有比丘以及諸大眾們,他們不厭惡三界的生死之苦,希望生天的話,或者他們是愛敬具有無上菩提心的人,希望做彌勒菩薩的弟子……那麼他們應該修持五戒,八齋,及具足戒,身心精進,不要急求斷除煩惱,要修行十種善法,仔細的思惟著兜率陀天上的上妙樂事。」佛陀又說:「佛滅度以後,我的許多弟子中,假若有能精進的去修行種種的功德,威儀不缺,淨掃佛塔,香油塗地,用許多名貴的香和妙好的花供養三寶,並能修行多種三眛而深入正受,或者讀誦經典。能這樣修行的人,應當至心希望往生彌勒淨土,因他們雖還没有斷煩惱,但是已如得了六種神通,他們應當一心繫念佛陀形像,稱念彌勒菩薩的名號,像這樣一類的人,若在一念之間受持八戒齋,修諸淨業,發弘誓願,命終之後,譬如壯士在屈曲和伸直他的臂膀那樣短的時間中,就能往生到兜率陀天上去,在蓮花上結跏趺坐,當時就有百千天子奏著天上的伎樂,拿著天上的曼陀羅花,很大的曼陀羅花,來散在他的身上,稱讚他說:好啊,好啊!善男子呀!你能在閻浮提廣修福業,並發願生到這裡來,我們的天主就是彌勒菩薩,你應當要皈依他!這時那往生的人隨著他們的聲音就向彌勒菩薩禮拜,禮拜後,詳細地觀察那彌勒菩薩眉間的白毫相光,他馬上就可以超越了九十億劫的生死之罪,這時候,彌勒菩薩隨他的宿緣,為他宣說妙法,令他能堅固那不退轉於無上菩提道的信心……」照這段經文看來,修彌勒淨土法門亦以觀想佛像,稱彌勒聖號為正行,八齋戒、十善法、修諸功德、行眾三昧等為助行,加以至心信樂,發弘誓願,也就是要具備信、願、行三資糧的意思。 還有彌勒菩薩是否也像阿彌陀佛一樣的接引行人呢?以及行人要憑什末瑞應而驗知決定往生呢?這也需要說明:仍引彌勒上生經文(譯白)佛陀告訴優波離說:「未來世界中的那些眾生們,假如能聽到這彌勒菩薩大慈大悲的聖號,造立彌勒菩薩的形像,用香花衣服繒蓋幢幡等物做供養,並且禮拜和繫念著彌勒菩薩,那麼這人在命欲終時,彌勒菩薩就從那眉間白毫上放出大人相光明來,和許多天子們,散著曼陀羅花,來迎接這修行的人,這人在須臾之間,就可得往生,親自見到彌勒菩薩,頭面禮敬,在他頭還没有抬起的時候,便已聽聞到彌勒菩薩的說法,同時對無上道也就能得到不退轉。自此以後,他可以遇到恆河沙數的諸佛如來。」讀了這段經文,就可以知道彌勒菩薩也是乘願慈悲接引行人的,並且初生天上即得聞法,得不退轉。彌勒菩薩的悲願和彌陀如來是一樣的!同經又說(譯白):佛陀再告新優波離說:「佛陀滅度之後,四部弟子及天龍鬼神,若有希望往生兜率陀天的,應當要作這樣的觀想:繫念思惟,想念兜率陀天,執持佛陀禁戒,像這樣從一天到七天,思念十善法,實行十善道,拿這些功德,回向發願往生彌勒菩薩尊前的人,應當作這樣的觀想,作這種觀想的人,假若看見一位天人或是一朵蓮花,再能在一念之間,稱念彌勒菩薩名號,這人當能消除掉一千二百劫的生死之罪……」這段經文譯意雖不太明顯,但是確為說明行人往生之瑞應無疑,因為行人作觀時見一天人,一蓮花,乃至除卻多劫生死之罪等,皆是行深得感的現相啊。 總之,彌勒淨土的特點很多,它能令吾人不離三界而得極樂,不離生死而得解脫,就在穢土而莊嚴淨土,與往生他方佛土的法門略異其趣。因為修往生他方淨土的法門,人每誤會為逃避現實,——雖說念佛求生極樂的人,總是發願在成就佛道之後,要倒駕慈航再來娑婆的,但是對教義不了解的人們,是不會知道這種道理的。何況,彌勒菩薩的譯名為慈無能勝,在這世亂日急,眾生多難的今天,世界到處充滿著危機,正需要彌勒菩薩的慈悲法門去安慰人們不安的心靈。因此,彌勒淨土,比較的適合於今之時潮,我們確有提倡與弘揚的必要! 華嚴一乘淨土觀 淨宗祖師大德們,往往在糾正淺識者流,輕視淨土念佛法門時,提出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的有力引證,意在說明普賢以等覺之尊,尚且引導修學華嚴十大願王的大菩薩們,歸向彌陀極樂淨土,我們都是薄地凡夫,豈可輕視大菩薩們所修所學的淨土念佛法門呢? 大華嚴經十地品中,初地至九地菩薩,於利他作業中,皆以念佛為第一要務。經云:菩薩住此(第九)地,多作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乃至不離念一切智智。」可見念佛法門在本宗,也是菩薩利他行中重要的修行課業。 華嚴經內章門等新孔目章十種淨土章云:「依小乘義,無別淨土,依三乘義有別淨土,略準有四,一化淨土,謂化現諸方所淨土,二事淨土,謂諸方淨土眾寶所成,三、實報淨土,謂諸理行等所成,謂三空為門,諸度等為出入路,四、法性淨土,所謂真如,謂以依無住本,立一切法。一乘淨土,依準有十:為此娑婆世界中,諸四天下,教化一切。一有種種身,二有種種名,三有種種處所,四有種種形色,及有種種長短,五有種種壽命,六有種種諸得及以諸人,七有種種諸根,八有種種生處,九有種種業,十有種種果報。如是種種不同,眾生所見亦異。問:欲明淨土,何故乃辨眾生分齊,不同?答:佛土自融,與法界等,無別可別。何以故,由是佛土,稱法界故。若欲取別,知其分齊,依眾生心,業行增減,定水昇沈,清濁差別,印成佛土,亦差別也。故文殊師利,歎土深異,寄彼眾生,成土相貌也。問:一乘淨土,大小多少染淨差別,云何得知分齊同異?答:一乘淨土,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具如地論廣釋。」據此段經文,看來,華嚴一乘淨土之種種分齊,唯依眾生心,業行增減,定水升沉,清濁差別,即此印成佛土差別,無別可別。所以文殊師利,亦祇肯定佛土深異,寄彼眾生,而成相貌也。因為一乘佛土,稱法界性而成,法界性者,眾生心也。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大乘起信論云:「當知世間一切境界,皆依眾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鏡中像,無體可得,唯心虛妄。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從這幾段經論文字,看來,可以意會到華嚴一乘淨土觀的大概了。從此之理念以思,也可以探知華嚴一乘淨土觀的中心思想,是要華嚴一乘行人,大家共同發心建立大乘佛淨土,並不積極鼓勵學者往生他方佛淨土,這是華嚴大教淨土觀的獨特的地方,不可不知! 創淨土宗的慧遠大師 遠公大師在晉成帝咸和九年(三三四)生於雁門樓煩地方,俗姓賈,少時為諸生,很聽明,對六經及老莊諸書,都能善達意旨,二十一歲聽道安法師講般若經,豁然而悟,於是很感嘆的說道:「儒家九流,皆糠粃耳。」便和他的弟弟慧持一同跟安公出了家。從此更加努力讀書,以弘揚大法為己任。遠公精進為學,日以繼夜,他的同學曇翼常常給他買燈燭的錢;安公常常稱歎說:「使道流東國,其在遠乎?」師友們對他是如此的器重。二十四歲開始講經,引用莊子的道理破答聽眾的實相問難。三十二歲隨安公南下襄沔,不久,安公為朱序所拘,分遣徒眾,遠公這次和師分別,終身就不曾有再見的機會。四十歲到了江州,刺史桓伊為他蓋了一座廟叫做東林寺,在風景幽美的廬山上面,遠公住山三十多年,從六十歲起不再下山,送客以虎溪為界。有一次陶淵明等往訪,下山時邊談邊走,不覺過了虎溪,於是相與大笑,所謂虎溪三笑,成為歷史佳話。不過遠公的住山,並不是消極,他在山中做了很多大事,第一當時因佛法興盛,僧徒的份子漸漸複雜,以致引起反對者的攻擊,遠公欲以人格影響,糾正時弊,他不下山不入俗,不趨炎附勢,人家並没有看不起他。有一天晉安帝從山下經過,有人勸公下山迎接。他說我身體不好不能去。安帝反而致書問候;羅什譯大智度論成,姚興致書乞序以自重。桓玄以振主之威,對公也很恭敬。桓玄做了宰相,要重提沙門致敬王者的舊案,遠公知道了,致書責問,並作沙門不拜王者論五篇,發揮釋尊的平等精神,促使僧伽人格的向上,桓玄欽佩遠公的高德,接受了他的意見。當羅什法師初來時,遠公就曾特別致書通好,後來什公譯十誦律時,背誦的那個人忽然死去,遠公特介紹弟子前往助譯。他如派弟子法領、法淨等去印度取經,設置般若臺譯經,與劉遺民等一百二十三人結白蓮社念佛,創淨土宗,努力弘揚彌陀淨土法門等,皆是不朽的功業,對南方佛教的弘傳,影響最大!遠公於晉安帝義熙十二年(四一六)圓寂於廬山東林寺,享壽八十三歲。其門下弟子很多,如慧觀、僧濟等,皆是知名的大德。 建設人間淨土的印光大師 農曆十一月初四日,是印光大師圓寂三十週年紀念,大師在臺的弟子們,大家正在為這一個偉大的紀念日而忙著籌備各種紀念方式的舉措,有的道場預備打念佛七;有的寺廟準備在那一天舉行念佛法會,內壢樂崇輝居士他為了報答印公大師的法乳深恩,為了作一個更有意義的紀念,也為了使這個紀念意義普遍而久遠的流傳下去,他發起將他從他的朋友彭千壽居士處得到的一册「弘化月刊」第七期(民國三十出版的印公大師圓寂一週年紀念特刊及大師復應脫大師等的六封遺書)拿來印成單行本,作為印光大師永思集的續編,他認為那三十多篇紀念文字,固然有不少的不朽名作,而最為難得的是那六封遺書,這六封遺書不但內容殊勝,而又是印公文鈔及永思集所未收入的法海遺珠,彌足珍貴!他在打定了這個主意之後,特地寫信給我,同時還把那六封遺書的抄本附來,徵求我的意見,我恭讀了大師的六封遺書及那些紀念文章之後,使我渴慕大師的情愫,獲得了無比的安慰,也使我以為大師的那些珍貴遺教,好像是對我說的一樣,更使我對怎樣紀念大師圓寂三十週年而得到了一個正確的標示。於是,我馬上寫信給樂居士,表示完全同意他對紀念大師圓寂三十週年的做法,同時,我還擬了一篇紀念印公大師圓寂三十週年的徵文小啟,刊在大眾佛教第一六六期,希望海內外大師的崇拜者多寫幾篇紀念文字,來充實這本永思集續編的篇幅及內容,隨即得到師公南老人及樂建吾居士的響應,使我內心非常的感慰! 一談起印光大師,大家總以為他是一位專門勸人念佛的淨土宗學者,其實,印光大師的功德勝行,豈只是限於淨土一宗呢?僅從大師那六封遺書來看,就可以知道大師是一位人生佛教推行者,他以建設人間淨土為職志,例如他在糾正人們對佛經的謬解方面,他要人們以佛經所說為主,不可盲從魔說或曲解佛經,蓋當時有些附佛法的外道邪門,專門曲解佛經,魔說惑世,如說釋迦牟尼佛已過去,現在的佛教是彌勒佛掌盤等語,又把「南無阿彌陀佛」曲解為南方没有阿彌陀佛,以蒙騙鄉愚,以博取名聞利養,真是可惡之極,其實現在台灣鄉間,有一種所謂鴨卵教者,也就是這一流類,表面上他們都說是信奉佛教,實際裡他們是些專做破壞佛教工作的邪魔,印光大師對這些人深惡痛絕,常常告誡他的弟子們要以奉行正法為主,他在復應脫大師書中說:「南無阿彌陀佛,乃西方極樂世界教主之號,某某魔子,依從前魔子之解,更張大之,欲令一切瞎眼漢,謂彼大悟,故作此魔說,明眼人見之,知其著魔,喪心病狂,不依佛經所說……而依從前魔子所說,豈非魔王眷屬?實為謗法!若以送人,來生不墮地獄,也當瞎眼,汝若不毁滅此書,亦當瞎眼。今為略解:南無阿彌陀佛六字,通是梵語,南無,亦有作曩摩者,經中通作南無,此翻恭敬,歸命、頂禮等,此二字,乃直示恭敬歸依之意,阿彌陀佛,此翻無量壽,亦翻無量光,謂此佛之壽命光明,悉皆無量……」恭讀了這一段遺教,可知印公顯示正法,糾正邪說的不遺餘力了。 又在復楊典臣居士書中說:「所云念多寶如來,或七如來或往生咒,或準提咒,大悲咒皆可,何得誦世人所作之咒?光甚不以為然,閣下深知佛理何以此種咒文,尚復認為有益,而佛說諸咒,反若無所益者,是亦宿世信道不篤之習氣……」不知這位楊居士所信世人所作之咒為何咒。但是大師是主張我們誦持佛說諸種咒語的,我們不可不知。 又大師在復蔣淨信居士書中說:「所有經書,難得一字不錯,不過認真校對,則少錯耳,安隱乃一切經中之字,安穩,乃土話,未看過經者謂錯,切不可妄改,汝不是通家,且莫聽妄充通家者之話……」大師恐人隨便竄改經文,所以特別疾言告誡,其護法熱忱,令人敬佩! 其次,印公對那些不重醫德,只貪多得謝金的醫生,亦深為厭惡,他在復施智孚居士信中說:「古德云:不為良相,必為良醫,以其能濟世救人也,無知之人,專志求利,於貧者則不介意,於富者則不令即愈,以期多得謝金,然以此存心,上天必滅其福壽,其子孫必難發達,來生即不墮惡道,亦屬大幸,決定貧病交膺,無可救藥!