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佛七開示》 華嚴佛七開示錄 學生圓識筆錄 七十四年一月十二日 星期六 上午十時 各位大德!各位同學!大家好! 今天是本蓮社一年一度的華嚴佛七法會,開始的一天。首先我要向各位說明參加佛七的意義,和法會期間應注意的事項。我們要知道,這次法會,是蓮社每年年終特別規定,讓蓮社住眾、學院同學、諸方信眾,來加強修持的一次法會,也是過去佛門叢林生活,留下來的特有修持風範。 修學佛法的人,首先要修,次則要學。修學的方法,在淨土宗講念佛,禪宗是參禪,還有密宗的持咒。在中國流傳最廣泛的,則以禪、淨兩宗為最普遍,禪宗是仗自力來反觀自性、悟明自心;淨宗則仗他力念佛聖號,求生淨土。此二大宗派,在大陸上具大規模的道場甚多。這些大道場平常一天二十四小時皆定有常課,生活規律也較為嚴謹,旨在要使參學的人得到道業上的成就。假使一年下來,認為在功行方面進度還不夠理想,就在入冬以後,年節之前,奉行加香的佛七來加功用行,希望在佛七當中,修行功夫有所突破。念的人必要念到一心不亂,參禪者則希望在香頭上得到一點消息,希望能夠開悟。禪宗的主要目的是叫人開悟。悟到自性,自然就得到解脫。所以先太師祖智光太老人,以及先師祖南亭老和尚,自創立蓮社以後,也就本著這種遺規,除了平時定期的共修法會以外,年終也要奉行一次加香佛七。 這是一個著重修行的法會。修行有集體的修行與個人的修行。這中間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家的信眾,平常俗事紛忙,不容易把心定下來,也難得騰出時間來修行,念一個時間的佛或者拜一個時間的懺。因此,蓮社每月規定有幾次常課共修,讓大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參加誦經或者禮懺。但是這個功夫還是不夠的,因為真正要達到一心不亂或者是明心見性的目的,一定要自知佛性,必須朝於斯,夕於斯,誠誠懇懇地修下去才行。不過這在居家之士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希望在這個年終的時候,大家放下一切,把心定下來,看看自己有沒有這分善根,能夠在這七天當中,將佛號念到一心不亂,或者是參究自性,由觀心的功夫上得到個落腳處。這才是我們舉辦這次佛七的主要意義。 既然有這樣一個崇高的要求,所以希望來參加佛七的各位蓮友,在這七天當中,把一切的俗事盡量放下,將整個身心投入佛號之中。在佛堂裡,除了規定的幾支香念佛以外,即使在休息的時候,也儘量少話家常瑣碎雜事,實際地念佛觀心,這樣才能夠達到參加佛七的實質目的。為了這個目的,希望大家在念佛的時候,認真地念;靜坐時,會觀心的人,自己好好內觀自性,看看自己起心動念的泉源,在什麼地方。古人把這個功夫,叫做看話頭。 我們平常心是散亂的,想東想西,沒有一時一刻的休息。即使在睡覺時,也夢想紛飛。如果我們要把這生死之流切斷,就要用佛號,使一切妄想、妄念,從心裡頭排除掉,這樣真心才能透露。真心透露以後,才能見到自性。而這個自性到底是什麼呢?自性就是我們本來具有的佛性。過去的祖師說:「每一個人心上都有一尊自性天真佛。」這尊自性天真佛,雖然每個人都有,但是能讓他出來放光的很少。所以現在念佛,就是要把煩惱、是非、妄想,一層一層地剝開。等到把滿空的浮雲吹散,當然就是佛日朗照中天了。 佛陀初成正覺的時候,非常感歎的說道:「奇哉!奇哉!大地一切眾生,莫不具有如來智慧德相,祗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若能除去妄想、執著,則一切智、無師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皆能現前。」祖師說:我們各人心上皆有一尊自性天真佛,就是從佛陀悟道時的這句話來的。這是佛陀覺悟到,眾生佛性平等,人人皆可成佛,人人本來具有佛性,具有成佛的本能。 我們為什麼不能成佛呢?探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我們心理上有妄想、有執著。妄想、執著把我們的佛性遮蓋住了,因此就不能成佛。那麼我們有沒有妄想、執著呢?我想,每一個人都有,而且妄想很多,執著也很強烈。每個人都執著這樣是我的,那樣也是我的,甚至要想方法,能把別人的變成我的——這些都是妄想、執著。又認為我最尊嚴,不容許別人來輕慢。為了維持我的尊嚴和財富,想盡方法來達到目的——這些都是妄想、執著,也是很愚昧的想法。其實,我們的生命是很短暫的,而我們日常所需要的也是很有限的。真正需要的祗不過是日食三餐、夜晚一宿而已。 寒山大師有詩云:「我見世間人,箇箇爭意氣,一朝忽然死,只得一片地。闊四尺、長丈二。汝若出來爭意氣,我與汝立碑記。」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放不下呢?為什麼還要去苦心經營呢?到頭來什麼也帶不走呀!而自己的本分事不去重視,這多麼可惜呢?這就是佛教所要教人覺悟的真正道理。這個說法,在普通的人聽起來是消極的。如果執著,有一萬,想十萬,有十萬,想百萬,想千萬,這好像就是積極的。實際上,你有千萬,有億萬,又有什麼用?到最後,一分也帶不去。這個說法不是一般人所願意聽的,可是它並不因你不願聽,就不存在呀!我們就因為不懂這個佛法道理,所以才把寶貴的時間、精神,浪費在那妄想、執著上面,而不能夠參悟到清淨光明的自性真理啊。 其實要真正把自己的佛性,參悟到轉凡成聖、轉迷成佛,才能夠永久而真實地擁有這個世界的一切。沒有成佛以前,認為財富很好,拼命地掙取著,其實都是妄想。空忙一場,徒勞無功!要覺悟,就要用功,把寶貴的光陰、精力,放在修持上面。希望在這一生當中,能夠真正地把人生問題,悟到一點消息。這樣的人生,就變得有保障、有價值了。所以我們要舉辦佛七法會和平常共修,讓大家能有機會悟到自性。在這七天當中,希望大家儘量地發心,努力地策勵自己,在這七期之間,儘量抽出時間來參加,不要缺席。 另外,人與人相處,有時候可能會因為一點點小誤會或不禮貌,容易動煩惱。在這七天當中,儘量避免這一方面的煩惱,不要讓不愉快的事情發生。應該像彌勒菩薩那樣開口笑、少說話、放大肚量。既然有緣來此學佛共修,就是有緣人,所以要相敬相親,這樣就能夠身安、心安了。這也是一個重要的修養,但是大部分的人很少注意這個問題,因此容易起煩惱。起了煩惱,功夫就用不下去,或者一生氣,就回家去了。這損失可就太大了。所以參加佛七,要把排除自己內心的妄想,列為第一重要,不計較這些人際的困擾因素,列為第二重要。 有人問起:「打佛七,為什麼要限定七天?六天或者八天不可以嗎?」這個限定是有道理的。七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數字。不論中外人士,都對此七字很重視。因為很多自然生態,都以七天做為一個循環。醫學上的說法是,人類體內的細胞生命,也是以七天為一期。中國古書易經復卦有「七日來復,利有攸往」之句。西方人以七天為一個星期,也就是根據這個道理而定的。一個是生理的循環,一個是物理的循環。我們希望在七天當中,從今天開始,把體內染污的細胞變成乾淨的細胞,以心理影響生理,以期達到轉凡成聖的地步。這也就是佛法中「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心不離佛,佛不離心」的道理。把心理上的清淨和生理上的清淨,真正地修養成功,儘量爭取將各人自性天真佛顯露出來,這樣就做到轉凡成聖的境界了,所以要用七天為度。這是一個說法。 還有一個說法與佛學的理論有關。唯識學說,我們人有八個心王、五十一個心所。這八個心王,前面的六個,叫做眼識心、耳識心、鼻識心、舌識心、身識心、意識心,也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和意識。我們的眼睛能夠看東西,因有一個眼識心;耳朵能夠聽聲音,因有一個耳識心;乃至心能思想,因為有個意識心的原故。那麼普通不知道內容的人,就會說:「這六識心該有個依據呀!它的依據是什麼呢?」在我們心理作用當中,有一種執著堅持的心。這是個什麼心理呢?那就叫做第七末那心。還有一個八識心,叫做總報體,又叫做藏識心。它就像倉庫一樣。我們平常所想的、所講的、所做的,不管是好的、壞的,一舉一動,都有一個影響的力量。這個影響的力量,就是由那個第七識心搬送到第八識心裡面去收藏起來。所以第七識又叫做傳送識,第八識叫做含藏識。第七識心的特性就是執著自我,產生「我」的觀念。成佛所要破的,就是這個現有的執著心,也就是我們的煩惱根本。所以打七就是要將這個第七識心打散、打死、打破,然後方能轉凡成聖。轉過來以後,就不叫末那識,而稱為平等性智。所謂轉八識成四智,就是轉前五識成為成所作智,轉第六意識成妙觀察智,轉第七末那識成平等性智,轉第八阿賴耶識而為大圓鏡智。識轉成智,就是成佛了。所以把第七識的我執心轉變過來,叫做平等性智,是很有意義的。不過這個理論有很深的內容,是不常聽得到的,祗能簡單地提示到。總而言之,打七就是有這些重要的意義。瞭解之後,就能夠排除煩惱妄想,進而悟明心地,這就是參加佛七所要著力的地方。把這功夫綿延不斷地用下去,總有一天,你會成功、成佛的。今天就講到此。念佛,回向! 七十四年一月十二日 星期六 下午二時 各位大德!各位同學!大家好! 今天開示,要講的題目是「我們所念的佛菩薩聖號」。我們佛七期間,所念的佛號跟人家不一樣。大家一定感到很奇怪,不是嗎?人家打佛七念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我們念的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海會佛菩薩」,這是什麼道理呢?我要告訴大家,普通佛七只念佛寶或僧寶,我們是三寶齊念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是法寶,「華嚴海會佛」是佛寶,「菩薩」是僧寶。同時持念三寶,這是我們華嚴宗的一個特色。因為佛教以三寶為中心,而華嚴教是圓教,不以念一佛、一法、一僧為限制。念佛,即念一切佛;念法,則念一切法;念僧,即念一切僧。因為華嚴圓教的修行理論,講的是法界緣起,所以早上念的是祝禱文「遮那妙體,遍法界以為身」,毘盧遮那如來的身相,是遍法界以為身的。這個法界,也就是指我們的清淨心體。清淨心體,就是在時間上沒有開頭的時候,也沒有終了的時候,所以叫「豎窮三際」——過去過去無始,未來未來無終,超越了我們的心量所知道的三世時間,同時也超越了我們心量所知道的空間。我們心量所知道的空間是所謂十方。十方,即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八方,再加上方、下方,就是眾生心量所能夠知道的這個空間。而佛的法身是超越這個空間的,所謂無始終、無內外。那麼根據這樣的一個原理,我們就知道佛有過去佛、現在佛和未來佛。在時間上有三世諸佛的不同;在空間上也有十方諸佛不一樣。假定我們念一尊佛號、一尊菩薩聖號,便不夠圓滿。念現在佛,就念不到過去、未來佛;念此土佛,就念不到他方佛。