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綸貫略釋》 華嚴綸貫略釋 復菴和尚的華嚴綸貫,是所有華嚴注述中,我最喜歡閱讀的一本書。因為它祗用去八千多字,卻將一部浩如煙海般的華嚴經的大意,鉤玄提要地給介紹出來了。讀經的人們,祗要循著他的正確標示,就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得全經的脈絡和旨趣。因此,我以為凡是想一探毘盧性海的佛子們,這部書,不可不讀。 我在蓮華學佛園濫廁教席,第一屆為同學們,講完了華嚴經綱要之後,因為蓮社已經決定改建,原想辭謝學園的教務。怎奈曉雲法師一再囑託,並為我預定開華嚴綸貫的一課。她以為,這部書不祗是介紹華嚴大意,且其文字極符合她所提倡的園林思想,要我無論如何也要分出一點時間來,跟同學們結個法緣。因為我原就喜愛研讀華嚴綸貫,有機會跟同學們研究一下也好,所以就這樣答應下來了。 華嚴綸貫這部書,文字雖然精簡,條理卻很明析,全書計分十個章段,以次敘述華嚴經之內容。看似段落分明,但卻連貫一氣,讀起來令人有不忍中斷之感。學園的同學們,大家都很喜歡這一門功課,從每次考試的成績,就可以看出他們的情趣來。祗是開學以後的第三個月,蓮社的改建工程就正式開工了。我雖不要直接參加做工,但因佛像、法物的無處搬遷,所以工程必須分段進行,而每月四次的共修會,以及佛菩薩誕辰法會等,又要照常舉辦。有時候還要籌款購料,乃至主持建築小組會報等等,時間實在不夠分配。因此,每星期三下午的課,都是從百忙中趕去的多。雖然我在開學時,曾做了一個自我的約定,非萬不得已,決不脫課。但結果,為情勢所逼,實在分身乏術,還是缺了不少課。這是我最不情願的事,也是我至今猶覺耿耿難安的事。去秋,華嚴專宗學院的創立,我的時間更加不夠分配了。為了減輕內心的歉疚,所以從第三學年開始,我就決定向曉師請辭,承她同情我的苦衷,答允了我的要求。不過,整部綸貫才講了一半,這樣中途而廢,對同學們,我實在感到萬分的抱憾!現在園中要出畢業特刊,曉師來函徵稿,並指定「依曾授課程內容,寫一篇以光篇頁,亦引領後學對研究之資參⋯⋯。」這一來好了,我有了彌補前歉的機會,因而就綸貫的內容,分段略釋其要義如下: 我在前面已經說過,綸貫的內容,計分成十個章段,現在就按次敘述。第一章段略敘華嚴大經之發現、傳譯,及其內容:釋迦世尊滅度之後,六百年的當兒,有一位龍樹菩薩,示迹西乾。他讀完世間所有書籍之後,有大龍菩薩介紹他到龍宮去看佛藏。他發現,華嚴經有三種本子。上本最多,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的偈、一四天下微塵數的品。中本次多,也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最少,祗有十萬偈、四十八品。龍樹菩薩想,娑婆世界的人類,心智有限,上、中兩本,皆無法讀。於是他就誦記得下本而回。傳到我們中國來的還不完全,祗有下本中的前分四萬五千偈、三十九品經,不過序正流通三分俱全。清涼國師判釋前五卷為序分,中間五十五卷半經為正宗分,後面二十卷半經屬流通分。 第二章段解釋經題:所謂大方廣佛華嚴經者,大以當體得名,常遍為義。此經為自毘盧遮那如來法性海中流出,故其體在時間則豎窮三際,在空間則橫遍十方,此之謂大。方者,則也。有軌、持之二義。軌是軌道,凡物莫不有其一定之軌道,使眾生對其產生正解;持是任持,凡物皆能任持其個己之自性,以延續其生命,不因時地的變換而改易。廣者,從用得名,有包、博之二義。包謂廣容,博謂周普。