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僑愛佛教講堂秋季華嚴法會開示錄》 回向偈 願生兜率淨土中蓮開即見慈尊容聞法修行成妙道龍華三會願相逢南無毘盧遮那佛讚佛偈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作者:成一長老 桃園僑愛佛教講堂秋季華嚴法會開示錄 成一法師近影 四大弘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桃園僑愛佛教講堂秋季華嚴法會開示錄 作者:成一長老 整理:釋天恩 (上) 各位菩薩辛苦了,這兩天念經念得非常的緊張,現在且請把心情放鬆下來,休息一會兒,聽我講幾句佛法。這卷經是善財童子,訪問普救眾生妙德夜神,給他介紹了下一位善知識,名為寂靜音海主夜神。這位主夜神名為寂靜音的記錄,但他一點都不寂靜。寂靜是無聲意,但是這位寂靜音的聲音很廣大,很圓滿又不可思議。他是要來度眾生的,他說:「善男子!我發起清淨平等樂欲心,我發起離一切世間塵垢清淨堅固莊嚴不可壞樂欲心,我發起攀緣不退轉位永不退轉心,我發起莊嚴功德寶山不動心,我發起無住處心,我發起普現一切眾生前救護心,我發起見一切佛海無厭足心,我發起求一切菩薩清淨願力心,我發起住大智光明海心,我發起令一切眾生超過憂惱曠野心⋯⋯。」這位寂靜音海主夜神發起了這麼多心,我想,我們都了解,學佛第一個就是要發心,發什麼心比較契合我們而重要呢?我們可以用這篇文章做參考的資料,如這位善知識——寂靜音海主夜神「首先發起清淨、平等、樂欲心」,「清淨」、「平等」這兩句話是佛法修行最重要的焦點。世間眾生的心都是混濁的,原因混濁才會發生無明與煩惱而不得清淨,因為一有分別妄想,就不能明白佛法真理。我們發心學佛就是要與眾生發相反的心,才能夠出離五濁惡世,才能夠證得圓滿清淨平等的一真法界心。發起如是心,自己受用,自己利益,要曉得一個人一天到晚有分別心,好討厭的,受不了人家的批評,也看不慣人家那些分別執著,那是很麻煩的言行,終日亂七八糟的不得安寧。 那麼我們現在第一個就是要發這個「清淨心」,第二個發「平等心」,之所以要修行,就要反其道而行之。世間不清淨,為什麼不清淨,就是心不清淨,心一不清淨就會永久不清淨,不清淨的心做出不清淨的事,說出不清淨的話,動不清淨的腦筋,弄得整個社會都不清淨。不清淨就是污濁,現在打開報紙,打開電視,很少有令人歡喜的好事,查其原因,就是眾生心不清淨。我們要效法這位寂靜音海主夜神,發清淨心,發平等心,世間一切本是平等的,人就是人,人有人的本性,人有人的生活方向,但是這些人現在都違背了做人的本性,做人的本性是什麼?我們中國文化所提倡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禮、義、廉、恥這十二個字。今天我想各位也會體悟得到,現在社會上具備有這十二個字的心的人,有人重視它嗎?如果有,應該不會做出不仁不義不忠不孝的事情來,現在有孫子可以殺祖母,兒子可以殺父母,孝道蕩然無存,何謂「仁愛」?仁者,要有愛心,有人提倡,但實行很少,因為人多自私,而沒想到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愛心,是現在社會混亂之根源,人無信用,而盡量騙人,到處招搖撞騙,只講是非,口不出蓮華,更無所謂的禮義廉恥。所以不論新聞或電視,都是無恥的新聞,沒有禮貌的新聞,沒有義理的新聞,我們祖先所傳的禮義廉恥等十二個字,已經沒有人重視了。大家都混濁了,那麼生在這個社會只有痛苦,精神上很痛苦。所以我們讀了這一卷經以後,聽寂靜音海主夜神的開示,我們也應該和他發一樣的心,來認真學佛,要做到古人說的兩句話:「舉世皆濁而我獨清,舉世皆迷而我獨醒。」大家都能發心學佛修行,世界才能太平。 接著,經文又說:「我發起令一切眾生超過憂惱曠野心。」憂愁、苦惱,我們現今社會人類大都陷在憂愁苦惱當中,所以我們要發起超過憂愁苦惱的曠野心。