但所謂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三寶,都在我們現前一念之間具足。所以我們這一聲佛號,就是包括了十方諸佛、十方諸法、十方賢聖僧,也包括了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過去一切尊法、現在一切尊法,未來一切尊法;過去一切僧寶、現在一切僧寶、未來一切僧寶。這是我們念法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原理。我們念「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海會佛菩薩」,就要曉得這個意義。三世諸佛、十方諸佛在一心中,所以我們一念就是十方三世佛、法、僧三寶。三寶是佛教的中心,三寶也是我們歸依、學習的對象。我們依三寶來修、來學,才能夠成就我們的法身。三寶的定義,相信歸依過的人都會知道,師父在為你歸依的時候,都有解釋過。恐怕你們有的忘記,或者有的人還沒有歸依過的,所以我再把三寶的定義解釋一下。 「佛寶」,平常我們是指教主釋迦牟尼佛,實際上是應該包括一切諸佛。「佛」,印度話叫做「佛陀」,中國話翻譯為「覺者」。「覺」就是覺悟。大覺大悟的一位聖者,就是佛陀。怎樣才叫做大覺呢?既能自覺,又能覺他,同時自覺、覺他,都做得圓滿無缺,是為「佛陀」。我們人現在是凡夫,但我們原有本覺自性,如上午所說:無始以來的妄想、執著,使我們的心不易覺悟,不能成佛、淪於迷執。不知道我們一念具足三寶的功德,所以不能成就佛道。我們聽了佛法以後,能夠了知佛性平等,每個人都可以成佛,也知道我們一念當中具足三寶的功德,這就是「覺」。依照這個道理去修,自然能夠完成所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三覺。完成了三覺,就是完成了佛果。佛寶的意義就是這樣。 「法寶」,就是佛陀給我們開示的一切佛法。在這裡面又包括著宇宙萬有的真理,以及讓我們轉凡成聖的修行方法。對於宇宙萬有的生起,佛教與其他宗教在基本上有不同的說法和看法。因為佛從大覺海中證悟到宇宙萬有的生起,祗是因緣和合而已,是緣起而性空的。無論大小,一切事物的生起,都是集合各種不同的條件因素而成功。所以佛教不承認什麼東西都是上帝造的,或者什麼東西都是天生的、神造的。事實上,一切諸法的生起,都是眾緣和合而起,也就是要具備一切所需要的條件,才能夠生起。這就是一個很合乎科學的真理。以上是約「空間」方面的說法。若由「時間」方面來說,一切諸法的成就是因果的關係。有什麼因,就得什麼果。稻種子生起來的是稻苗,結起果來的是稻子;麥種子生起來的是麥苗,結起果來的是麥子。因果是一類的。這萬有緣生的真理是佛法。萬法緣起,佛也不例外。法華經說:「佛種從緣起。」所以緣起法,也包括了修行的方法。佛說,每人都平等地具有佛性,原來就是佛,祗是因為一念愚昧不覺,所以就輪轉生死。現在我們瞭解了,就依照佛說的方法來修行,就路還家。上根利智的人,也許聽到這個真理以後,即能一念迴光返照,馬上就能夠證悟到清淨本然的這個法界心體而成佛。不能瞭解的人,就要經過各種修行方法——所謂三十七道品、四攝、六度。依照這些方法來修行,一步一步、漸漸地具足功德,無不轉迷成悟、轉凡成聖。這就是佛所說的法寶。 「僧寶」,是依佛的制度來出家修行,或者依佛的制度做到上求佛法大覺真理、下化一切迷昧眾生的修行者。這些都叫做「僧寶」。「僧」是和合的意思。和合有「理和合」和「事和合」。理和合就是同以佛法的真理來瞭解、來證悟;事和合就是同以佛法的律儀來生活、來修行。這裡面包括了:一、身和同住,二、口和無諍,三、意和同悦,四、見和同解,五、戒和同修,六、利和同均。所謂的六種和合,能依這種和合修行辦道的團體就是僧。這就是僧寶的意義。 三寶的功德、意義,解釋起來,是深廣無邊的。如上就我所知道的給各位簡單地介紹。然而僅就上面所介紹這一點內容來說,也就等於是滿世間的功德力了。所以我們依照三寶的指示來修、來學、來證悟,這是絶對正確的一個修行方法,也是轉凡成聖的不二法門。因此念「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海會佛菩薩」,就是念三寶的恩德、念三寶的真理、念三寶的勝義。藉外在的三寶功德,把我們的自性三寶顯露出來。從我們緜緜密密、不斷持念當中,來完成這個功德。這是華嚴佛七期中,所念佛號的意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接著唱華嚴字母。 七十四年一月十三日 星期日 下午二時 各位大德!各位同學!大家好! 「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海會佛菩薩」。昨天我曾說過,這句佛號裡面,包括了佛、法、僧三寶。三寶是佛教的中心。佛修世、出世間功德妙法,解脫以後,圓成大覺,是為佛寶;佛陀一生四十九年當中,曾有三百多次講經、說法,所遺留下來的遺教叫做法寶;佛在世時,乃至後來一直到現在,依佛制度出家、修行、研究佛法、化度眾生的這些出家的法師、師父,是為僧寶。這是三寶的簡單定義。三寶的存在,是相互為主導的。有時佛寶領先,因為沒有佛,就沒有法和僧,有時法寶領先,佛法是成佛的路徑,假定沒有佛法,也就沒有佛寶和僧寶;僧寶是弘揚佛法的使者,佛陀不常住在世間,佛經自己不會講話,它能夠留傳千古、為世明燈,是僧寶的功德。假使佛陀涅槃以後,沒有他的弟子們結集三藏,沒有歷代祖師研究宏揚,這佈法老早就在這地球上消失了。所以三寶有時分別來起主導的作用,同時也是互相依存的。所以說三寶是佛教的中心。 身為一個佛教徒,應懂得三寶的意義。昨天說的是自性三寶,今天說的是住世三寶。現在把自性的定義再說一遍:自性三寶是指我們人人皆可成佛。每個學佛或不學佛的人,乃至一切有生的眾生,都平等地具有佛性,都能成佛。這佛性,謂之自性佛寶。既能成佛,也就能說法,並且自性本身具備一切佛法,所以是自性的法寶。自性僧寶乃指理事融通,性相和合,萬事萬法和合無礙、緣生無性,即是自性僧寶。 什麼是住世三寶呢?雕刻、繪畫、五金鑄造、相好莊嚴、引起眾生信心的佛像,就是佛寶;三藏教典、貝葉靈文、卷軸珍藏,或書本流通、諸釋教理行果,記載諸法理性事相的經書,就是法寶;剃髮、染衣、現出家相、紹隆佛化、為世福田的比丘、比丘尼,就是僧寶。這就是住世三寶,也叫做住持三寶。因歸依住世三寶,乃能引生個人之自性三寶。 現在再來解說「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海會佛菩薩」,也就是我們所念的佛號。 「南無」二字,是印度話的譯音。有人直接照字面念成「南無」,那不可以,不合原來的音韻,因此念「那謨」。也有的地方譯成「奈麻」,此乃地方鄉音的不同。總之,這祇是個音譯,如美國總統,我們翻做「雷根」,原來的音是Reagan,香港人譯成「李根」,美國華僑翻成「列根」。叫出來的字音有輕重,也就有所不同,但這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祗要曉得這念法是個原音、這是音譯,就可以了。南無的義譯就是歸依或恭敬、尊敬。「大方廣佛華嚴經」是我們歸依的對象,因為這句經名裡包括三寶在內,就把這一句經名冠上「南無」二字。 「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句經名,可分四段來解說它的意義:「大方廣」三字就是法;「佛」就是人;「華嚴」就是譬喻;「經」是這本書。「大方廣」是法。什麼法呢?是心法,是法界心的一個說明。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顆平等、清淨的一真法界心。這個心是無所不在、無時不存的。它具有一切的功能、一切的智慧,能成就一切功德。就因這心具有這些特別的意義,所以大」字是形容我們的心,是超越一切時間、空間的。「大」者,普遍也,包博也。遍一切處,無所不包,所以叫大。毘盧遮那如來的義譯,就是光明遍照。也就是說,這句話是形容我們心體之大。我們這個心,怎麼大法呢?從時間上看,我們找不到它開頭的時候,故叫「先天地而生」。將來到什麼時候會結束,也沒有一定的時間,亦可說是「後天地而滅」。它的存在是無始無終的。從空間上看,它是無量無邊、無有邊際的。譬如靠著心的想像力,我們可以想像地球以內、甚至太空之中所有的事物,有時我們也可以想到超太空以外的事情,所以說這個心「廣」、「大」。楞嚴經上也說,我們的心體,是一個空性。這個空性比虛空還要大;虛空在如來大覺心海中,猶如大海中的一個水泡一樣。我們從這個譬喻,就可以曉得,我們的心體是如何地廣大了。 「大方廣」這三個字說明了我們心的體、相、用三大。心既有如此大的意義、功能、不可思議的潛力,所以才要修行,用修行來把這個心弄明白。念佛、參禪,就是要瞭解這個心的意義。要知道,這是一切法之根本。把心法弄明白了,就一切法都懂得了。這心法在什麼地方呢?就在我們內心。所以我們要修這個心;佛也教我們要悟明這個心。 「佛」,印度話叫佛陀,中國話叫覺者。佛陀是大覺大悟的一位聖者。他覺悟什麼呢?覺悟了心之自性。所以佛能夠演化出一切佛法,把他所覺悟的宇宙萬有的真理宣演出來,把轉凡成聖、了生脫死的方法介紹出來,把他所證驗過的一切法說出來。他覺悟:每個眾生都有佛性,都可成佛。此乃佛陀的創覺,故稱之為大覺聖者。佛陀是聖中之聖、天中之天。佛教以佛陀為教主,這也是應該的。在我們這個世界上,以釋迦牟尼佛為教主,因為這個世界上的佛法,是釋迦牟尼佛所創覺的。那我們現在為何不念釋迦牟尼佛,要念毘盧遮那佛呢?因為佛有三身:毘盧遮那佛是佛陀清淨莊嚴的自受用報身,盧舍那佛為他受用報身;佛還有清淨法身,那是理性身。這種自受用報身莊嚴無比,所謂身有無量色,色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他受用報身是用來攝化眾生的,讓眾生能夠見到佛的相好,生恭敬心、供養心、歸依心、信仰心,從而得度。所以我們念了毘盧遮那佛,也等於念了一切諸佛。這是一切諸佛的本尊佛。一切諸佛都有這樣的清淨法身,我們亦有這樣的清淨法身。我們常常念毘盧遮那如來的清淨莊嚴身,引發我們每人自性的清淨法身,這是念佛最大的作用。至於釋迦牟尼佛的丈六金身,那是隨類顯現的化身佛。 第二個「方」就是形相。這個心的形相怎麼樣呢?世間一切的成就是我們心形相的表現。世間之所以存在,完全是因為眾生心的描繪、變現,所以華嚴經說:「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五蘊」是一切有情世間,「無法而不造」的「法」是器世間和智正覺世間。 外道說,什麼都是神或上帝造的。那是一種原始說法。人類智識未開,不曉得這個宇宙間萬物變化的道理。實際上,佛陀所覺悟世間的一切都是心的變現。譬如現在最時髦的尖端知識——電腦、電子——這許多東西,是神或上帝造的,還是人思想出來的呢?不用說,大家都知道,這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發明出來的,與神或上帝沒有關係。這就是心的相。一切世間都是心所造的形相。假如沒有眾生心,也就沒有一切世間。所以大乘起信論說:「言相大者,具足無量性功德故。」