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十大願》第一集 普賢十大願 第一集 各位觀眾,各位道友,大家好!今天我們來向各位介紹「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這一部經,這部經是佛教界大家都很喜歡讀的經,它差不多跟法華經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同樣的受到廣大群眾的愛好。這部經它在整個華嚴經當中屬於四十卷華嚴的最後一卷,它主要是說明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我們的修行大部分以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作為最基本的一個指導原則,所以這部經對於我們的修行來說非常的重要。我們在沒有介紹這部經的內容以前,我想先介紹一下我們中國所流傳的大華嚴經。 流傳在我們中國的大華嚴經一共有三部,第一部是在東晉義熙年間由一位支法嶺法師到遮拘槃國去請來的,華嚴經的前分有三萬六千偈,當時遮拘槃國的國王是一位大乘佛教的信者,他宮裡面收藏了許多大乘經典,華嚴經被他當成國寶一樣不肯流傳,但是因為我們中國當時在國際上也是一個很大的國家,所以我們的使者和我們的法師去請經時,他很高興就給了我們,還介紹了一位翻譯經文的法師就是佛陀跋馱羅尊者同時來翻譯,把它從梵文翻譯成我們中文。當時參加翻譯經典的有慧嚴、法業等大師,還有政府的官員護法,經過了差不多三、四年的時間在東晉義熙十四年的時候把它翻譯出來的。這部經一共有六十卷所以我們叫它「六十華嚴」,因為它是在晉朝時翻譯出來的,所以又叫「晉經」,這是我國流傳的第一部華嚴經。 第二部是八十卷「華嚴經」,這是在唐朝武則天皇帝的時候翻譯過來的,這部經是女皇武則天她派使臣到西域于闐國去請到的,于闐國國王也是一位佛教徒,聽說大唐的皇帝喜歡佛法,他非常歡喜,於是把這部經介紹給我們,並且介紹一位法師實叉難陀尊者前來幫忙翻譯,是在聖曆年間翻譯出來的。當時參加翻譯的有華嚴宗的三祖法藏法師、賢首國師等這些當時的大法師,據說當時参加譯經的有兩千多人,譯經場中人才濟濟,所以這部經翻得特別好。武則天皇后每天都到譯經場去贊助,這是第二部經。這部經所翻譯出來一共是八十卷,因為這樣子所以大家就稱它「八十華嚴」。這部經比較完整所以我們大家都很喜歡讀這部經。 第三部經就是「四十華嚴」這部經也是在唐朝,唐朝德宗皇帝的時候翻過來的,德宗皇帝也是一個佛教徒,當時南印度有一個烏茶國的國王,聽說唐朝的皇帝信佛,他就非常歡喜,特別自己用手工寫出一部「四十華嚴經」來為德宗皇帝作壽、進貢來了。德宗皇帝看了以後非常歡喜,就詔請當時在中國的一位般若三藏法師把它翻出來,當時參加翻譯的有我們華嚴宗的第四祖清涼澄觀國師等在座幫忙,所以這部經也是翻譯得非常美好。那麼我們現在要介紹的普賢行願品,就是四十卷華嚴經的最後一卷,它是以十大願王為主,待會我們來給各位詳細的分别介紹十大願王。 在沒有講經文以前,今天我想先把「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經題和翻譯這部經典的人的歷史來跟各位作個介紹,一部經的名稱它就代表了這部經的最主要的意義。佛教經典的定名有三種方式:一種是以一個人來命名,比如說「阿彌陀經」;有的單以一個法來定名的,比如說「般若心經」;有的就是以人、法和譬喻這三種合起來作為一部經的名稱,就像我們現在所要介紹的「大方廣佛華嚴經」。這部經名一共七個字,「大方廣」這三個字是說這部經它主要的法理,「佛」就是證悟這法理的人,「華嚴」就是譬喻,就是怎樣證悟佛法而能夠成佛,所謂它的一個譬喻就是這七個字分成三段,因此我們華嚴經這個名稱就是集合了法、人、喻這三個重要的條件而合成的。所以「大方廣」這是一個法則就是我們的心法,佛法者所謂是心法也,所謂「明心見性」。這個大方廣就是說我們的心,我們的心一般人都知道是血液循環的肉團心;還有一種就是想東想西的妄想心,現在所說的這個心不是這兩種,而是這個心的一個性,也就是真心,也就是一真法界心。這個真心的心體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所以在佛經裡所說,就是在時間上說,所謂超過三世,在空間上來說它超過十方,這個心體之大,沒有時間性的限制,也沒有空間性的限制,所以說我們的心體是這樣的大,所以叫做大。