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日集》三編 〈序一〉(聖嚴) 在大陸來臺的諸法師中,長老輩的日漸凋零,同輩諸師亦皆超過五六十歲,成了下一代僧界心目中的長老。成一覺因法師,又是我同輩中的長老。因他比我年長一肖,戒長二十五夏,故以世誼雖屬同輩,而我恒以「成公」相稱,以示尊敬。在我輩僧界中,成公乃是一位資質優秀,而且受過完整僧教育及高等普通教育的人才,專精華嚴、法華等經,唯識、起信等論,同時專攻中國醫學。在法門事業方面,曾主編「覺世旬刊」,創建「僑愛佛教講堂」,擴建「華嚴蓮社」,創辦「華嚴僑愛兒童村」(孤兒院),協辦「智光高級商工職業學校」,三度連任「中國藥用植物學會」理事長,發行「新中藥季刊」,創辦「華嚴專宗學院」,累任中國佛教會理事、臺灣省佛教分會理事、臺北市佛教會常務理監事、宜蘭縣佛教支會理事長,每年主辦救災濟貧、放生、印經、義診施藥等社會福祉事業,故連續獲得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內政部、臺灣省政府、臺北市政府等各級黨政機關首長,頒發獎章及匾額。 最使我感激的是自民國六十八年起,成公接受文化大學創辦人張曉峰先生的聘請,屈就由我擔任所長的佛學研究所副所長職。使我在多方面獲得支授,並且鼓勵我發揮所學,辦好這所在今日中國佛教教育界學生水準最高的研究所。而其從事教育工作,則始於民國三十年(一九四一年),當時他僅二十七歲。民國三十七年到臺灣之後,他對佛學的宏揚,貢獻良多,除了先後宣講「阿彌陀經」、「八大人覺經」、「普門品」、「普賢行願品」、「八識規矩頌」、「大乘起信論」、「中國佛教史」、「律學」、「禪學」、最近正在講「華嚴經」等外,著作則有「為什麼要念佛」等書。單篇文章之散見於教內外各報章刊物者,先後集成「慧日集初編」、「慧日集續編」。並多次出席佛學及醫學的國際性學術會議,發表論文多篇。 今美國東方大學,為酬其對於佛教文化、教育、社會福祉事業的奉獻,特頒贈他名譽哲學博士學位,他的弟子們又第三次彙集其所著,分作「華嚴與禪」、「一般論述」、「序跋因緣」、「追思・法語」及「附錄」等五章,成為一書,名曰「慧日集新編」以為紀念。在其出版前夕,問序於我,以成公與我,不論公私,均有殊緣,不敢推謝,謹述所知如上,用報雅囑。 民國七十三年三月廿六日 序於臺北北投農禪寺 〈序二〉(陳慧劍) 成一上人,吾蘇泰外人也。 泰邑,為吾蘇古之人文萃集之地,亦為吾佛門高德雲聚之鄉,「江山信是東南美」,信不誆耳。 吾與成公,識於念秋之前,每值於法會講席之所,鐘鼓流音之地,其恂恂君子之風,訥訥謙沖之度,均為吾所傾折者也。 成公於神州罹患東來,侍其師祖南公老人,至誠至孝;而植其法業於華嚴蓮社,則唯謹唯勤,平居不事聲華,不聞利養,唯默默耕耘福田是務,此乃有心人所共察焉! 華嚴蓮社雖云智光老人為其祖席,南公老人為其開拓,而成公則為其籌惟運作者也。而智祖、南老,法蛻已化,成公則為唯一承其法業,宏其餘緒之孤臣。幸其秉天性之淳樸,與夫德業之巍峩,吾其拭目以待華嚴大教有以於成公之席下光大普揚也! 成公於法業之外,尤嫺於醫方之明,復長於翰墨之緣,其所撰「慧日集」與夫「素席製作小品」,胥為吾緇素所樂道者。 今其「慧日集新編」,繼其前業,付諸楮梓,其有心於光大門楣,盡志於拯渡世俗,且側身於華岡佛學研究所,培掖後英,其終朝風雨如晦,均於此著見其無涯之懷抱矣。 余以一介慧業佛子,於承命編讎之際,得從此編親濡上人高蹈清越之光澤,亦生平一大快事耳! 是為序。 陳慧劍恭敘 〈自序〉 文章是自己的好,這是一般人的我執心理;把自己的文章推銷出去,這是發表欲的滿足,在一個修行人來說,那簡直是一種不可饒恕的大毛病! 可是站在讀書人的立場,發揚古聖先賢的哲理嘉言,提昇宗教民族的精神文化,發表各人研究的心路歷程,顯露自己的一得創見,以與學術界互相攻錯琢磨,未嘗不是人類文化進展史上一件值得獎勵的事。 基于這樣的理由,所以我在二十年前,就在大膽嘗試的情況下,把幾十篇不成文的習作,編輯出版了第一本慧日集,那時候,也許因為年紀還輕,感情比較豐富,激於自幼深受佛恩,總希望能夠有所報答,所遇到有傷害佛教的言行,立即起而駁斥,想到有應該推動的弘化工作,馬上就大聲疾呼,同時把自己讀經聞法獲致的心得,也把它寫出來,成熟與否,在所不計,因為那時真的懷著就教於高明的心理在猛衝。 十年之後,由于在外流浪日久,思鄉之情,時縈腦際;算算日子,慈母往生已經二十餘年,先父逝世也一紀有餘,午夜夢迴,常自慚愧於親恩未報!另外,在我求學期間,為我打穩佛學及國文基礎的太師祖智公太老人又圓寂了,因此我曾為他們三位老人家,各寫過一些懺悔性的紀念文章,同時把一些應酬作品蒐集起來,又得到了五十多篇,為了想把我的修學心得,和那幾篇思親懷恩之作,做為上報師長父母之恩的獻禮,所以第二本慧日集又出版了。 今年年初,聖嚴法師從美國回來,告訴了我一個頗為意外的消息,說是美國東方大學普魯典校長,有意送我一個學位,希望我提出一本已出版的著作。這實在是一件使我為難的事,我的一些東西,實在不夠水準,但在這新的形勢苦逼之下,又不能辜負人家的一片好意,所以只好叫同學們幫我找找佛刊,看看有沒有略具學術性的東西,結果,他們認為有幾篇關於華嚴方面的研究,比較有內容,另外還有些散篇、雜作,共五十餘章,湊起來勉強可以再出一本書。當時因為工作較忙,抽不出時間來加以整理,為了慎重起見,乃請精於出版事業,佛學造詣也很湛深的陳慧劍居士,幫我編輯付印,這是這本新編出版的因緣。 這次慧日集新編的出版,除了用來酬答普魯典博士的盛情外,總統府國策顧問余井塘公賜題書耑,聖嚴法師在百忙中為我寫序,都使我心感難忘!陳慧劍居士的費心編校並作序,還有法通同學的集稿,觀慧、證光同學的協助、校對,也在此一并敬致謝意! (中華民國七十三年青年節於華嚴蓮社堂頭寮) 華嚴與禪 中興華嚴宗的月霞祖師 華嚴宗自清初續法大師一度振興後,兩百多年中,一直沈寂無聞,法運秋晚,令人心憂。幸自民國肇造,百事維新,我佛教於此時際,亦有不少大菩薩應世。太虛、仁山、智光、常惺、月霞、應慈諸巨擘,應運而生,太仁智常諸公,力謀佛教教育之革新,以培植弘宗演教之人才,月、應二菩薩,則專演華嚴大教,弘揚一乘圓教,根本法輪,本宗始於沉寂中,一時頓甦。應師弘法事迹,已有專章介紹。茲將月祖振興賢宗之大業,簡述於後: 月霞祖師,湖北黃崗人,俗姓胡,耕讀世家子也,生於清咸豐七年(一八五七),年十歲,應童子試,不幸落第,乃發心出家。而父母不同意,遂入學攻讀,頗有成績。十七歲,承親命完婚,次年得一子,又次年得一女,遂稟雙親,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今既育一子一女,可告無罪矣,應許遂我初願。父母見無由可留,允其所請。乃於當年三月,拜辭雙親於楊柳樹下,正值東風和煦,春日暖照,似有菩薩出塵之慶。師隻身行至南京,詣大鐘寺法公老和尚座下,頂禮求度。老和尚問曰:「白面書生,何因學佛?」師答曰:「在家既不能做忠臣孝子,當出家學諸佛救世、度生,此晚輩求師度脫之本懷也。」老和尚見其志向高遠,許為法器。遂允其留下。二十歲時,先往九華山受具足戒,再往金山江天寺,常州天寧寺,揚州高旻寺習禪,參究向上一著,凡六年之久,三寺主事者,每請其出代職司,以為拔擢,均以不願離開禪堂婉辭。最後,主事者堅命其出堂,因結伴遠走長安,入終南山,結茅蓬居之,禪觀不懈。 至師二十六歲時,於是年秋冬之間,忽有蘇軍門,守長安者,每謁師請開示,問答之間,語言契合,自是,每月供養齋米若干斤,師有多餘,則分贈鄰近諸茅蓬之修道者,以廣結緣。