倘能以人之病,為己之病,兼勸病者吃素念佛,以消業障,則人感其誠,必能信受,是由醫身病,而並醫心病,以及生死大病也,以此功德回向往生,便可永離五濁,高登九品矣……」這簡直是對所有的中西醫師,上了寶貴的一課!如大師所說的那樣不重醫德,只顧貪財的醫生,不但在那個時代有,現在恐怕也到處都有,希望這些大夫們,能夠讀到這一段印公的遺教,改變作風,以濟世救人為目的而行醫,必能如大師所說,福壽增延,子孫發達,將來九品高登,永離五濁。 還有大師指示學人用功以及作佛事的方法,也是導之以正,不厭其煩的,他在復聖照居士書中有這樣兩段話說:「……所言妄念多者,由汝一向應酬外緣,致心中雜念紛至沓來,當作將死將墮地獄想,一心念佛,則妄念便可消滅矣,正不在經之生熟也……修行人,外功,內功皆當修,汝一向多方幫助善舉,乃外功,一心念佛,乃內功,外功為助行,內功為正行,正助合行,利益甚大!然人至半百,來日無多,固宜偏重內功,少作外轉,庶不至被善舉所轉,終至仍在娑婆也。」又在復蔣淨信居士信中說:「……汝妻不孝,當為懺悔業障,業消則可孝順矣,切不可與彼結怨!」又說:「時局不好,令汝母勿來,在家一心念佛,勝過見光多多矣。」又在復聖照居士書中說:「令妹識字通文理,能令其夫與兒女皆生信心,其功德不可思議,何得妄欲彼回南,以期一見光面?且見光究有何益?彼果能依嘉言錄以自行化他,勝於見光多多矣。」恭讀這幾段遺教,印公指示學者修行的方法,是多麼的正確而又多麼的切當啊?他那種慈祥愷悌的真情,躍然紙上,使人讀其信如見其人,無怪乎大師於短短數十年中,能攝化千萬剛強眾生以歸正信也。大師以為兒媳輩不能孝順其父母、翁姑,是宿世業障使然,若為之懺悔,業消即可孝順了,此理世人大抵不知,原來人間眷屬之會聚,一為善緣之集合,一為仇冤之報償啊。 善緣集合者,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婦隨,家庭充滿幸福;其仇冤報償者,則父子常鬧彆扭,兄弟等同路人,夫婦形同怨偶,精神常陷苦惱之中,人生幸福毫無矣。凡是遇到這種情形,憑法律、打官司是没有用的,唯一的除苦之道,就是大家認清此理,對三寶前,求哀懺悔,待宿世仇冤冰消,家庭幸福即可重至。所以我們對印公這一段遺訓,應該切實的信受奉行。還有大師累次教人不要去看他,在家一心念佛,或依「嘉言錄」以自行化他,這種人情的體貼,依法不依人的教育,尤其值得吾人效法。大師在指示弟子們作佛事方面,也有一段愷切的遺訓,他在復蔣淨信書中說「汝欲護國息災打佛七,即名護國息災佛七,一七乃至七七,雖數十七,數十處,均可以此名之,切不可妄立七名,反把護國息災之正義埋没了……七中專照平常打佛七法也好,或早起念大悲,十小咒,念觀音聖號,以後每次即以觀音偈起,念觀音洪名,至晚課念彌陀經,念佛回向,以了一日之功課,亦可也。」又在復聖照居士信中說:「所言普利佛七,以經相送,此係以佛經超度孤魂,何可云有輕慢罪?此事乃與自己回向功德更大。若無事,人不求,而自己強送人,而人尚不在意者,此則實有輕慢佛法之罪。」佛教中之做法會、作佛事,皆各有其特定之中心主題,以主題意義立為法會之名稱,然後依法修持,始能得其正義之效果,世人不明此意,或一知半解者,往往喜歡標新立異,巧立名目,不是墮於俗氣,即有欺世惑俗之嫌,讀了大師這段遺訓,應該知所改正。又法會中以佛經送人,正具有著宣揚佛法,普利人天之勝褰,何得謂有輕慢佛法之罪,此不通之論,大師給聖照居士之教正,吾人亦應奉為圭臬! 印公大師的文鈔、嘉言錄等書,早年都已讀過,我覺得他的特點是「注重實踐,不尚空談」以及「糾正謬誤,提示正道」,因此,我非常景仰他老的慈範,我雖不敏,也常常以他老的言論,作為修學的指針。現在,我又很幸運的能夠讀到他老這六篇遺書,使我在自行化他各方面,都獲得了甚深的法益!大師往生已經三十年了,大師的遺愛還充滿在人間,我相信,在這個世界没有進入空劫以前,大師的嘉言德行,總會像海洋中的燈塔一樣,永遠照亮著人們的心房,航行者也將永遠依賴這智慧明燈的指示,尋找到他們迷失去的正確方向!我誓願以奉行大師「推行人生佛教,建設人間淨土」的遺志來紀念大師,更加懇祈大師早日倒駕慈航,來興隆這二十一世紀的人間佛教! 念佛法門的四大勝用 (一)前言 在我國佛教的十大宗派中,以淨土一宗,流行的最為普遍。所謂「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像這樣的盛況,差不多已經有了一千七八百年的歷史。在這樣悠久的年代中,祖祖相傳,代有賢哲,從晉朝慧遠大師,到民國慈舟大師,已經燈傳一十四代了。這還是指那專修淨業,即身成就的大德而言;至於兼治他宗,或諸宗并弘,而著有勝行的許多高僧,還不知有多少位,没算在內。淨土宗的人材之盛,著述之多,恐怕不是其他任何一宗所能及的。 那麼,淨土法門,同樣為釋迦如來金口所說,為什麼它能這樣的為行者所歡迎、接受與修持呢?實在因為淨土法門具有:理論平實,修持容易,儀式簡單,一成不退的多種特殊優點,所以它早就享有「三根普被」,「萬修萬人去」等等的盛譽!根據歷史的經驗,現在的實例,我覺得淨土念佛法門,它是調治身心的無上良藥;它是創建道場的有力資本;它是弘傳佛教的最好方便;它是成佛作祖的唯一捷徑:現在我想把這淨土念佛法門的四大滕用,分別寫在下面: (二)念佛是調治身心的無上良藥 人生最大的痛苦,是「妄想紛飛,心不能靜。」有些人往往因為犯了這種心病」,弄得常年失眠,甚至於精神分裂,疲憊不堪,痛苦萬狀!這種心病,中西藥,把它没有辦法,祇有誠心念佛,歷久不懈,往往能奏奇效。其實,這並不是什麼神奇,而是非常科學的事情,因為這種病的病原,在於心的散亂,治亂心要用統一心思,排除妄想的方法,才是對症下藥的根本療法。念佛,是統一心思,排除妄想的不二法門,時時念佛,念念念佛,讓念佛的功夫,在心理上形成一道銅牆鐵壁似的堅強防禦,使妄想和散心,絲毫無法滲透進來,久而久之,妄想自然消失,散心歸於一心,頑敵退却,心君泰然了,還有什麼心病不能克治?所以佛陀在世時,就教散心重的眾生修「念佛觀」。中峯國師說:「佛號好像一顆清珠,眾生的妄想猶如一池濁水,清珠投向濁水,濁水自然澄清;佛號投向亂心,亂心自然成佛。」(大意如此)這是念佛能治心病的原理。 至於眾生的身病,那真是千百萬種,數說不盡,有的是用藥物可以對付的;有的不用藥物也會自然痊癒的;也有醫藥罔效,無法可施的:這些生理上的疾病,無論可治與不可治,考查它的原因,一種是查得出的細菌,原蟲和毒素,還有一種是查不出的,那就是業障。其實,在佛法因果的理論來說,即使由細菌、原蟲和毒素所釀成病疾,也以業障為其主因。華嚴經上說:「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墜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這樣看來,疾病的遠因,大抵是由過去殺害生命的業障,所得到的報果。總之,無論是由業障或各種病體所感得的疾病,在治療期間,若能誠心念佛(病人念佛,以在心內默念為宜),一定可以幫助藥物的療效,而使疾病提早痊癒,何況那些藥物無靈的怪病,自非仰仗佛力,懺除業障不能康復了。佛經上常說「佛為醫王」,這位醫王不但能治心病,當然也能治身病了。現在讓我來說一個念佛治癒肺病的真實故事。我出家的小廟子,有一鄰廟,叫福慧庵,庵中有一沙彌,得了三期肺病,當時因為没有特效藥,肺病到了三期,就非死不可。這位沙彌,既已病至三期,也就祇有等死的分兒,有一天,鄰庵中有一位得道高僧,勸沙彌道:「佛為醫王,何不求他為你治病?」沙彌苦笑道:「佛已滅度,如何可求?」高僧道:「你祇要一心稱念阿彌陀佛的聖號,佛自會來救你的!」沙彌領悟了,於是就終日念佛不斷,誰知半年之後,他的病果真好了。這不就是念佛能治身病的明證嗎? (三)念佛是創建道場的有力資本 一個出家人,為了供佛、安僧、弘揚聖教,必需要有一所理想的道場。根據佛門一向的慣例,出家人對於道場住持權位的獲得,不出三種方式:一是接受延聘,二是師長傳予,三是自力創建。第一種是十方叢林的住持產生方式,被延聘者,必須具備真參實學,晚近以來,還附帶的要有一點人事關係,才能成功;第二種是子孫制度的小廟住持產生方式,這個祇要自己的行為端正,地方上的人緣好,就有被傳予的資格;第三種是缺乏上面兩種因緣的人,完全要靠自己發心來創建。談到創建道場,那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有強健的體魄,不屈的毅力,高尚的品德,豐富的學問,吃苦的精神,利人的悲願等等必備的條件,才能談到創建道場,但是這些個不平常的條件,又那裡是每一個人都能具備的呢?假如行者自己度德量力,根本無法具備這些條件時,那就請你放心修持念佛法門,老實念佛,一心念佛,把一句阿彌陀佛念成功了,自然就有不可思議的奇蹟發現,自然就有你所想不到的因緣力量,幫助你達成願望。 我這話並不純是癡人說夢,我有古今事實可以作證:我們蓮宗初祖遠公大師,始到廬山,還不是荒山一片,就憑他一句阿彌陀佛(當然遠公是具備各項條件的大德,但他却是以念佛為主),就感動江州剌史桓伊先生,為他蓋了一座東林寺,遠公一生所有轟轟烈烈的大事,就都是在東林寺做成功的呀!我再舉一個現代人的例子,台灣北部風景區新北投山上,有一個老和尚,名字叫做淨銀吧,他於民國三十八年從福州逃難來台,他既不識字,當然不會念經,他無親無故,祇孤家寡人一個,他就在山上的一棵大樹下,結茅以居,終日念佛不輟,漸漸的被人知道了,大家都喊他「阿彌陀佛」,也就開始送飯給他吃。到了民國四十六年,感動了一班福州同鄉,大家集資為他蓋了一座相當雄偉的彌陀寺,落成之日,上山祝賀者,大約有千餘人。現在是淨良法師在當住持,夢東禪師偈云:「一句彌陀,建大法幢,寰中道契,化外魔降。」所以我說念佛是創建道場的有力資本。 (四)念佛是弘傳佛教的最佳方便 弘傳佛教,原是每一出家人的本分工作。但是,這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不但要具備豐富的學識,還要有高深的道德修養,最不可缺少的應該是方便的運用。因為眾生的根性和好樂,千差萬別,假如弘法者不能運用方便,叫大眾愛戴,一味服從,接受教化,那是絕對不能達到目的的。說起弘傳佛教的方便來,却也有好多種,普通被人所歡喜運用的,約有:施醫送藥、救災濟貧、義務教育等三項。 第一、人在身患疾病的時候,往往體悟到人生幻化,身是苦聚的道理,這個時候弘法者對他一方面加以熱心的照顧,一方面講解些佛法給他聽,那個患病的人,他一定會從心底的感激你的好意,你給他講的佛法,他自然是百分之百的歡喜接受了。第二、人在遭遇到災難或貧苦的時候,是極希望有人給他表示同情,伸出援手的,弘法者這時如能對他慈悲救濟,同時再用佛法去安慰他,他在感恩之餘,當然也會接受你的佛法開示了。第三、人生最苦惱是目不識丁,没有學問,輕則被人所瞧不起,重則到處被人愚弄和欺侮,弘法者對這種人,假如能夠施予教育,傳授知識,那他一定會對你感恩不盡,唯命是從,你假如在這時候勸他發心學佛,他一定非常高興的依教奉行。佛經上說:「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這實在是一句至理明言! 弘傳佛教,除了上面所說的三種方便以外,根據我的經驗來說,我以為組織念佛會,勸導大家念佛,才是一個弘傳佛教的最好的方便。因為,疾病、災貧、失學,這不是人類的根本痛苦,人類的根本痛苦是心靈的空虛,施醫送藥,救災濟貧,義務教育,這些方便,對那些落後的國家或地區,或者能收到一時的效果,像目前的自由中國來說,醫藥發達,人民豐足,教育普及,如果也用這些去做傳教的方便,不但無多裨益,有時還會得到相反的效果,例如有些宗教,專拿辦救濟做傳教的手段,人們就常常譏笑他們的教為奶粉教等。我們佛教這些年來,在自由中國之所以能蒸蒸日上,念佛會的力量,不容忽視!例如宜蘭、頭域、鳳山、屏東、台中、澎湖、金門、僑愛等地的念佛會,最初大都是十多人,後來越來越多,現在差不多每處都是非常成功,少者幾百人,多者幾千人甚至上萬人。他們並没有靠做救濟工作去發展念佛會,而這些念佛會為什麼會這樣發達呢?