比方說我們這個心宅大的情況,比方說我們到過美洲到過美國、到過紐約或者沒有去過,聽人講過,可是我們心一想到美國、想到紐約,美國、紐約那個境界就會在我們心裡顯現,所以這就表示我們的心是無遠弗屆的,所以它是超越空間的,那麼我們沒有到過太空但是我們從大眾傳播媒體上我們知道,噢!可以登陸月球,可以到太空,我們的心馬上也到了太空、到了月球去了,甚至時間空間都不會約束我們的心體,所以我們的心體是這樣的大。 第二個字是「方」,方就是我們心的一個相,我們的心在佛經上說它是具足一切的功德,所有一切世間的文明,一切人類生活的傾向,都在我們心裡面顯現,比如說人類最初是飲血茹毛,穴居野處,慢慢的文明進步到今天文明的世界,這都是心的一種形象的改變。第三大就是「用」,「用」就是心有很大的功用,它的功能很大的,人類文明的進步,從穴居野處到今天一切生活科學化了,衣、食、住、行通通都是所謂最高的文明,那些都是我們的心力。心的力量把它進化出來的,所以心有這樣的功能,所以叫做心的用也大。「佛」印度話是佛陀,中國話叫覺者,就是大覺大悟的一個聖人,他證悟了心的體、相、用三大意義,所以他成佛。「華嚴」的華就是代表修行,嚴就是代表佛果,所以我們要修萬德莊嚴的因花來莊嚴我們至高無上的佛果,所以叫做「大方廣佛華嚴」。這個「經」是一個通題,所有的經,所有的佛書都叫做經,這個經什麼意思呢?就是所謂的一種常道,過去諸佛就是這麼說,現在的諸佛也這麼說,未來諸佛也這麼說,是不變的一個常道,所以「經」含有一個線的意思,把所有佛說的話都把它貫串在經裡面,所以叫做經。「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經題就做這樣的介紹。上面我們講過這部經的經題之後,下面我們繼續講翻譯這部經的「人題」。 這部經是在唐朝德宗皇帝時代,由南印度烏茶國的國王把它送來唐朝進貢的,他所說的是「四十華嚴經」,德宗皇帝得到這部經後,非常的歡喜,馬上就請到一位當時在我們國家遊化的罽賓國的一位印度三藏法師,叫般若。般若三藏法師精通「經」、「律」、「論」三藏,皇帝就請他來做翻譯工作,所以這個「人題」就叫做「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奉詔譯」。「唐」就是唐朝。「罽賓國」就是當時北印度的一個國家名稱。那麼「三藏」呢?就是「經」、「律」、「論」三藏,所有的佛經我們把它分成三大類:一部分是經,一部分是戒律,一部分是論典,若能深通三藏,就稱他為三藏法師。「般若」是這位法師的名字,他的印度名字叫做般若,翻成我們中國話就是「智慧」。「奉詔譯」,「奉詔」就是奉德宗皇帝的詔命做翻譯工作,「譯」就是變的意思,把梵文變成我們中國的中文。是這部經翻譯經典的人題。 現在我們開始講正文。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 這是普賢行願品最初開始的一段文字,一般的佛經都有所謂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這三分,我們這部經也可以把它分成三分來講,不過因為它是接住四十卷華嚴的第三十卷後面來說的,所以六種成就的序分這裡沒有,不過這幾句經文我們也可把它當作序分來解釋。然後說:「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這下面的經文就可以說是正宗分,到後面所謂:「如來讚言善哉!善哉……。」後面這一段經文就是流通分。我們現在按照三分的順序來解釋。 所謂「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爾時」,就是指普賢菩薩接受善財童子參訪請法,普賢菩薩就向善財童子稱讚佛果的功德,因為善財童子從參訪文殊師利菩薩開始中間經過了五十二位善知識,普賢菩薩是第五十三位已經參訪到最成功的階段,現在就是普賢菩薩要說佛果的功德,告訴他怎樣來修佛果的功德,佛果的功德是很多的,所謂依報莊嚴、正報莊嚴、神通三昧等等很多的功德,普賢菩薩一口氣在這一段稱讚的經文裡面就講了九十七首偈,四句一偈,說了九十七首偈,但是在他來說,他還是認為沒有說完。「普賢菩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就是他說這九十七首偈稱歎如來殊勝的功德,稱歎以後,最後一偈他說:眾生心量可數知,大海中的水可以把它飲盡,虛空可以量一量它有多遠,風可以把它抓住,但是無能盡說佛功德。這一偈說完以後,他就告訴這些當時在座的菩薩以及善財童子說:「善男子!如來的功德太多了,假使十方一切的諸佛。」十方就是說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的十方世界的諸佛,這許多佛用不可說不可說的佛剎極微塵數劫的長時間。