這是說明心的「相」。 第三「廣」,這是心的用。心的用是能夠成就世間、出世間的善因果。世間的善因果是人天果報,出世間的善因果就是諸佛、菩薩的修證。我們這顆心,迷昧時,就是眾生;覺悟了,就是佛。眾生不是自然有的,也不是神或上帝造的,是我們心的迷昧、起惑造業而感得的。諸佛、菩薩亦非天生,是他們覺悟了,依法修行而成就的。所以說,心的用不但能夠成就世間一切依正的莊嚴,同時也能夠成就出世間清淨的佛果。這就是心的用之大。 「華嚴」兩字是譬喻。「華」字,應唸為「花」,有感果之義。開了花,就會結果。只要我們有一分功德修行,就會得到一分果報;功德圓滿,我們就成佛。華也有嚴飾之義。什麼東西上面平平淡淡的沒有意思,要有花紋、花彩,莊嚴起來,方覺美觀。因此,華也是佛果萬德莊嚴的表徵,所以用華來形容我們的修行功德,拿它來莊嚴我們的法身,及感得我們的佛果。「嚴」是一種嚴飾。把東西美化起來,叫做嚴。華是因,嚴飾是果——以萬行的因華,來莊嚴一乘的佛果。 現在再來解釋「經」字。經有含攝之意,能含攝一切佛法的義理;也有貫穿之義,能把佛所說的佛法貫穿起來,不令散失;也是一種常道——過去、現在、未來的佛都是這麼說。這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們曉得了經名的含義,就明白全部經的內容。整部八十卷華嚴經,就是要說明這個道理。所以我們念「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經名,就等於念了全部的華嚴經一樣。今天就介紹到這裡。 七十四年一月十四日 星期一 下午二時 各位大德!各位同學!大家好! 昨天已經講過「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海會佛菩薩」,這句佛號的含義。我說它包括了佛、法、僧三寶,而「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句經題,又包括了人、法、譬喻的三種意義。自古以來,在安定一部經的名字時,有三種方式:一種是單以一個人立名,一種是單以一個譬喻立名,一種是單以一個法立名。或者以法和喻合起來立一部經名,或者以人和喻合起來立經名,或者以人和法來立一部經的名字,或者以人、法、喻三種合起來立一部經的名字。華嚴經的經名,就是人、法、喻三件事合攏起來安立的。「大方廣」就是法,「佛」就是人,「華嚴」就是喻。「大方廣佛華嚴經」七個字,不僅是這部經的名字,實際上也涵蓋了整部八十卷華嚴經的內容大義。所以念這七個字的經名,等於把這部華嚴經的意思都念到了。在這裡面有佛、有法、也有僧,僧就是「華嚴海會佛菩薩」。「華嚴海會佛菩薩」,就是佛陀在說華嚴經的時候,聽眾多得不可算數,所以叫做「海會」。這「海會」二字,用來形容無量無邊的數字。 佛在說法華經的時候,法華會上的聽眾有所謂百萬人天。這百萬人天雖多,還是有數字的。說華嚴經的時候,當時與會的大眾是沒有一個相當的數目字可以表達的。即使有,也是勉強安立的一個數字,如說十佛剎微塵數的菩薩大眾。「佛剎」就是一尊佛的教化區,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一個地球、一對日月、一座須彌山、一個四天下——這樣的組合叫「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叫做「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就叫做「大千世界」。因為累進三次,三次都是千數,所以叫做「三千大千世界」。 那麼每一尊佛,都以三千大千世界為他的教化區。一般人祗瞭解釋迦牟尼佛降生在娑婆世界,印度的迦毘盧衛國裡,甚至依照歷史上的考據,釋迦牟尼佛說法的地方,差不多都在恆河兩岸,好像從來沒有出過印度,沒有來過中國,也沒有去過美國。實際上,這是眾生依有限的心量、有限的眼光說的。佛陀真正說法的地方是沒有範圍的。根據佛經的記載,佛說法,時而天宮,時而龍宮,時而此土,時而他方。他說法是這樣迎合眾生的,眾生有感,諸佛就有應,所以叫做「隨緣赴感靡不周」。因此三千世界、這樣一個世界組合單元,就是一尊佛的教化區。 一個佛世界、十個佛世界、一百、一千、一萬、十萬、億、兆、無量數、不可說不可說,這些數字都把它用盡了,還不夠。而這部華嚴經中的華藏世界,是把佛的一個教化區的三千大千世界磨成微塵,一粒佛剎微塵就有一個世界,所以叫做「佛剎微塵數世界」。毘盧遮那如來在說法的時候,就是遍及十佛剎微塵數的世界。那些世界的眾生都在聽佛說法。而「十佛剎」的「十」字,不是剛好指的十個剎土。華嚴經上常常讀到十什麼、十什麼的,這「十」並不是一個有限量的個數,而是個圓滿數。所以常說毘盧遮那如來在說法時,有十個佛剎微塵數的聽眾,也就是華嚴海會。海者,形容聽眾眾,陣容廣闊如海。 華嚴海會裡面這些聽眾,在世主妙嚴品上,就其族類分做四十一個單位。從執金剛神到日光天子,其中主山神一眾、主地神一眾、主夜神一眾、主晝神一眾、主空神一眾、主力神一眾,乃至諸菩薩眾。每次開大法會,就有四十一單位的代表參加。這四十一單位也是有所表示的--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是這四十一單位所代表的位次。妙覺為什麼沒有?因為妙覺是佛果位。佛最基本的聽法眾就是這四十一單位的大眾,是十佛剎微塵數的華嚴海會。華嚴海會裡有佛,有同生類的菩薩,有異生類的天、龍八部及諸神眾。佛,我們可以說就是毘盧遮那如來,是說法主,而這許多聽法的菩薩及諸天、龍、神鬼等眾是伴,主伴圓融。 所謂「僧寶」就是華嚴海會佛菩薩。「佛」昨天我們已經講過了,而「菩薩」的意思有很多種。很多人弄不清楚,甚至於不曉得菩薩是什麼神,也不知佛教裡有菩薩,祗曉得有菩薩這個名字。因此把菩薩的名字隨便去安。就像中國人所崇拜最普遍的土地公,有時也叫他土地菩薩;還有催生娘娘,也是菩薩。就是這樣隨便亂用!其實,菩薩的解釋有廣義的,也有狹義的。狹義的菩薩,就是指釋迦牟尼佛座下許多幫助弘揚佛法、教化眾生的大弟子,如觀音菩薩、地藏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等。這些大弟子多數是在家身分,有的也現天人身。 廣義的菩薩,就是凡發了「上求佛覺、下化眾生」這種菩提心的人。因此菩薩不限於在家眾,出家眾也有。尤其是到了中國佛教的傳統,出家眾除了受比丘、比丘尼戒以外,還要受菩薩戒,所以中國的出家眾,也可以說是出家菩薩。 那麼「菩薩」的定義又是什麼呢?印度話「菩提薩埵」,翻成我們中國話,有九種翻法。有的翻做「大心眾生」,就是發了大心的人;有的翻成「覺有情」。覺就是佛陀那個大覺的覺,有情就是眾生。對自己來說,菩薩是已覺悟的有情;對他覺悟的對象來說,菩薩能以佛法覺悟一切有情,所以叫自覺、覺他,叫做覺有情。能夠具備這樣的條件,又有那麼好的德行,發了菩提心的人,就叫做菩薩。菩薩之所以還要學習,是因為覺行還沒有圓滿。他的自覺還沒有圓滿,而覺他也沒有圓滿,所以叫覺有情,不叫佛陀,也不稱大覺。由此我們就可以瞭解,凡是發了菩提心,能夠自己覺悟佛法,又能用佛法來覺悟眾生的人,可以稱做「菩薩」。這就是菩薩的定義。 華嚴海會當中,都是菩薩。華嚴這種大教,一般凡夫人固然聽不懂,就連修聲聞乘的、緣覺乘的小乘聖者也聽不懂。所以參與這個華嚴法會,聽佛陀講華嚴經的這些聽眾,都是菩薩眾。因此叫「華嚴海會佛菩薩」。這就是僧。「僧」本來含有「大眾」的意思,印度話叫做僧伽或僧迦,翻成中國話就是「眾」。叫「多少眾」,就是「多少人」的意思。而四十一類、十佛剎微塵數的菩薩,都在華嚴會上聽講華嚴經。 這華嚴海會佛菩薩,又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說法是指毘盧遮那如來成佛的時候,來聽講華嚴經的那許多菩薩。廣義的說法,就是今天我們只要講華嚴經的地方,就有聽講華嚴經的大眾,或者有念華嚴經的道場,或是打華嚴佛七的法會,能夠發心來參加的,我們都可叫做「華嚴海會佛菩薩」。所以能夠發心來誦華嚴經,或者發心來參加華嚴七的,都是有深厚善根的,於佛法當中也具有深厚的因緣。如金剛經上說:「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百千萬億佛所種諸善根。」既然這樣,我們就不要小看自己了。 我們都是於無量無邊一切諸佛如來所,種了善根的人,所以才有資格來參與華嚴誦經法會,或者華嚴佛七法會,或者華嚴講經法會。那真是不簡單!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就要自己慶幸!自己更加堅定信心,精進修學。因為我們已經有很好的善根、很深厚的基礎了。我們應該在這個基礎上,讓這些善根早一天發芽、成長、開花、結果。這樣也就不辜負我們過去發心學佛的因緣。所以我們念「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海會佛菩薩」。有這麼多的意義、這麼深的道理。 再說,我們念佛的目的在那裡?如我們的回向偈,不是「願生西方淨土中」,而是「願生華藏世界中,大寶蓮華為父母,華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修淨土,也是有廣狹的不同意義。修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是以念一尊佛的名號,往生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這是一個比較狹義的說法。而我們念的是所有的佛,連帶念到華嚴海會佛菩薩的名號,也就是說,不專門念一尊佛,而是所有的佛都念到,所有的菩薩都念到。這是非常廣闊的一個境界,所以我們往生的淨土叫「華藏世界」。我們所熟悉的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也包含在這華藏世界之內。 華藏世界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世界呢?在華嚴經上說,世界的組合是這樣的:在無邊香水海裡面,有一朵大寶蓮華。這朵大寶蓮華上面有輪圍山、有鐵圍山、有七重寶山重重圍繞。當中以須彌山為中心。須彌山的南邊叫做贍部洲,須彌山的北邊叫俱盧洲,須彌山的東邊叫勝神洲,須彌山的西邊叫牛賀洲。這須彌山的四面有四個洲,就是大地,這就是一個世界種,而大寶蓮華裡更有無數的世界種。每一個世界種是一個中心,然後向十方發展。各有二十重華藏世界圍繞。而這二十重華藏世界,每一個世界又是一個中心,每一個世界的四周十方,也各有十佛剎微塵數的世界圍繞。這樣叫做「華藏世界」。這世界是無窮無盡、沒有邊際的,是我們毘盧遮那如來親證的境界。有沒有這樣的可能呢?應該是有的。我們稍微注意一下現在的天文知識報導,就知道了。現在的天文學家已經探測到,在銀河系裡面有四十五萬到五十萬億的星球。每當月明星稀的晚上,我們仰起頭來看那天空,已可以看到,銀河系裡有亮亮的、一片一片的亮雲,那就是銀河裡許多星球的光凝聚起來的。我們沒有辦法去看清它那一個個的星球,那是肉眼沒法看得清楚的,祗能看到星球凝聚起來的一片光芒。