憂愁什麼呢?現在我們的生活發生問題,不論什麼工作的待遇都在縮減,政府機關、公司行號的裁員,沒有工作怎麼生活呢?實在糟糕!「要發起令一切眾生捨離不可意的色、聲、香、味、觸、法的心」,色、聲、香、味、觸、法這是我們生活依憑的六塵境界,處理好六塵境界就會和平安樂,不能如是,即變成混濁的,動亂的,不如意的根源。這六種境界是我們生活的泉源,所以我們要用心維持生活的泉源,使它莊嚴清淨。六塵境界如果是混濁的,我們心如何安呢?如何靜呢?所以要發一個捨離它們的心來轉變它們,使混濁變成清淨。對於不如意的境界,「我發起令一切眾生捨離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心」,要發起捨離心,要捨離愛別離苦、怨憎會苦,這是人類八苦當中最苦的兩種,愛別離為了謀求生活,生活不下去,到他鄉國外去,對於一家人也只能分離他鄉,愛別離是痛苦的。「發起令一切眾生捨離惡緣、愚癡等苦心。」一切邪惡的因緣不斷困擾我們,我們很痛苦,愚癡是沒有知識的,那是痛苦的心,我們要求遠離、捨離它們。 「發起與一切險難眾生作依怙心」,「險難眾生」表示他的心很險,很邪惡,時時刻刻想作弄人,算計人,傷害人,現在我看,只有我們中國人有這種情形,每一個人家的房子門裝鐵欄,窗户裝鐵欄,為什麼要裝這些啊?如果沒有裝,壞人,小偸,隨時可以進來,很危險,這就是我們環境不如意的地方,所以我們要發心學佛化導社會人心。「發起令一切眾生出生死苦處心」,這是學佛最根本的,要出離生死,證得涅槃,是學佛最重要的。要出離生死,不要再生生世世沈淪生死苦海裡,受著永無止境的生死痛苦;涅槃是不生不死,在未證涅槃以前,我們先求得一個安全淨土;雖然淨土有生死輪迴,但卻是清淨,是自在的,隨願往生的,到那裡受生是隨願往生去的,我們要發起心來,遠離這種痛苦生死心。因為我們的這種生死叫做分段生死,我們修學佛法成功後,所受的是一種叫做變異生死,隨著我們的心意,我們想到那裡就到那裡,生到佛國淨土,屬於變異生死,不會再受分段生死。我們目前所修的佛法,它給我們一個很方便的法門,即為念佛法門。過去念佛要生西方,西方條件比較難一點,第一個要把阿彌陀佛念得一心不亂。現在很多人為著生活忙碌,尤其我到美國住了一段時間,華僑每天上班都很辛苦,有的一天要上十個小時的班,到了下班後回到家,什麼也不想做了,急切想睡覺,念佛功夫根本別想做了。在美國的華僑,進入社會工作以後,或者年齡未到退休以前的這段生活當中,每一個人都要去上班。普通上班上八個小時,有的要上十個小時以上,為什麼呢?因為工作趕不了,用人少,加重了工作,常常看到有的信徒,疲勞不堪,我看了心裡很痛苦,不要想華僑過的都是好日子,華僑有華僑的苦,這都是最普遍現象,現在國人也是這樣,大家上班的人也是很痛苦。我們能夠不上班,能夠自由生活的,那就是幸福的,因為很少人可以做到這樣。所以我們現在要想到趕快修行,當然以念佛法門為最方便,但是念佛法門目前有兩種可以讓我們選擇;一種即是修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一種是彌勒佛成立的兜率淨土。西方淨土比較難一點,九品往生,只有上品上生的人,才能一生到西方,馬上見到阿彌陀佛;上品上生的條件,就是念佛到一心不亂。第二個是善根福德因緣;這裡面沒有詳細說明,多少善根,或什麼樣的福德因緣,要正行,正行就是一心不亂念佛功夫,助行就是要善根福德因緣;這兩種通通都具備,才能夠往生。往生西方分九品往生,唯有上品上生的人,才能一生西方馬上見到阿彌陀佛。第二名上品中生的人比較擴大,假使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在蓮花裡面待上一天一夜,才能見到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天一夜,《華嚴經.