一日,師語蘇軍門曰:「大護法既能發心布施道糧我一人,不如普同供養之為愈。」又曰:「終南山中,總有七十二間茅蓬,諸修道人,類皆佛門龍象。往者,每因化道糧而耽擱用功,大護法若能布施軍田二百畝,交諸修道者開墾,種稻收米,永遠供養,則軍門功德之大,將成萬世不朽之福德也。」蘇軍門聞之,以為善,遂應其所請。先後六年時間,荒地皆成熟田矣。蘇固廣植福田,師實效百丈禪師,自耕自食之遺風。一面手執鋤頭,一面耕自心田,作息調身,藉物觀心,功夫以是大進,頓覺心無疑滯! 三十三歲,師決出山走訪河南,太白山頂了塵和尚。和尚方講維摩詰經,師於入不二法門句,參究數晝夜,至於廢寢忘餐,終以末後言句,獲得了和尚印可。又一歲,至南京晉參赤山法忍和尚,留山充茶頭職,此一年中,日間抬石舖路,夜燒茶水供眾,示修苦行。一日,法祖堂中高呼曰:「茶頭師!快燒茶,堂中已開靜,急待茶水供應!師曰:「水早已燒開了,等候止靜;而堂門不開,其奈何?祖默誌之。三十六歲,隨赤山法老人,講楞嚴經於湖北歸元寺,代座弘揚,玉聲初震,頗獲推崇。三十七歲,師至安徽翠峯茅蓬,邀約高旻首座,普照和尚,北京印魁法師,結界打禪七,互印心得。三年後,初講八十華嚴大經。四十一歲後,漫遊全國各地,隨處宣揚大、小乘經典,大江南北尤稱道之。四十三歲,受聘出任安慶迎江寺住持,籌辦安徽省佛教會,並創辦佛學院,招生開學,(此殆國中第一家僧教育機構)三年圓滿。四十六歲,出國考察各國佛教,由日本而南洋,印度,及以歐西,遊方說法者,亦三閲寒暑,聲名遠播。 四十九歲回國,獲常州天寧寺冶開禪師,授以菩提之記,成為臨濟宗傳人。與之同壇接法者,另有明鏡、惟寬、應慈三人,時在清光緒三十二年。(一九○六)五十一歲,因南京端午橋(端方)揚仁山,清道人(李瑞清)等之推薦,應聘出任江蘇僧教育會副會長,並兼主江蘇省僧師範學堂。翌年,五十四歲,應湖北大洪山請,講楞嚴、圓覺、楞伽諸經,僧師範由諦閑法師繼任。適值辛亥革命,武昌起義,都督黎元洪,擬請師出帶僧兵,遂借出國為名婉拒之,乃走上海。受時報館狄楚青居士之推荐,入哈同花園,為園主羅迦陵夫人講經,時康有為亦在上海,建議哈同夫人,弘揚佛法,創辦華嚴大學,並請月師主其事。大學於民國二年開辦,招生六十名,訂為預科三年,正科三年,方克畢業。師於園中新造禪堂、講堂,每日坐香,講授大小乘經論。常惺、持松、慈舟、智光、靄亭等,皆該校第一屆預科生。方將畢業,因有異教徒於中破壞,迫使學校停辦。霞師接受康有為等建議,決遷校至杭州海潮寺續辦。霞師就該寺原有之法堂,禪堂,仍每日坐香、授課,開講華嚴,起信論等經論。正科三年,六十名學僧,順利畢業。其間,霞師曾應孫毓筠等邀,講楞嚴於北平,以反對洪憲,幾遭不測。又應九華山東崖寺,及湖北歸元寺之請講楞嚴。以不能分身,東崖經,即由智光法師代座。霞師歸元經圓後,復應漢口居士界請講起信論。 民國六年,師六十大壽,於漢口講楞嚴經方畢,繼至磬山講法華經及一乘教義章,以自壽。是年夏,師奉天寧寺冶和尚命,分燈常熟興福寺,為住持,並續辦華嚴大學。師七月一日,於興福寺陞座,繼往杭州辦理遷校事。孰意師於抵杭后,忽感不適,終於十月三日,寂於西湖玉泉寺。錢山主奉其骨灰,塔於興福寺內之師子口。師生平宗教並進,有所謂「無一日不坐香,無一年不打七」之自我規定。師住世六十載,僧臘四十二秋。師著有維摩詰經講義,楞嚴、楞伽講義,未及完成而逝。師為我國興辦僧伽現代教育之第一人。其入室弟子有:常惺,持松,智光,慈舟,靄亭等諸哲。皆繼承師志,弘化一方,大闡宗風!本宗亦因之而宗風繼振,法雨遍施! 功在華嚴的應慈老法師 有華嚴座主之稱的應慈老法師,圓寂已屆三十年矣。上海玉佛寺真禪和尚,發起為應老做三十週年紀念,並準備出一特刊,來函徵文。我與應老也有應感之法恩,爰據天寧寺志,略述其弘化功德,以誌崇仰。 (一)應老家世 應慈老法師,安徽歙縣人,俗姓余,清同治壬辰年二月五日,其母夢僧鳴引罄而生。家世業鹽,雄於資。師生而蔬食,其母崇佛,日誦金剛、彌陀諸經,師聞之則喜,蓋慧根宿植也。光緒戊戌,師痛折翼,感生死無常,發心朝普陀,遇明性禪師,求剃度。明師念其富室子,恐難耐梵行。師自誓禱於大士前,得首籤,遂披緇。隨明師之南京三聖庵,淡泊生活,不以為苦。習經之餘,嘗思發明己躬大事。庚子冬,明公命其至天童,從寄禪和尚,乞受具足戒。圓滿后,返三聖常住禮祖。明公囑其往金山、高旻、天寧等警策門庭學禪,並期其大事未明以前,不得來歸。 (二)參學過程 辛丑年,師參高旻月朗有省。癸卯至天寧參治開,祖問:念佛是誰?師吭聲曰:無是誰,無非誰!祖深器之。光緒丙午八月朔,與月霞尊者,同得法於冶祖。月長於師,志弘華嚴大教,遂請於冶祖,令師從其學教,祖許之。師侍尊者敬如師。光緒戊申初夏,師辭尊者朝五台,夜賭五燈,燈復為五,朗耀天空。一日,有人生皮為衣,高聲問曰:和尚於此則甚?師曰:禮誦法華。彼人曰:師飢耶?渴耶?備飯食清水,請師食飲。師見水中有荷葉數片,問故?其人瞬間失其蹤影,師疑為文殊示現。 師南歸後,為其母遙禮五台祈福。其母夜夢金人謂曰:善自精進,決定往生。其母七五高齡,預知時至。召師歸,至則持雲片糕二片,一與師、一自食,曰:我生高品,汝為高僧。言罷,含笑而逝。 民國丁巳春,師從月尊者習教卒業,遂於虞山興福寺,設華嚴講堂。月尊者於是年冬月杪,示寂於西湖玉泉寺,世壽六十,臨終執師手曰:「善弘華嚴,莫作方丈!」師應諾。次年,興福寺講堂告成,命門人持松為住持。自茲三十餘年,一缽飄然,雲遊四海,敷揚晉唐三譯華嚴。越四載,掩關西湖菩提寺,日禮華嚴為恆課。是年冬月二十,冶祖示寂,世壽七十一,寂前,引師手附心,師曰:祖庭之事,擔荷不辭。祖乃含笑而逝。 師經教之餘,惻然示眾曰:余宗傳於冶祖,教受於月兄,法乳長滋,後繼其誰?今老矣,豈終負先師、先兄付囑,竟作斷種人哉?言時,聲淚俱下!師荷擔如來家業,情真志切,一至於此。師素行皎潔,以古自律,不稍寬假,從不隨便授徒、傳戒。嘗曰:寧願終生受憂苦,不將佛法做人情。師嘗悲教門流風萎靡,浮誇敷衍。經論不講求,因行不勤策,而求身後歸安養者,憫然有言曰:三毒、四倒不除,妄期解脫,是直以佛國為捕逃藪也,可乎?又曰:彌陀者,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者也。眾生與佛,本性何殊?能發菩提心者,徹究於躬,見即直見,抑何隔於生死哉?復引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初見文殊,發菩提心已,乃遍參諸善知識,究竟普賢行海,覲見彌陀,同歸極樂為訓。師以圓頓教義,直指人心,雖苦口婆心,而世尠知者,且以門戶為疑謗也。以是,師行道數十年,輒多不為世諒。而師依於經教,驗於自心,理本如此,亦無以易也。 (三)培育僧材 乙丑春,常州清涼寺靜波和尚,蒞杭叩關,請師臨寺,主辦清涼學院。丙寅成立,擬招收正預兩科生,各三十餘人,均以三年為期。學生傑出者:有隆泉、龍輝、星光、唯周等,皆成龍象。戊辰,預科畢業。時有盛宣懷夫人莊氏,學佛發心,布施上海辛家花園,清涼寺址十三畝,興建七處九會大殿,請將清涼學院移滬,續辦正科,師允之。己巳秋,正科開學,師授八十華嚴懸談。不久,因故遷學院至常州永慶寺。唐經授方半,寺駐軍,再遷無錫龍華庵。辛未春,唐經授完,正科畢業。三年學院,三次遷校,障礙重重,勉強卒業,其辛苦可知矣。 (四)專業禪講 學院結束後之次月,師應蕪湖禹王宮請,講經、傳戒。四月,朝禮五台。七月,演楞嚴於蘇州西園戒幢寺。是冬,回虞山主禪七。壬申,師世壽六十,滬上弟子有籌祝壽者,師避居虞山,講誦法華、梵王二經,為冶祖做圓寂十週年也。師山居研經,一日,恍見一金人語師曰:汝可弘演四十華嚴矣。