那就是無量無邊世界的說明。 上面可以看到世界是如此,下面也一樣地有。在我們下方世界的眾生,他們從下方看上來,我們的地球也是他們看到的星雲,在銀河系裡的一個星球,所有上方世界的星球,在他們看起來也是那麼地多。所以在這太空裡面的世界是無窮盡的。佛陀的覺悟很了不起。經文把它計算,就可以證明,所謂「十佛剎微塵世界」、「華藏世界」不是憑空的構想,可確是真實的情況。 總而言之,就是說世界無邊。那麼我們要生到那一個世界去好呢?還是要生到很多世界去呢?假如在很多世界當中,選擇極樂世界,那也很好啊,因為極樂世界是很莊嚴的!所謂七寶行樹、七重羅網四面圍繞;還有七寶蓮池、八功德水。極樂世界是黃金為地,而其中充滿諸上善人。一旦往生,則能得不退轉!這世界是比較殊勝,是很理想,但其中祗有樂,沒有苦,沒有一個比較。我們的華藏世界就有了比較,其中有的世界可能比西方極樂世界更好,也不一定。 那麼統統好的,没有壞的,也不行。要有比較,才會上進。娑婆世界眾生為什麼曉得修行呢?就是因為我們的生活環境有苦、有樂。苦的太苦,而樂的又不見得怎麼圓滿。婆婆世界的樂是短暫的,而且是苦的因,所謂「樂極生悲」。因此我們去尋求解脫,去學佛修道。當我們知道修行時,也應該知道有所比較。例如華藏世界和極樂世界這兩個大目標,對我們發心修道,有一種具體的誘導作用。 菩薩發了心以後,不只是要到極樂世界去,也應該到娑婆世界去,要去度眾生啊!所以我們發願往生,也隨我們自己的志願。法華經上說:「十方淨土,隨願往生。」現在我們介紹大家往生彌勒佛國,這是我們本土的淨土。這是現在我們念佛的目的、念佛的目標,也是念佛的作用。因為我響應釋迦世尊的號召,建立「人間淨土」啊!今天就講到這裡。 七十四年一月十五日 星期二 下午二時 各位大德!各位同學!大家好! 今天要講的題目,是「念佛的三資糧」。念「阿彌陀佛」,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念「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海會佛菩薩」,可以往生華藏世界。這兩句話都是能兑現的,只要發起心來,認真地念下去,都能夠達到往生的目的。問題是在我們能不能真正地發心去念。 往生淨土所依乃是信、願、行等三資糧。第一、信,就是我們要有堅定的信心,相信念「阿彌陀佛」,或「彌勒尊佛」,決定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或上生兜率淨土;同樣地,念「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海會佛菩薩」,決定可以往生華藏世界;相信華藏世界或其他佛國淨土,不是烏托邦。這種信心要一直不受任何威逼、利誘來改變它。必須具有這樣的信心,才可以達到往生的目的。 第二、「願」:只有信,還不行,還要發願。信是相信。而如果不想去,那也沒有用處。既然說西方極樂世界那麼莊嚴、美妙、自在、解脫,文化水準又高,人也都是諸上善人,那就要去呀!要去,就必須具有這個願心。例如,做任何一件功德,都要回向極樂世界;念一句佛號、看一卷經,也都要回向極樂世界。而且,假如有人說,另有一個世界比極樂世界更好,我也決不因這種話而改變我的初衷。求生兜率淨土、華藏世界也是一樣,也都要有願心。所以我們每次念完佛號以後,要回向。每天最後一支香,要做大回向,我們積極修行的時候,無論是念佛、看經,或者布施幾塊錢,或在佛前修了一分供養,都要把這分功德回向華藏世界,都要讓它成為往生華藏世界的正因。我們昨天講,生極樂世界和生華藏世界稍微有點不同,但是發願往生的意義是一樣的。不過,生到極樂世界,可以趕快修學成功,然後隨緣迴入娑婆或十方世界,去說法、度眾生。生到華藏世界,就是一方面修行,一方面度眾生。應該注意的是,要有願心;願心要發得很真、很切。 第三、「行」:有了願心,只是希望,還不夠,還要實行。有很多人發願,說:「我要去朝聖,要去印度朝聖……。」在大陸上時,說要去朝普陀山、九華山、五臺山。只是一直想要去,可是不能付諸實行,那就去不成。要生極樂世界,也是一樣,只是發願,不能付之於行動;嘴說要去,必須依願起行,要有足夠的修行,方才能夠去得。依佛陀的指示,修淨土法門有正行,就是把佛號念好;也要有助行,就是把功德、行持做好。要求往生極樂世界跟要求往生華藏世界都一樣的要切實修行,修好了正助二行,才是真正能夠達到目的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下面再來談談修行的問題。 自從發心學佛以後,大家都在修行,甚至於有人修得很認真。但是這種修行,也有本質上的不同。一般人修行,只是表面的修行,內心沒有修行。看他忙得不得了,早上一大早起來,就開始念多少經、持多少咒,一直念到晚上,甚至晚飯也不吃了!他修得很用功,修得好像不錯了,可是內心的功夫沒有,經不起考驗。所以說,修行最重要的,要能夠除我執和法執,就是要斷除執著。把執著心斷除了,便叫解脫。什麼叫解脫呢?就是我頭一天所說的把我執、法執斷除掉。我法二執,又是依第七末那識而起,所以要真正除執,先要把這個第七末那識打破。第七末那識,對一般人來說,是一個對我們很有貢獻的心,因為它把我們每個人的利益看得非常重要,絲毫都不容許外人來分沾或是破壞。但是在修行的人來說,它是一個最大的障礙。本來是每個人都能成佛的,只因為妄想、執著不放,所以眾生不能成佛。因此我們修行,要針對這個病根來下功夫,那才是最重要的,那才是最實際的。 這個「執」,我剛才講是我執和法執。假如不能執我、執法,這個人就沒有道理,這是一個消極的人,事實上這是個錯誤的觀念。我執、法執,都是生死的根本,也是成佛最大的障礙。那麼,什麼是我執呢?「我執」就是執著我這個人、我的這個身體是最重要的,這叫做我執;我身體以外所擁有的一切資財、地位、勢力等等,都認為是實有的,不容許他人來分沾,更不容許他人來破壞。執著我身體以外的東西叫做法執。我們為了維持自我尊嚴,為了榮耀這個我,無時無刻不在那裡狂妄用心。一天到晚就是想著要它吃得好、穿得好一點,讓它外在漂亮,要它睡得好一點、住得好一點,讓它舒服。這我法二執著,把我們困死在生死之中。實際上,佛叫我們觀「我空」。「我」是什麼東西啊?或者說,這個「人」就是我嗎?然而,這個「人」不是一個具有實在個體的東西。這個「人」祗不過是四大、五蘊假合起來的一個假相罷了。 所謂四大,就是組成我們這個色身的四種元素。那是印度古哲學的說法:他把堅硬的東西,像骨頭、指甲、牙齒、頭髮等,說成是地大;把汗水、口水、血液、便溺等這許多液體的東西說為水大;第三種是風大,我們的呼吸、我們的轉動,都屬之;第四種火大,就是我們的體溫、身體的熱氣和活力。四種元素可組成這個身體,亦即地大、水大、火大、風大,是生成「我」的基本元素。 身體上的組成因素是五藴,所謂色、受、想、行、識。第一個「色」,那是我們剛才已講過的所謂地、水、火、風,物質方面的。受、想、行、識,是精神方面的;這個身體是我的,這一個人是我的,生命存在的時候,這許多東西都是我。不過,既然說這是各種元素組合起來的,那我在那裡呢?地大是我,還是水大是我?還是風大是我、火大是我?還是色是我、受是我、想是我、行是我、識是我?實際上,這些都沒有一個是實在的我。一個人死了以後,把他的身體拿來分析分析,看看在那裡能找到一個我的存在。且說,這許多東西都是我,那我不是一個,而變成很多個我了。所以,我們現在自己檢討、分析,就曉得這個我是不實在的。何苦要去執著它呢? 佛陀教我們修行的人住到墳場裡,常常去看死人,我們就可以想像到這個我是無常的。昨天看他還好好的,今天他躺在那裡,一動也不動了。身體還沒有壞,可是人在那裡不能動了。「我到那裡去了呢?」要經過這樣的分析、這樣的探討、這樣地來做一個研究,就曉得人一天到晚為它忙、為它辛苦、為它操勞,到頭來識神一走,根本是沒有我這個東西了,我是個空的。所以要這樣地想,把這個我空掉。只要我能夠空掉,就可以成阿羅漢了。假如你下點功夫,做這樣分析,做這樣觀想,能真正地從內心上把我的這個觀念空掉,就可以成阿羅漢了。那麼要想做大菩薩、要成佛,就還要進一步把我以外的法也空掉。 至於「法執」,我以外的「法」,就是山河大地,人物鳥獸,乃至我住的房子、我擁有的一切財富,這些東西都是「法」。「法」怎麼能空呢?它事實上都存在呀!這是一般人的看法。你要對他說,這些都是空的,他決不會相信。我們也用分析的方法來說明:要知道,任何一樣東西,都是集合許多必要條件而成功的。如果把那許多必要條件分開來,它就根本不存在了。例如這棟房子,它是鋼筋、水泥、石子、沙子,再加上人工去把它營造而形成的。如果把這石子歸石子、沙土歸沙土、鋼筋歸鋼筋、水泥歸水泥,拆散開來,房子就沒有了。地球的存在也是一樣。地球雖然很大,也是很多必要條件組合起來的。地球最主要的一個生存條件,就是所謂的「引力」。大氣當中的引力一旦不存在、一消失,這地球就會掉下去,而壞滅了。所以「法」也是空的。真正地修行,要能夠觀我空,再進一步地觀法空,徹底地瞭解佛所說的這些真理,萬有都是緣生而無自性的。這些道理悟到了,那麼你就可以成佛,就可以成菩薩了。 這種事情說說很簡單,做起來,倒不是那麼容易了。例如我們佛教歷史上有蘇東坡和佛印禪師的一段故事。蘇東坡是一個大學士。他的世間學問、詩詞歌賦、天文地理,都很在行。他也有很虔誠的佛教信仰,而且對佛法研究得相當好。他常常跟金山寺的和尚佛印禪師往來論道。佛印禪師也是一位有道的高僧,向為世人所尊敬。有一天,蘇東坡請佛印禪師吃飯,但沒有給禪師預備座位,這像我們準備過堂,卻沒有準備椅子一樣。也許是想開開玩笑,或者要給禪師一個考驗。於是在還沒有出菜以前,東坡先請教禪師一個問題:「四大本空,五蘊非有。請問,和尚坐在什麼地方?」佛印禪師一把就將蘇東坡拉倒在地上,並且坐在他的身上。蘇東坡說:「禪師怎麼動粗呢?」佛印禪師說:「我並非動粗啊!祗是想借這東西坐坐罷了。」蘇東坡答:「這是我的身體呀!」禪師說:「你剛才不是說:『四大本空,五蘊非有』?你還有什麼身體啊?」蘇東坡被這一問,答不上話來了。 蘇東坡吃癟之後,回去把佛法研究一遍,寫了他認為很了不起的四句偈語,想對佛印禪師炫耀一番,偈語說的是:「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他認為,自己已經修行到很好的功夫了。「八風吹不動」,表示他的忍耐功夫到家了。 這個「八風」就是所謂的「稱、譏、毀、譽、利、衰、得、失」,都是大家不容易放下的事兒。他覺得,自己不再會因人家稱譽,就高興;人家譏毀,就煩惱。所謂得失心已沒有了,虛榮心也沒有了。於是寫好偈語以後,趕快叫工友送去給佛印禪師。佛印禪師一看這四句偈,知道蘇東坡又在賣弄自己的功夫了。為了要打破他的執著,就在這四句偈語後面批了「放屁」兩個字,並叫那工友拿回去。蘇東坡一看,火冒三丈地想:「我寫得這麼好,你怎麼給我這樣一個評語?」他立即渡江到金山寺去找佛印禪師理論。禪師知道,他一定會來,就坐著等。一看他來了,便說:「怎麼這樣快就到了?」蘇東坡說:「你怎麼這樣批評我的四句偈?」禪師笑一笑,反詰說:「你不是八風吹不動嗎?怎麼被我這一屁就打過江來了?」結果,蘇東坡也弄得很不好意思了。 所以說,一個人要想真正地修行,先要把心理上這個執著、分別斷除掉。這是很難的事情。有些修行的人修了很多年,表面上看起來,他的確很用功,但都沒有辧法在這一方面有所突破,或者甚至於「我執」更深。