壽量品》有說,是我們娑婆世界的一個小劫,即人的壽命從十歲開始,過一百年增一歲,過一百年增一歲,增到八萬四千歲到頂,再向下減,過一百年減一歲,過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十歲,這樣一增一減的時間叫做一小劫。這一小劫我曾經請數學家計算過,也就差不多是我們修學彌勒法門的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換句話說:我們修彌勒淨土,比修極樂淨土的時間還要快,我們已經到彌勒淨土,向彌勒佛學習了。到那時就是龍華三會我們授記的時候,等於在世間念完博士學位,被授予學位的時候。所以說第二等的往生西方在蓮花裡一日一夜的時間,等於我們到兜率天跟隨彌勒菩薩修行的時間,到彌勒佛下生人間來成佛的時候,我們也跟他一起下來娑婆世界。彌勒菩薩一成佛,他成佛後要在龍華樹園裡開三次大法會,第一會要度九十六億人,現在我們這個地球只有六十億人,到那時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呢?因為一尊佛的化區是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三千個地球,不是只有我們這個地球,其他星球的眾生看我們這個地球,也是閃閃發光的一粒星星,這是一尊佛的教化區,才有這麼多。所以其第一會就能度九十六億人,而彌勒淨土也有三品往生,以修行程度及功夫而分三等,但很方便,彌勒佛為什麼這麼慈悲,因為他是修行慈心三昧成功的,不是要人家吃苦受苦受難的,彌勒佛只希望眾生發慈悲心,念佛就好,只要能做好事,不一定要念多少佛號,這一點和其他的佛不同;所以這兩種念佛法門比較之下,我勸各位堅持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淨土的人,可以改變觀念。如果還是堅持的話,如果生在下品下生,就要在蓮花裡待上十二個大劫,時間花得太長,划不來,所以今天講到寂靜音海主夜神,藉此機會向各位補充說明。總而言之,我們要學佛,離開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實在太苦了。同時我們要發起菩提心來,改造這個世界,如果改好了,多生多世的父母、兄弟、姐妹、夫妻、眷屬、兒女,親戚都可以在未來這一佛國見面,而生西方只有一個人可以去,所以修彌勒淨土法門多好啊!將來有這麼樣多的好處,勸大家不要錯過這個機會。今天講到這裡,祝各位一生就成就佛道! (中) 今天我們念的這段經文,內容介紹善財童子參訪的善知識是摩耶夫人,我們曉得摩耶夫人,她是佛的母親,她的修行功德不但是成為教主釋迦牟尼佛的母親,而且她曾做過十方諸佛的母親,她的功德真是不可思議!我們來看摩耶夫人是如何修行成功的。她說:「修行最主要是在修心,行是行為,行為的發動是出自於心的,心一動要怎麼行就怎麼行,所以要修心才重要。」那麼摩耶夫人是如何修心的呢?她說:「善男子!應守護心城,不貪一切生死境界。」意為要防守保護好我們的心。「城」是用來防守敵人的,國家要有城池,來保護行政中心,保護一切人民及其財物中心,不讓外敵來侵犯,這是世間城池的用處。而我們做人,以心為城,心呢,不是法界心,而是染污心,這個心容易犯罪,守護心城,那是我們的清淨法界心,不讓染污心來侵犯我們。有那些不好的心會侵犯我們呢?第一個是貪心,貪心是人最大的毛病,無量的煩惱,無量惡業,無量的是非,都是因貪而起,所以佛書上:「一念貪心起,百萬障門開」,一切不如意都隨之而來。如果沒有貪心,或者看一切五欲境界,就是成功修行者了。但是這個要做起來,實在很不簡單。有誰看到錢不喜歡的呢?誰看到英俊的男人不喜歡呢?誰看到漂亮的女人不喜歡呢?這都是與生俱來的貪心,但是學佛就是要在不可能當中做到可能,不能行的要能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要有這種功力才能成佛。