是冬,講楞嚴於天童,主禪七,已而復主禪七於天寧。癸酉春,應福建鼓山湧泉寺虛雲和尚請,演梵網經並傳戒,師為羯磨。甲戌春,師朝五台,演梵網經於廣濟寺,方升座,庭中忽千鵲雲集,啁哳飛舞,師鳴佛尺開示曰:既來聞法,便應肅靜聽講。語已,鵲皆寂然不復作聲。乙亥春,師演法華於杭州清蓮庵已,旋至天童演華嚴懸談功在華嚴的應慈老法師。十月,主天寧禪七,冬應天童戒期請為羯磨。丙子,先演法華於滬上報德庵,次至常熟寶岩演四十華嚴,丁丑春圓滿。師再朝五台,應廣濟寺請,演八十卷唐經,至十五卷竟,抗戰軍興,經會中止,南返上海。戊寅,應唐慧鏡、慧淳諸居士請,於上海玉佛寺演貞元經。次年,佛誕日圓滿。己卯,師演貞元經於滬上崇德會。庚辰春,師倡復無錫古南禪寺,並傳大戒。旋於滬上開演晉經,越二載,壬午暮春圓滿。時師七旬矣。虞山興福寺法裔,葦乘和尚,刊行「妄盡還源觀疏鈔補義會本」以為師壽。癸未初秋,師演杜祖華嚴法界觀門於城南慈雲寺。甲申,師演唐經懸談於清涼寺。乙酉,重演大經懸談三十卷於慈雲寺。丁亥,復演晉經探玄記玄談於南京,普賢行願品於南通、四十華嚴於杭州龍興庵。戊子,完成晉唐三經疏釋。是年應妙文、妙賢等弟子請演彌陀、心經、三聖圓融觀於杭州國慶禪林,已而講楞伽於天寧、金剛經於蘇州、行願品於鎭江。十月應傅近秋等居士請演晉經於南京,己丑九月十九日圓滿。是冬,姜大心居士請至滬主禪七。庚寅,傅近秋居士復請至南京,演唐經八十華嚴,未久,以血壓過高而罷。辛卯二月十九日,在甯作冶祖百年紀念。遂來滬小住,旋去杭憩養。是秋,劉大照居士「集華嚴觀要」獻師,以為師八十壽。壬辰秋,應姚鶴亭,張純華等居士請,演心地觀經於崇德會,十月中旬,師演行願品於圓明講堂。冬月,師演大經賢首品於玉佛寺,倡十波羅密義。既而,有請演六波羅密經者,有請演大品般若經者,有請演涅槃經者,有請主一禪七者,師皆許諾。將來一一滿願。眾有慮師高年,恐慈悲有餘而力不足者,因勸師憩息。師曰:八十老翁,日薄崦嵫,餘光垂微,不以說法利生,供養塵剎,復何圖邪?言者為之語塞,古有為道而忘身者,師之行誼,不其數歟! (五)校刊法寶 應老人畢生弘法,功德略如上述。其於流通及整修重刊法寶,乃至經義創釋等悲願大心,亦非常人所能及,略舉數端如下: 1.領導上海學佛居士蔣維喬、李圓淨、黃妙悟等,於民國已卯五月,約合發願,組成華嚴疏鈔編印會,校刊清涼國師之華嚴疏鈔,使文理貫通,舛錯訂正等工作,歷時六載,方始成功。此利益學人,研讀方便之功德,實難量也!按疏鈔一書,昔日離經別行,加之會昌厄後,中土流失,幸高麗、扶桑人士,來華遊學,流之異域。趙宋之世,始有求歸於海外者。自此淨源法師,錄疏以註經;明嘉靖間,妙明比丘,又釐鈔合疏,鐫版流通,存武林昭慶寺。然以諸家秉筆既殊,著眼自異,故其間標列之前後,編置之疏密,參差出入,多所未免。更經後世輾轉傳刻,舛錯愈多。且有刪去大段,以致前後文理不貫者,龍藏及當時流通本,鮮有訂正者。徐蔚如居士,因得嘉興別行本,清涼疏鈔校勘,始辨其誤。組會重刊,時徐蔚如居士已往生。癸酉,師晤江味農居士,於上海功德林佛經流通處,得行願品疏,乃募化重刊貞元經文。 2.重刊小品及大品般若經。師原藏有小品般若波羅密經,於杭州之花塢眠雲山屋舊居。原擬弘通,先藏之揚州之原版,毁於兵火,乃發起重刊,得黃妙悟、劉大照二居士任校讎,姜大任、江大機居士護持贊助,乃得成就。及聞大品般若版,在揚州同時被毁,復有重刊大品般若之作,校勘護持諸事,亦如小品。辛卯蒲月發起,仲冬成就,亦師之大悲願力之所成就。 3.己卯夏月,師復領導黃妙月、劉大照等居士,發心校勘賢首晉經探玄記,至乙酉季春成。師復命黃劉等居士,校勘地藏三經,亦於是秋出版。 4.戌子年,黃妙悟居士校勘清涼行願品疏竟,劉大照居士等復承師命,護持出書。至是,晉唐三譯三大經疏釋,率依師慈悲願力,一一觀成,亦可謂盛事矣。 5.應公生平弘法心切,於刊行大乘法寶,更具熱忱,大小部之佛典,經師發心集資流通者,難以數計。揚州眾香庵所藏經版,類皆師之手澤,今殆無存矣,惜哉! 6.增刊普賢行願品別行本。戊寅,師演貞元經於上海玉佛寺,圓滿日示眾曰:普賢行願品流通本,係取材貞元經第四十卷文,開卷即言「爾時普賢菩薩稱讚如來勝功德已」一句,誦者未見全經,必有茫然之感。故可將貞元經第三十九卷後半,如來勝功德偈文,加引於前,俾誦者先知毗盧遮那如來,二十一種功德妙義;然後受持十大願王,方見普賢行願為因,遮那功德為果,交徹融貫,庶幾稱旨。江妙機等,聞而讚善,集資刊行流通。 (六)創義解經 1.欲命對慧命:己卯,師演貞元經於滬上崇德會,至「願我臨欲命終時」一偈,釋云:儒家亦言:「人欲淨盡,天理流行。夫如是,乃能大明明德於天下。」此之「欲命」一語,係對「慧命」而言,「欲命」臨終者,謂當人心垢豁開,般若現前時也。大道目前,觸處皆真,何不直下承擔,發明己躬大事?今人輒以生死解「欲命」解終一句,遂塞生前開悟之機,不亦道在邇而求諸遠也乎?」或以禪淨二門不同,請師開示者,師慨然曰:「禪淨一源,豈有二耶?且如阿彌陀經所示,一心不亂,佛即現前?與金剛經中,敷座而坐,須菩提歎希有世尊者,無不同此一事實!學者不自究心,紛然於門戶、言句間討分曉,展轉蔓衍,抑何已焉?」聞者各自淨心,欣然禮謝! 2.祖衣二十五條之含義:壬辰秋十月,演普賢行願品於圓明法席,四眾既集,師昇座已,乃曰:「大眾看,我於唱讚聲中,披大紅祖衣陞上法座,莫非莊嚴乎?非也!此衣共二十五條,代表三界二十五有眾生。凡受菩薩戒者,既披其衣,當思其義。從此生生世世,塵塵剎剎,依菩提心,行菩薩道。上共一切諸佛,下共一切眾生,世界無盡,悲願重重,亦無有盡,為一切眾生故,願受一切極重苦果,而無疲厭!如此,方有少分荷擔如來家業的氣概!衣作紅色者,代表眾生血肉也。眾生身命,我肩負持,敢不有臨深履薄之忱,念念以自勉哉?」語切!聲悲!聞者讚歎,或有悚然慨泣者!應公悲天憫人之菩薩心,於此一段話中,流露無遺矣! 3.壬辰冬月,師於滬上玉佛寺,演大經賢首品,次第說華嚴十波羅密義,誡眾曰:「學佛當以禪那為本,十度為行,憤俳切己,庶乎不遠!若不親入寶山,徹證一番,百福莊嚴,抑奚與也?」師率性平易,從未有以譎奇神異之事示人者。來學四眾,但令以教理自悟,以戒行自持,以靜坐觀心而已。然師之自證理地,固未易見也。 (七)教禪圓融 應公修學宗旨,禪教並行,嘗語人曰:余教宗賢首,行奉南宗,每歲冬月,必集眾禪七,示眾曰:「此祖庭遺制,行者依之,發明大事,不可忘也!」自來宗匠不談教,教家不言宗,師獨以身兼。自唐圭峰而下,不圖於今復見其人,實可謂佛門幸事! (八)後語 嘗讀先師祖南公自傳,應公應常州清涼寺,靜波和尚請,辦佛學院時,嘗親詣泰縣北山,開化禪寺,邀南祖前往執教。後應公於滬上,創華嚴學會,南祖亦始終追隨,尊為親教師。抗戰勝利後,應公駐錫上海南市慈雲寺,以時禪講,南祖亦贊襄座右。時成一方於上海中醫學院治醫,課餘之暇,亦常預經筵。故應公於一,亦法乳恩深,嘗思圖報而末由。今玉佛寺真禪方丈,為紀念應公圓寂三十周年,徵文出特刊,以為紀念。成一謹依常州天寧寺志,敬述應公弘化功績、景德懿行,萬分之一,以表崇仰,而誌永思也。 一九九五年元月二十二日於台北華嚴蓮社 序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補義 夫華嚴大經,乃我毘盧遮那如來,初成正覺,三七日中,一時頓演,乘性直談之根本法輪。啟六位之圓因,顯一乘之極果。昭示眾生,佛性平等,苟能依法虔修,人人皆可成佛。一旦翻妄歸真,真窮惑盡,法界圓彰,頓登大覺之妙法門也。 惟以陳意高遠,理趣深邃,人天凡外,難領斯旨。有眼不識遮那身,有耳不聞圓頓教。唯求自了,競趨化城。致令大法,隱匿不顯者,凡七百年。