言此經之攝化妙用,無量無邊。此大方廣三字所詮之含義,實乃指眾生之心體也。佛者,覺也,照也。覺則悟大夜之重昏,照則朗萬法之幽邃。此言證此心體之人也。華即是花,喻也,有感果與嚴身之二義,言感果,則萬行圓成,如同桃李,先開花後結果也。言嚴身,則眾德完備,如佛身相好,盛德莊嚴也。嚴以功用得名,資、莊為義。資者,助顯因德之透發;莊者,美化真應之佛身。經者,攝也,持也。攝,則化無邊之眾生;持,則執無盡之性相。也可以說:大是遮那之體,方是遮那之相,廣是遮那之用,佛是遮那本尊,華是普賢之大行,嚴是文殊之大智,經是闡明修因感果至理之常道。意謂凡人欲得成佛,必以文殊之大智,起普賢之大行,莊嚴毘盧遮那佛果上之體、相、用三大,故名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三章段明七處九會演法之次第。這章是說明,這部八十卷的華嚴大經,是在七個地方,分九次集會而演說的。第一會約三世間,說如來依、正果報的莊嚴。經中所說無量阿修羅王、無量諸大龍王,乃至日天子等,此即有情世間主也。所說山神、林神、風神、河神乃至樹神等,此即器世間主也。所說普賢、寶焰、妙光、大福光智生、大明德美音等諸大菩薩,即智正覺世間主也。三世間互相莊嚴,形成一幅至極微妙的清淨佛世界。此會在阿蘭惹法菩提場所說。第二會說十信法門,為超凡入聖之前方便。此會在普光明殿說。第三會說十住法門,由決定信,進住毗盧法性海中,以長養聖胎也。此會在忉利天宮說。第四會說十行法門,自住生解,依解起行。此會在夜摩天宮說。第五會說十迴向法門,行深理徹,自利功圓,迴向法界,兼以利他。此會在兜率陀天宮說。第六會說十地法門,親證法性,位躋聖階。此會在他化自在天宮說。第七會說十定、十通,乃至如來出現等十一品經。清涼四祖澄觀謂,前六品明等覺因圓,後五品示妙覺果滿之法門。此會重回普光明殿說。第八會說離世間品,是為因果圓融,果後利生之法門。此會仍在普光明殿說。第九會說去言依行圓彰法界法門,蓋前所詮示諸法門海,至此則欲體而行之,以求實證故也。此會在逝多林園說。 第四章段標大經之行動格式,演四分五周之等階:按華嚴大經之行動格式,先大後小,蓋此經乃我教主釋尊,初成正覺之稱性直談也。觀其最先之發端經文,即將如來極果之依正莊嚴和盤托出,普願眾生,因欣慕而發心進趣,同登覺岸。如經云:「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惹法菩提場中,於一切法成最正覺,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滿一切世間,其音普順十方國土,譬如虛空具含眾像,於諸境界無所分別。」真有一口呑盡十方世界之氣勢。但為憫念眾生,於此指示未能承當,遂乃暫置高論,放低水準,隱實施權,以漸接引。由是以十一卷經為眾生開發信門,是為舉果勸樂生信分,屬所信因果周;以四十一卷經開發解門,是為修因契果生解分,前段——自如來名號品至隨好光明品——二十九品經,屬差別因果周,後段——普賢行品及如來出現品之兩品經——屬平等因果周;以七卷經開發行門,是為託法進修成行分,屬成行因果周;以二十一卷經開發證門,是為依人證入成德分,屬證入因果周,是為修因證果之等階也。 第五章段釋六相、十玄、四法界及二十重華藏世界:所謂六相就是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一切諸法之事相,就凡夫所見,各各隔礙,互不相關;就聖者所見,體性交關,六相圓融,蓋諸法即一真法界無盡緣起也。此義出於華嚴經初地十大願中第四願之文,而為華嚴二祖至相尊者之所發明。