不可說,不可說是佛經上一百二十二個大數目字之一,最後的一個大數目。「佛剎極微塵數」就是說所有這許多的佛剎把它磨為微塵,一個微塵一首偈,用這麼長的時間去相續不斷的去說佛陀的功德也沒有辦法說得盡的,所以說不可窮盡。但是佛有這麼大的功德我們修學佛法的人一定要把它修成功。 上面我們介紹了這部經它的序分,現在要開始講這部經它的正宗分。 「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善財白言:大聖!云何禮敬,乃至迴向?」 這一段就是正宗分的第一段,說明普賢行願一共有十條,十條普賢行願都是修學佛法者必修的功課,因此,普賢菩薩告訴善財童子以及在座的許多大菩薩說,假定我們要把佛陀佛果上所有的功德都完全修練成功,應該怎麼做呢?就是要修行十大願王。因此,我們這個十大願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修行法門。這一段的意思就是普賢菩薩對善財童子介紹了十大願的主題以後,告訴善財童子應該怎樣修,善財童子接受了普賢菩薩的介紹以後他就請問普賢菩薩說,大聖啊!我們應該要怎麼樣來修禮敬諸佛乃至於到普皆迴向十願王呢?普賢菩薩就告訴他應該怎麼的修法。 「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一一身,偏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這段經文一共分四個段落第一個章段就是說明禮敬諸佛的一種態度,能禮的人是一種什麼樣的態度?所禮的對象是那些?譬如說要談到禮敬諸佛,不只是禮一尊佛,而是要禮一切的佛,所以說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都要以普賢行願的力量。我們現在是修學佛法的佛弟子,我們要效法普賢菩薩那種願力、那種力量來深心信解,相信我們面對所有十方三世佛剎微塵數的許多佛,並且以清淨的身業禮拜,語業讚歎,意業觀想,三業清淨來禮敬,這才算達到禮敬的目的,是常久禮敬,不是今天拜了就好了,要天天拜,所以「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這個就是來擴大我們禮拜的影響。我們要觀想,觀想我的身體能夠遍到十方一切諸佛的座前,十方一切諸佛的座前都有我的身形在那裡拜佛,而我一一的身體能遍禮到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這是把拜佛的境界擴大,因為這是一種華嚴圓教,圓教講的是一修一切修、一證一切證。我們拜佛也是這樣,拜一尊佛就是拜一切佛,一切佛都在我們心裡面,我們都以一種非常誠懇的心去拜一切的佛,而且這個拜佛不是說拜一下就好的,要長時間的拜。怎麼樣長時間呢?我們佛教主張有四種無盡,所謂虛空無盡,眾生無盡,眾生的業無盡,眾生的煩惱無盡。所以我們要拜佛一直拜到虛空有盡,我們的願就盡,虛空無盡我的願就沒有盡。換句話說,虛空無盡我的拜佛就沒有盡期,眾生無盡,眾生的煩惱無盡也是一樣的。這四種無盡就是說我們拜佛是永遠的,無限期的要拜下去。在拜的時候要念念相續,無有間斷,不是拜一下子就不拜的,每一個心一念一念的拜下去,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才能夠達到禮敬諸佛的目的,也能完成禮敬諸佛的功德。 十大願王當中的第二大願是「稱讚如來」。 「復次,善男子!言稱讚如來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讚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於法界,無不周遍。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讚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讚歎,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就是普賢菩薩招呼善財童子,告訴他我所要說的「稱讚如來」這個大願要怎麼說呢?首先說「如來」這兩個字,「如來」,就是成了佛,我們修行成了佛就叫做如來。證得了諸法的真理,就叫做「如」;成了佛以後要度眾生,度眾生就叫做「來」。如者是一個靜態,度化眾生要到六道三界去,所以「來」是一個動相,一動一靜就叫如來。如來是佛法的十種統號之一,上面所說的一切諸佛的佛是指佛陀。