迨龍樹大士興,入龍宮,誦梵筴出,慧日始重曜於人間,大法乃再現於當世。支法領、釋慧嚴兩法將,請得玄文,聖教方東傳來茲土,釋覺賢、釋喜學二尊者,先後迻譯,華夏乃獲誦此真詮。經五祖之悉心闡揚,仗明君之大力護持,一真法界之佛光,於焉煥發乎中天;三時五教之判釋,六相十玄之聖道,普天同遵,十方皈依。如來一代時教之宗旨,遂乃大宏於天下。 迨乎時臨末季,法運秋晚,玄言妙旨,領悟乏人。毘盧性海,久不揚波。直至民國肇造,國體更張,法運乃得隨國運以同興;大匠繼出,法輪遂跟時輪而大轉。有月霞上人者,再來之大菩薩也。創華嚴大學於滬濱,灌莘莘學子以法乳。一時人才輩出,龍象濟濟,象教露重振之良機;一乘廣播,法音遐宣,華藏著中興之徵兆。智光、應慈二大師,演華嚴三經於國內;常惺、靄亭兩巨臂,揚賢首五教於海外;光孝南公,創華嚴蓮社於台北,講誦一乘;座下法孫,樹法幢於美西,亦弘大經。創學院以培育僧才,開法筵而隨方設化。華藏玄門,到處宏開,毘盧性海,波濤壯觀。僧眾修學,固多崇重於本宗,居士弘演,尤碩五教之成就。 有曾嵩山居士者,大權示現之菩薩也。潛心內典,鑽研佛乘,於性相空有之義境,具智達識解之神會。近來,尤致力於華嚴大經,更體悟於一乘宗旨。為益利自修,並法施多眾,乃就本宗三祖,賢首國師所著:「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加以補充,命名為「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補義」,亦名「一乘成佛道理」,又稱「華嚴法界緣起論」一書。付梓流通,廣度有緣。並承不棄,囑為之序。余捧讀一過,深佩其悲心橫溢,智慧超群!良以三祖之此一著作,旨在提示學佛行人,以修學並重,不可偏廢之重要指針。嵩山居士,尊崇祖師為法為人之至意,特發大心加以註釋,方便學人閲讀依行。根據四祖,清涼國師華嚴大疏鈔,博引詳註,探幽顯微,行文暢達,述理明徹,誠不易多覯之力作也。余既飽飫法味,未可偏私;理應廣介諸方,共享法樂!是為序。 華嚴學人成一序於中華民國八十三年秋節後十日 跋郎著金剛經分段解義 有一天,郎冰俠委員,送他夫人傅銘新居士,到蓮社來參加華嚴法會,他忽然和我談起金剛經來。他說:「持誦金剛經的人很多,但是,真正懂得金剛經的人,恐怕沒有幾個。請問法師,金剛經的宗趣,究竟在那一章上?」我說:「金剛經的意趣很深,三十二分,每分都在指示我們以無我和無相的真理。因為菩薩道以『莊嚴佛土,成就眾生』為重要的功行,而莊嚴佛土的果實,必自無相布施的因中得來;成就眾生的果實,必自無我度生的因行而得。所以,無相布施,無我度生,是金剛經最高宗趣,經文是在三四兩分。」經這一番談話之後,承他不棄,竟把我看做道友。但我卻不曉得他竟在默默地研究金剛經。 今年四月間,我在桃園僑愛佛教講堂講無量壽經,從報紙上得到了郎委員逝世的噩耗,心裡感到非常難過,曾致函銘新居士弔唁,並請她多為郎故委員做功德。郎故委員七終之後,銘新居士來蓮社禮佛,她告訴我說:「法師!我曾從郎故委員書房內,檢出一封沒有寄出的信,那封信是要寄給你的,他要你替他看一看他的遺著——金剛經分段解義原稿。這封信我今天帶來了,請你看看吧。」說著,她把那封信遞給了我。接著她又說:「我恐怕你不在家,那包遺稿沒有帶來,過一天我再送來請你替他修改修改,我預備把它印出來做個紀念。」我展開信牋,看到了那些熟悉的字跡,心裡又是一陣酸楚。信中他說,要我為他看一遍他的遺作——金剛經分段解義,並說,假如能請南老人看一遍更好。這封信,大概是他病重的時候寫的,信末的簽名筆劃,已經抖得很厲害了。這是郎故委員對我的最後顧命,我祇有勉強答應了。 六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成道法會,銘新居士把郎故委員的遺稿帶來了,竟是厚厚的一大包。我打開來一看,那裡面計有五份稿子。原來郎故委員為寫這篇著作,先後抄了五遍。稿中正文是用毛筆寫的分書,剛勁有力;註解是用自來水筆寫的行書,亦清晰可讀。由此可見,郎故委員對金剛經的研究,是著實下過一番苦功的。可惜最後一份尚未抄完,他就溘然西逝了!我在觀音法會的第二天,把那份遺稿很詳細的看了一遍,我覺得郎故委員這篇著作,不但已得到了金剛經的宗趣,文字也流暢通俗。我也請南老人為他看了一遍,老人也說寫得可以。 當我接受傅代表銘新居士之託,代為接洽印刷工廠,並代為校對一遍之後,傅代表一定要我為這本書的印行,寫幾句話。我本來最怕寫文章,但是,郎故委員研治金剛經的精誠;傅代表熱心弘法的悲願,他們兩位的偉大精神感動了我,我祇好把印行這本金剛經解義的經過寫出來,使讀到這本書的善信大德們,能夠知道這本書的功德由來,並永久紀念著郎故委員的不朽精神。 金剛經說:「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現在郎故委員一生,對金剛經受持、讀誦、書寫,都做到了,他作了這篇分段解義,又等於是為人演說了。那麼,他所得到的功德福報,一定勝過那恆沙世界的七寶布施,他也一定仗此無漏功德,上生西方極樂世界了。而傅銘新居士,發心印行這本金剛經解義,流通法寶,開人慧眼。功德福報,自然也是不可思議!我相信她一定能夠獲得金剛般若智,證取金剛不壞身! 八月初八寫於華嚴蓮社 「金剛經蒙鈔」序 金剛經在我國可說是一部家喻戶嘵的佛經。由于它的文字優美,意境高超,所以也是人人都喜歡研讀的一部寶典。它的全名應該是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當東晉末葉,五胡亂華時代,後秦的國王姚萇,詔請龜茲國的一位三藏學者,鳩摩羅什法師,把它翻成華文以後,就已傳誦不絶。待大唐三藏玄奘法師,把六百卷大般若經翻譯成功,才知道金剛經,原來是全經中第二處第九會,第五百七十七卷的別行經,因為它本身雖然只有五千八百多字,但卻包含了全部的般若思想。所以在奘譯大經問世前後,連鳩師所譯的在內,就有六種譯本之多,這是別種經所沒有的盛況!對金剛經做研究工作的疏解註述,差不多靠近一百家,最早的有彌勒菩薩的金剛經頌,無著、天親及功德施三菩薩的金剛經論,我國學者方面,則有僧肇法師的金剛經注釋,智者大師金剛經疏,圭峰大師的金剛經論疏纂要,宗泐及玘如兩位法師,合著的金剛經註解,乃至五十三家註等。各出心得,盡情發揮。 上面說過,金剛經在我國計有六種譯本,那六種呢?第一就是姚秦羅什法師所譯出的這部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第二部是元魏時代,菩提流支三藏所譯的同名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第三譯是陳真諦三藏所出,經名同上;第四譯名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這是隋代達摩笈多尊者所出;第五譯收載於大般若波羅密多經第五百七十七卷,名能斷金剛分,為唐玄奘三藏所出;第六譯名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這是唐朝義淨法師譯出來的。從以上這些譯本以及那麼多的註述看起來,國人對金剛經的重視與愛好,可見一斑了。 金剛經為什麼會擁有那麼多的讀者,而且歷久不衰的呢?這除了我上來所說「文字優美,意境高超」而外,金剛經在如來一代時教當中,所佔的重要地位,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環節。