一、總相者:一含多德,如人身具眼、耳、鼻、舌諸根而成一體。二、別相者:多德各各而非一,如身體雖為一,而眼等諸根各各不同。此二相為一身與諸根相對之平等、差別二門也。三、同相者:多德不乖違,具有各各同成一總之義,如眼等諸根,具有各各同成一身之義,而非他物也。四、異相者:多德相望,各各異其形類也,如眼等諸根之形貌各異。此二相以諸根相望而辨平等、差別之二義也。五、成相者:多德正緣起而為一總也,如諸根緣起而成一身。六、壞相者:多德各住自法而不移動也,如諸根之各住自位而各自為用,此二相依同異之二相之因而辨總、別二相之果之平等、差別二門也。所謂十玄者:一、同時具足相應門:一切諸法緣起而生,緣起實乃一切諸法之自性,故一切諸法於同一時處為一大緣起而存在也。二、廣狹自在無礙門:以一法緣起一切法,力用無限為廣,一法守自分限,不壞本位為狹。緣起之法具此廣、狹二義而不相妨礙,故曰自在。三、一多相容不同門:依上廣狹無礙義,一法之勢分入於他一切法,他一切法之勢分入於自一法,如此一多互入相容,曾不失一多本位,謂之一多相容不同門。四、諸法相即自在門:依上一多相容義,一法入於一切法時,一法即為彼一切法之一分子。既為彼一切法之一分子,一切法外別無一法之存在。同時彼一切法入於一法時,彼一切法即為一法之一分子。既已為一法之一分子,則一法之外,別無彼一切法之存在。如此,一虛一實,一法即於一切法,一切法即於一法,故曰相即也。上之相容門不廢一多,明力用之徹,喻如二鏡相照;此明彼此二體虛實和融而為一如,譬之水波相收,是不同也。五、祕密隱顯俱成門:依上之義門,一法即於一切法,則一切法顯而一法隱;一切法即於一法,則一法顯,而一切法隱。此顯、隱之二相,俱時成就,謂之祕密隱顯俱成門。六、微細相容安立門:依上來第二門以下之義,無論如何微細之中,亦含容一切諸法,一齊顯現,猶如琉璃瓶中盛多芥子。晉經中說明此義有云:「一毛孔中,無量佛剎,莊嚴清淨,曠然安立。」於焉可知。七、因陀羅網境界門:因陀羅網者,帝釋天王宮中之珠網也。網珠各各映現一切珠影,是為一重之各各影現,而一珠中所現之一切珠影,又復映現彼夕夕珠之影像,是為二重之各各影現。如此重重映現而無窮無盡,諸法之一一即入亦復如是。上之微細相容,惟一重之即入,未達重重無盡之境,故今借珠珠相映喻以明此義。此乃有名之因陀羅網喻也。八、託事顯法生解門:既於上門知一切法緣起重重無盡,則知塵塵法法,皆為事事無礙法界,然亦得就一事一法,顯彼無礙法界之法門也,故曰託事顯法生解門。如三祖法藏借示金獅子以顯無礙,豎臂揚眉皆道,凡寄顯表法之法門,皆攝於此。九、十世隔法異成門:上之八門但就橫說,然於豎說亦如此,故有此門。十世者,過去、現在、未來,是為三世。三世各具三世,則成九世。九世互相攝入,而為一總世。總別合而成為十世也。異成者,別異之法俱時成就也。謂十世隔歷之法,同時具足顯現,故曰十世隔法異成也。十、主伴圓明具德門:橫豎之萬法,既成一大緣起,則法法皆交徹也。而舉一法,他法伴之而連帶緣生。亦即隨舉一法為主,則餘法皆為伴,而赴於此一法,更以他法為主,則餘法為伴亦然。如一佛說法為主,他之諸佛皆為伴矣;他之一佛說法為主,此之諸佛為伴亦然。如此一法圓滿一切之功德,故曰圓明具德也。華嚴大經於一塵上明六相、十玄,蓋如斯也。 次言四法界:四法界者,即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無礙法界,四、事事無礙法界。所言法界者,乃一切眾生身心之本體也。法以執則為義。界有性、分二義。約事,界即分義,謂隨事分別故。約理,界即性義,謂諸法性不變易故。言事法界者,謂諸眾生色心等法一一差別,各有分齊故。