這没有別的,就是因為一句彌陀聖號,它能填充人們心靈的空虛,它好像一個良港,使飄泊在大海中的小舟得到歸宿;它又像一座燈塔,讓迷路者找到了方向。人除了物質生活之外,還有精神生活,有時精神生活比物質生活還要重要,所以當人們感到心靈空虛的時候,弘法者組織念佛會來勸他念佛,講說佛法給他聽,使他那顆徬徨無依,空虛難耐的心靈,得到寧靜,得到慰藉,使他的人生有了目標,生存有了希望,那比送他什麼稀世之珍都要好些!試問,念佛是不是弘傳佛教的最好方便嗎?不過,筆者在這裡要聲明一句,我並不是反對做救濟工作,實際上我對做救濟工作最感興趣,因為應當救濟時,還是要及時救濟,才能發揮菩薩精神,使人歸崇法化! (五)念佛是成佛作祖的唯一捷徑 我們學佛的目的,就在作祖成佛。而佛陀所昭示我們的作祖成佛的道路,很多很多,例如華嚴經中善財童子所參禮的五十三位大善知識,他就是各依他們所修行的道路和方式,而得到解脫門的。又如楞嚴經中阿若憍陳如等二十五位聖者,他們也是各從所觀之法,依之修行而得證圓通。其他各種大小乘經典中,佛陀給我們指示的修行得果的法門還不知有幾多種,我們在這許多聖道中,究竟應採那一條聖道而依之修證呢?俗語說:「條條大路通長安。」我們隨便選擇一條前進就行,又何必多費躊躕呢?不,走世間路,可以不計遠近,走出世間的路,不能不加以選擇,因為佛道長遠,要防退墮。佛在世時,法華會上還有五千退席,法華是佛陀一代時教當中的成熟教育階段,尚且有這種畏難而退的事情發生,何況現在已去聖時遙的末法時期,我們眾生善根已經非常淺薄,選擇修行法門,怎能隨便呢? 不過,我們要知道,任擇一法,皆證圓通,隨修一行,皆得解脫,那些都是大菩薩的行徑,不是我們這些薄地凡夫所能學步的。我們中國佛教的各宗祖師,他們知道末法眾生的根行淺薄,所以給我們垂示的行門特別簡單,正行方面,祇有念佛、參禪、持戒、持咒、誦經修觀等幾項,助行方面,包括四攝、六度等利他功德:而我蓮宗諸祖,他們又鑒於娑婆世界的人壽短促,眾生煩惱習氣太重,環境困難特多,明師不易遇到,所以又從那許多正行當中,特別提出念佛一法來,勸導我們切實修行,求生淨土,兼修助行功德,增加力量!印光大師說:「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綱宗;憶佛念佛,實得道之捷徑。」這是多麼明確的指示啊! 有人以為念佛是齋公齋婆的行為,似乎不夠高深,其實,他那裡知道,念佛法門,實超過一切法門之上,你不看,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之後,普賢菩薩最後還是勸他念佛求生極樂:楞嚴經大勢至菩薩,選擇念佛法門而證圓通;馬鳴菩薩在起信論上稱念佛法門為易行疾至之道;龍樹菩薩在婆沙論中也極力推崇淨土;佛陀在彌陀經上說:「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不退轉),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印光大師說:「淨土者,乃究竟暢佛本懷之法也,高超一切禪教律,統攝一切禪教律。」諸佛及祖師,莫不稱揚淨土;千經與萬論,在在推崇念佛。這没有別的,因為淨土法門,容易修也容易證,一生淨土,就不再退轉。所以我要說念佛是成佛作祖的唯一捷徑啊! (六)結語 淨土念佛法門的勝用很多,真不是我這枝禿筆所能稱揚其萬一的。因為淨土法門,是我世尊為憫念末世眾生,不請而自說的一個特別方便法門,這個法門,天台家稱它為同圓教,因為它普被上中下三種根機;而為菩薩以下的九界眾生所共同尊崇。又因為這個法門的修行方便,取果迅速而又穩當,所以它極為學佛人士所歡迎,尤其為現代工業社會大眾所歡喜接受。因此,我特就我所知道的淨土念佛法門的四大勝用寫出來,供新發意的菩薩們參考,請諸方先進大德們惠予指教! 民國五十四年十二月應香港正覺蓮社週六念會七週年紀念特刊而作 念佛成佛的原理 佛經上說:人能念佛,人就可以成佛,這是甚麼道理呢?成佛又那能這樣容易呢?要解答這兩個問題,應先知道念佛是一回甚麼事,成佛又是一回甚麼事。以下分別加以說明: (一)念佛是一回甚麼事呢?普通人一提到念佛,就認為是手搯數珠,或打木魚,口唇掀動,念出南無阿彌陀佛一句名號來,那就是念佛。其實那祇是在稱佛名號,或者是在唱佛,而不是念佛。因為真正念佛,要從心上念起,要注意這個念字,念字從今從心,就是現在的心,現在我的心,貫注在甚麼東西上,那就表示在念甚麼,那麼把現在的一念心,貫注在一句佛號上,那才是真正的在念佛。法相宗解釋這個念字,說是「於過去曾習之境,令心明審,記憶不忘,而為體性;定之所依,而為業用。」由此可見要能真正做到用心念佛,而不忘記,就可以得定。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上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又說:「如母憶子。」阿彌陀經上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裡的「執持」,和「一心不亂」,都是從心上念佛,而不是從口上念佛的意思;又法華經普門品中也說:「妙音觀世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念念勿生疑,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也是說明念佛須在心的意思,若是口裡儘管在念佛,心中却在想東西,那就是念上一輩子,也不會得到一心不亂的念佛三昧,自然也就不可能往生到極樂世界了。因為念佛這一道工夫,旨在以一句佛號,來代替我們那如暴流也似的亂心,使心止于一境,從而得到寂定,此心能定,而後慧生,定慧乃袪除煩惱的最利武器,能得障除心淨,自然成佛可期了。從前有個打鐵工,姓黃,人都叫他黃打鐵,黃打鐵自覺人生幻化,力求解脫,乃從一高僧處學得念佛法門,於是雖然天天打鐵,但是時時不忘念佛,譬如拉風箱時,推進念一句佛號,拉出也念一句佛號;打鐵時舉錘念一句佛號,落錘又念一句佛號,經過三年時間,念佛功夫成熟了,一日自知時至,遂即沐浴更衣,口說偈道:「叮叮噹噹,久煉成鋼,一心不亂,吾往西方。」這是真正用心念佛而得到最佳收獲的明證。 (二)成佛又是一回甚麼事呢?念佛容易講,成佛很難說,因為我一出家就學著念佛,到現在已經念了三十多年,略微知道一點念佛意義。至於成佛,簡直毫無經驗,因為我還没有成過佛,現在祇有根據如來的聖教量,依樣畫葫蘆的來談談成佛之道:要知道甚麼叫做成佛,應先知道這一佛字的定義,梵語「佛陀」,國語譯作「覺」。所謂覺,就是不迷,就是清醒,我們人往往自作聰明,才讀得幾天書,就以為自己甚麼都知道了,其實人生因果關係之微細,宇宙萬有之複雜底蘊,我們究竟能知道多少呢?而我們所知道的那一點點,又是否正確呢?這不知、知道的不多、知道的不正確,這些都是個迷,要怎樣打破這個迷,而得到清醒的正覺呢?這就非求成佛不可了,成佛之道又向那裡去求取呢?圓覺經上說:「知幻即離,離幻即覺。」這一個幻宇,就是指的我人內心上的種種煩惱妄執,因為這些煩惱妄執,都無實在的個性,所以叫它做妄,我們人之所以不能成佛,就是因我們的靈明覺性,被這些煩惱妄執所纏縛住了,猶如明月之被鳥雲遮蓋,無法射出他的光輝一樣,釋迦佛陀在他成佛時,曾經說過這樣的幾句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莫不具有如來智慧德相,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若能去除妄想執著,則一切智、無師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即得現前。」可見並非另外有佛可成,祇要我們能夠了知內心上的種種妄想執著不是好東西,要能隨時遠離那些煩惱妄執,要能使那靈明覺性全體透露,能這樣的話,也就是成了佛了。 不過,這些內心上的煩惱妄執,是無始以來的無明習氣,根深蒂固,決不是說遠離,就能遠離得掉的,因此,佛陀又很慈悲的告訴了我們許多修行的方法,讓我們勤修苦練,慢慢地遠離,祇要我們能夠依教奉行,煩惱妄執終有被我們遠離的一天。念佛就是這許多修行的方法之一,而且也是最容易遠離煩惱妄執的有效法門,所以我們祇要能真正的用心念佛,成佛的願望,早遲總是會達到的,敬請各位發起心來,真正念佛,預祝各位現前當來,決定成佛。 民國五十六年五月廿三日講于香港佛教聯合會 把生命的光和熱給眾生 ——為慶祝阿彌陀佛聖誕而作—— 中峯國師說:「阿彌陀佛就是我心,我心就是阿彌陀佛。」從這兩句話語看來,我們應該得到一個啟示,那就是人人敬仰的阿彌陀佛,並不在渺遠的西方,而就住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裡。親愛的讀友們,這是一件多麼新奇的事啊?不錯,這是一件希有難得的大新聞,我願意在這個偉大的佛誕日,特別把它提出來,作為一份獻禮吧! 也許有人要問,阿彌陀佛既在我們心裡,我怎麼從來没有感覺到他的存在呢?是的,你的確是不會感到他的存在的,因為不曾有人和你說過這件事,現在讓我來告訴你吧:我想我應該先從阿彌陀佛的歷史說起,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們這個世界上有一尊名叫「世自在王」的佛陀出世,當時聽他宣講佛法而證得聖果的人很多,那個國家的國王也是他的老聽眾之一,有一天,那位國王在聽法時悟得了人生的真諦,於是,他把王位讓給他的弟弟,去要求世自在王佛度他出家,世自在王佛答應了他的請求,並且為他題了一個法名叫做法藏,這位法藏比丘,到底不平凡,他一出家之後,就發了無上菩提心,他要把生命中的光和熱完全發揮出來,去照破世間一切黑暗,去溫暖一切苦難眾生的心,於是他向世自在王佛發下他成佛的四十八條偉大誓願,在那四十八條大誓願中,最主要的有三大中心: 一是他要使充滿罪惡和污穢的現實人間,變成清淨莊嚴的極樂世界;二是他要使短暫的眾生生命,變為無限長遠的永恆生命,三是他要使所有生在他那極樂世界的每一個眾生,都能成就圓滿覺悟的佛果。所以,當他經過很長時間的修行,把他那莊嚴神聖的四十八大誓願,一一圓滿兌現之後,他終於成佛了,他的佛號被尊稱為阿彌陀。 阿彌陀翻成國語就是無量壽,或者翻為無量光,佛是佛陀的簡稱,翻成國語就是覺者,意思就是說,這位圓滿大覺的佛陀,他把他生命中的光和熱,盡量的發揮出來,為救度一切眾生而歷劫辛勤,行人之所不能行,忍人之所不能忍,終於實現了他的偉大理想,使這個世界上有了一個清淨莊嚴的極樂世界,也使得凡是相信阿彌陀佛,而且凡是修學依照他所開示的法門而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人,都能得到無量壽命,無量光明,乃至圓成無上佛果。啊!這是多麼偉大多麼崇高的一位佛陀啊! 今天是農曆十一月十七日,相傳是阿彌陀佛的「應化」誕辰,每年到了這一個偉大的日子,全國各地佛教信徒,無不熱烈的舉行法會,以示慶祝!不過,我覺得為了慶祝這位偉大的佛陀的聖誕,祇是舉行法會還不夠,一定要以阿彌陀佛的大願勝行為榜樣,起來躬行履踐,以莊嚴佛土,成就眾生為第一個大前提,把各人自己生命中的光和熱充分地貢獻出來,去照破眾生心地的黑暗,讓一切苦海眾生都能享受你慈悲的溫暖,這樣,才能真正表現出慶祝阿彌陀佛聖誕的意義。 正覺慈光永照人寰 ——為慶祝香港正覺蓮社四十社慶而作—— 華嚴經云:「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又云:「佛即是心,心即是佛;是心念佛,是心作佛。」如來一代時教當中,唯淨土念佛法門最為殊勝,最為方便、最為穩當。華嚴判之為圓教;印祖稱之為普門。實乃至切允當之立說也。其理由何似,請申論之: 言淨土念佛法門最殊勝者;印光大師曰:「淨土法門——三根普被,九界同登。」上根利智者,固須精勤念佛以圓其種智,所以華嚴經中,十地菩薩莫不皆以不離念佛而淨心地。下愚凡庸者,亦唯依專念佛號以除宿業而了生死。