稱讚如來者,稱就是稱揚,諸佛如來有很多功德,就像普賢菩薩以九十七首偈語也沒有辦法把佛陀的功德稱揚讚歎說完,但是,我們學佛的人還是要常常稱揚讚歎如來的功德,為什麼呢?因為稱揚讚歎如來的功德一方面是對已成佛的諸佛如來不忘他的恩德,崇念他的種種功德;另一方面我們要效法諸佛如來,向他們學習所以要稱揚讚歎。那要怎樣稱揚讚歎呢?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這是諸佛如來所在的地方;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讚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就是要這樣子的來稱讚,說所有的許多佛世界當中、極微塵數的佛世界當中,一一世界中所有的佛我們都要稱讚,不但是稱揚讚歎這許多佛的功德,同時佛座下還有許多的菩薩海會圍繞。「海會」就是圍繞在這些佛左右的那些菩薩們、修學佛法的佛弟子大眾,我們也要稱揚讚歎,因為既然發心學彿,不管他是大菩薩或者是剛發心的菩薩,甚至於剛剛發心修行的人,我們都要稱讚,因為他發了心就是佛了。所以我們要以一種甚深勝解現前知見,就是對於彿的功德我們有一種深切的了解,他的功德是值得我們稱揚讚歎的,我們要以一種超過辯才天女的微妙舌根來讚歎如來功德。道是說天上有一種天女叫辯才天,她的舌根叫出來的聲音非常的美妙,所以要效法她那一種舌根來吟出「無盡的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把所有可以稱揚讚歎佛功德的這些辭句都說出來,這樣子做還要窮未來際,相續不斷。未來的時間到什麼時候為止呢?時間沒有窮盡的,我的稱揚讚歎的修行方法也不間斷,乃至到「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我身也不斷的禮敬,嘴也不斷的稱揚讚,意也不斷的來觀想佛的功德。所以沒有間斷,像這樣子,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的讚歎也就盡了。如果反過來說,這四樣事情都沒有窮盡,那我的讚歎也沒有窮盡的時候,像這樣我念念不斷,不間斷的來讚歎,一直沒有盡期的稱揚讚歎下去,這種修行是一種最大的修行。 「復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所謂: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然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炷,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此廣大最勝供養,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這是第三大願王,叫做供養願。廣修供養這一段經文比較長,我們不一句一句的去解釋它。首先我們說「供養」的意義。 第一、我們供養誰?就是供養諸佛。這上面說的是供養諸佛,廣修供養,除了供養佛,還要供佛法,供養弘揚佛法的僧,就是供養三寶。所以我們修供養的時候都是以三寶為供養對象,最後在八福田中叫敬田。 第二、我們要供養父母。佛法僧三寶是滋長我們的法身,父母是滋長我們的色身,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這個身體,所以我們要供養父母,這個是一種八福田中的恩田。 第三種供養一切眾生。眾生是未來的佛,所以我們供養眾生,也等於供養佛一樣,這是一種悲田。眾生如果生活環境不足時,我們來幫助他,這是一種慈悲心的發揮。供養有些什麼作用呢?修供養,長久供養可以治我們人的慳貪毛病,人都有一種貪心,只希望向裡邊拿,不喜歡拿出去,我們修供養就會拿出去,發布施心。慳就是有錢不肯拿出去,貪就是想貪別人的東西,我們修供養就可以治這種毛病。第二、就是增長我們的福德。我們一個人如果苦惱沒有福德,我們常常修供養,福德就會增長。第三、救濟貧窮。人要有同情心,貧窮的人要救濟。第四種、是除我執。世間的一切萬物、資財、滋養生命的東西,應該是大家彼此互通有無,我們多餘的應該布施給別人,不要一定說這東西是我的就堅持不捨,那就變成一種慳貪了。普通修供養品是修香、花、燈、塗、果。塗香就是一種香水或者是香油,熱帶氣候身上的汗水所發出的氣味我們去拜佛不恭敬,洗淨身體塗塗香水再去供佛這也是一種供養。「果」就是我們普通所說的水果供養,上香、獻花、水果,這就是常用的供養,如果還有就是加上十種供養。