言理法界者,謂諸眾生色心等法雖有差別,而同一體性故。理事無礙法界者,謂理由事顯,事攬理成,理事互融,故得無礙。言事事無礙法界者,謂一切分齊事法,稱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無盡,故得事事無礙。然此四法界,實自一真法界分出。圭峯大師云:「未明理事,不說空有,直指本覺靈源,故曰一真法界。」從一真法界,分出理事等四種法界,然理無分限,事有千差。古詩云:「春色無高下,花枝有短長。」明乎此,則於理事法界之理,可以思過半矣。 再說二十重華藏世界。所言華藏世界者,乃釋迦如來他受用報身毘盧舍那佛之淨土。此華藏世界之最下方為風輪,風輪上有香水海,香水海中生大蓮華,此大蓮華中包藏微塵數之世界,故稱蓮華藏世界,略名華藏世界。佛祖統紀卷三十一曰:「上極寶焰,下徹風輪,此華嚴所明一世界種。豎高則且約二十重,周圍則略得十一數。復由此數隨方各十,總之,則為一百一十數之世界,如天帝珠網,分布而住。」是為二十重華藏世界之概況。廣說,則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種,皆在此種種光明蕊香幢大蓮華上,分布而住。一一世界,復有不可說微塵數世界圍繞而住。此華嚴經之宇宙觀也。 第六章段釋大經十處放光之表示:佛陀將說深經大法,必先放光、震地,以表現瑞。寓有破除黑暗、震聾發瞶之意,乃大乘之通相也。如佛於說法華經前,先放光明,遍照東方萬八千佛土等。佛說華嚴大經,先後計有十次放光。第一次在菩提場放光二次,初放面門眾齒間佛剎微塵數光,其名曰:眾寶華光遍照光明、出種種音莊嚴法界光明、垂布微妙雲光明、十方佛坐道場現神變光明、一切寶嚴雲蓋光明、充滿法界無礙光明、遍莊嚴一切佛剎光明、迥建立清淨金剛寶幢光明、普莊嚴菩薩道場光明、妙音稱揚一切佛號光明。而佛之面門光表教道遐敷,齒間光表四十問答及口生真子義。次於眉間放光,表顯一切中道義。二、著光明殿佛放足輪光,表信有四義:㈠自下而上,信位最初故;㈡信位最卑微故;㈢信為行本故;㈣信該果海,已滿足故。輪表圓滿無缺義。三、忉利天宮佛放足指光,表足趾據地,得住有力,成位不退而行有恒也。四、夜摩天宮佛放足趺光,表趺背行必動,行依信解而成用故。五、兜率天宮佛放膝輪光,表義有三:㈠膝輪望足,表位次漸高;迴因向果,屈申進趣也,㈢悲智相導,屈申無住也。六、他化自在天宮佛放眉間光,光名菩薩力焰明,上加於下,多用眉間光,亦表將說中正之道。七、重會普光明殿,佛放光亦有二:初放眉間白毫光,名如來出現無量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光明,表證中道,不住有無,表無住道,漸離應真二邊故。白毫表所詮出現性無垢故,能詮出現諸教本故。次口門放光,名無礙無畏光明,表教道傳通,佛口生普賢長子故。九、逝多林佛放眉間光,名普照三世法界門光明,表即法界中道無漏正智,方能證前所現之法界故。第八會佛在普光明殿不放光者,表行依解發,只放解光故。 第七章段明九會會主之說法:按大經三十九品,惟阿僧祇品與如來隨好光明品,是舍那如來金口親宣,其餘各品皆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及雲臺寶網之所演說,佛但放光而已。於中第一會以普賢為會主,所有六品經文亦即普賢所說,蓋此會為明曠劫修證,惟普賢行方能成辦也。第二會以文殊為會主,說六品經,演揚十信,蓋信依普光本智而起也。第三會以法慧為會主,說十住法門,經亦六品,由信證入,生如來家,依無住智,永不退還也。