法華經云:「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修行法門,實無更優於淨土念佛者矣。稱其殊勝,誰曰不宜? 言淨土念佛法門最為方便者:其他法門之修行也,必具辦壇儀,虔備供養資具,佛殿清淨,道場莊嚴,萬緣具備,乃可進修。念佛法門,則無需乎此。隨時隨地,不簡晨昏,有無殿堂,均可進修。供養具否,亦無所謂。貧、富不簡;老、少咸宜;智、愚、聖、凡,俱皆統攝。唯將六字洪名誠心繫念,宿世惡業即可消除;臨終往生,可操勝券。佛說八萬四千法門,唯此淨土念佛最為方便。信不誣也。 言淨土念佛法門最為穩當者:佛道長遠,成就匪易。矧茲娑婆,人壽短促,往往方入道門,不期無常已至;一旦轉世為人,前緣無復記憶。若因有漏善因,相牽於五欲深坑,能更念佛者,萬不見一。唯有信願念佛,求生極樂;一生西方,便不退轉。一佛二聖,諸上善人提攜接引;親聆法音,慧解增上;善根成熟,花開見佛,頓悟無生。古德云:「只怕不往生,不愁不開悟。」又云:「淨土法門,乃萬修萬人去之最勝法門也。」信願念佛法門之穩當,殆無逾於此者矣。 覺光法師者,大菩薩再來人也。自於湛山寶公座下頓開佛慧之後,即與香江名德陳靜濤、王學仁、黃允畋等諸大居士,創立正覺蓮社。定期集眾念佛,效廬山之遺風,作五會之佛事,莊嚴佛土,成就眾生。由於覺師誓願宏深,攝化有道,法緣由是鼎盛,信徒日益增多。於是擴充社址,加強法化;正行、助行,福、慧雙修;念佛、講經,寒暑不間。捐資興學,培育青年;建安老院,照顧無依。至於贈衣、施米,受惠者何止千萬;倡立醫院,復健者難以稱計。由是,正覺蓮社,道風遠播,世間聞名;內弘外護,所積功德,唯佛能知。今者,欣逢四十社慶,四眾弟子發起徵文,刊行專集,以資慶祝。一與覺師及黃副社長,交往二十餘年,友情法誼,非比尋常,於是略書所知,敬申賀忱!願此正覺光輝,永遠照耀人寰,俾彼無邊眾生,同成無量壽佛! 附:個人念佛恆課儀式 (一)十念念佛(此適合工作繁忙之人) 每日早晨起床盥洗後,面對佛像(如無佛像面對西方)合掌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儘一口氣為一念,念完十口氣佛號後,接念回向偈:「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向佛像或西方一問訊就算功課完畢。晚課則在臨睡之前行之,方式同前。 (二)持名念佛(大眾集會共修亦適用) 每日早晚規定時間,整潔身心,上香拜佛(如無佛像就面向西方問訊)後,面對佛像或西方端身正坐,開始按下列程序念誦: △爐香讚 爐香乍爇,法界蒙薰,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誦彌陀經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一遍)接誦往生咒(三遍)(經咒見課誦本) △讚佛偈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 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五百聲一千聲或再多看各人時間精神而定) △念三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三稱) 南無大勢至菩薩(三稱)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三稱) △發願——念佛求生淨土發願文 弟子○○,至心歸命,極樂世界,接引導師,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二大菩薩,清淨大海,諸聖賢眾,伏乞導師,菩薩聖眾,慈悲矜鑒,證明弟子,為生淨土,發弘誓願。 竊念弟子,無始以來,一念不覺,違背真性,流轉生死,昇沉六道,業海漂泊,痛苦萬狀!惟逐貪瞋,不求解脫,累劫罪愆,河沙難計,上負佛恩,下愧己靈。 幸於今生,生逢中國,忝列人倫,獲遇明師,得聞佛法,回溯已往,慚愧無似!爰乃發心,勤求佛乘,上報四恩,下濟三有,但以障重,進步蝸遲;況茲娑婆,人命苦短,道業未成,色身已謝,轉世昏迷,猶懼墮落,是以志願,求生淨土。謹遵聖教,一心念佛,兼修福慧,輔助正行,期以一生,成辦淨業。 惟願導師,菩薩聖眾,愍念愚騃,同垂加護,慈光照燭,悲心提攜,為除魔障,並策懈怠,方便攝入,大願海中,直至菩提,常蒙接引。 更願弟子,臨命終時,能持正念,認定前程,不著身財,不戀俗緣,懇持聖號,求佛接引,於一念頃,生極樂國,到已即見,阿彌陀佛,聞佛說法,證無生忍,二嚴畢備,萬行圓成。 乘願回往,十方世界,普度一切,苦惱眾生,同生淨土,共證真常。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鐵輪頂旋,此志不渝,仰求佛聖,共證此誓。 △回向偈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三皈依(一皈一拜)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如有希望消災祈福或超薦先亡等事,亦可於念完全部課程後,隨自己意願禱祝回向。 (三)恆心念佛(又名散心念佛) 此種念佛方法,即有便即念,例如睡醒時,走路散步時,乘坐舟車時(上舟車後能念佛最可免危險)做不須用腦筋之工作時,閒暇無事時等,時時處處都可以念,不過這種恆心念佛必須採取默念,若出聲念,匪特易喪元氣,亦且恐妨擾他人也。此種念佛雖不注重形式,但功效也大,因為念佛貴在「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如此隨時隨地不忘念佛,久而久之,也能獲得念佛三昧也。 附錄:淨土宗十三代祖師傳 蓮宗初祖慧遠大師 慧遠,姓賈,雁門樓煩人。幼而好學,博綜六經,尤善莊老。時釋道安,建剎於太行恆山,遠往歸之。聞安講般若經,豁然開悟,因投簪受業。精思諷誦,以夜繼晝。安歎曰:使道流東國者,其在遠乎。晉太元六年,過潯陽,見廬山閒曠,可以棲止,乃立精舍,號龍泉寺。時遠同門慧永,先居廬山西林,欲邀同止。而遠學侶寖眾,西林隘不可處。刺史桓伊,為遠更立寺於山東,遂號東林。遠於是率眾行道,鑿池種蓮。於水上立十二葉蓮華,因波隨轉,分刻晝夜,以為行道之節。既而四方清信之士,聞風而至者,百二十三人。遠曰:諸君之來,能無意於淨土乎?乃造西方三聖像,建齋立社。令劉遺民著發願文,勒之石。時王喬之等數人,復為念佛三昧詩以見志。遠為作序曰:夫稱三昧者何?專思寂想之謂也。思專,則志一不分;想寂,則氣虛神朗;氣虛,則智悟其照;神朗,則無幽不徹。是二者,自然之玄符,一而致用也。又諸三昧,其名甚眾。功高易進,念佛為先。何者?窮玄極寂,尊號如來。體神合變,應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緣以成鑑。鑑明,則內照交暎,而萬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聞見行焉。於是靈相湛一,清明自然,元音叩心,滯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與於此哉?!所以奉法諸賢,咸思一揆之契。感寸陰之將頹,懼來儲之未積,洗心法堂,整襟清向,夜分忘寢,夙興唯勤。庶夫貞詣之功,以通三乘之志。仰援超步,拔茅之興。俯引弱進,乘策其後。以此覽眾篇之揮翰,豈徒文詠而已哉?遠以江東經藏多闕,遣弟子遠越蔥嶺,購諸梵本,並傳關中。所有經律,出諸廬山,幾至百卷。嘗造法性論,以明泥洹常住之旨。鳩摩羅什見而歎曰:邊方未見大經,便闇與理合。居山三十年,迹不入俗。專志淨土,澄心觀想。三見聖相,而沈厚不言。義熙十二年七月晦夕,於般若臺之東龕,方從定起,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注上下,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佛告遠曰: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七日,當生我國。又見社中先化者,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劉遺民等,皆在側。前揖曰:師早發心,何來之晚?遠謂弟子法淨、惠寶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睹聖相。今復再見,吾生淨土必矣!即自製遺戒。至八月六日,端坐入寂,年八十三。慧持,遠同母弟,與遠同事安公。遍學眾經,亦有高行。隆安中,辭兄入蜀,以西方為期。住郫縣龍淵寺,大宏佛化。義熙八年,入寂,年七十六。遺命諸弟子,務嚴律儀,專心淨業云。(東林傳,廬山集。) 蓮宗二祖善導大師 善導,不詳其所出。貞觀中,見西河綽禪師淨土九品道場,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餘行業,迂僻難成。唯此法門,速超生死。於是勤篤精苦,晝夜禮誦。旋至京師,激發四眾。每入室,長跪唱佛,非力竭不休。出,則演說淨土法門,三十餘年,未嘗睡眠。護持戒品,纖毫不犯。好食供眾,粗惡自奉。所有覷施,用寫阿彌陀經十萬餘卷,畫淨土變相三百壁,修營塔寺,然燈續明。道俗從其化者甚眾,有誦彌陀經十萬至五十萬遍者,有日課佛名自一萬至十萬者。其間得三昧生淨土者,不可紀述。或問,念佛生淨土耶?導曰:如汝所念,遂汝所願。乃自念一聲,有一光明從其口出。十至於百,光亦如之。其勸世偈曰: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鍾。假饒金玉滿堂,豈免衰殘病苦。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或問,何故不令人作觀直遣專稱名號耶?答曰:眾生障重,境細心麤,識颺神飛,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若能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相應故。不違教故。順佛語故。若捨專念,修雜業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何以故?雜緣亂動,矢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繫念不相續故。心不續念報佛恩故。雖作業行,常與名利相應故。樂近雜緣,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比見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雜有異。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願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臥,必須厲心克己,晝夜莫廢,畢命為期。前念命終,後念即生。長時永劫,受無為法樂,乃至成佛,豈不快哉?!又作臨終正念文曰:凡人臨終欲生淨土者,須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淨惡緣,種種交纏。若得捨此穢身,超生淨土,受無量快樂,解脫生死苦趣,乃是稱意之事。如脫弊衣,得換珍服。放下身心,莫生戀著。才遇有病,便念無常,一心待死。須囑家人,及問候人,來我前者,為我念佛。不得說眼前閒雜之話,家中長短之事。亦不須軟語安慰,祝願安樂,此皆虛華無益。若病重將終,親屬不得垂淚哭泣,及發嗟歎懊恨聲,惑亂心神,失其正念。但教記取阿彌陀佛,守令氣盡。若得明解淨土之人,頻來策勵,極為大幸。用此法者,決定往生,無疑慮也。