所以第一個我們要防止貪心不要讓它現行。不但如此,還要有施捨心,假如有力量可以幫忙他人而不肯幫忙,這個也不好。這個叫慳貪心,慳貪心太重的結果,將來會墮入餓鬼道。貪心的行相是道樣的,自己有的不肯施捨,又要去貪人家的這種心,千萬不能讓它存在擴大。第二個「應莊嚴心城,所謂:專意趨求如來十力。」如來有十種力量,能完成這十種力量,即完成我們的修行功課,無量的莊嚴佛果,就是如來的十種力量所成就的。第三個「應淨治心城,所謂:畢竟斷除慳嫉諂誑。」意為要常將心弄乾淨,心不乾淨有了貪心就不清淨了。慳貪心、嫉妒心、諂媚、虛誑等一切不合理的心,都要剷除,心城才能清淨莊嚴。第四個「應清涼心城,所謂:思惟一切諸法實性。」清涼與煩熱相對,心怎麼會熱,因為對色、聲、香、味、觸等追逐不休,追逐五塵境界,這五塵是維持我們生命的源流。當然普通人一定會追求它,但是我們學佛修行的人,對於五塵境界的享用要適可而止。吃飯吃飽就好,不要貪多、貪好,東西夠用就好,如果有多餘的,拿去布施貧窮,那才是修行人的正確心行!這才是平等心,有了平等心才能學佛,這個就叫清涼心,因為這樣做,我們的心就會得到清涼,心清涼,煩惱和是非就不會生起。大慈大悲的人,樂善好施的人,只有受到人家的讚揚和敬仰,永遠不會有人來找他的麻煩。心清涼以後,就會在佛法上用功,沒有貪心,沒有追求五欲的心,一切都可以放下,心就清涼莊嚴了!第五個「應增長心城,即謂:成辦一切助道之法。」何謂助道之法呢?指的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度波羅蜜,能幫助我們成功,所以叫做助道法。第六個「應嚴飾心城,即謂:造立諸禪解脫宮殿。」所謂「嚴飾」,就是把我們的心漂亮起來,沒有那些貪瞋癡的煩惱、污染,只有戒定慧的莊嚴,這樣修心就莊嚴起來了。佛法所謂的就是戒定慧三學,是除滅貪瞋癡的利器,有此三學才可以消滅這貪瞋癡的三毒,煩惱除掉,心就得到清涼,這樣才可以建立解脫宮殿。有了禪定深度的徹悟,就能解脫世間名利財物虛妄貪求。第七個「應照耀心城,所謂:普入一切諸佛道場,聽受般若波羅蜜法。」即以佛的光明時常照耀我們的心城,如果黑暗的心一起來,就起貪心、起煩惱心,所以要得到佛的光明。我們常常到道場念佛、共修、聽講佛法,尤其是般若波羅蜜法,般若是智慧,波羅蜜是成功,我們修學佛法的目的就是要把智慧修成功,所以聽講經可以把智慧先給生起來。我們常常以香花或幡蓋等等來供佛,這屬於修福德;但學佛,光佛福德還不夠,善財童子接受他的老師文殊師利菩薩開示以後,立即發起學佛的心來了,不想回家,要向文殊菩薩請示問題。善財童子本為一個十七、八歲的青年,他聽了文殊師利菩薩講了一場經以後,覺得佛法太高妙,如果學會了多好,所以不想回家,一個人去請教文殊師利菩薩說:「佛法是如此高妙,我聽了以後心裡很感動,希望也能修學佛法,但不知要從什麼地方著手?」文殊師利菩薩告訴他說:參訪善知識是成就佛道的第一因緣。」善知識以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社會上的學者及專家。你看善財童子參訪的人,每個人都有各人的專長,這就是社會上的學者及專家。像我們知道的有限,因為念的不是高中就是大學,那些都是普通知識,不能說是博學,要博學就要到社會上去參學,去訪問專家學者,才能應付複雜的社會,也才能運用我們博學的智慧來貢獻社會、拯救眾生,如果知識淺薄,自己什麼都不知道,自己也修不成功,那裡還談度人?所以修學佛法智慧很重要,所以文殊菩薩才說參訪知識成就佛法的第一因緣。 善財童子接受文殊菩薩開示後,立即起步訪賢求學,經歷了一百一十個菩薩。其中彌勒菩薩與眾不同,他住的房子像寶藏庫一樣,裡面什麼都有,善財童子參訪到彌勒菩薩時,就向彌勒菩薩說:「我已發了菩提心,不知道要怎麼修菩薩道,行菩薩行?」彌勒菩薩看善財童子一路下來參訪了這麼多位善知識,而要善財童子看看菩薩道的內容,菩薩行的實際情形,於是打開了他的大寶樓閣,跟善財說:「你所想要的學問這裡全有!」