加什麼呢?加茶我們喝的茶葉可以供養佛,還有飲食也可以供養佛,還有珠寶也可以,還有衣服也可以供養佛,合起來就有十種的供養。什麼叫做如雲一樣,那就表示自然的意思,就是表示多的意思,這個供養的範圍是沒有限制的,十方諸佛都要供養。還要特別強調的是經上說的,一切的供養,比不上法供養,所謂法供養就是我們弘揚佛法、教化眾生,讓大家都知道佛法,都知道依法來修行,這是最好的供養。我們曉得供養有這麼大的功德,所以我們也要無限期的修供養。 「復次,善男子!言懺悔業障者: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瞋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淨三業,遍於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後不復造;恆住淨戒,一切功德。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懺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懺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懺悔」是我們修習佛法的人大家都知道的,因為我們常常遇到不如意時或者身心不大舒適的時候,常常都會說業障重,人都是有業障的,像蓮池大師曾經說過兩句話,他說:「我們眾生業不重就不會生到娑婆來,願不切就不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是一點都不錯的,所以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當中的第四大願就是懺悔業障。「菩薩自念」這個菩薩,不一定指普賢菩薩他自己,他也是和我們一起修習佛法的,發了菩提心的,修學佛法的人都可以叫菩薩。修學佛法的菩薩,他自己心裡要常常唸,在過去無始劫當中,因為有貪瞋痴的煩惱,所以來發動身、口、意三業來造惡業,身業作殺、盜、淫,口業是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業就是貪、瞋、痴,有了這許多的煩惱就作了惡業,有了這無量無邊的惡業,就會有報應、受惡報。所以說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們過去無始劫來的惡業造了太多,今天我們幸而遇到佛法,知道懺悔的方法,所以我們現在要以清淨三業遍於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要在諸佛菩薩聖眾前誠心懺悔,以後不再造,並且恆常時的安住在諸佛的淨戒當中,修一切的功德。這樣子一直無盡期的懺悔下去,時時懺悔,身心時時保持清淨,絶不會有惡業纏身,沒有惡業福德就產生了。所以修懺悔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再來說懺悔的意義,所謂「懺」者,懺諸既往;「悔」者,悔改將來。這是定義,就是把過去我們所起的過錯把它懺悔掉,懺悔掉以後就清淨,清淨以後就保持永遠的清淨,將來不要再造惡業。懺悔的方法有一種叫事懺,有一種叫理懺。「事懺」就是我要供起佛像、點起香、花來實際供養,如何運作懺悔的經文來拜、來念、來觀想這是一種懺悔的方法。「事懺」有事相的懺、理敬的懺,也有理敬的懺、觀想的懺。有四句話說:「若慾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罪業如霜露,慧日能消溶。」只要我們內心的慧日一出來,罪業就通通的消除掉了,因為罪性是空的。另一種叫做發露懺,發露懺就是把我們所犯的罪向大眾宣佈,我今天不小心犯了殺戒或者我不小心說了妄語,我向大眾來表示懺悔,這是一種發露懺悔。譬如說,隨便拿人家的東西,假如認為是知己朋友沒有關係,不過,不與而取都叫做盜,凡是人家沒有同意你拿走了,就是犯了盜戒。所以這個也要注意的,依照佛經的說法,依照這幾種的方法不斷的懺悔,我們罪業天天懺、時時懺,不讓惡業惡念產生,那麼罪業就不會生起來,罪業時時消,福德就時時長。所以懺悔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修行,我希望我們各位同道,能夠時時刻刻,至少每天早晚拜佛的時候不要忘記懺悔!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