死門甚大,須自家著力始得。一念差錯,歷劫受苦,誰人相代?思之思之!導一日忽謂人曰:此身可厭,吾將西歸。乃登寺前柳樹,向西祝曰,願佛接我,菩薩助我,令我不失正念,得生安養。言已,投身而逝。高宗知其神異,賜寺額曰光明云。(佛祖統紀,樂邦文類。) 蓮宗三祖承遠大師 承遠,不詳其所出。始學於成都唐公,次資川詵公。至荊州,進學於玉泉真公。真公令居衡山設教,人從而化者萬計。始居山西南巖石下,人遺之食則食,不遺則食土泥。羸形垢面,躬負薪槱。凡化人,立中道而教之權,俾得以疾至,故示專念法門。書塗巷,刻谿谷,丕勤誘掖。人皆負布帛,斬木石,委之巖戶,不拒不營。祠宇既具,是為彌陀寺。營造之餘,則施與餓疾者。貞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終於寺,年九十一。先是有釋法照者,居廬山,由正定中,趨安樂國,見蒙惡衣侍佛者。佛告曰:此衡山承遠也。出而求之,肖焉。乃從之學,傳教天下。照在代宗時,為國師,言其師有至德,天子南嚮而禮焉。度其德不可徵,乃名其居曰般舟道場。柳宗元為製碑,立石寺門之右。(柳子厚文集) 蓮宗四祖法照大師 法照,不知何許人也。大曆二年,居衡州雲峯寺。勤修不懈。一日,於僧堂粥鉢中,睹五色祥雲,雲內現山寺,寺東北有山,山下有澗,澗北有石門,門內復有一寺,榜曰:大聖竹林寺。他日,復於缽中見雲中數寺,池臺樓觀,萬菩薩眾,雜處其中。以所見問知識。有一僧曰:聖神變化,不可情測。若論山川勢面,乃五臺也。四年,照於郡之湖東寺,開五會念佛道場。感祥雲彌覆,雲中現樓閣,阿彌陀佛,及二菩薩,身滿虛空。衡州舉郭,咸焚香瞻禮,良久方滅。照復遇一老人,謂曰:汝曾發願往金色世界,禮覲大聖,今何輒止?言訖,不見。照遂與同志數人,遠詣五臺。五年四月六日,至五臺縣佛光寺。其夕四更,遙見異光照身。即之,行五十里,得一山。山下有澗,澗北有一石門。見二童子,自稱善財難陀。引至一寺,榜曰:大聖竹林寺,如缽中所見。金地寶樹,以為莊嚴。入寺,登講堂,見文殊在西,普賢在東,各據師子座,萬眾圍繞,而為說法。照作禮,問曰:末代凡夫,去聖時遠,知識隘劣,障垢尤深,佛性無由顯現。佛法浩瀚,未審修何法門,最為其要?文殊告曰: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善要。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照問:當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閒斷,命終,決定往生,永不退轉。語已,二大聖同舒金臂,摩照頂曰:汝以念佛故,不久證無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願疾成佛者,無過念佛,則能速證無上菩提。照歡喜作禮,辭而退。二童子送出寺門,舉頭,忽失所在,乃立石標記其處。至四月十三日,照與五十餘僧,同往金剛窟,虔心禮三十五佛名。照禮才十遍,忽見其處廣大嚴淨,琉璃宮殿,文殊普賢,俱在一處。復獨詣金剛窟所,願見大聖,以身撲地。見梵僧佛陀波利,引入一院,額曰金剛般若寺,異寶莊嚴,光明閃爍。照雖歷睹靈異。而未語人也。是年十二月,於華嚴寺,入念佛道場。絕粒要期,誓生淨土。至七日初夜,正念佛時,見一梵僧入,謂曰:汝所見臺山境界,故不傳示世人?言畢不見。照心異之。翌日,又見梵僧語如前。照曰:非敢祕密聖道,恐生疑謗耳。僧曰:大聖文殊,現在此山,尚招人謗,汝何惜焉?!但以所見境界,普告眾生,使見聞者,發菩提心,作毒鼓緣耳。照遂憶所見,錄以傳世。明年,江東釋慧從,與華嚴寺諸僧,隨照至金剛窟,乃立石標記處,瞻仰舊跡。大眾悲喜未已,忽聞鐘聲,其音雅亮,節解分明。眾愈驚異,知照所見不虛。因書於屋壁,願見聞者,共發勝心。後於化竹林寺題額處,建寺一區,仍號竹林焉。照於是篤志念佛,日夜無曠。忽見佛陀波利謂曰:汝華已就,後三年華開矣。至期,謂眾曰:吾行矣,端坐而逝。或言,照嘗於并州五會念佛。德宗時,詔入京師,教宮人念佛,亦及五會,號五會法師。(宋高僧傳,樂邦文類。) 蓮宗五祖少康大師 少康,姓周,縉雲仙都山人。生而不言,七歲,入靈山寺禮佛,母問識否?忽發言曰:釋迦牟尼佛。父母遂捨之出家。年十五,能通五部經。貞元初,詣洛陽白馬寺,見殿中文字放光。探之,則善導和尚西方化導文也。康祝曰:若於淨土有緣,當使此文再現光明。言已,光復閃爍,光中隱隱有化菩薩。康曰:劫石可磨,我願無易矣。遂之長安光明寺,善導和尚影堂瞻禮。忽見導真像升空,謂曰:汝依吾教,廣化有情,他日功成,必生安養。南至江陵,遇一法師,謂曰:汝欲化人,當往新定,緣在於彼。言訖,不見。乃適新定,乞錢,誘小兒念佛。念佛一聲,即與一錢。如是年餘,凡男女少長見康者,皆云阿彌陀佛。念佛之聲,盈於道路。遂於烏龍山建淨土道場,築壇三級。每遇齋日,善信畢集,所化三千許人。每升座,高聲唱佛,眾共和之。康一唱佛,眾見一佛從其口出。十聲,則有十佛,若貫珠焉。康謂眾曰,汝見佛者,必得往生。眾皆欣慰。二十一年十月,囑道俗曰:當於淨土,起增進心,於閻浮提,起厭離心。汝曹此時見我光明,真我弟子。遂放異光數道,寂然而逝。塔於臺巖,號臺巖法師。(宋高僧傳,樂邦文類。) 蓮宗六祖延壽大師 延壽,字沖玄,錢塘王氏子也。少誦法華。錢文穆王時,知税務,多用官錢買放生命,罪當死。引赴市曹,王使人瞷之,色不變,命釋之,投四明翠巖禪師出家。復參天台韶國師,發明心要。嘗於國清寺行法華懺,禪觀中,見觀音菩薩,以甘露灌其口,因是獲大辯才。以宿願未決,登智者禪院,作二鬮,一曰一心禪定,一曰萬行莊嚴淨土。冥心精禱,七拈皆得淨土鬮,於是一意修淨業。建隆二年,忠懿王,請住永明寺,賜號智覺禪師。日課一百八事。夜往別峯,行道念佛,旁人時聞螺貝天樂之音。誦法華經,積一萬三千部。居永明十五年,弟子一千七百人。常與眾授菩薩戒,施鬼神食,買贖生命,皆以迴向淨土。著宗鏡錄一百卷,會天台賢首慈恩異同之旨。又著萬善同歸集,集中指歸淨土處,最為切要。其略曰:問,唯心淨土,周遍十方,何得託質蓮臺,寄形安養,而興取舍之念,豈達無生之門。忻厭性生,何成平等?答:唯心淨土者,了心方生。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云:三世一切諸佛,皆唯心量,得隨順忍。或入初地,捨身速生極樂佛土。故知識心方生唯心淨土,著境祇墮所緣境中。既明因果無差,乃知心外無法。又平等之門,無生之旨,雖即仰教生信,其奈力量未充,觀淺心浮,境強習重,須生佛國,以仗勝緣,忍力易成,速行菩薩道。十疑論云:智者熾然求生淨土,達生體不可得,即是真無生。此謂心淨故,即佛土淨。愚者為生所縛,聞生即作生解,聞無生即作無生解。不知生即無生,無生即生。不達此理,橫相是非,此是謗法邪見人也。問:心外無法,佛不去來,何有見佛及來迎之事?答:唯心念佛,以唯心觀,遍該萬法。既了境唯心,了心即佛,故隨所念,無非佛矣。般舟經云:如人夢見七寶,親屬歡喜。覺已追念,不知在何處,如是念佛。此喻唯心所作,即有而空,故無來去。又如幻非實,則心佛兩忘。而不無幻相,則不壞心佛。空有無礙,即無去來,不妨普見。見即無見,常契中道。是以佛實不來,心亦不去,感應道交唯心自見。如造罪眾生,感地獄相。唯識論云:一切如地獄,同見獄卒等,能為逼害事。故皆是罪人惡業心現,並無心外實銅狗鐵蛇等事。世間一切事法,亦復如是。然彼遮那佛土,匪局東西。若正解了然,習累俱殄,理量雙備,親證無生者,則可。初心之人,何可妄效?問:觀經明十六觀門,皆是攝心修定,觀佛相好,諦了圓明,方階淨域,如何散心而能化往?答:九品經文,自有升降。上下該攝,不出二心。一定心,如修習定觀,上品往生。二專心,但念名號,眾善資熏,回向發願,得成末品。仍須一生歸命,盡報精修。坐臥之間,常面西向。當行道禮敬之際,念佛發願之時,懇苦翹誠,無諸異念。如就刑獄,若在狴牢,怨賊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願脫苦輪。速證無生,廣度含識,紹隆三寶,誓報四恩。如斯志誠,必不虛棄。如或言行不稱,信力輕微,無念念相續之心,有數數閒斷之意。恃此懈怠,臨終望生,但為業障所牽,恐難值其善友。風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臨終是果,應須因實,果則不虛。聲和則響順,形直則影端也。如要臨終十念成就,但預辦津梁,合集功德。回向此時,念念不虧,即無慮矣。夫善惡二輪,苦樂二報,皆三業所造,四緣所生,六因所成,五果所攝。若一念心瞋恚邪淫,即地獄業。慳貪不捨,即餓鬼業。愚癡闇蔽,即畜生業。我慢貢高,即修羅修業。堅持五戒,即人業。精修十善,即天業。證悟人空,即聲聞業。知緣性離,即緣覺業。六度齊修,即菩薩業。真慈平等,即佛業。若心淨,即香臺寶樹,淨剎化生。心垢,則邱陵阬坎,穢土禀質。皆是等倫之果,能感增上之緣。是以離自心原,更無別體。欲得淨果,但行淨因。如水性趨下,火性騰上,勢數如是,何足疑焉?又嘗作四料簡云: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禪無淨土,鐵床并銅柱,萬劫與千生,没箇人依怙!開寶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眾,趺坐而化,年七十二。後有僧來自臨川,經年繞其塔。人問故。曰:我病入冥,見殿左供一僧像,王勤致禮拜。因詢其人,曰:杭州永明壽禪師也。已往生西方上上品矣。王重其德,故禮敬耳。(樂邦文類,萬善同歸集。) 蓮宗七祖省常大師 省常,字造微,姓顔,錢塘人。七歲出家。十七受具戒。宋淳化中,住南昭慶,慕廬山之風,謀結蓮社。刻無量壽佛像,刺血書華嚴淨行品,於是易蓮社為淨行社。士夫與會者,一百二十人,皆稱淨行弟子,王文正公且為之首。比邱及千人焉。天禧四年正月十二日,常端坐念佛。有頃,厲聲唱曰:佛來也!泊然而化。眾見地色皆金,移時方隱,年六十二。(佛祖統紀) 蓮宗八祖株宏大師 株宏,字佛慧,號蓮池,杭州仁和沈氏子也。年十七,補諸生,以學行稱,鄰有老嫗,日課佛名數千。問其故?嫗曰:先夫持佛名,臨終無病,與人一拱而別。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議。宏自此棲心淨土,書生死事大四字於案頭,以自策。年三十二,出家。謁遍融,笑巖,諸大老,參念佛者是誰,有省。隆慶五年,乞食雲棲,見山水幽絕,居焉。山故多虎,為放瑜伽燄口,虎不為患。歲亢旱,居民乞禱雨。曰:吾但知念佛,無他術也。眾固請,乃持木魚出,循田塍行,唱佛名。時雨隨注,如足所及。眾悅,相與庀材造屋。衲子日歸附,遂成叢林。宏主張淨土,痛斥狂禪。著阿彌陀經疏鈔,融會事理,統攝三根,至為淵奧。時有曹魯川者,致書雲棲。略曰:夫釋尊有三藏十二部教,所謂於廣大海,張眾多網。又所謂大囷小囷也者。祇宜談大以該小,詎可舉一而廢多。比吾黨中有唱為歷劫成聖,必漸無頓之說者。夫漸亦聖說,未嘗不是,而以漸廢頓,左矣。尊者內祕頓圓,而外顯淨土法門。諸佛有然,無足疑者。奈近來聽眾,直欲以彌陀一聖,而盡廢十五王子。以淨土一經,而盡廢三藏十二部。則不佞之所不願聞也。時雖末法。而斯人之機,豈無利鈍?有如釋尊為迦葉,為憍陳如,其說如此;為善財,為龍女,其說如彼;二十五聖,各證圓通,文殊所稱又如彼。正所謂昨日定,今日不定。又所謂說我是空,且不是空,說我是有,且不是有。此所以為善無常主,活潑潑地,如水上按葫蘆然。倘釘樁守窟,焉利人天?所願尊者,為大眾衍淨教,遇利根指上乘,圓融通達,不滞方隅。俾鵬鷃並適,不亦盡善盡美哉?!又佛華嚴,乃無上一乘圓教,如來稱性之極談。尊者乃與彌陀經並稱,已似未妥。因此遂有著論騰之,駕淨土於華嚴之上者,朱紫遞淆之謂何?亦願尊者,為淨土根人說淨土,為華嚴根人說華嚴。毋相誚,亦毋相濫。乃為流通佛乘。乃為五教並陳,三根盡攝。奈之何必刻舟而求劍,且彈雀而走鷂也?宏報書曰:夫華嚴具無量門,求生淨土,華嚴無量門中之一門耳。就時之機,蓋由此一門而入華嚴,非舉此一門而廢華嚴也。來論謂不肖以彌陀與華嚴並稱,因此遂有著論駕淨土於華嚴之上者,此論誰作乎?