第四會以功德林為會主,說十行法,經文四品,表積行在躬,其德廣蔭也。第五會以金剛幢為會主,演經三品,暢演十迴向,蓋智悲利生,破惑摧邪,而自無傾動也。第六會以金剛藏為會主,經唯一品,道敷十地。此地行法,十方同道,皆智地果,摧伏一切,而自體無動也。第七會以普賢與如來為會主,說十一品經。此中阿僧祇品、隨好光明功德品為如來所說,明佛果所迷二愚之法故。其餘十定、十通、十忍,乃至如來出現品,則為普賢所說。清涼國師云:「前六品明等覺因圓,後五卷明妙覺果滿。」第八會又以普賢為會主,說離世間一品經,此明果後利生,仍重悲行故也。第九會為詮示去言依行法門,託善財遍參諸善友,假彌勒圓彰法界,故以如來及諸善友為會主也。實則於此會中,如來祗入定放光而已,文殊、彌勒、普賢及諸善友,實先後演暢法界真詮者也。 第八章段述五十三參之幾項要義:華嚴大教五位因果之修證法門,於三十八品經中橫說、豎說,行布圓融,言教已周,最後一品,特託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作忘修絶證之實際示範,要人舉慧劍、斬葛藤,就路還家,莫多留連也。然此一親切懇到的示範教育中,有幾項要義,必須把握住,方能領略其所顯示,了悟其中真詮。第一、文殊大士率六千比丘出逝多林,據福城東大塔廟前,作象王回顧,師子頻申。六千比丘言下悟道,五眾善友頓發初心。善財童子也以文殊啟導心開意解,文殊告以已得根本智、未得差別智,乃囑南遊,參訪知識。善財遍歷一百一十城,參禮五十三員善知識,差別門頭一一歷練,惑盡真窮,法界圓證,法樂崇上,自無倫比。然其中辛酸,亦頗不尋常。如首參德雲於妙高峰,七日奔波,不可得見,乃無意間於別一峰頭幸得遇會。妙峰表真際,無見無聞;別峰表俗詩,方許商量。佛國禪師頌云:「德雲常在妙高峰,行繞峰頭不定蹤,七日既云尋不見,一朝何故卻相逢。發心住處師緣合,普見門中佛境容,回首夕陽波下望,白雲青嶂萬千重。」善財童子每參一善知識,皆云「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道,修菩薩行」,表先悟後修也。於修緣中有逆有順,所謂方便多門,緣會便契。如參勝熱婆羅門時,四面火聚,中有刀山,能越歷者,方得解脫。此逆緣方便也。善財無懼,登山投火,乃得無盡輪解脫法門,證王子位。南陽忠禪師頌曰:「童子尋求勝熱公,門庭別露一家風,刀山火聚方登跳,頓悟圓明色是空。」無厭足王之作略,蓋與勝熱婆羅門相類似也。王坐金剛寶座,大臣圍繞,猛卒前列,治諸犯人,或斷手足,或截耳鼻,毒刑畢具,殘忍難堪。王事畢已,執善財手,同入寶宮,告善財言:「我得如幻法門。眾生頑劣,非殘毒刑,無以警誡。實則我從未苦及一眾生。適之所見,乃化作耳。」忠禪師頌曰:「王者威嚴獄吏瞋,割心劈腹太愁人,逡巡引入無生殿,一曲後園桃李春。」毒刑殘忍、苦楚難當之逆行境,人以逃避其苦,奮力度越,可以得道,吾人已知。至於軟玉溫香、歡樂放逸之逆境,行人若能不迷本性,定力暗持,堅毅度越者,斯為甚難。善財於三十五參婆須密女時,蓋即此一教育之實際示範。婆須密女位寄第五迴向,得解脫法門,名離貪欲際,隨眾生之欲樂,而為現身。眾生以欲意就之者,往往因聞彼法,即離貪欲,乃至抱持吻唼,皆獲清涼,而得菩薩無著三昧。佛國禪師頌曰:「相逢相問有何緣,高行如來一寶錢,執手抱身心月靜,吻唇唼舌戒珠圓。人非人女皆隨現,天與天形應不遍,三德已明貪欲際,酒樓花洞醉神仙。」以上皆由逆增上緣而入道者也。向下再舉兩則從順境為緣而入道之公案。第一、善財參禮德生童子與有德童女二善知識,蒙二善友開示無量菩薩妙行,以及幻住解脫法門。幻住者,緣起之實義也。童子表淨智,童女表淨悲。