善財童子接受彌勒菩薩的開示,進了大寶樓閣,進去走了一轉,裡面所有的就是他參訪的善知識所開示的各種法門。到了第五十二位剛好就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即告訴善財童子道:「你問如何修行佛法,如何行菩薩道,這兩個問題的內容全在這裡了。」彌勒菩薩還說:「到現在為止,你的智慧門已經成功了,現在還差另一半的福德門,如何修福德門呢?你再回去請問你的老師吧。」文殊師利菩薩有神通,聽到了善財童子與彌勒菩薩兩人的談話之後,立即伸出他那很長很長的右手來摩善財童子的頭,肯定他已經成功了。並告訴善財說:「就在菩提場參訪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會告訴你如何修學福德門。」普賢菩薩有十大願王,十大願王是一個總綱,十大願王仔細分析起來,就是「普賢萬行」,普賢萬行,就是福德門的大寶藏庫。今天就講到此為止。 (下) 各位辛苦了,今天我再向你們報告我的誦經心得。我們都知道佛陀留下來的最根本法門,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這部大經共有八十卷,分四個大部分,第一是信的一分,十一卷經;二是解的一分,三十二卷經;三是行的一分,七卷經;四是證的一分(入法界品)有二十卷經。這些話不是憑空說的,是根據他無量劫依法修行,一天一天地功德圓滿,親身經歷完成的,所以佛教可以肯定地說,它是科學的宗教。佛教說一切諸法的成就,不是天造的,不是佛造的,也不是上帝造的,那是什麼人造的呢?是因緣所造,以「因果定法則」,什麼因成什麼果,一切諸法以此為原則,因和果之間需要有很多因緣條件來成就它,所以說,「因緣成萬事」。這兩句話要把它記住,大家弄明白它的意義及理論,可以讓我們了解佛教,修行佛法,才不會落入虛妄迷信,這是我們應該知道的。在《華嚴經》裡面,佛陀首先以十一卷經說明佛是人成,人都可以成佛的道理;說明這個世界是可以依我們的願力、功力、莊嚴起來,而不是上帝造或天造的,這個道理講出來以後,相信佛不會騙人。佛陀以王子之身,要什麼有什麼,因為他看到當時拜神、拜天的宗教,莫名其妙,徒然地那裏辛辛苦苦,浪費財源精力,結果毫無所得,為什麼呢?天是什麼?神是什麼?上帝又是什麼?這三樣信仰的對象,根本沒有,都是人所想出來的。因為人在科學沒有發展出來以前,對於萬事萬物的生成和發展根本搞不清楚,於是想到這恐怕是天造成的、這恐怕是神在作主,恐怕是上帝在安排,這些感性的宗教是這樣產生的。悉達多王子發現這些不合理、不合法、不合情,不會有什麼結果和成就,所以毅然放棄他尊榮的王子地位,出家修行,想在宗教這條路線上尋找真理。他沒有老師,一切都是從他的禪定中開發起來的,他悟知世間萬事萬物不是天造、神造、上帝造,也不是佛造的。他悟到萬事萬物的生成,在時間上是因果關係,在空間上是因緣條件的關係,他還悟到人人都可以成佛,但不是佛給他成佛的,是他覺曉到因果為法則,因緣成萬事的真理而成佛的。因果是諸法生起法則,因緣是萬事成功的條件;這是非常正確而超然的發現。佛陀悟到的是真理,不是神話,因此我們要相信佛法。 第二個是解分,三十二卷經文說明要了解一切諸法生起的原因,不論釋迦或彌勒,都是千辛萬苦的修成功的,沒有一件是不勞而獲的事,所以我們要依照無量法門去修行,要把無量煩惱斷去,眾生不能夠成佛的原因,就是因為眾生心中有無始以來的煩惱擾亂他們的思想,不能得到正智,必須斷去煩惱,智慧才會生起,智慧生起萬事萬物才能弄得明白,這是解的部分。然後有七卷經是屬行分,即依照佛所開示修行的方法,修什麼樣的因行,成就什麼樣的果德,修人、天、菩薩、佛因,則人成、天成、菩薩成、佛成。什麼樣的修行成人?什麼樣的修行成天?什麼樣的修行成菩薩?什麼樣的修行成佛?都分得清清楚楚,各位讀《華嚴經》的菩薩應該有這樣的認識。我們學佛修行,就是要這樣。先要信,再去了解,從了解中去實踐它,得到印證。