華嚴如天子,誰有駕諸侯王大臣百官於天子之上者乎?然不肖亦未嘗並稱也。疏鈔中,特謂華嚴圓極,彌陀經得圓少分,是華嚴之眷屬流類,非並也。又來諭謂宜隨機演教,為宜淨土人淨土,宜華嚴人說華嚴,此意甚妙!然中有二義。一者,千機並育,乃如來出世事,非不肖所能。故曹溪專指之禪,豈其不通餘教?遠公擅東林之社,亦非止接鈍根。至於雲門,法眼,曹洞,潙仰,臨濟,雖五宗同出一原,而亦授受稍別。門庭施設,理自應爾,無足怪者。況不肖凡品乎?若其妄效古人,昨日定,今日不定。而漫無師承,變亂不一。名曰利人,實悞人矣!何以故?我為法王,於法自在。平民號曰國王,不可不慎也。二者,說華嚴則該淨土,說淨土亦通華嚴。是以說華嚴者自說華嚴,說淨土者自說淨土,固並行而不相悖。今人但知華嚴廣於極樂。而不知彌陀即是遮那也。又龍樹於龍宮誦出華嚴,而願生極樂。普賢為華嚴長子,而願生極樂。文殊與普賢同佐遮那,號華嚴三聖,而願生極樂。咸有明據,皎如日星。居士將提唱華嚴以風四方,而與文殊普賢龍樹違背,此又不肖之所未解也。況方山列十種淨土,極樂雖曰是權。而華嚴權實融通。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故淫房殺地,無非清淨道場,而況七寶莊嚴之極樂乎。婆須無厭,皆是古佛作用,而況萬德具足之彌陀乎。居士遊戲於華嚴無礙門中,而礙淨土,此又不肖之所未解也。不肖與居士同為華藏莫逆良友,而居士不察區區之心。復欲拉居士為蓮胎骨肉弟兄,而望居士之不我外也。魯川復致書曰:諸不了義經論,別行普賢行願品,與起信等論,皆稱說淨土,此豈無因?然華嚴經中,未嘗及之。即方山所列第十淨土更晰也。法華鱗差十六王子,內有彌陀,未嘗定為一尊。其讚持經功德,旁援安樂,實說女人因果。首楞嚴二十五聖證圓通,文殊無所軒輊。但云方便有多門,又云順逆皆方便。然繼以遅速不同倫,則於無軒輊中,又未嘗無指歸也者。故要極於普門,而不推詡夫勢至。更加貶剝,曰無常,曰生滅。若夫賢首清涼諸師,亟標,小,始,終,頓,圓,五教,僉以為允,而未嘗品及淨土。心宗家流,尤所蕩掃。如齊己禪師曰:唯有徑路修行,依舊打之繞。但念阿彌陀佛,念得不濟事。又曰:其或準前捨父逃逝,流落他鄉,東撞西磕,苦哉阿彌陀佛。此等語言,或以為苛。然豈無謂,而彼言之,亦必有道矣。所以達者亟道祇劫辛苦修行,不如一念得無生法忍。又道一念緣起無生,超出三乘權學。況無論三乘一乘,要之無我我所。今之往生淨土者,我為能生,土為所生,自他歷然,生滅宛然,欣厭紛然,所未及悉。顧從來談淨土者,必曰:華開見佛悟無生。蓋必往生而見彌陀,始從觀音,若勢至,抑或彌陀,誨以無生,此時方悟,似為迂遲。再華嚴性海所現全身,如人身中有八萬四千毛孔。東藥師,西彌陀,各各在一毛孔中,說法度生。倘拋撮全身,人一毛孔。不但海漚倒置,而蠅投窗紙,其謂之何?昨不佞手疏所云:為宜淨土人說淨土,為宜華嚴人說華嚴,自謂不悖諸佛法門,亦是為尊者赤心片片。尊者乃欲攜我入蓮胎,則昔人所云,捉物入迷津,與夫棄金擔草之謂矣。尊者會下聽眾,自杭過蘇者罔弗津津九品。閒與之言,稍涉上乘,則駭心瞠目,或更笑之。此其過,在弟子耶?在師耶?大丈夫氣宇沖天,度生為急。既出世矣,開堂矣,敷座矣,不具大人作略,祇作閭巷老齋公老齋婆舉止。忽被伶俐人問著,明眼人拶著,擬向北斗裡潛身耶?抑鐵圍山裡潛身耶?佛法大事,非同小可,願尊者重厝意焉!宏又以書復曰:辱惠書,玄詞妙辯,汪穢層疊,誠羨之仰之。然竊以為愛我深,而詞太費也。果欲揚禪宗,抑淨土不消多語。曷不曰:三世諸佛,被我一口吞盡。既一佛不立,何人更是彌陀?又曷不曰: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既寸土皆無,何方更有極樂國?只此二語,來論攝無不盡矣。茲擬一一酬對,則恐犯鬥爭,不對,則大道所關,終不可默,敢略陳之。來論謂不了義經,乃談說淨土,而以行願品起信論當之。起信且止。行願以一品而攝八十卷之全經,自古及今,誰敢議其不了義者?居士獨尚華嚴,而非行願。行願不了義,則華嚴亦不了義矣。又來諭謂法華記往生淨土,為女人因果。則龍女成佛,亦只是女人因果耶?謂彌陀乃十六王子之一。則毗盧遮那,亦只是二十重華藏之第十三耶?居士獨尊毗盧,奈何毗盧與彌陀等也。又來諭謂楞嚴取觀音,遺勢至,復貶為無常生滅。則憍陳如悟客塵二字,可謂達無常,契不生滅矣,何不入圓通之選?誠曰觀音登科,勢至下第。豈不聞龍門點額之喻,為齊東野人之語耶?又來諭謂齊己禪師,將古人念佛偈,逐句著語。其曰唯有徑路修行,則著云依舊打之繞。其曰但念阿彌陀佛,則著云念得不濟事。居士達禪宗,何不知此是宗師家直下為解黏去縛,乃作實法會,而死在句下耶?果爾,古人有言蹋毗盧頂上行,則不但彌陀不濟事,毗盧亦不濟事耶?此等語言,語錄傳記中,百千萬億。老朽四十年前,亦曾用以快其脣吻,雄其筆.。後知慚愧,不敢復然,至於今,猶赧赧也。又齊己謂求西方者,捨父逃逝,流落他鄉,東撞西磕,苦哉阿彌陀佛。往應之曰,即今卻是如子憶母,還歸本鄉,拾東得西,樂哉阿彌陀佛。且道此語,與齊己所說,相去多少?又來諭謂多劫修行,不如一念得無生法忍。居士已得無生法忍否?如得,則不應以我為能生,以土為所生。何則?即心是土,誰為能生?即土是心,誰為所生?不見能生所生而往生,故終日生,而未嘗生也,乃所以為真無生也。必不許生,而後謂之無生,是斷滅空也,非無生之旨也。又來諭以華開見佛,方悟無生,則為迂遲。居士達禪宗,豈不知從迷得悟,如睡夢覺,如蓮華開。念佛人,有現生見性者,是華開頃刻也。有生後見性者,是華開久遠也。機有利鈍。功有勤惰,故華開有遲速,安得概以為迂遲耶?又來論喻華藏以全身,喻西方以毛孔,生西方者如撮全身入毛孔,為海漚倒置。夫大小之喻,則然矣。第居士通華嚴宗,奈何止許小入大,不許大入小。且大小相入,特華嚴十玄門之一玄耳。舉華藏不可說不可說無盡世界,而入極樂國一蓮華中,尚不盈華之一葉,葉之一芥子地,則何傷於全身之入毛孔也?又來諭謂荒山僧,但問以上乘,便駭心瞠目。居士向謂宜華嚴者語以華嚴,宜淨土者語以淨土。今此鈍根輩,正宜淨土,何為不與應病之藥,而強聒之耶?又來論謂老朽既出世開堂,不具大人作略,而作老齋公齋婆舉止。被伶俐人問著,明眼人拶著,向北斗裡潛身耶?鐵圍裡潛身耶?老朽曾不敢當出世之名,自應無有大人之略,姑置弗論。而以修淨土者,鄙之齋公齋婆。則古人所謂非鄙愚夫愚婦,是鄙文殊,普賢,馬鳴,龍樹也。豈獨文殊普賢馬鳴龍樹,凡遠公,善導,天台,永明等,諸菩薩,諸善知識,悉齋公齋婆耶。劉遺民,白少傳,柳柳州,蘇長公等,諸大君子,悉齋公齋婆耶?就令齋公齋婆,但念佛往生者,即得不退轉地,亦安可鄙耶?且齋公齋婆,庸獃下劣,而謹守規模者,是也,愚也。若夫聰明才辯,妄談般若,喫得肉已飽,來尋僧說禪者,魔也。愚貴安愚,吾誠自揣矣。寧為老齋公老齋婆,無為老魔民老魔女也。至於所稱伶俐人明眼人者,來問著拶著,則彼齋公齋婆,不須高登北斗,遠覓鐵圍,只就伶俐漢咽喉處安單,明眼人瞳子上敷座。何以故?且教伊暫閉口頭三昧,回光返照故。抑居士尚華嚴而力詆淨土,老朽業淨土而極讚華嚴。居士靜中試一思之,是果何為而然乎?又來諭謂勸己求生淨土,喻如棄金擔麻,是顛倒行事,大相屈辱也。但此喻尚未親切。今代作一喻如農人投刺於大富長者之門,延之入彼田舍,聞者皆笑之。農人更掃徑,謹重請焉。笑之者曰,主人向者不汝責,幸矣,欲為馮婦乎?農人曰:吾見諸富室,有為富而不仁者,有外富而中貧者,有未富而先驕者,有典庫於富人之門,而自以為富者。且金谷郿塢,於今安在哉?而吾以田舍翁,享太平之樂,故忘己卑賤憐而為此。今知過矣。於是相與大笑散去。宏居常廣修眾善,以資淨業。時戒壇久禁不行,宏令求戒者,具三衣,於佛前受之,為作證明。又定水陸儀文,及瑜伽燄口,以拯幽冥之苦。開放生池,著戒殺文,從而化者甚眾。萬曆四十年六月杪,忽入城,別諸弟子及故舊,曰:吾將他往。還山,設茶別眾,眾莫測。至七月朔晚,入堂,曰:明日吾行矣。次夕入丈室,示微疾,瞑目坐。城中諸弟子至,復開目云:大眾老實念佛,莫揑怪,莫壞我規矩!向西稱佛名而逝,年八十一。(雲棲法彙) 蓮宗九祖智旭大師 智旭,字蕅益,姓鍾,吳縣人。父持白衣大悲咒,夢大士送子而生旭。少以聖學自任,著書闢佛,凡數千言。及閱雲棲竹窗隨筆,乃焚所著論。年二十,讀地藏本願經,發出世志,日誦佛名。天啟元年,年二十四,聽一法師講經,疑情忽發,用心參究,已而豁然,尋掩關於吳江。遇疾且殆,始一意求生淨土。疾少閒,結壇持往生咒,七日。說偈曰:稽首無量壽,拔業障根本,觀世音勢至,海眾菩薩僧。我迷本智光,妄墮輪回苦。曠劫不暫停,無救無歸趣。劣得此人身,仍遭劫濁亂。雖復預僧倫,未入法流水。目擊法輪壞,欲挽力未能。良由無始世,不植勝善根。今以決定心,求生極樂土。乘我本誓船,廣度沈淪眾。我若不往生,不能滿所願。是故於娑婆,畢定應舍離。猶如被溺人,先求疾到岸,乃以方便力,悉拯暴流人。我以至誠心,深心回向心,然臂香三炷,結一七淨壇,專持往生咒,惟除食睡時。以此功德力,求決生安養。我若退初心,不向西方者,寧即墮泥犁,令疾生改悔。誓不戀人天,及以無為處。仰願大威神,力無畏不共,三寶無邊德,加被智旭等,折伏使不退,攝受令增長。其後歷住溫陵,漳州,石城,晟溪,長水,新安,廣宏台教。而歸老於靈峯。時諸方禪者,多以淨土為權教,遇念佛人,必令參究誰字。旭獨謂持名一法,即是圓頓心宗。有卓左車者,嘗設問言:如何是念佛門中向上一路?如何得離四句絕百非?如何是念佛人最後極則?如何是淆譌處腦後一鎚?冀和尚將向來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等語,撇向一邊。親見如來境界,快說一番,震動大千世界。旭答言:向上一著,非禪非淨,即禪即淨。才言參究,已是曲為下根。果大丈夫,自應諦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設一念與佛有隔,不名念佛三昧。苦念念與佛無閒,何勞更問阿誰。淨土極則事,無念外之佛,為念所念;無佛外之念,能念於佛。正下手時,便不落四句百非,通身拶入。但見阿彌陀佛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但生西方極樂一佛國土,即生十方諸佛淨土。此是向上一路。若捨現前彌陀,別言自性彌陀,捨西方淨土,別言唯心淨土,此是淆譌公案。經云: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此是腦後一鎚。但能深信此門,依信起願,依願起行,則念念流出無量如來,遍坐十方微塵國土,轉大法輪。照古照今,非為分外,何止震動大千世界?又嘗示人云:夫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是深信力行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天台云: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名為三昧中王。雲棲云: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可惜如今人將念佛看做淺近勾當,謂愚夫愚婦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終日悠悠,淨功莫剋。或有巧設方便,欲深明此念佛三昧者,動以參究誰字為向上。殊不知一念現前之心,本自離句絕非,不消作意離絕。即現前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超情離見,何勞說妙說玄?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五萬三萬,以決定不缺為準。畢此一生,誓無變改。而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誑語。一得往生,則永無退轉,種種法門,悉得現前。