大家都知道,釋迦世尊成道以後,先說華嚴大教,怎奈在座凡小,無法接受。於是接受梵、欲諸天的請求,「脫珍著敝,隱實施權」。放下大乘不談,改說阿含、方等等小教。到凡小大眾,法眼漸開,執心猶在的時候,乃以破相顯空的般若真理,為他們掃蕩執情。經過二十二年的長時磨瑩,直到大眾心開意解,執取相亡。佛陀方始開演法華,為諸聲聞弟子說真實道,引歸寶所。由此可知破相除執的般若法門,對轉凡成聖的菩薩道來說,是何等的重要了。原來我們信佛學佛的目的,世尊成道之初,即曾三嘆奇哉,指出眾生不能成佛的原因,在於「妄想執看」。就是到了法華會上,他還要說:「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那麼要怎樣才能打破眾生的情執呢?般若空慧是為最有力的武器。金剛經既是包含了六百卷大般若經的全部思想,則讀一卷金剛經,就等於讀了六百卷的大般若經。把金剛經弄通了,也就等於把六百卷般若經的義理,全都得到了。在欣簡厭繁的眾生心理上,誰願意捨捷徑而不由呢?這是金剛經為大眾愛讀的另一個原因。 同時還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那就是金剛經所揭示的「發心、降心及生心」的三心問題,學佛首重發心,也就是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簡單的說就是發菩提心。這菩提心要怎樣發呢?金剛經第三分說:「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實無有一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段經文說明菩提心的內容,具有彌勒菩薩金剛經頌所說「廣大、第一、常,其心不顛倒」的四德,經文中:「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者,乃所懷之境廣,這就是廣大心;「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者,這就是第一心;「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就是常心;「無我人眾生壽者四相」者,就是不顛倒心。總之這四種心,就是無我度生的大菩提心啊。經文又說:「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人做好事,不是貪名,就是為功。做了好事而能不居其功名,最為難得。菩薩成佛的條件,是要修行六度萬行,六度以布施為首,菩薩在行施時,心中不存一念,我是施者,眾生是受施者,我施予眾生以財、法,或無畏的想法,這是徹底的無相布施,這也就是降伏妄心的最高標準。經文又說:「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眾生的心,不住於有,即住於空,現在㈠要無我度生,㈡要無相布施,這樣不是全落空了嗎?是的,修學佛法,就是要能心空而不執著,要能心無所住,才能顯現心的自性,能見心的自性,方能圓滿大覺。現在,我們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心的緣境要如鏡子照物一樣,不滯不留。假如一有所著,就不得解脫了。這「無住生心」是徹悟菩提的不二法門。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當初就是悟此理而成道的。金剛經具備了這樣精確的真理啟示,當然成為人人喜愛研讀的無上寶卷了。 李振翊居士學佛之後,以讀誦金剛經為恒課,用心虔誠,頗著靈感。於是頓發大心,要把經文加以解釋,以利初學。因而參考各家註解,以智者大師的金剛經疏,宗湖玘如大師的金剛經註解,及椒園的解註,台輦的旁解等作為依據,集其要義,分段疏通,把這部註述定名為金剛經蒙鈔。為謹慎起見,曾三易其稿,務求的當!他這種自利利他的為法精神,實在令人欽佩!李居士以八四高齡,安詳捨報。火化後,曾得舍利十數顆,說為持經的感應未嘗不可。他的親戚王鳳德居士,和他的夫人袁勝如居士,發心把他的這部遺著出版流通,以為永久紀念!並要我寫一篇序以為介紹,我把蒙鈔稿細讀一遍,覺得李居士的治學精神,不比尋常。這部蒙鈔的編輯,真正探得了金剛經的深旨。因此不揣淺薄,寫出以上的這篇短文,作為對李居士的這部遺著,隨喜讚嘆!並願讀了這本書的人,皆能如六祖那樣頓悟成佛! 中華民國七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寫於華嚴蓮社懺願室 觀彌勒菩薩下生經集解、普賢十大願註釋合刊序 原夫諸佛如來之垂教也,莫不以因果為宗,修因以證果,實乃學佛成佛一定之軌道也。故我教主釋迦世尊,初成正覺,即為四十二位法身大士,演揚華嚴大法,啟示一切眾生,修萬行之因華,嚴一乘之佛果,此佛日初出,先照高山之一乘因果法門也;詎意曲髙和寡,難獲知音,薄地凡夫,固屬莫由以入,愚法二乘,亦且如聾若啞,如來愍之!遂乃脫珍著敝,隱實施權,說無比之妙法,演般若之真空,方等方廣,以激以勸,此佛日高昇,普照大地之三乘因果法門也;迨至法華會上,開權顥實,會三歸一,彰如來出世之主旨,授聲聞成佛之記,舉首低頭,皆植勝因,一瞻一禮,俱成妙果,此佛日墜沒,還照高山之成佛因果法門也;雖教有初中後善之分,而理則同闡因果,略無二致也。 彌勒菩薩者,娑婆世界之補處慈尊也,華嚴經中,以之表莊嚴果德,欲眾生離數取趣之身,而升補處之果也;普賢菩薩者,毘盧如來之輔佐大士也,華嚴經中,以之表真淨妙行,欲眾生翻彼塵勞之業用,而成真淨之妙行也,必也,以普賢之真淨妙行,修彼萬行之因華,方克圓證萬德莊嚴之彌勒補處也。是以,彌勒普賢二大士之於佛法海中,直為代表菩薩道上之因行與果德也明矣。然而,普賢之妙行為何?曰:十大願王之殊勝密因是也;彌勒之果德為何?曰:等同十方諸佛之一切莊嚴功德、神通妙用是也。 謝普揚大德者,十方諸佛密遣人間化度有緣之使者也。現居士身,修菩薩行,自行化他,具足方便。嘗以文字般若,發為詩歌偈語,闡揚妙理,廣結法緣。是以旅泰僑胞,及彼國民,莫不仰其高風,欽其盛德!今者,大德為欲揭示諸佛如來,修無漏因證究竟果之微妙法門,爰乃發心註釋觀彌勒菩薩下生經,及與普賢菩薩十大願,抉彼艱微,顯彰正義,俾彼讀誦斯二經者,省力節時,快得法要。稿成寄臺,託請樂崇輝居士代為付梓,以廣流通。並囑索序於余。余固自愧不文者也,然為隨喜其弘法大願,特綴數言,用贊至善,是為序。 中華民國六十年六月十九日於臺北華嚴蓮社 禪法簡介 一、禪的定義 禪的梵語是禪那,翻成國語為靜慮,乃佛教特有的一種修行方法。 二、禪的旨趣 禪以究明心地為宗,悟道成佛為趣。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迷此心為眾生,明此心則為佛。 三、禪的起源 五燈會元云:「世尊在靈山上,枯華示眾,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顔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車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歷祖相傳,至菩提達摩,傳來我國,單傳心印,開示迷途,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遍傳海內,遂成一宗。」 