這是我們常常看到的。比如今天在繞佛的時候,有兩位同學在那裡照顧。有一位八十幾歲的老居士,他修得很好哦!可是我們小師父要安排他循序前進時,稍微拉他一下,他就袖子一甩,發脾氣了。這就是他沒有真正在內心裡修行,只是修他表面功夫的結果。還有很多的居士,一來,就告訴我說,每天早上幾點鐘起來,先念多少遍大悲咒,再念心經,再念什麼、念什麼,晚上又念什麼、念什麼。我說「好呀!念得好!」其實,有了這些心理都不叫修行,且同那六祖壇經所說的故事一樣。六祖壇經裡說:有一位法達法師念了三千部的法華經。三千部確是很多了。因為念一部法華經,也要花好多時間,他念了三千部,當然了不起了,所以自己就常以這個成績為驕傲。由於他的執著心作祟,以為自己是很有修行的人,所以當他見到六祖禪師,在頂禮拜下去時,就敷衍著彎彎腰而已。六祖禪師看他那樣子,很不以為然,不客氣地問他說:「你怎麼不能拜到底呢?是不是肚子裡面有三千部法華經在那裡頂住了?」六祖禪師這一問,就把他的毛病點出來了,弄得這位法達法師真不好意思。 所以,真正的修行是要把人我執、法我執斷除,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不能在這一方面用功,那麼念佛也好,看經也好,不能說完全沒有功德,卻祗是種種善根而已。但是善根的價值有限。因今生種善根,來生也許會成了很聰明的人。但聰明不等於有理智。有時聰明反被聰明誤,很多人因為太聰明,就做了壞事。那就糟糕了,又要墮落下去了!有相布施也是一樣,今天做了多少的功德,最好新聞報紙給我表揚一下。這也不是沒有功德,只是功德有限。經常肯布施是好事,來生會生在富貴之家。生在這富貴之家以後,叫他按時來上香、拜佛,恐怕不大容易做到了。他把想拜佛修行的事都忘了,把心力、精力,完全用到名利場中,去做交際應酬去了。所以佛教講「有相布施三生怨」!有相布施成了第三生的怨結了。 布施也好,念佛也好,總而言之,既然我們發了心修學佛法,就要把這個心真正修行乾淨。把這上面所說的分別、執著、是非、人我,徹底根除掉,那就很快得到解脫、往生淨土,覺悟無生,也不成問題了。令天講到這裡,唱字母。 七十四年一月十六日 星期三 下午二時 各位大德!各位同學!大家好! 今天我想向各位介紹的是五種觀心的法門。昨天我們講到修行,要能除去執著、妄想、分別,以求一路順風地達到修行的目的。可是我們都知道,我們的妄心從無始來一念不覺,就開始動。所有的煩惱、習氣,根深蒂固地跟著我們。所以要想憑一點短暫的修行功夫,來除掉心上的分別、執著、妄想,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佛陀在世的時候,首先提示基本的修行方法給我們。譬如說,現在的人開始修行,都講究參禪,想要明心見性,或者是念佛,想往生淨土。但是往往修的人多,證悟、往生的人少。原因就在於太過躐等,不能夠按部就班地用功。 佛陀教我們從基礎做起、按部就班的用功方法,就是五種觀心的法門,就是「五停心觀」,那第一就是多貪眾生修不淨觀,第二多瞋眾生修慈悲觀,第三多癡眾生修因緣觀,第四多散眾生修數息觀,第五多障眾生修念佛觀。我們自己不妨來考驗、檢查一下,我們自己心理上的毛病。在這五種心理缺點當中,那一類型的煩惱偏多呢?譬如說:我們是貪心大呢?還是瞋心大呢?……貪心包括對五欲境界的強力追求。五欲境界,就是財、色、名、食、睡。有幾個人看到鈔票,不想要抓呢?有幾個人看到年輕的男女,心不生起愛戀的呢?又有幾個人不想有好的名聲,想來顯揚自己呢?有幾個人不想吃好的飲食,睡好的房間、床鋪,圖舒服的享受呢?這些五欲在我們心理上是修行的障礙,我們應該排除它。如何排除它呢?我們自己先來檢點自己一下! 第一、多貪眾生不淨觀:我們看我這個身體,對五欲的追求,只不過是讓我的身體得到某一種程度的滿足。再看看這個身體,值不值得我們來為它那麼操心,甚至為它造罪?昨天我們也講過,身體的形成只不過是四大、五蘊的假合體。從根本上說,就是一個不實在、不可靠的東西。它本身是非常污穢、混濁的,並時時流出惡臭的排泄物。所以無量壽經上說:我們人,追查來源,最初就是父精、母血,是種子不淨。長大了以後,我們所吸收的飲食在肚子裡面就變成糞便,臭穢不堪。再說,我們身體會排泄許多汗水。幾天不洗澡的話,就臭不可聞了。所以這一堆血肉,假定一口氣不來了,像夏天天氣熱,不要一天,就會發臭。這樣檢查以後,知道我們的身體是這麼一個没有價值的東西,再想:是否值得拼命地為它營謀,為它起惑、造業?那是太不值得了,也太不應該了!所以貪心太重的人,佛就要我們修不淨觀。 常常這麼想,常常注意這一方面的心理發展,這就叫做「修觀」。要常常由根本上去瞭解我們身體的不淨。瞭解了這種情況之後,欲念自然就可以減少了;由減少就可以擺脫自我的貪心,可以漸漸地徹底排除它。不過這不是一天兩天的功夫,而需要我們不斷地、經常地從這方面去想、去觀,才可以徹底把貪心除去。 第二、多瞋眾生慈悲觀:瞋恨心多的眾生要修慈悲觀。瞋恨心重的人,是受不了人家的語言批評或面色的侮辱。可是我們要以慈悲心原諒那個加之於我的對方,不要起反抗心。主要是,要知道他那樣地侮辱我,目的何在。世間的人大部分都希望「揚己抑人」,把別人壓下去,我才能出頭。這種心理是個最愚癡的,也是最幼稚、最可憐的心理,所以我們不要與他計較。修道的人,把精神、氣力,都要用在道業上。那裡有這個閒功夫,去與他人計較長短高低呢?我們可憐他、原諒他是愚癡無知的。慢慢地就不會為一點小事跟人家計較,常常有原諒他人的心。佛陀說過:別人欺侮我們,如果不理他的話,則等於「逆風揚塵」。我們站在上風的地方。他所揚出去的灰塵不但坌污不到我們,相反地,灰塵反會吹向他自己。這也是比喻一個人的愚蠢。又有人怨天不公,向天吐口水。他向天吐口水時,一定要把頭仰起來,口水才能吐向天上。結果,口水污不到天,反掉到自己的臉上了。所以我們對外來的侮辱、打擊,要以這種心來承受。最後的結果呢,受損的是那個無理取鬧的人。假如你與他計較的話,那你就與他一樣愚癡,也一樣動了煩惱,一樣蒙受到精神,甚至於名譽、物質的損失。有人喜歡打官司,往往就是因為不能忍一時之氣。 以前有一位在朝的大官,他有個兒子留在家裡當家,家裡非常富有。鄰居人家是個窮人,窮人就常常想去佔點有錢人家的便宜。因為他們的土地是毗連的,所以窮人耕田的時候,常常有意無意地多耕一點土地到自己那邊去。這個富家的兒子看到,在心裡常常跟他過不去。但是這個窮人並不因為他的抗議,而去除他的貪心。最後窮人要在他們土地交界處築一道牆,以為兩家的疆界。築牆的時候,那牆基就打在那有錢人家的土地上。有錢人的兒子就放不下,當時又沒有警察來作公正的裁定,他就寫一封信請示他的父親,應該怎樣交涉。他父親給他一封回信,信中是一首詩:「萬里投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意思是說,由萬里迢迢那麼遠的地方,你寄一封信來,只不過是為了一道牆。其實又何必去跟人家計較呢?他築牆佔了一些地,也沒有什麼了不起,就讓他三尺,我們還讓得起。何必那麼計較呢?秦始皇在世的時候,併吞六國,囊括天下,可以說是一個貪心到了極點的暴君。他所築的萬里長城還存在著,但他人呢?早已不在了。所以說,跟別人斤斤計較,沒有意思,讓別人一點,也沒有關係。倒是當年秦始皇不惜勞民傷財,築下那座萬里長城的高牆,想不到卻給後代政府留下一筆財富。他們把外來觀光客帶到萬里長城去參觀,可以賺到一筆可觀的外匯呢!而秦始皇當年所造的地下陵寢,猶如地上宮殿一樣,現在據說也被他們挖掘了,成為收藏的寶庫,也被他們那些收藏家拿去吸引遊客的奇珍了。裡面收藏著很多古物、古董,也變成了他們豐富的資產。這些都是秦始皇當時連做夢都沒想到的事情。所以我們要能夠看破、放下,讓人一點,大家彼此處得和諧親善,人生也就顯得很有意義。所以說,多瞋眾生要修慈悲觀、發慈悲心。 第三、多癡眾生因緣觀:多愚癡的眾生要修因緣觀。愚癡的人,就是不明事理,不知因果;事理、道理,他也搞不清楚。這就要修佛法的因緣觀。萬事萬物的生起,都是各種因緣、除件的組合而成。要讓他明白這個真理,所以我們要徹底研究這個道理,多注意經論上的說明。或者有時候利用講開示的時間,向大家介紹。因緣生萬法這個道理,是佛陀最有價值的一個創覺。其他的宗教是沒有這分資產的。他們到現在還在抱著那迷信的說法,說天地萬物全都是上帝造的。有思想、有知識的人,聽了之後,莫不覺得會好笑,說這是幼稚。我們佛教講一切的生起,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這一點我們超過一切的宗教,這是很科學的真理。所以我們以這個理論來對治眾生的愚癡,只怕不用心,不用思想、不用心去注意聽、注意看。什麼事情都可以學得會弄得懂的,只怕你不肯學習,那就一輩子也學不會弄不懂了,所以修學佛法,先要去瞭解這個因緣生萬法的真理。因此愚癡心偏重的眾生,佛陀就叫他們修因緣觀。 第四、多散眾生數息觀:多散亂的眾生要修數息觀。多散亂的眾生,就是心神不定,不論有事、無事,總是喜歡東奔西跑。亂說閑話,這種人修道,是不易成功的。那麼要對治這種散動的毛病,要用什麼方法呢?佛陀教他們修數息觀。數息觀的修法,就是數我們的出入息。數呼就不數吸,數吸就不數呼;由一數到十,再由十倒數到一。這樣週而復始地數著呼吸,亂心繫數而漸漸集中,叫做數息觀。這個方法,因為將心繫在數息,所以散亂的心就會收回來。因此患有散亂心病的眾生,佛陀就教他們修數息觀,以對治之。 第五、多障眾生念佛觀:障就是業障。業障多的眾生,生活多不自在,苦惱重重。這樣的眾生就要修念佛觀來對治之,因為念佛可以消除業障。念佛、拜佛,是消除業障最好的方法。說起業障,每個人都有,因為我們從無始以來,沒有機緣接受佛法的真理。我們所作所為,總以自我為中心,損人利己,在所難免,以致罪過多而福德少,形成許多業障,使我們身心不得自在。所以我們接受了佛法真理以後,就要擴大我們的心胸,多懺悔、多念佛、多拜佛,一直到這惱人的業障消除了,才能順利地進入修道之路。要不然,往往剛開始進入佛門,就會發現到,不吃齋還好,吃了齋,毛病也多了;不念佛還好,念了佛,卻樣樣不順利。他不知道這是業障,反而說,他不適合修行。其實呢,那就是業障在作祟,那個業障讓你不能學佛。因為多生多世的冤業、惡業,總是要報應的。當你糊塗的時候,它曉得你不會成功,它就不怕,所以不會來找你。你一發心修行,它就怕沒有機會來報復了。所以趁你發心修行的時候,就要來討回公道,討回宿債。這個道理,我們要曉得。因此,念了佛以後,如果發生了病痛,或任何不如意,不但不要退心,而且還要更加精進,加強念佛,把念佛的功德,迴向給怨親債主,仗佛的力量,才能夠把宿債和業障消除,如此一來,就可以走上平坦的修行康莊大道。 我們認真修行以上五種觀心的法門,就可以減輕心理上的執著、妄想、分別,也可以消除罪障、業障,障難消除了,那就能真實地邁向菩提道。但是修好了這五停心觀以後,還有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這些叫做三十七種助道品。這三十七個科目,是我們修行必須知道的方法。其詳細的內容,在先師祖南公老人所著的「阿彌陀經講話」中有解釋,大家可以去翻看、參考。 「四念處」就是要把我們的心安住於四種道業上。要怎樣才能安住呢?有四種觀法: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觀身不淨,就是不淨觀。