切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遇著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遇著宗門人,又思參究問答。遇著持律人,又思搭衣用缽。此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裡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裡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淨戒,亦在裡許。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癡,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閒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妄想馳逐,即大禪定。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試自簡點,若於身心世界,猶未放下。貪瞋癡念,猶自現起。是非人我,猶自挂懷,閒斷夾雜,猶未除盡。妄想馳逐,猶未永滅。種種他歧,猶能惑志。便不名為真念佛也。要到一心不亂境界,亦無他術。最初下手,須用數珠,記得分明,刻定課程,決定無缺。久久純熟,不念自念。然後記數亦得,不記數亦得。若初心便要說好看話,要不著相,要學圓融自在,總是信不深,行不力。饒汝講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公案,皆是生死岸邊事。臨命終時,決然用不著。順治十一年冬,有疾,遺命闍維後,屑骨和粉,分施禽魚,結西方緣。明年,正月二十一日晨起,病良已。午刻,趺坐繩床,向西舉手而逝,年五十七。既寂三年,如法闍維。啟龕,髮長覆耳,面如生。門人不忍從遺命,收其骨,塔於靈峯。(靈峯宗論) 蓮宗十祖行策大師 行策,字截流,姓蔣。父全昌,宜興老儒也,與憨山清公為友。憨山既示寂之三年,為天啟六年,一夕,全昌夢憨山入室而生子,因名之曰夢憨。及長,父母相繼逝,發出世志。年二十三,投武林理安寺,箬庵問公出家。脅不至席者五年,頓徹法原。問公化去,策住報恩寺,遇同參息庵瑛師,勸修淨業。又遇錢塘樵石法師,引閱台教。乃同入淨室,修法華三昧,宿慧頓通,窮徹教髓。康熙二年,結庵於杭州法華山西溪河渚間,專修淨業,因名所居曰蓮柎庵。九年,住虞山普仁院,倡興蓮社,學者翕然宗之。著勸發真信文曰:念佛三昧,其來尚矣。雖曰功高易進,而末世行人,罕獲靈驗。良由信願不專,未能導其善行,以要歸淨土故也。今既廣邀善侶,同修淨因,若非諦審發心,寧知出苦要道。凡我同人,預斯法會者,須具真實信心。苟無真信,雖念佛持齋,放生修福,祇是世間善人,報生善處受樂。當受樂時,即造業,既造業已,必墮苦,正眼觀之,較他一闡提旃陀羅輩,僅差一步耳。如是信心,豈為真實?所謂真信者,第一要信得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是未成之佛,彌陀是已成之佛,覺性無二。我雖昏迷倒惑,覺性未曾失。我雖積劫輪轉,覺性未曾動。故曰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次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彌陀是究竟佛。佛雖無二,位乃天淵。若不專念彼佛,求生彼國,必至隨業流轉,受苦無量。所謂法身流轉五道,不名為佛,名為眾生矣。次要信得我雖障深業重,久居苦域,是彌陀心內之眾生。彌陀雖萬德莊嚴,遠在十萬億剎之外,是我心內之佛。既是心性無二,自然感應道交。如磁石吸鐵,無可疑者。所謂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也。具如上真信者,雖一毫之善,一塵之福,皆可回向西方,莊嚴淨土。何況持齋秉戒,放生布施,讀誦大乘,供養三寶,種種善行,豈不足充淨土資糧。唯其信處不真,遂乃淪於有漏。故今修行,別無要術,但於二六時中,加此三種真信,則一切行履,功不唐捐矣。又嘗起精進七期,作文以示眾曰:七日持名,貴在一心不亂,無閒無雜。非必以快念多念為勝也。但不緩不急,密密持去。使心中一句佛號,歷歷分明。著衣喫飯行住坐臥,一句洪名,綿密不斷,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亂,亦不沈没。如是持名,可謂事上能一心精進者矣。若能體究萬法皆如,無有二相。所謂生佛不二,自他不二,因果不二,依正不二,淨穢不二,苦樂不二,忻厭不二,取捨不二,菩提煩惱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是諸二法,皆同一相,一道清淨。不用勉強差排,但自如實體究。體究之極,與自本心,忽然契合。方知著衣喫飯,總是三昧。嬉笑怒罵,無非佛事。一念亂心,終成戲論。二六時中,覓毫髮許異相不可得。如是了達,方是真正學道人,一心精進持名也。前一心似難而易,後一心似易而難。但能前一心者,往生可必。兼能後一心者,上品可階。然此兩種一心,皆是博地凡夫邊事。凡有心者,皆可修學。同堂緇素,各須勤策身心,近則七日內,遠則一生中,常作如是信,常修如是行。縱不克證,為因亦強,華宮託品,必不在中下矣。居普仁十三載。至康熙二十一年七月九日卒,年五十五。時有孫翰者,病死,一晝夜復蘇。曰:吾為冥司勾攝,繫閻羅殿下。黑暗中,忽睹光明燭天,香華布空,閻羅伏地,迎西歸大師。問大師何人,云截流也。吾以師光所照,遂得放還。同日,有吳氏子病死,踰夕復活,具言所見,亦如翰言。(餘學齋集,淨土約說。) 蓮宗十一祖實賢大師 實賢,字思齊,號省庵,常熟時氏子也。自少不茹葷。出家後,參念佛者是誰,有省。曰:吾夢覺矣。掩關真寂寺,三年,晝覽藏文,晚課佛號。詣鄮山禮阿育王塔,嘗以佛涅槃日,大合緇白,廣修供養。然指佛前,發四十八大願,卒感舍利放光。作勸發菩提心文,以激厲四眾,誦者多為涕下。其文曰: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提願,不可緩也。然心願差別,其相乃多,今為大眾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謂邪,正,真,偽,大,小,偏,圓是也。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如是發心,名之為邪。既不求名聞利養,又不貪欲樂果報,唯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心,名之為正。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顛。如是發心,名之為真。有罪不懺,有過不除。內濁外清,始勤終怠。雖有好心,為名利之所夾雜。雖有善法,為罪業之所染汙。如是發心,名之為偽。眾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發心,名之為小。若於心外見有眾生,及以佛道,願度願成。功勳不忘,知見不泯。如是發心,名之為偏。若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不見一法離心別有。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如是發心,名之為圓。知此八種差別,則知審察。知審察,則知去取。知去取,則可發心。云何審察?謂我所發心,於此八種中,為邪,為正,為真,為偽,為大,為小,為偏,為圓。云何去取,所謂去邪,去偽,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圓。如此發心,方得名為真正發菩提心也。此菩提心,諸善中王。必有因緣,方得發起。今言因緣,略有十種。何等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師長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眾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靈故。八者,懺悔業障故。九者,求生淨土故。十者,為令正法得久住故。云何念佛重恩?謂我釋迦如來,從初發心,為我等故,行菩薩道,經無量劫,備受諸苦。我造業時,佛則哀憐,方便教化。而我愚癡,不知信受。我墮地獄,佛復悲痛,欲代我苦。而我業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種善根,世世生生,隨逐於我,心無暫捨。佛初出世,我尚沈倫。今得人身,佛已滅度。何罪而生末法,何福而預出家,何障而不見金身,何幸而躬逢舍利。如是思惟,向使不種善根,何以得聞佛法。不聞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此恩此德。邱山難喻。自非發廣大心,行菩薩道,建立佛法,救度眾生,縱使粉骨碎身,豈能酬答?是為發菩提心第一因緣也。云何念父母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十月三年,懷胎乳哺,才得成人。指望紹繼門風,供承祭祀。今我等既已出家,濫稱釋子,甘旨不供,祭埽不給,生不能養其口體,没不能導其神靈。於世間則為大損,於出世又無實益。兩途既失,重罪寧逃。如是思惟,唯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眾生。則不唯一生父母,生生父母,俱蒙拔濟。不唯一人父母,人人父母,盡可超昇。是為發菩提心第二因緣也。云何念師長恩?父母雖生育我身,若無世間師長,則不知禮義。若無出世師長,則不解佛法。不知禮義,則同於異類。不解佛法,則何異俗人。今我等粗知禮義,略解佛法,袈裟被體,戒品沾身。此之重恩,從師長得。若求小果,僅能自利。今為大乘,普願利人,則世出世間二種師長,俱蒙利益。是為發菩提心第三因緣也。云何念施主恩?謂我等今者日用所資,並非己有。三時粥飯,四季衣裳,疾病所須,身口所費,此皆出自他力,將為我用。彼則竭力躬耕,尚難糊口。我則安坐受食,猶不稱心。彼則紡織不已,猶自艱難。我則衣服有餘,寧知愛惜。彼則蓽門蓬戶,擾攘終身。我則廣廈閒庭,優游卒歲。以彼勞而供我逸,於心安乎?將他利而潤己身,於理順乎?自非悲智雙運,福慧二嚴,檀信沾恩,眾生受賜,則粒米寸絲,酬償有分,泥犁餓鬼,惡報寧逃?是為發菩提心第四因緣也。云何念眾生恩?謂我與眾生,從曠劫來,世世生生,互為父母,彼此有恩。今雖隔世昏迷,互不相識。以理推之,寧無報效。今之披毛戴角,安知非昔為其子乎?今之蠕動蜎飛,安知不曾為我父乎?至其號呼於地獄之下,宛轉於餓鬼之中,苦痛誰知,飢虛安訴?我雖不見不聞,彼必求拯求濟。非經不能陳此事,非佛不能道此言。彼邪見人,何足以知此?是故菩薩觀於螻蟻,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常思利益,念報其恩。是為發菩提心第五因緣也。云何念生死苦?謂我與眾生,從曠劫來,常在生死,未得解脫。人間天上,此界他方,出没萬端,升沈片刻。黑門朝出而暮還,鐵窟暫離而又入。登刀山,則舉體無完膚。攀劍樹,則方寸皆割裂。熱鐵不除飢,吞之而肝腸盡爛。洋銅寧療渴,飲之而骨肉都糜。利鋸解之,則斷而復續。巧風吹之,則死已還生。猛火城中,忍聽叫嘷之慘。煎熬盤裡,誰聞苦痛之聲?冰凍始凝,狀似青蓮蕊結。血肉既裂,身如紅藕華開。一夜死生,地下每經萬遍。片時苦痛,人間已過百年。頻煩獄卒疲勞,誰信閻翁教誡。受時知苦,雖悔恨以何追?脫已還忘,其作業也如故。心無常主,類商賈而處處奔馳。身無定形,似房屋而頻頻遷徙。大千塵點,難窮往返之身。四海波濤,孰計別離之淚?峨峨積骨,過彼崇山。莽莽橫屍,多於大地。向使不聞佛語,此事誰見誰聞?