舉一個例子,什麼人做到呢?善財童子做到,善財童子就是一個標準的榜樣,他是一個純潔青少年,他聽到文殊菩薩講佛法後,覺得很有道理,要將它弄明白,請教文殊師利菩薩這麼好的佛法,要如何去實踐它呢?文殊師利菩薩教他要去「參訪善知識」,因為佛法是般若——一切智的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如果有一點沒有弄明白,就不能成佛。所以佛說:「人人都可以成佛,但是我不能給你成佛,成佛是各人自己的事情,要依照我成佛的方法、路線去做,去行,才能和我一樣成佛」,所以說,佛教是一個知性的宗教,也可以說它是科學的宗教。這是一個徹底的成佛之道,因為它有堅強的理論,並有這樣的實踐之道,所以才被人看做這樣了不起。善財童子接受文殊師利菩薩的教導,一位一位去參訪,共參訪了五十三位善知識,第五十二位,就是他現在參訪的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有一座大樓閣智慧寶庫,彌勒菩薩肯定了善財童子學佛的智慧門已經修成功了,寶藏得到了,不過成佛之道只走了一半,另外還要修福德門,必須福慧雙修,方得圓滿佛果。那麼福德門要怎麼修呢?去求什麼人指導他呢?還是回去求文殊師利菩薩指導吧!文殊師利菩薩伸出他的長手臂,過一百一十個城來摩善財的頂說:「你成功了,恭禧你!但是你不要回來,要去參訪修福德的大善知識,這位善知識就在菩提場,即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接受了善財童子的拜訪,很慈悲的說:「你要發心修福德,這門功課以十大願王為主,進修福德萬行。」善財童子聽了普賢菩薩的開示以後,馬上完成這些功德,展開十大願王的進修。最重要的研討是弄明白世間萬事萬物的內容,普賢菩薩示現給善財童子看他以前是怎麼修的,告訴善財也要照樣修,說到最後,佛法是什麼呢?佛法就是要修無量的福德,要度無量的眾生,要供養一切諸佛,度無量生是慈悲,自己修成功,還有好多好多人不知道修啊,要去度啊!例如我們蓮社創社後,從四十八年開始第一件事就是發起教育事業,第二就是發起文化事業,第三件事是發展慈善事業,太虛大師曾說:「這三件事是挽救佛教三大救生圈」,如果佛教徒只知拜拜、燒香,決不會成佛。我們這個佛堂的工作目標第一是弘法,是希望大家了解佛法,而且把拜佛和拜神的觀念弄清楚,不懂可以請教我們住持或當家師父,他們會教你們,這裡沒有辦法多講。不過,關於為人家做佛事的問題,我要提醒大家,做佛事誦經拜懺,心要專一誠敬,不能馬虎,不然太隨便了,會有因果的。最好是勸信徒大家都自己參加,心要誠敬才有功德。我講一個故事,給大家聽,這個故事是發生在清朝末年兩廣總督林則徐身上的一則故事。他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平時上下班坐在轎子裡念《金剛經》以為恆課,有一天,他有一位部屬過世了,當天夜裡托夢給他太太,要他太太請林則徐為他念一卷《金剛經》,並說明是他亡夫要她求的,那位部屬太太來請求林大人念經,林則徐答應她,在早上就念了一部《金剛經》給他的部屬。但是第二天他部屬的太太又來告訴林大人說,她的丈夫沒有得到功德;原來林則徐當天早上念的經沒有用,因為經上多了「不用」兩個字,林大人聽後吃了一驚,想起早上佣人進來送茶時,他曾擺了擺手,嘴未講,心裏卻有不用的意思,林大人這樣一想,不禁吃了一驚,隨即說道:「我知道了!你先回去,我會再念的!」第二天早上,林大人把房門鎖上,重念了一遍。夜裡那位部屬又託夢給他太太說:「這卷經念得好,我已升天了,你再去謝林大人一下。」從此一故事看來,我們念經,非一心專注不可,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十一月於桃園僑愛佛教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