觀受是苦,就是觀察我們的身體感受和心理感受,快樂的時候少,痛苦的時候多。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這是大家都知道的。觀心無常,就是我們的妄想紛飛,沒有一個時刻會定下來。觀法無我:世間的萬事萬物,真能做主的不多,就是「我」這個身體也做不了主。這個身體一不小心,便生病了。到了老年以後,很快就會死掉。你若是叫它不要死,不要生病,它可由不得你,無我、無主。「無我」的我,是主宰的意思。身以外的財物,我們一點也做不了主。隨時隨地都可能喪失,或被小偷偷了,被水淹了,被火燒掉,或被公家徵收了,或被敗家子花光了……。種種機緣,都會使我們的財物喪失。尤其一個不成器的敗家子,把你辛苦了一輩子,所留下來的一分產業,不消兩、三年間,就敗光光。這是常見的事啊!所以佛陀說,有五種使我們喪失財物的力量。可知,財物雖是我的,但也做不了主。因此,我們兢兢業業地為爭財富而拼命工作,是最愚癡的,因為「我」是不能主宰。這就是四念處。常常在這些地方上用心,就會慢慢走向菩提道。 「四正勤」,這是我們要精進、要努力的法門。那麼要怎樣做呢?「未生善令生」,就是想要做的功德,趕快做起來。「已生善令增長」,已經做的功德趕快做圓滿。「未生惡令不生」,想做而還沒有做的壞事,趕快停止不要去做。「已生惡令斷」,已經做了的糊塗事,立即將它停息,不要再去做。這樣的修法,就叫做四正勤。「四如意足」,就是四種禪定。前面四念處是修智慧,四正勤是修精進。現在接講四如意足。則是特別努力修行,要使定慧平均發展,慢慢地養成道心和善根,使它達到具足成就。這個道心得力了,再進修五根、五力,乃至把三十七道品通通修成功、修成熟,那就已經可以成為阿羅漢了。不過,這些道品,就是菩薩也要修行,因為這是一切道業的基礎。這次的佛七法會,我向各位介紹了佛七的意義,讓大家瞭解參加佛七法會的目的,瞭解修行的重點,也瞭解修行的預備功夫。承蒙各位悉心靜聽,使我感到非常欣慰! 我由於一個特別的因緣,沒辦法跟大家一起把佛七做到圓滿。因為我要帶團去美國,參加美國總統雷根的就職慶典,明天就要出發。我以往出國很少跟各位講,往往都是一聲不響,就出發了。這次因為在佛七期間,假如也是那樣默默地跑了,大家一定會說,我不禮貌。所以在此先向各位告一個假。明天的佛七就由隆度法師代表我跟各位共修。後天的圓滿上供及普佛,我請了善導寺的雲霞大和尚來主持。事非得已,特此向各位說一聲抱歉!不過我要聲明一下,我雖然向各位告假,但是不希望各位送我紅包。我平常不讓大家知道我出國,就是怕讓大家破費。因為我現在還有錢用,不要大家費心破鈔。現在只要大家繼續發心,好好地定下心來,把佛七做圓滿,把我所講的話能夠記住,一點一點地照著做起來,那比送我個大紅包還要好。最後,祝福各位,佛七功德圓滿,也祝福各位,福慧增長,身心自在!謝謝各位!下面接著唱華嚴字母。 華嚴佛七開示錄 這一次奉行的佛七法會,依佛門舊習稱為加香佛七。所謂「加香」,就是加功用行,也就是精進不懈地來修行。希望在七天佛七法會當中,我們不但能夠學會念佛,而且還要能念得一心不亂。把佛念到一心不亂,就能得到定的境界。有了定,就能夠發慧,也就是把我們內心上的智慧開發出來,那就可以對宇宙萬有的真理有所認識。認識真理之後,就能夠得到覺悟。這是佛教修行最著實的法門,也是自古以來轉迷成覺的最佳法門。這是佛教傳到中國以後,中國人特别研究出來的法門。發明這個法門的法師,最早發現這一法門的應是鳩摩羅什法師,他翻譯出阿彌陀經時,經中有七日念佛一心不亂,即得往生極樂淨土的說法。他就鼓勵門下弟子,進修念佛法門或訂七日念佛的修法了。發揚這個法門立為專宗的法師,則是盧山慧遠大師。他是魏晉時代的人。他發現到佛經裡面念佛求生淨土的法門以後,便大力弘揚。當時追隨他修行這種法門的朝野人士及專家學者,並有一百二十三個人。這些人都是知識分子。大家都對這個法門產生了興趣,也生起了好樂心。於是大家追隨遠公,依法修行,都能得到實際的成效。所以當時這一百二十三個人,就跟遠公大師一起結社念佛,誓願往生。這是念佛、佛七法會的起源。 中國佛教禪宗興盛以後,禪宗的道場、叢林也有打七用功的,但那是所謂的禪七,不念佛而只參禪。加強功夫、求取開悟的目的是一樣的。在中國大陸的江蘇鎮江金山禪寺,據說有一年在年終的時候,奉行加香打七。那一年他們加香禪七,一連打了七個七。在這七個七當中,學者們勇猛精進,不懈怠。到七個七打完時,據說有九位半個法師開了悟。這個開悟的事情,是我們學佛的人最希望得到的。開了悟以後,我們就可以什麼都明白了。本來我們對宇宙萬法認識不清,但是只要一開悟以後,全都可以明白了。這個開悟的境界是很神奇的,它的價值也是不可思議的。假如我們能夠好好地依照佛法來修行,人人都可以得到這開悟的境界。九位半個法師在金山禪寺開悟,那麼半個法師怎麼說呢?也就是說,他只開悟了一半,而卻還沒有徹底地開悟。可見,集體參禪或念佛,得到的效果是不可思議的。因此,這種打七用功的法門,不久就傳遍了全國,也傳到現在,盛行不衰。 僑愛佛教講堂創立到現在,已經有二十三年的歷史了。由於種種條件不夠的關係,還沒有舉行過佛七。今年這裡成立了佛學院先修班,佛學院的老師及同學們發心,想要打佛七。因為臺北佛學院每年都有打七,所以他們問我,這邊可不可以也打個佛七。我說:「可以啊!」因同學們一年一度下來,都在念書,沒有時間能夠連貫地修行,於是希望利用年終來打個佛七。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所以我就同意了他們的要求。他們也就開始籌備起來了。從今天起,就是僑愛佛教講堂華嚴佛七第一天的開始。華嚴佛七所念的所唱的,和普通的佛七、禪七,都不一樣。原因是,我的先太師公智光老和尚、先師公南亭老和尚,兩位老人家都是弘揚華嚴圓教的,尤其是蓮社多年來,一直都舉行這種華嚴佛七。華嚴佛七的儀規,是依照華嚴經及參考普通佛七的儀軌而編輯出來的。多年來我們一直都在推行這種華嚴佛七,參加的人也愈來愈多。最初只有十幾個人或者是二、三十個人。近年來,最多的時候,有一百五十個人參加。若將只來一天、兩天的也算在內,那麼可能超過五百人次。好多從未參加過華嚴佛七的法師、居士,有時候特別從中南部趕來參加。他們學習的精神殊堪欽佩! 華嚴佛七儀規裡所念的發願文,主要的意義已含著華嚴法要。這篇發願文,是北宋隨州大洪山守遂禪師所寫的。由於經本子上沒有記作者名字,所以有很多人都弄不清楚。昨天也有人問我這個問題。我翻閱了高僧傳,查得華嚴祖師中,有位守遂禪師,他因感於華嚴大經之殊勝境界。遂誓願弘揚,並率領弟子發願進修,並作了此篇傳誦千古的發願文。 守遂禪師,是湖廣府鄖陽縣人,出家於當地的鳳山蘭惹,是位修道成功的嗣法沙門,他是大洪山真歇清了禪師的傳法弟子,著作有佛說遺教三經注釋,流行於世。禪師可以說是一位善根深厚的得道高僧。從他寫的這篇發願文中,即可知道他的道德文章,俱臻上乘了。這篇華嚴發願文的文字雖然不多,但可以說,它所含攝的義理及修行的方法,都是學佛的人所最需要瞭解的,修學華嚴法門所得到的功德也都包括在內。現在人們的生活都很忙碌,想能有機會從頭到尾把八十卷的華嚴經念一遍,那是很少有人能辦到的事。我們念了此發願文,可以說,等於念了八十卷華嚴經。那麼我們在佛七期間來念發願文,也就等於念了華嚴經,所以我們選擇這一篇發願文,做為念誦及開示的題材。 在唱的方面,讚佛的語詞是以華嚴經裡頭的四句偈為詞,那四句偈文是:「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我們用此一偈文來讚佛。這首偈是讚嘆法身佛的。我們華嚴宗所拜的佛——毘盧遮那如來——就是法身佛。普通說,是本尊佛,也就是一切諸佛的本尊。念了這一尊佛,就等於念了一切的諸佛。原來毘盧遮那如來,是以法界法性為身的。 那麼法性是什麼呢?法界又是什麼呢?法性就是理,真理的理,宇宙間一切諸法的真理;法界就是依理建立的萬事萬物。理是沒有形相的,要假法界的萬事萬物來顯示它。所以說:「佛身充滿於法界。」佛身本是充滿於一切處的。我們所看到佛寺裡供奉的一些金身佛相,那只不過是佛的象徵而已。真的佛身在那裡呢?就在一切諸法的真理上。隨便那一法上,都可以見到真理。也可以說,隨便那一法上,都能見佛身。這句話很不好懂,但是禪宗的祖師常常這樣講,說佛是「庭前柏樹子。」又說:「拈一莖草,可以做丈六金身。」 有人問祖師:「什麼是佛?」他會不會講,供奉在大殿上的那一尊金身是佛呢?不會的。那麼他說什麼呢?佛在那裡啊?他方便地說:「佛就在任何一根草上,或在庭前的柏樹子裡。」這也就是說,隨便什麼地方,隨便什麼事物上,都可以看見佛,因為法性是遍一切處的。拿人來說,每個人心理上都有一尊佛。臨濟宗的祖師說:「我們心上有位無為真人。」那就是佛法所強調的「人人都有佛性,眾生皆能成佛。」所以在什麼地方都可以見到佛,人人心上都有佛。因此說:「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那麼眾生為什麼不能見佛呢?事實上佛每天都跟著你,沒有一刻或一秒鐘離開你的,只是你不能體會罷了。古人也有兩句話,說:「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佛在那裡呢?你夜夜都抱著他睡覺,而且天天早上,佛還跟你一同起來,是你沒有注意到他而已。在吃飯的時候,佛在你的飯碗裡,穿衣服的時候,佛在你的身上。如果人人都能像這樣子去體會,「佛身充滿於法界」的道理,也就可以懂了。 這樣說,也許你們還不相信,不能理解,現在我舉一個譬喻來說明。例如這隻兔子,牠也有佛性。你們有沒有注意到,牠每天都來參加我們的法會,而且很注意地聽我們念佛。假如牠沒有佛性,牠決不會有這種表現的。昨天我吃完晚飯,順便去看看小朋友們,牠也在那裡。我去跟小朋友們打招呼的時候,牠也跑過來伏我跟前。我為牠說歸依,牠就趴在地上,靜靜地聽,一動也不動。我說完了歸依之後,告訴牠說:「好了,可以休息去了。」牠就跑走了。牠很靈敏。這靈敏是什麼?那就是有佛性的表現啊。所以我們要尊重我們自己個人的人格,因為我們都有佛性。我們也要愛護一切眾生,因為每一個眾生都有佛性。所以我們要唱「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 那麼「隨緣赴感靡不周」呢?那就是說,只要你念佛,就會有感應,也就是一般人常說的「有求必應。」但是我們不可迷信。有些人一知半解,胡說八道,說他看到什麼啦,能把人家丟掉的東西找回來啦,能把死去的人請回來講話等等。這些都是騙人的把戲,我們不可以相信。是正理,我們才去信。像諸佛、菩薩說的話,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相信。佛的力量不可思議,佛的感應不可思議。我們已經信了佛的人,如果再去相信神神鬼鬼的邪說,那是不應該的,那是沒有智慧的,那是愚癡的。相信佛,就要以佛說的真理為主,我們做人才能夠走向正道。不要被那些迷信弄得六神無主,破財遭殃。這件事是很重要的。那麼什麼又是「隨緣赴感靡不周」呢?這就是說,你有什麼煩惱,有什麼不如意,只要誠心地念佛,都能夠得到佛的感應,而得解脫。有人也許會問:「佛要應上千上萬、甚至微塵數眾生的感,他一定很忙。怎麼會有這麼大的能耐,來應眾生的要求呢?」