四、禪的宗派 禪本一味,以傳承異趣,分為南北兩宗,南宗慧能為祖,北宗神秀指導,南宗擺脫教網,不墮名相,唱修證不二,迷悟一如,一超直入,頓悟真詮,故世稱南派為頓宗。北宗談佛性涅槃,唯心已心,論修證,落階級,漸次修行,悉當成佛,世稱北派為漸宗。 五、禪的類別 (一)凡夫禪,四禪、八定是也。謂人、天、外道所修之世間禪也。 (二)祖師禪,謂達摩祖師所傳之禪法也。祖祖正傳相承,不用學問知解,直下領悟本心之禪法 (三)如來禪,謂如來所傳之禪學也。楞伽經云:「云何如來禪,謂入如來地,得自覺聖智相三種樂住,成辦眾生不思議事,是名如來禪。」永嘉大師云:「頓覺了如來禪,六度萬行體中圓。」圭峰禪師云:「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是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淨禪,亦名一行三昧。」 六、禪的修法 禪原本是一種修行的方法,貴在證悟。若把它當作學問研究,則成知解禪,口頭禪,其或撥無因果的狂禪,都無意義。然則禪的修法如何呢? 修禪亦曰參禪,參者參審、參究,即靜慮中審究所提之疑情,忽稍鬆懈,直至豁悟。然而參禪方法原無一定,茲列舉初學易行必知者數則如左: (一)雙結跏趺,端身正坐,舌拄上腭,唇齒相著,目須微開,下視鼻端,免致昏沉,調身也。 (二)起先做深呼吸,三至五次,然後放寬衣帶、臍腹,自然呼吸,調息也。 (三)一切善惡,都莫思量,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久久忘緣,自成一片,調心也。 (四)看話頭,如「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念佛是佛」等。 (五)防走岔路,參禪要能離相,常審我心本無一物,此最能降魔,是故若能離相,即能不入岔路。此即六祖所謂之「觀無念。」 七、禪的悟入 (一)破本參初關,由參話頭引出無漏慧,明自本心,見自本性。 (二)透重關,以無漏慧,對治煩惱,使煩惱隱伏而不起現行。 (三)踏末關,用對治功夫,使煩惱淨盡,常住不動,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身心脫落,得大自在。 一般論述 佛教徒談過年 春節原本是農曆新年,它現在雖被改稱為春節,但實際上,在過春節的時候,人們在行動和感受上,都還是百分之百的在過新年。 關於國人過農曆新年的節目,真可說是多彩多姿,充實無比。因為過去是農業社會,入冬以後,田園無事,一年辛勞,正好藉此休間的日子,大家盡情的吃喝玩樂,享受一番。因此,每年一過了臘八,主婦們就開始為家人添製新衣新襪,男人們則趕著舂糯米、磨白麵、蒸年糕、做饅頭、醃臘肉、灌香腸、寫春聯、剪年畫兒。小孩子們則準備穿新衣,收紅包,玩花紙炮。年輕人忙著排練龍燈、馬燈,演習鑼鼓、樂器,準備在新年期間,一顯身手,把歡樂帶給人間。 大年初一,是為元旦。第一件大事,就是敬拜天地神祇,祈求一年平安。大家爭著燒頭炷香,以示虔誠。所以子時一到,大地春回,四面八方,鞭炮之聲,響徹雲霄,整個世界,被浸潤在新年的氛圍裡。及至天色方曙,大家又開始迎喜神,賀新年,到處洋溢著歡樂的氣氛。於是舞龍燈,走馬燈,踩高蹺,划蕩婦船等雜耍,陸續登場。一時鑼鼓聲,鞭炮聲,小朋友們的歡笑聲,大人們的祝賀聲,摻雜在一起,真是熱鬧極了。年初二開始,遠親戚友們互相拜年,請春卮酒,往返應酬,直到元宵過了,年景方告結束。 以上是筆者家鄉,農曆新年的情景。不過那是承平年代,由於長年戰爭,民窮財盡,到處充滿了恐怖,人際間瀰漫著仇恨,那些歡樂的年節景象,恐怕早已成為人們美麗的回憶了。 過去大陸上名藍古剎,到處都有,我生亂世,涉歷不廣,不過但就我們江蘇省境內,大小寺廟過年的情景來說一說,也就可見一斑。 江蘇寺廟很多,最出名的要算鎭江的金山寺,金山原名浮玉山,位於鎭江縣西北隅,本在江中與焦山對峙,後來山下沙漲而與南岸毘連,山之最高處曰金鰲峯,或稱妙高峯,寺乃依山而建,原名金山寺,梁朝寶誌禪師,嘗應梁武帝之詔命,於此建水陸大齋法會。宋朝蘇東坡學士與佛印方丈遊,曾留玉帶於此。清聖祖南巡抵此,始賜名江天寺,為我國禪宗古道場。抗戰前,寺中常住和尚五百人左右,參禪悟道,以為恆課,代出名僧,寺譽遠播。青年僧徒,莫不以金山寺為參學的最高學府。大寺叢林,雖以修行悟道為尚,然於世俗年節,亦不能全免,不過往往藉年節以策勵精進,所以金山寺一進入冬季,即開始加香打禪七,為期四十九天。冀能有人開悟禪機。據說有一年,曾因加香進修,一夜間,就曾有九個半和尚悟道的佳話。這加香打七,可說是金山和尚過年的序幕。解七以後,年關已近,乃羣起洗刷殿宇,灌沐如來佛金身寶相,除夕中午,各處殿堂,普皆上供,大雄寶殿上,點起湯碗口粗的一對年燭,光同火炬,全殿通明,花果齋供,樣樣豐盛。下午晚課後,寺眾向方丈及各首領職司辭歲,然後齊集禪堂吃普茶,普茶後再集大雄殿,念延生普佛,為十方施主求福,以示感恩之意,然後就寢,沒有守歲表示。這就是出家人跟世俗人不同的地方。 元旦早晨,四時上殿,做課誦,舉行隆重的大祈禱,為國家、為人民,祈求福祉,祈禱詞云:「民國萬歲萬萬歲,元首彌天壽算齊,興仁義,千秋福地基,共五族,金輪王自在威,金輪王自在威,舜日輝,文武官僚增祿位,聖德威,風調雨順祈,民安樂,萬邦拱手歸,願將以此勝功德,八難三途眾苦息,每誦持,四恩總報知,超苦海,圓滿波羅密,無量無量無量壽,無量無量無量壽,⋯⋯今晨會,僧眾誦琅函,祝讚民國萬萬歲,當今元首享遐齡,文武諸長官,承佛力,祿位轉高增,合會檀那增福慧,風調雨順干戈寧,普願天下樂太平。」功課完畢,就在大殿上,向方丈大和尚拜年,並向各首領職司拜年,然後大眾齊集法堂,方丈陞座說法,亦有祝福大眾早日得道之意。上午十時起,各殿堂再上普供,下午開始放香三天,在這期間,大眾師可以到各單位參觀,以聯絡感情而請教益。三天假後,恢復精修,新年就算過去。 其次還有南京近郊的寶華山隆昌寺,山在句容縣境內。主峯之外,羣山環繞,儼然是一朵大寶蓮華,因以得名。寺亦南朝古剎,有無樑(量)殿,拜經台、石龍洞等名勝,抗戰前,考試院戴傳賢院長,常至山上靜住,並有意欲裝電燈、修山路,以利交通照明,惜因抗戰軍興,未果所願。隆昌寺專弘佛戒,有天下第一律寺之稱。一年有春冬兩期傳戒大會,筆者就是在那裡受的戒。寺雖屬名藍,山產卻不豐,所以寺中住眾生活比較清苦,平時祗住二百人左右。每逢傳戒大會,山中即形熱鬧起來。因每次戒會,求戒者來自全國各地,人數多時一千餘,少亦五六百,山中規矩嚴緊,教授認真,儀式隆重,一遵古制。所以天下新出家者,莫不以能到寶華山受戒為榮。戒子們雖日食薄粥三餐,略無佐菜,亦不為苦,其慕道精神,令人欽佩不已。至於山中過年的禮儀,與金山寺差不多,唯初一早晨拜年之後,即開始拜年懺,一連三天,按時禮拜,所以寶華山和尚過年,等於沒有假期。 大寺院和尚過年情形,大抵如此。現在我想再談一談,鄉鎭小寺庵和尚過年的實況。大陸上所有那些大寺院,可以說是和尚的教育機構,所謂宗教律三種大叢林,祗務專業進修,較少接近社會大眾。至於鄉鎭小寺小庵,固然是和尚的出產地,也可以說是佛教的佈教所。因為在大陸上談宗教信仰,佛教最為普遍,老百姓家裡都供奉著佛菩薩像,他們有事固然要請和尚念經,他們敬天祭祖,也要請和尚指導,例如過端午節,為了避邪,他們會向各寺庵索取梵字靈符,過年祭灶神用的文疏,也是寺庵供給他們的。因此小寺庵過年第一件事,就是要為他們的信徒準備灶疏,這灶疏原來是信徒向寺庵討的,後來寺庵派人挨門逐戶的送到家,藉此以資聯絡感情,傳佈佛法。