智悲相導,引見慈氏,會前眾緣入一實法界之圓極也。佛國頌曰:「德生有德兩和融,同幻同生意莫窮,同住同修成解脫,同悲同智顯靈功。同緣同想心冥契,同見同知道轉通,若要一生成佛果,毘盧樓閣在南中。」此順示真詮也。最後一參,善財禮拜毘盧樓閣,彌勒為開莊嚴寶宮,善財既入,見一樓閣中復有無量諸妙樓閣。一一樓閣中皆有彌勒,一一彌勒前皆有善財,一一善財皆悉合掌回顧,一善財身遍入一切善財身內,一切善財身皆攝歸一善財身內。一樓閣為主,一切樓閣為伴。如是互遍互容,互攝互入,重重重重,無盡無盡,此乃證入法界也。佛國頌云:「樓閣門前立片時,龍華師主遠方歸,不唯彈指觀深妙,又聽慈音語細微。理智行為身日月,菩提心是道樞機,許多境界何來去,萬里天邊一雁飛。」善財證得三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莊嚴藏解脫門。自念:「我今所證,皆因文殊菩薩所教示故。作是念時,文殊菩薩遂舒金色臂,過一百一十城,摩善財頂,而慰之曰:「善哉,善財!汝所證法,解雖已圓,而行未周。可更往見普賢菩薩,彼當令汝得深妙行。」善財依教,詣佛會中,參禮普賢,智悲圓滿,行願功成,得一切佛剎微塵數三昧法門。佛國頌云:「百十由旬摩頂歸,片心思見普賢師。堂堂現在紅蓮座,落落分明白象兒。沙劫智悲方滿日,微塵行願正圓時。佛功德海重宣說,愁見波濤轉渺瀰。」善財見文殊,乃是解圓;又見普賢,更是行圓。行解既圓,惑盡真窮。涅槃親證,法界圓彰。因圓果滿,功德難思。故大經末後一偈云:「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繫,無能盡說佛功德。」可是,並未說明善財何處、何時成佛。何以故呢?原來迷即眾生,悟即佛也。善財首從文殊,終見普賢,乃至中間諸知識處,所得啟示,無非破迷昧、顯正覺也。 第九章段舉佈言祖語,皆證成道真相:根據「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原理,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耳。圓覺經云:「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古德云:「學道先須細識心,細中之細最難明,個中尋到無尋處,始信凡心是佛心。」忠禪師頌云:「打鼓弄琵琶,還他一會家。木童能撫掌,石女解烹茶。雲散天邊日,春來樹上花。善財參遍處,黑豆未生芽。」難怪趙州禪師行腳遍參了後,卻云:「佛之一字,吾不喜聞。」張無盡居士頌曰:「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為心頭未悄然,及至遍參無一事,始知虛費草鞋錢。」按此等說法,皆與華嚴大經同其旨趣。問題是要「遍參了」後,方能持如是說,得此境界耳。 第十章段結示作述初願:復菴和上,真歇了禪師之及門弟子也。和尚平時除參究向上一著外,更遊心於華嚴法界、毘盧性海,且於雜華(即華嚴)大意,洞然明達。爰乃綜其要綱,詳其意趣,述為耑書,嘉惠學林。是誠不世之功勳也。和尚猶自歉謂:「耳剽目竊,得其一二,不敢自祕,錄出流通」云云。其實,彼之造詣,深且厚矣。彼之此作,不啻叩玄關之寶鑰、度迷津之指南也。其欲不廣為流傳,又烏乎可? 這一篇略釋,是在忙裡偷閒中寫出來的急就之章。又加上我的學殖荒疏,不擅寫作,錯誤的地方,一定不少。祈望教中高賢,不吝指教! 中華民國六十五年六月既望脫稿于華嚴蓮社懺願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