要瞭解這個問題,還是要先懂得第一句話——佛無所不在,無所不應。因此不要認為,一尊佛只能感應一個人。其實佛隨時隨地都在我們的面前,都在我們的心中,就像電燈的電源一樣,你把開關一按,電燈就亮了。 「而恒處此菩提座」又怎麼說呢?只要眾生有感,佛就有應,而佛本身還是那樣地如如不動。所以說:「而恒處此菩提座。」佛經上有一個故事說:有三位船夫,同時將他們的船停泊在一條河中。當夜明月懸空,三船主人共賞明月。未幾,一船南航,船夫見月隨之南行。一船北航,船夫見月隨之北行。一船仍停當地,船夫見月隨之不動。非一月分三,實乃月影隨人。明白這個故事,就可以懂得一佛應多生感的道理了。 迴向方面,我們念的是:「願生華藏世界中,大寶蓮華為父母,華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這是應慈老法師仿照西方淨土迴向偈而作的。西方極樂世界,只是盡虛空遍法界,華藏世界中的一個世界而已。華嚴經中所說的華藏世界,是無窮無盡很多的世界,也就是太空裡面所有的世界,都在這華藏世界之中。隨你的發願,你願意生清淨的世界,固然可以;你有大悲心,想到五濁惡世的娑婆世界去度化眾生,也可以。不過,生西方極樂世界,只有自己修行,沒有眾生可度,因為那裡都是「諸上善人」,不須修度。所以我們都要發願生華藏世界,因為只有華藏世界,有淨土,也有凡聖同居土,那兒才有我們需要度的眾生。我們學佛固然是為了自己成佛,同時我們還希望教化一切眾生,使令一切眾生都能夠成佛。這是大乘佛教的精神。我們生極樂世界,是九品蓮花為父母,我們的華藏世界,是以大寶蓮花為父母。依華嚴經的說法,這世界的最下方是香水海,海中有大寶蓮華。一切的世界種,都種在這朵大寶蓮華之中,所以叫華藏世界。生華藏世界,就是等於生在大寶蓮華中,因此說:「大寶蓮華為父母。」也就是蓮華化生的意思。 「花開見佛悟無生」:我們一往生了華藏世界,就能夠花開見佛。淨土宗西方極樂世界分九品往生,華藏世界是不分等級的。華嚴淨土法門就有這個好處,所謂的「因賅果海,果徹因源」。種了什麼因,就得到什麼果,因為因和果是一類的。一念念佛,就等於一念成佛。將來修滿了普賢萬行而成就的佛,就是你剛發心的時候願成的佛。所以叫做「因賅果海,果徹因源」。因此我們只要發心往生華藏世界,就可以「花開見佛悟無生」。一生華藏世界,就不再退轉而為凡夫,而與華藏世界諸大菩薩一起修行。所以說,「不退菩薩為伴侶」了。華藏世界也都是大菩薩發願往生的地方,而華藏世界以毘盧遮那如來為教主。那些老師都是如文殊、普賢等不退轉的大菩薩,所以我們要發這個願,把念佛的功德和供養諸佛菩薩的功德,或者是任何修行的功德,都迴向到華藏世界去,做為我們往生華藏世界的資糧。 現在我來解釋一下,我們所念的這句佛號的意義:「南無」二字是歸依、恭敬的意思,就是歸依、恭敬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中的佛、法、僧三寶。這三寶,有時候佛寶在先,因為要有佛,然後才有法,才有僧。有時候卻以法寶在先,也就是,先要有了佛法,而後眾生才能發心出家為僧,修行成佛。有時候又以僧寶為先,因為過去佛所說的法,這法本身自己不會講話,要僧寶來加以弘揚。沒有僧寶來弘揚彿法,那麼人們也不會知道有佛,有法,更不知道依佛法來修行。如此講來,僧寶又應是第一了。我們念「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海會佛菩薩」這句佛號,是以法寶為第一,因為法身充滿於法界。有了法,就有佛,就有僧。所以先念「大方廣佛華嚴經」,然後再念「華嚴海會佛菩薩」。「華嚴海會」就是毘盧遮那如來成佛以後,說華嚴經時所有的聽眾。華嚴會上的聽眾是那些人呢?是華藏世界裡的諸大菩薩及四十一眾的代表,還有所謂的六千比丘。這是僅指這一個世界的聽眾。然而每一個世界都有一個佛剎微塵數的世界。佛剎是一尊佛的教化區。毘盧遮那如來是以華藏世界為他的教化區。過去有毘盧遮那如來,現在有毘盧遮那如來,未來也有毘盧遮那如來。三世都有毘盧遮那如來,十方也都有毘盧遮那如來。這樣去發展起來,每一個世界都有佛剎微塵數的佛、菩薩。所以我們要念「華嚴海會佛菩薩」。那麼「華嚴海會」這四個字中,要注意的即是那「會」字。這個「會」字就是法會的會,或者佛說華嚴經的時候的法會。在法會上聽眾之多,是無法說出它的數目字的,只有用「大海」來形容它,所以就叫做「海會」。例如你坐遠洋的輪船,就會發現,這大海之大,四面是無法看到邊際的。所以經中常把這無法說明的境界,就只有用「海」來形容它。總而言之,我們所念的佛是無窮無盡的佛,所念的菩薩也是無窮無盡的菩薩。所念的佛、法、僧三寶,都是無量、無數、不可說、不可說的。所以我們這麼一正念所念的佛,不只是一尊佛、一尊菩薩或者一卷經,而是三寶同時念的。 我們今日的佛七所念、所唱的經文、佛號,都有很深的意義,不可不知!各位現在能來參加我們的佛七,拿年度來說,今年剛開始,我們就有機會來念佛,而且念的是一切諸佛、一切諸菩薩及一切三寶的聖號,這個因緣殊勝、不可思議,功德亦是殊勝、不可思議。希望各位把握住這難得的機會,認真念,更希望能夠介紹更多的親戚、朋友,同時都來参加,使大家同得此一大功德! 現在全世界的學者、專家,都一致地肯定,認為唯有佛教,才是真正值得我們信仰、修行的宗教。我本(十二)月初到美國去。美國報紙上報導了一則驚人的消息,說是現在美國人百分之九十拒絶接受聖經。我們都知道,美國人都是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的,大部分的人也都是基督教的教徒。這個消息忽然由報章上報導出來,確是很令人驚訝的事情。我們想想,為何會有這種情形呢?很簡單,現在科學進步,人民知識水平,普遍提升。如果依然有人相信迷信、神話的宗教,那就是沒有頭腦,不明是非。而佛陀所講的話,都是合乎科學的真理。例如萬法因緣生,這萬法因緣生的道理是最科學的。這是就空間來說。在時間方面,那是因果關係的,也是非常符合科學原理的。佛之所以能夠成佛,就是眾生佛性平等的原故。這佛性平等的學理,和現在的人權思想、民主思想是相符合的。所以現在的西方人,尤其是美國人,對於追求佛教的那股狂熱,是我們想像不到的。可能是越有知識的人,愈想追求佛教。美國一些有名的大學,如哈佛、耶魯等最高學府,都經常請佛教學者去演說佛法。近來夏威夷大學也正在籌備成立佛學研究所。這件事本來中共也想爭取跟夏大合作,但夏大校長經過考慮後,還是跟中華民國的臺灣合作。為什麼呢?因為中共根本是無神論者,在在破壞佛教。雖然聽說,現在修復了幾座寺院,但那也只是一種招攬遊客的手段罷了。而在臺灣的國民政府,對宗教是採取開放政策,人民信仰宗教絶對自由。但因一般大專畢業的學生到美國去留學,都到美國本土,卻很少到夏威夷留學。為什麼呢?因為美國本土有機會去打工,賺取學費,而夏威夷就沒有這種機會。所以夏大佛學研究所要為學生準備獎學金,讓留學生有足夠的學、雜、生活費用,以便安心求學。所以他們派三位教授來華,成立夏大佛學獎學金勸募委員會,我也被聘為委員之一。可見,現在佛教的發展是如何地普遍了。我們有機會信仰佛教,可以說,是莫大的幸運。 學佛的人能夠瞭解佛法,是最根本、最有意義、有價值的一件事情。所以真正想離苦得樂,除了研修佛法而外,沒有第二個法門。因此你們應該好好地把握住這次佛七的機會,自己放下一切,把佛念好,最好還要通知你們的親戚、朋友也來參加。這是很難得的殊勝法會。今天我差不多已經把法會的意義都告訴了各位,希望各位能夠依照這華嚴法門來真正地修行,以期能夠完成這次的法會,也才能得到法會的意義及功德。最後祝福各位,都能身心自在,圓滿功德!謝謝各位! 法會第二天 現在是講開示的時間。今天我要向各位介紹華嚴宗的修行方法及法門。我們僑愛佛教講堂,是臺北華嚴蓮社的分院。華嚴蓮社是我的先太師公智光老和尚、先師公南亭老和尚,兩位老人家創辦起來的。這兩位老人家,他們研究的是華嚴宗,弘揚的也是華嚴宗,所以把他們所創的蓮社也命名為華嚴蓮社。我們佛教講堂呢?是智太老人題的名,也是依據這一個華嚴宗派而立名的。 過去我曾經在這裡講過淨土宗的三部經,華嚴經因為內文太長了,沒有辦法講。也由於過去人事一直沒有能夠安定,所以打佛七、講經這些事情呢,一直沒有創辦。自從去年華嚴專宗學院在這裡成立了先修班以後,先修班的老師都是我們華嚴專宗學院畢業的第一屆、第二屆優秀的同學,她們都是年青有為,也有最佳的服務精神。她們對於弘揚佛法都有一股熱情,所以自從我聘請她們來先修班上課以後,除了平時在佛學院求學,並領導同學修持,都能夠做得很有秩序外,在今年暑假她們還發起了兒童夏令營,提供信徒們的小朋友修學佛法的一個機會。臺北華嚴蓮社每年都有一次的華嚴佛七,那是年終加香的修持。這裡的老師也提議說,今年我們也在僑愛佛教講堂來舉辦一次華嚴佛七,先修班的同學以及僑愛新村或附近幾個里的信徒也都能夠有機會,很難得參加到一次的華嚴佛七。這是一個很好的建議,所以我同意讓她們籌備,並從元旦開始七天的佛七法會,也承蒙村中一些老蓮友,還有桃園、大溪地方附近的一些蓮友們踴躍地參加,使得這次的佛七法會非常莊嚴。我感到十分高興!因為我們講堂興建起來的目的,就是要做弘揚佛法的工作,就是要做為帶領信徒共修的工作。現在我們都逐步地展開了這些工作,可以說,實現了我們創立僑愛佛教講堂的目的了。 那麼,現在我就把華嚴宗修行的法門介紹給各位。因為佛教有很多的宗派,華嚴宗比較少人知道。大家都祗知道修西方極樂淨土,念阿彌陀佛,中國還有禪宗,修靜坐、參禪。而華嚴宗是怎麼的修行法呢?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能使人得到解脫,不可說,什麼修行法不對。這話怎麼講呢?因為華嚴這個宗派,是依據華嚴經而成立的,華嚴經在佛教經典裡邊是一部根本的經典,所有的經典都是從華嚴經根本要義演化出來的。根據佛教的歷史,佛陀成道以後三七二十一天的時間,在菩提場中,把他所覺悟到的佛法真理,以及他所親證到的華藏莊嚴世界,都一一介紹給我們。他一方面希望我們能瞭解,每個人都有佛性,每一個眾生都可以成佛,都有成佛的資格。第二點就是成沸以後莊嚴佛果的功德、佛果上的神通妙用、自在、解脫,這許多也是我們每一個修學者所應該知道和爭取的。我們現在是一個人。人生活在這世間的環境都是不很理想的,我們人生的遭遇也是不太圓滿的,甚至於可以說,這個人生是樂少苦多。尤其是我們的生命非常的脆弱,壽命也很短促。這許多的缺憾,都不是我們所應該留戀的地方。我們應該追求佛陀跟我們指示的、告訴我們的,所謂華藏莊嚴世界,證取無量壽命的清淨法身、無量福德的圓滿報身,那才是我們的目標! 那麼怎樣子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呢?這就要談到修行的方法了。佛陀把一個人修行成佛的層次,分成五十二個位子,等於我們讀書,從幼稚園開始,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碩士班、博士班,這樣的一個層次。那麼修學佛法也是一樣,由淺入深,逐步地前進。這五十二個位子的名稱如下:第一個所謂十信位,所修的是十種信心。信心修完了,對佛法不再懷疑,確信佛所說的話都是真理,都是可以兑現的實際法門。然後進修十住。十住就是安住於佛法,信心堅定,不再動摇。然後再修十種的行門,那就是既已安住在佛法,就要依佛所說的法門去修行。