小寺庵過年,因為住眾人少,上殿祈禱,當然不會像各大叢林那樣氣派,但也具體而微的樣樣做到。由於小寺庵多子孫制,徒子徒孫除了都要團聚外。除夕夜,元旦晨,一樣上殿祈禱,向師父師公辭歲拜年,師父師公照樣也要給壓歲錢。 小寺庵過年,還有兩大特色:一是山門外的照壁牆上,年前要貼上「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斗大的八個大字,山門兩旁牆垛上還要貼上一副一兩丈高的大春聯,詞語有:「暮鼓晨鐘,驚醒多少江湖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無邊苦海夢中人。」「優鉢花開,香滿三千世界,菩提樹長,蔭遮百萬人家」等。地方寺庵所屬信徒們,年初一日,大抵要到寺庵上香拜佛,如果寺庵門前沒有貼這些聯對,他們會感到意外的。另外一件事,就是由信徒輪流供養拜年懺。鄉村居民大多務農,平時忙於田莊,無暇到寺庵禮佛求福,所以利用新年休間日子,到寺庵認領一天年懺功德,以求一年福祉。辦法是由寺庵延聘一班熟諳唱誦的在家居士,從大年初一日開始,禮拜萬佛寶懺。拜懺所須供品香燭,茶水飲食,悉由認領功德的信徒供養。一部萬佛寶懺,約需二十天以上的時日,方能拜完。那些認領年懺功德的信徒們,預先排好次序,然後依次輪流,有認領一天,也有認領兩三天的,視各人財力而定。輪到的人家,在供養當天,由家長率領全家大小齋戒沐浴,到寺庵隨喜參拜,狀至虔誠。這是小寺庵過新年的又一美俗。 如今這種温馨的日子,祗有在寶島臺灣能夠獲得。筆者在此,願佛陀保佑同胞們,重享農曆新年合家團聚的天倫之樂。 第三屆世界佛教學術大會開會詞 大會發起人金知見博士,籌備委員長本間昭之助先生,總贊助人大谷光真門主,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大家好! 今天的大會,集合了世界各國知名學者專家於一堂,共同來研討古新羅國高僧,義湘大師的華嚴思想,這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集會,這也是一個歷史性的會議。自從龍樹菩薩,將華嚴大經介紹給人類以來,儘管有杜順和尚等無數的高僧學者們,把它加以傳譯、著述和解釋,以致於衍成龐大的學派。但是像這樣召集世界學者們來做集體研討的,祗有我們這個世界佛教學術大會,而且這個富有意義的研討大會,已經順利的召開過兩次,都曾有著完滿的結果。我相信今天的這第三屆討論會議,也一定會有其預期的收獲! 華嚴思想,是一種最高境界的學術思想。它遠超過東西洋哲學理論之上,它是佛教思想中的大乘思想,它的內容是一種精湛而又洗鍊的最高理論。我們知道,華嚴思想在東方,它擁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悠久歴史,它指導著東方人的生活方式,它那性空哲學,做了「法界緣起」的理論基礎,同時它那以布施為主的波羅蜜利他精神,也深植於人們的心目之中。 以言這樣高超的思想理論,所提示的華嚴哲學,它萌芽於我國初唐盛世,漸漸東傳於新羅、日本,它做了三國間的精神紐帶。不過這種倡導法界緣起,闡述事事無碍的最高真理,不是一般人所能通達和理解的。而它又是人們精神昇華、痛苦解脫的究竟靈藥,所以我們必須把它弘揚起來,以利濟眾生;尤其是物質文明遠超過精神文明的今天,世界三十七億人們,大多迷茫於義理與人欲的十字路口,為了解脫眾生的迷茫苦悶,弘揚華嚴,正是最好、最重要的時機。 就在這個人類極度需要真理食糧的時刻,第三屆世界佛教學術大會,由大韓民國,傳統佛教研究院院長,金知見博士來發起,日本中外日報社社長,本間昭之助先生全力支援、籌備,更假歷史悠久的佛教高等學府——龍谷大學來召開,最難得的是,又得到西本願寺門主,大谷光真法師負責一切贊助,使得大會能夠如期召開,而我能以中華民國代表的身分來參加,內心感到無比的欣喜和光榮!本人於五年前,在自由中國臺北市,創辦了一所華嚴專宗學院,著力培養荷擔如來家業的後輩,尤其著重於華嚴學術思想的研究,俾使華嚴教義能得永傳遍廣,這次的學術會議,正符合本人修學和弘傳的旨趣,所以我很高興的放下萬緣,飛來參加。 這次應邀參加討論的學者專家,有來自日本、美國、大韓民國及中華民國等國家的知名之士,大家所熱心研討的華嚴學術思想,實在是這次大會研究發表所最期待的,尤其是大會主要發起人金知見博士、大會籌備委員長,中外日報社社長本間昭之助先生,大會主要指導及贊助者,淨土真宗大谷光真門主,提供莊嚴場所的龍谷大學校長及各位職員先生們的大力協助,我對他們謹致以最大的敬意和謝意!最後,敬祝大會圓滿成功!各位學者大德身心自在! 年七月二十日於日本龍谷大學紫英館 擁護佛教會・謀佛教復興 ——為祝賀馬來西亞首都佛教會大廈落成而作—— 因為現在已放了暑假,在這個月份裡,我顯得比較清閒,也就因此,我可以靜下心來看點書了。 七月號的海潮音,出了一次「為行政院修正監督寺廟條例草案專號」,事關佛教前途,我特地把它從頭到尾,一字不遺的拜讀了一遍,由於它的內容,簡直是一篇民初佛教生死搏鬭史,使我生起了無限的感觸! 首先,我要感謝海刊編者,他這種關心佛教興亡的情操,不厭其煩的搜集那麼多珍貴的史料,又細心謹慎的按著歷史演變的過程,把它分為九個章段,簡明扼要的把它整理編排起來,讓讀者們很輕易地從這期海刊中,得到了民國以來,中國佛教從狂風暴雨中,強渡過來的一段寶貴史實! 其次,我要感謝的是中國佛教的救星,救亡圖存而奮鬭的太虛大師。 當民國四年,袁世凱覬覦佛教和道教的寺廟財產,幸有太虛大師於應邀晉見先總統蔣中正時,總統對大師此一提議,留下深刻印象,並隨即介紹,當王一亭居士晉見蔣總統時,承總統指示了了對佛教之三原則:「即一、真正依佛教行持的僧徒可以保存,二、藉教育以造就有知識之僧徒,可以保存,三、寺院須清淨莊嚴,不可使非僧非俗之人住持,且對於社會要辦有益事業,可以保存。」民初,佛教在第一次驚濤駭浪中,至此算是獲得了一線生機。 民國十八年四月,由太虛、圓瑛、諦閑、王一亭等,在上海召開全國佛教代表會議,成立中國佛教會,反對國府於十八年一月二十五日頒布的「寺廟管理條例」二十一條。該條例內容有「1.寺廟財產所有權屬於寺廟,僧道不得任意把持或浪費;2.寺廟應按財產之多少,自行辦理各級小學、補習學校、圖書館、公共體育場、救濟院、貧民醫院、貧民工廠、合作社等;3.寺廟廢止或解散時,其所有財產,應由所轄縣市政府,或地方公共團體保管,再酌量地方情況,辦理公益事業;4.寺廟的保管,其保管委員會中,僧侶不得超過全體之半數⋯⋯」其他尚有「寺廟登記條例」,「宗教團體興辦教育事業辦法」,「蒙古喇嘛寺廟監督條例」等。蓋前因蔣中正總統三原則的指示,拆廟毁像的風潮雖告平息,但一般野心份子,仍想以行政命令攘奪寺產,驅逐僧尼!以上這些條例的頒布,簡直是一種致命的打擊,經新成立的中國佛教會的猛烈反對,政府為恐引起更大的風波,影響民心擁戴,乃於同年五月二十五日。經立法院重新審議,決定廢止寺廟管理條例,而改頒「監督寺廟條例」總十三條。此一條例,無論在措詞和立意上,均較「寺廟管理條例」稍為緩和。但對佛教無積極的建設性,似有讓佛教自生自滅之意。不過這在佛教來說,又度過了一次難關了! 監督寺廟條例雖然頒布了,但廟產興學運動的暗潮仍未止息,至有愈演愈烈之勢,例如江蘇省民政廳長繆斌的騷擾宿遷極樂庵,無故下住持於南京監獄;棲霞鄉村師範校長黃質夫,強佔棲霞山寺寺產,毆打住持寂然成傷;湖南長沙縣長,非法規定抽提寺產作教育經費;四川二十四軍軍長劉文輝,變賣防區內四十五縣寺產以充軍餉,其中最厲害的要算二十年,中大教授邰爽秋等,重組廟產興學促進委員會,發表宣言,提出打倒僧閥,解散僧眾,劃撥廟產,振興教育等四項主張,嚴厲推行。