未睹佛經,此理寧知寧覺?其或依前貪戀,仍舊癡迷。祇恐萬劫千生,一錯百錯。人身難得而易失,良時易往而難追。道路冥冥,別離長久。三途惡報,還自受之。痛不可言,誰當相代?故宜斷生死流,出愛慾海。自他兼濟,彼岸同登。曠劫殊勳,在此一舉?是為發菩提心第六因緣也。云何尊重己靈?謂我現前一心,直下與釋迦如來無二無別。云何世尊無量劫來,早成正覺,而我昏迷顛倒,猶是凡夫。又我世尊具有無量神通智慧,功德莊嚴,而我等但有無量業繫煩惱,生死纏縛。心性是一,迷悟天淵。譬如無價寶珠,没在淤泥,視同瓦礫,不加愛重。故宜以無量善法,對治煩惱。修德有功,性德方顯。如珠被濯,懸在高幢,洞達光明,映蔽一切。可謂不孤佛化,不負己靈。是為發菩提心第七因緣也。云何懺悔業障?經言:犯一吉羅,如四天王壽五百歲墮泥犁中。吉羅小罪,尚獲此報,何況重罪,其報難言。今我等日用之中,一舉一動,恆違戒律,一飧一水,頻犯屍羅。一日所犯,亦應無量,何況終身歷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且以五戒言之,十人九犯,少露多藏。五戒名為優婆塞戒,尚不具足,何況沙彌比丘菩薩等戒,又不必言矣。若非自愍愍他,自傷傷他,身口併切,聲淚俱下,普與眾生,求哀懺悔,則千生萬劫,惡報難逃。是為發菩提心第八因緣也。云何求生淨土?謂在此土修行,其進道也難。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難,故累劫未成。是以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末世修行,無越於此。然經稱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莫若執持名號。言多善,莫若發廣大心。暫持聖號,勝於布施百年。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蓋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發,則雖念奚為?發心,原為修行,淨土不生,則雖發易退。下菩提種,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長。乘大願船,入於淨土之海,西方決定往生。是為發菩提心第九因緣也。云何令正法久住?謂我世尊無量劫來,為我等故,修菩提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因圓果滿,遂致成佛。既成佛已,化緣周訖,入於涅槃。正法像法,皆已滅盡。儘存末法,有教無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競爭人我,盡逐利名,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義,僧是何名。衰殘至此,殆不忍言。每一思及,不覺淚下。我為佛子,不能報恩。內無益於己,外無益於人,生無益於時,死無益於後,極重罪人,非我而誰?由是痛不可忍,計無所出,頓忘鄙陋,忽發大心。偕諸善友,同到道場,述為懺摩,建茲法會。發四十八之大願,願願度生。期百千劫之深心,心心作佛。畢此一形,誓歸安養。既登九品,回入娑婆。俾得佛日重煇,法門再闡。僧海澄清於此界,人民被化於東方。劫運為之更延,正法得以久住。此則區區真實苦心。是為發菩提心第十因緣也。如是十緣備識,八法周知,趣向有門,開發有地。唯願大眾愍我愚誠,憐我苦志,同立此願,同發是心。未發者今發,已發者增長,已增長者今令相續。勿畏難而退怯,勿視易而輕浮,勿欲速而不久長,勿懈怠而無勇猛,勿因愚鈍而一向無心,勿以根淺而自鄙無分。譬如種樹,種久則根淺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則刀鈍而成利。豈可因淺勿種,任其自枯,因鈍弗磨,置之無用。又若以修行為苦,則不知懈怠尤苦。修行則勤勞暫時,安樂永劫。懈怠則偷安一世,受苦多生。況乎以淨土為舟航。則何愁退轉。又得無生為忍力,則何慮艱難。勿言一念輕微,勿謂虛願無益。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虛空非大,心王為大。金剛非堅,願力最堅。大眾誠能不棄我語,則菩提眷屬,從此聯姻,蓮社宗盟,自今締好。所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同化眾生,同成正覺。晩年居杭州仙林寺。雍正七年,結蓮社,為文誓眾,以畢命為期。判日課為二十分,十分持名,九分作觀,一分禮懺。其示禪者念佛偈曰:一句彌陀,頭則公案。無別商量,直下便判。如大火聚,觸之則燒。如太阿劍,攖之則爛。八萬四千法藏,六字全收。千七百隻葛藤。一刀齊斷。任他佛不喜聞,我自心心憶念。請君不必多言,只要一心不亂。十一年臘月八日,告弟子曰:明年四月,吾其去矣。遂掩關一室,日課佛名十萬聲。明年四月十二日,告眾曰:月朔以來,再見西方三聖,其將往生乎?遂書偈辭眾。明日,斷食飲,斂目危坐。五更,具浴更衣。十四日,將午,面西寂然。送者麇至,忽張目曰:吾去即來。生死事大,各自淨心念佛可矣!合掌連稱佛名,遂逝,年四十九。(思齊大師遺稿,僧素風述。) 蓮宗十二祖際醒大師 際醒,字徹悟,號訥堂,俗姓馬,京東豐潤縣人也。幼通經史。薙染後,遍歷講席。博貫性相兩宗,而於法華三觀十乘之旨,尤為心得。參廣通粹如純禪師,明向上事,師資道合,乃印心焉。後純公遷萬壽寺,醒繼席廣通,策勵後學,宗風大振。每謂永明壽禪師,乃禪門宗匠,尚歸心淨土。況今末代,尤宜遵承。於是專修淨業,主張蓮宗。日限尺香晤客,過時則禮念而已。嗣遷覺生寺住持。尋退居紅螺山資福寺,衲子依戀,追隨日眾,遂成叢林。醒為法為人,心終無厭,但一以淨土為歸。每當開演如來救苦與樂之恩。或至淚隨聲落,聽者亦未嘗不涕泗沾衣也。其語錄二卷,尤為切至。略言:吾人生死關頭,唯二種力。一者,心緒多端,重處偏墜,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負債,強者先牽,此業力也。業力最大,心力尤大。以業無自性,全依於心,故心重能使業強。今以重心而修淨業,則淨業強。他日報盡命終,定生西方,不生餘處矣。如大樹大牆,尋常向西而歪。他日若倒,決不向餘處也。何為重心。我輩修習淨業,信貴於深,願貴於切。以信願深切,故一切邪說莫能撼惑,一切境緣莫能引轉。假若正修淨業時,達摩祖師忽現在前。令我捨淨趨禪,可以立地成佛,我不敢從命。即釋迦如來忽爾現身,謂更有異方便,勝於淨土,令我捨此從彼,我亦不敢依教。此之謂深信。假如赤熱鐵輪,旋轉頂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願。又若輪王勝妙五欲現前,亦不以此樂,退失往生之願。如此逆順至極,尚不改所願,此之謂切願。信深願切,是謂重心。以是修淨,淨業必強,業強則熟。極樂淨業若熟,娑婆染緣便盡。臨終時,雖欲輪回境界再現在前,不可得矣。雖欲彌陀淨土不現在前,亦不可得矣。然此信願,要在操之於素,到時自不入於岐路。如古德臨欲命終,六欲天童次第接引,皆不去。專心待佛,佛現乃去。四大分張,此何時也。天童接引,此何境也。苟素常信願不到十分堅固,當此時,對此境,而能強作主宰乎?又云:有禪者問曰:一切諸法,悉皆如夢。娑婆固夢也,極樂亦夢也。同是一夢,修之何益?答曰:不然!七地以前,夢中修道。無明大夢,雖等覺猶眠。唯佛一人,始稱大覺。當夢眼未開之時,苦樂宛然。與其夢受娑婆之苦,何若夢受極樂之樂?況娑婆之夢,從夢入夢,展轉沈迷者也。極樂之夢,從夢入覺,漸至於大覺者也。夢雖同,而所以夢者,實不同也,可概論乎?嘉慶十五年二月,預知時至,辭諸外護。囑曰:幻緣不久,虛生可惜,各宜努力念佛,他年淨土好相見也。臨寂半月前,示疾,命眾助稱佛號。見空中幢旛無數,自西而來。告眾曰:淨土相現,吾將西歸。至十二月十七日申刻,復告眾曰:昨見文殊,觀音,勢至,三大士。今復蒙佛親來接引,吾去矣。眾稱佛號愈厲,醒面西端坐,合掌凝眸曰:稱一聲洪名,見一分相好,言畢,結印而逝。眾聞異香浮空。露龕七日,貌如生,髮白變黑。闍維,獲舍利百餘粒。世壽七十,僧臘四十九。徹悟禪師語錄,評曰:宗通說通,而獨歸心於安養。迹其梵行之精嚴,導人之切至,抑何與蓮宗尊宿,如同一轍歟?!為人師,作佛祖,吾於是見之矣。 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 印光大師,名聖量,別號常慚愧僧,陝西郃陽趙氏子。生甫六月,即病目,幾喪明。幼隨兄讀儒書,登茂才異等之選。曾闢佛,病困數載,始悟前非。二十一歲,投終南山南五臺蓮華洞寺,禮道純和尚薙染。旋充湖北蓮華寺照客,於晒經時得讀龍舒淨土文,知念佛往生淨土法門,乃即生了生脫死之要道,即專心念佛。次年受具戒於陝西興安縣雙溪寺印海定律師座下,以師善書法,凡戒期中所有文件,悉令書寫,因過勞而復病目,乃悟身為苦本,即於閒時專念佛號,寫字時心不離佛,夜眾睡後,復起坐念佛。及事竟目亦愈,由是深信念佛功德不可思議,而自行化他,一以淨土為歸,即造端於斯也。二十六歲,聞紅螺山資福寺為專修淨土道場,辭師前往,入堂念佛,淨業大進。歷任上客堂,香燈,寮元等職。以念佛為正行,兼研大乘經典,深入經藏,妙契佛心。三十歲,至北京龍泉寺為行堂,三十三歲隨化聞和尚請藏經回普陀山法雨寺,住藏經樓,晦跡精修。眾請講彌陀便蒙鈔一座畢,即閉關六載,復住蓮篷,以期晝夜彌陀,早證念佛三昧,而學行並進。民國元年,高鶴年居士取師數文,刊入上海佛學叢報,徐蔚如居士先後以師文鈔印行於北京上海揚州等地,幾經增益,流通既廣,道化遂眾。因念時當叔季,世風日下,非提倡因果報應,不足以挽頹風而正人心。人根陋劣,非實行信願念佛。決不能了生死而出輪迴。故凡請益者,不拘貴賤賢愚,男女老幼,皆以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及因果報應,生死輪迴等實事實理,諄諄啟迪,令深生憬悟,以立為人處世之根基。進以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之坦途要道,使切實奉行,以作超凡入聖之捷徑。雖深通宗教,從不談玄說妙,使皆知而能行,聞即受益。歸依者不可以數計,依教奉行,得遂生西者,亦難枚舉,且化及囹圄異類。常持大悲水米,救諸病危。儉以自奉,厚以待人,凡善信供養香敬,悉代廣種福田,捐助急賑,救濟饑貧,贊勷各慈幼院,教養赤貧子弟,創辦弘化社,印贈經書五百萬部,佛像百餘萬幀。維護法門,中興淨宗,功難思議。宿誓不作住持,不收徒眾,因緇素歸往者眾,創靈岩山淨宗道場,俾眾共修。竟自閉關於蘇州報國寺,破衲粗糲,不改常分,洒掃浣濯,垂老躬行。課餘圓成普陀,清涼,峨眉,九華等山等之修輯,及文鈔續編之印行,恆順眾生,無有疲厭。二十六年冬為時局所迫,始移錫靈岩關房。二十九年十月廿七日略示微疾,次日集眾云:靈岩住持未可久懸,即以妙真師任之。眾表贊同,乃占十一月初九日為升座之期,師云:太遲。改選初四,亦云遲了,後擇初一,始點首曰可。旋對眾開示本寺沿革達兩小時,猶共商各事,恬適如常,無諸病態。初三日便後洗手禮佛。晚仍進稀粥盌許,語真達和尚云:淨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初四早一時半起坐云:念佛見佛,決定生西。言訖,即大聲念佛,二時十五分索水洗手畢,起立云:蒙阿彌陀佛接引,吾去也。大家要念佛,要發願,要生西方!說畢,即面西端坐椅上,一心念佛。三時許,妙真至,囑其維持道場,弘揚淨土,不要學大派。後不復語,只唇動念佛,五時,在大眾念佛聲中,含笑安詳西逝,如入禪定,年八十,僧臘六十。初五日午後三時入龕,仍端身正坐,面色如生。百日荼毗,得五色舍利珠百餘顆,大小舍利花及血舍利千餘粒,齒全存,頂骨裂五瓣如蓮華。(印光大師永集思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