十行修圓滿了以後,就要修十迴向。這相當於高中程度,一方面可以自己進修,也有能力來教導別人去進修。所以說:十住偏重自利,十迴向行能利他。那麼十住、十行、十迴向這三十個位子,在佛法上說它是賢人的位子。十信是凡夫的位子。三十個賢人的位子修圓滿以後,就證入初地,所謂十地,就是菩薩的位子、聖人的位子。這十個位子修圓滿了以後,就到了等覺,就等於碩士班。後面還有圓覺、妙覺,那就是博士班,也就是成佛的位子。這是一個修行的層次。華嚴經為了說明這五十二個位子,中間有三十一卷之多的文字,詳詳細細的,每一個階段的十個位子,要修些什麼法門,證到些什麼果位。我們要曉得,這就是華嚴宗修行的層次。另外,佛陀為了辧好這個教育,又把它合成五個班。第一個班就是人天教育班,這是一個凡夫的班。第二班是二乘的教育,就是教育聲聞、緣覺的小乘聖者的,這是一個小乘的班。第三個班就是菩薩班,也就是教育行菩薩道的菩薩的班,這是一個大乘班。第四班就是佛班,這是一乘教育,也就是圓成佛果的一個班。前面人班和天班,可以分成兩班,也可以合成一班,或者把二乘分成兩班或者合成一班,仍然叫做五乘佛法——人乘、天乘、聲聞乘、菩薩乘、佛乘。照這樣的分法,人和天就要分成二班。 這個大小乘的乘就是乘火車的乘,就是佛教有五部車子,可以把人(一切眾生)從凡夫的地位,運送到佛果的地位上去,所以叫做乘。我們普通講的大乘、小乘,那是把佛教分成兩個班,就整個佛教教育內容說,那就有五個班。這五個班裡面,我們最適合的就是人班,而我們學佛的目的就是佛陀班。佛陀班,我們能不能一下子就去進修呢?不行的,因為佛陀也是多生多劫從人乘佛教修起的,一步步地進升的。我們也應該先從人乘修起,最高目的當然是成佛。但是萬丈高樓從地起,所以必須一步一步地來。人乘佛教修好了,修天乘;天乘佛教修好了,修聲聞乘,聲聞乘修好了,進修菩薩乘;菩薩乘修圓滿了,就到了佛乘,就是佛果了。這樣說起來,有的人也許認為,這個路太遠了,要費的功夫太多了,所以有的宗派,尤其現在有所謂的密宗,這一個宗派認為,修這個宗派,很快就成功,可以即身成佛。淨土宗也有說,一聲念佛,就能生極樂世界。華嚴宗也有即身成佛的話,善財童子就是很好的榜樣。不過,這種說法是在理論上說的。華嚴宗善財童子經過了一百十一個城池,拜訪了五十三位的善知識,所有佛法的真理、修行的方法,他都懂了,智慧也都開了,但是最後參訪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告訴他:「你現在道理雖都懂了,但是在事功上卻還要去修,所以你還要去參訪普賢菩薩,修普賢萬行,然後才能算是真正的圓成佛果!」 我告訴各位這些,是什麼目的呢?就是說,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腳踏實地,所謂「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這是古人的兩句名言。我們要走遠路,就必定要從第一步開始,所以說:「行遠必自邇。」邇字就是近的意思。從近的第一步開始,才能走到遠的地方去。「登高必自卑」:卑是下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登高,不能第一步就登到最高頂去,必自卑,就是說一定要從最下面的一層爬起。譬如,我們要爬三層樓、五層樓,不可能一步就爬上去,一定要從第一個階梯爬起。那麼我們學佛,也是這樣子。我們應該依據佛陀所開示的課程,做有層次的安排來修學,聽從許多菩薩的指示。如文殊師利菩薩指示,從普賢萬行修起,普賢萬行裡面包括了所有的人乘應修的、天乘應修的、聲聞乘應修的、菩薩乘應修的一切法門。這許多法門也就叫做普賢萬行。一樣一樣地都修圓滿了,就成佛了。所以我們佛前桌帷上繡的「萬德莊嚴」四個字,就是這個意思。萬德修行圓滿,佛果就圓滿莊嚴起來了。所以不要好高騖遠。有很多人看了一部經、兩部經以後,就要成佛,就要得神通,好像念佛這種功夫,他都不願意去做了,這是錯誤的。要知道,得神通是要修定的呀。沒有定,怎麼會有神通呢?要成佛,必須先有普賢萬行,少了一樣,也不能成佛啊!佛陀在阿含經裡面很明白地告訴我們,對於世間的萬事萬法,都要徹底地覺悟,如果有一法沒有覺悟,就不能成佛。那麼假定我們唱高調說,修行馬上就想成佛,這是辦不到的事,也是一種好高騖遠的說法,那是絶對不可能的。 民國初年我們的太虛大師,他就本著這個宗旨,提倡人乘佛教、現實主義,教人不要打高空、弄玄虛、打那渺不可及的妄想。應該從腳踏實地的做人做起。太虛大師有四句偈,強調這個道理,所謂:「仰止唯佛陀。」我們所仰慕的目標、我們最好的榜樣就是佛陀。「完成在人格」:要想達到這個目標,完成這件大事,就是在養成完美的人格。所謂「人成即佛成。」把人做好了,佛就成功了。「是為真現實」:這就是真正的現實主義,不談玄虛,不打高空,不說做不到的話。那麼人要怎麼樣的做法呢?我們佛教裡面,好像不大談這些話。那是因為這些經典,它總是以成佛為我們的目標,尤其是那些大經——華嚴經、法華經--,這些經都是教那些根基好的菩薩們學的。其實在家庭和社會倫理方面,也有很多經,譬如善生經、十善業道經、報恩經、孛經、譬喻經、父母恩重難報經等。這些多是人乘的經。這些經都放在藏經櫃子裡面。中國人喜歡研究大乘經,很少去注意到它罷了。實際上應該先修這些,這些經的內容,是教我們怎樣地做人,譬如做丈夫的怎樣對待太太,做太太的怎樣對待丈夫,做父母的怎樣去教育兒女,做兒女的怎樣子去孝敬他的父母;在學校裡,如何做個好學生,學生應該如何恭敬老師;在社會上,怎樣子交朋友。這許多道理跟我們儒家所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差不多一樣。儒家的倫理,所謂做父母的要仁慈,做子女的孝順,做哥哥的要友愛弟弟,做弟弟的恭敬兄長,做朋友的要講求信用,在社會上要能夠敬老尊賢,這些也都是人乘佛教的道理。把這些道理做好了,你在社會上是一個正人君子,是一個道德長者,為社會大眾所恭敬。這樣說起來,佛法好像太簡單了。說是簡單,做起來,並不簡單! 這裡我們做一個討論:現在社會上好人還是很多,但是每天打開報紙,都有許多人在為非作歹的做壞事,因為他不懂做人的方法,自己毀滅了自己,也危害了社會,辜負了父母的養育、國家的栽培。這就是沒有把人做好,帶來了許多的禍害。在一個家庭來說,一個人不會做人,家庭也得不到幸福,甚至吵鬧破裂。我前年應美國許多留學生、親戚、朋友要求,在美國舊金山南邊的一個都市成立了一間佛堂,名稱也叫做華嚴蓮社,因為我們也有很多的信徒在那裡。成立以後,我也去講過幾次經。我每次去,都有很多年青的朋友,為了家庭的糾紛,來向我訴苦,或者要我提供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就告訴他們說,第一個要注意的就是:「家和萬事興。」這句古德的名訓。這是維持家庭幸福的最高原則。其次,一般年青的夫婦組織一個小家庭,需要互相信任,互相體諒,互相關愛。最忌諱的就是為了一點小事互不相讓,常常吵架,感情就容易破裂。感情破裂了,家庭就失去了和樂,常常就鬧離婚。離婚了以後,夫婦兩個都很痛苦,最痛苦的就是小兒女,失去了照顧。去年十二月初,我去美國的時候,就有一對夫婦吵架,以至於使得丈夫一氣之下去自殺了,留下了一個五歲的男孩及兩歲的女孩。家庭破碎了,留下了孤兒、寡婦,形成了人間痛苦的悲劇。 我在研究,大家為何很喜歡去美國,留學以後都喜歡在美國留下,不要回來。既然這麼喜歡在美國,為什麼會有這種事發生,產生這麼多痛苦的悲劇呢?我研究過後知道,他們在宗教上面沒有得到正確的指導,有很多不重世事的宗教傳教師,他們在傳教、講經的時候,一味的強調:證道、通靈、神通、感應,沒有能夠在這做人處世方面多加提示,只是叫人參禪,持咒、求神通、祈福消災,引導人鑽牛角尖,走火入魔。另外有一些自認為能看風水、改命運的江湖騙子更可怕,他們一味弄神弄鬼,提倡迷信,說他能為人改造命運,改變風水等。這許多的迷信,助長了他們的貪欲,以致騙財騙色的事,時有所聞。其實這些不合乎正理的玩意,都是騙人的,使人們抓不住人生的方向,所以才跟他們跑。結果,花錢消不了災,還不知坑了多少人。要曉得,在美國生活不簡單。我這一次可以說,做了一個深入的觀察與探究。獲得到了一個結論:在美國找工作,可能是機會很多,但是工作的壓力很大。一個工廠或公司,老闆或者管理人,對工人要求很高,尤其遇到不景氣的時候,公司隨時就會裁員。裁員沒有條件,工人沒有保障。在臺灣,公司要裁員,還可以讓人要求什麼。美國沒有,說裁,就裁。公司不景氣,一下子就裁了很多人,很多人一下子沒有了工作。沒有工作,就發生了嚴重的生活問題。剛剛在那裡建立家園,找了一分工作,買房子,買車子、置家具,當然没有多餘的積蓄。一下財源斷絶,生活就成問題了。所以在工作的時候,莫不兢兢業業,稍一不慎,就會遭到裁員的命運。因此,他們工作很緊張。有些人,早上五點多鐘就要去上班,經常做了十個小時以上的工作。在上司的管理下,往往會受氣、挨罵。工作又辛苦,又受氣,夫婦兩個上班,一天疲憊不堪,心情大家都不好。回家後,三句話講不完,就會吵架,所以就會發生不愉快的問題。因此,我鼓勵他們說:我們既然在這種環境裡面生活,必須要順應環境,夫妻兩個必須要互相照顧,不應該為了一點小事就爭吵。我提供了他們一個安心的方法,那就是夫婦間要互相關懷、體貼和安慰。同時我也拜託留在佛堂代我領導他們研究佛學的兩位居士,要他們多指導人生的佛法,使大家能夠真正得到受用。不要盡說高深的理論,先把他們的心安定下來,先把我們的人做好。依照太虛大師的說法,所謂:「人成即佛成。」這個道理使我們真正得到受用,所以今天特地將它提出來告訴各位。 我們昨天說,念佛,要念得一心不亂,坐下來,要看住我們的心,使它不要打妄想,才可以得到禪定。這是指修行的方法。雖然知道修行的方法,但是也不要廢棄了我們的生活,修行要與生活打成一片。在佛教禪宗裡面,有一位大德,六祖慧能大師,他就是這樣的一位大師。他認為把佛法弄得太玄虛,那是不好的,所以六祖慧能大師說:「平常心是道。」無明實性就是佛性。不要打妄想,不要裝模作樣的,顯示自己道行高深。我們老老實實念佛,這也是太虛大師所提倡的。尤其是印光老法師,他常常叫人要老實念佛,不要搞花樣,不要講迷信,把人做好。印光大師的歸依弟子有二十萬以上。他教人修行的方法就這「老實念佛」四個字,他非常注重實修,腳踏實地。他有一個歸依弟子是山東人。這位弟子歸依了以後,也代他的太太辦了歸依手續。有一次他就跟他師父講:「我太太想來拜見師父」。當時的交通不發達,從山東走到靈巖山,約有一千多里的路程。要是坐車子、坐輪船,都要很長的時間。印光大師告訴他的弟子說:「你回去告訴你太太說,老實念佛就好。而且你把我文鈔演講錄的這些道理講給她聽,就好,不必要來看我,為了來看我,耽擱了你們家裡的事情。走了那麼多的路,是很辛苦的。看到了我以後,還是跟你們講這些話!我覺得,你能照我的話去修行,比看我還要好。」他是這樣地慈悲,這樣地實在。我也希望各位能照著印光大師的這種教育,以及太虛大師的人成即佛成的教育來修行,大家能照這樣做,保證就能夠成佛。我們不要去信神信鬼的,東拜拜,西拜拜。要知道,那都是沒有用的。好了,今天就講到這裡。(後面錄音機出了故障,未能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