一時全國騷然,佛教僧尼面臨生死存亡關頭。於是一方面由大悲、明道、王一亭、鍾康候等為文,據理嚴加駁議。一方面有仁山法師為文,呼籲召開全國佛教代表大會,團結對付。結果於二十年四月八日,於上海召開第三屆全國佛教代表會議,出席有太虛、仁山、圓瑛、王一亭、鍾康候、聞蘭亭等及西康、內蒙、五臺山等地區代表二百餘人,這是全國佛教徒的空前大團結。太虛大師被選為執行委員。大師乃提出「告全國佛教徒代表書。」呼籲團結,支助教會,並「上國民會議代表諸公意見書」。強調佛教乃國家建設與統一之大本,不容淺識之徒橫加破壞,以動搖國本。書上後,不特使廟產興學之議打銷,並促使中國佛教會依法許可設立。而中國佛教又渡過了最艱難的一關。 中國佛教會的成立,是全國佛教徒大團結的象徴,也是佛教徒爭取佛教權益的唯一武器,全國佛教徒應合力擁護,盡力支持,方是正埋。可惜當時因有少數失意政客及落伍軍人混入中佛會,彼等祗圖藉佛教羣眾關係,作為他個人的政治資本,不惜與名流居士勾結,以製造派系,滋生糾紛,使本可藉此配合訓政,改革僧制,建設一個新的佛教的時機坐失掉了,真是非常令人洩氣的事!由於野心份子的把持,使國內才智之僧俗大德,無法參與中佛會,致令中佛會失卻英明領導,無由實現「以聯合全國佛教徒實現大乘教世精神,弘宣佛教,利益羣眾」之會旨。又加不能健全組織,而在會章中,竟列出:「一、興辦慈善公益,二、普及平民教育,三、提倡農工事業,四、設立各種研究所,五、宣揚佛教⋯⋯」中佛會既非教育機構,又非農工團體,怎能去普及平民教育,提倡農工事業呢?說出這些外行話來,可見領導者的無知!其允可笑者,中佛會於二十一年忽然心血來潮,擬了一份「教育學院大綱」,竟把蒙藏文列為外國文,被教育部斥為「不識大體!」真是丢盡了佛教的臉。由於主持中佛會者的無知和無能,自然不能發生領導作用。政府雖一再訓令寺廟不准駐軍,但軍隊照駐無誤;政府雖於二十年八月,通令保護寺廟財產,但部分寺廟財產被侵奪者,亦無法追回;佛像被搗毁者,亦無法復舊。後來內政部更公布「寺廟興辦慈善事業實施辦法」,規定僧寺每年收益在五萬元以上者,須征收百分之五十,由縣市政府組成委員會征收之,又使全國佛教陷於紛亂。太虛大師遂於重慶召開中佛會理監事聯席會議,研商對策。決議責令各省佛教會,聯合恢復中國佛教會,並健全各省市縣佛教會,自組「佛教興辦公益慈善委員會」,集資興辦應辦之公益,以符教產興辦教務之旨,請中央及地方主管機關,仍居監督與指導地位。大師呈文列述佛教有助世道人心,不容摧殘,佛教徒愛國表現,不容忽視,幾至一字一淚,終於於民國三十七年一月,明令公布廢止寺廟財產興辦公益慈善事業實施法案。綜上所述,民國以來,長期困擾佛教的各種法令,每條皆足以置佛教於死地。皆賴我太虛大師奔走呼號,先總統蔣公的仁慈護佑,使佛教能以苟延殘喘,並且漸萌生機,怎能不感謝這兩位佛教救星的大恩大德呢? 民初的佛教故事,寫到這裡,不由的使我感到中國佛教會這塊招牌,得來的可真不易;同時也使我感到,佛教會的作用太大了。我全國三百萬僧尼,如果不是卵翼在中佛會這塊招牌之下,恐怕早已無噍類了;但是我又感到,單有佛教會這塊招牌還是無濟於事,要是沒有像太虛大師那樣卓越的領導人,佛教會這塊招牌,又能發揮什麼作用呢?因此,我更感到,興辦佛教教育太重要了,如果太虛大師,他不到南京祇洹精舍讀書,他又怎能寫出那樣感人的「告全國佛教徒代表書」,「上國民會議代表諸公意見書」,以及「呈國府蔣主席文」等重要文獻來,以扭轉乾坤呢?今天,我們在自由祖國憲法保障之下,享有著充分的信教自由,但是佛教會對我們來說,還是很重要的,我們應該由衷的擁護它;英明而傑出的佛教領導人,是由良好的僧教育培養出來的,也是很重要的,我們要用心培養他;當他成功了之後,我們要忠誠的擁護他;我們要放棄成見,捐棄私心,一切以佛教的大前提著想。假如佛教大眾都能如此用心,通力合作,精誠團結,加之於佛教的種種橫逆,固然不會重演,而中國佛教,也將從此步入康莊大道了。 不信,且看馬來西亞雪蘭峨州的佛教會,它在鏡盦、伯圓及明智等幾位長老的領導之下,不但使雪州我華僑佛教徒團結在一起,更集合了龐大的人力物力,森森烈烈地在從事佛教教育慈善和文化事業,鏡老在他所住持的八打靈在也觀音亭,還特別設有福利基金會,經常做著冬賑及災變等各種救濟工作,各地佛教報紙雜誌,不時的讀到該會所做的慈濟業績的報導,從照片畫面上,也經常看到鏡老不避風霜,親自主持各種救濟工作,他那慈祥的面容,不知溫暖了多少苦難人們的心!現在,鏡老等更發大心,斥資數百萬馬幣,興建起一座高聳入雲,美侖美奐的佛教辦公大廈,使佛教在吉隆坡,外觀上也不輸於其他宗教。這一偉大的成就,當然是馬華諸山長老及四眾弟子們的通力合作的成功,同時也充分說明了馬華佛教的團結無間,一致擁護雪州佛教會的領導所產生的結果。不過這一份雄偉力量的表現,是要歸功於鏡老等的道德感召和領導有方,有以致之的。因此,我們相信,佛教四眾弟子,要能竭誠的擁護各地所屬佛教會的正確領導,領導佛教會的大德長老們,也要能夠拿出菩薩心來為佛教徒服務,那麼佛教就不會再有什麼困難不能解決,佛教會的會務,以及教育慈濟等福利眾生的業務,也就不愁不能圓滿成功了。而我中國大乘佛教的復興,也就指日可待了! 中華民國六十八年八月十五日成一於臺北市華嚴蓮社 從事佛教文化工作的正確方向 記得太虛大師,曾將佛教徒應該努力的工作,列出三大項目,就是教育、文化、慈善。在這三大工作當中,文化工作最為重要,因為文化乃推進教育和慈善的原動力,古人說:「文以載道」,佛教教育之目的,即所以教此道也;而佛教的慈善事業,乃所以行此道也。 說到佛教的文化工作,它的範圍至為廣闊,例如翻譯經典,註釋經典,發行報紙雜誌,印刷流通經典,編輯佛學著述,美化佛寺佛塔之建築、雕塑、繪畫、刺繡佛像,譜演佛歌、讚詠佛典、編導佛刊變文等等,無一而非佛教之文化工作也。過去在中國大陸,由於歷代帝王大抵皆信奉佛教,人力物力,不虞匱乏。所以在兩晉隋唐之間,翻釋、註譯、編輯、著述、建築、雕刻,塑造、繪晝等工作,都做得有聲有色,竭盡智能技巧,它的成績表現,幾乎代表了中國文化。只是當時由於印刷術尚未發明,所以發行報章雜誌等工作,猶付闕如。不過當時僧俗弘傳佛法,流通佛經,全靠手抄。因此,唐人手寫經卷,既多且好,僅藏之敦煌石室者,即幾萬卷,惜乎,滿清政府,疏於管理,而為英、法、俄、日等國,偷去不少,至今藏之彼邦國家圖書館,被國際學者們,視為無價珍品。 古聖先賢,從事各項佛教文化工作之發展,使中國佛教,因之而滲入社會各階層。使中國社會各階層,人人皆知有佛菩薩,可資禮拜崇奉,人人皆知佛所說之善惡因果報應之真理,為應當遵奉而不可違犯。可知佛教文化工作,於人天乘佛教之宣揚,最為重要。它引導我國人心正思者,先後達二千年之久,此一偉大成就,已為有識之士所稱道。這雖然近似世間法,實際上它也是菩薩行。華嚴經五地菩薩,須向世間技藝,如文字讚詠,乃至醫藥、巧等處修學,殆為眾生之所必須,益見佛陀度生法門之圓融無礙也。 古人為了弘揚佛法,而抄寫佛經,那是由於印刷術尚未發明。現在我們若要發心流通佛經,則經書眾多,各宗具備,固可任意選擇;而印刷精巧,方法眾多,打字、排版、或者影印,任由挑選。加之時間快速,往往今天發稿,三日五日,十天半月,即可出書,可謂方便極了。不過,由於今天一般人,都無暇讀古書,即連大專學生的國文程度,也每下愈況,所以儘印那些原版佛經、佛論,看得懂而能解其義者已不多覯。因此,目前但靠印行佛經來弘揚佛法,已有收效甚微之感。同時印行佛經佛論,發行數量亦屬有限,求其收效宏而發行廣,則莫若用現代語文,發行報紙和雜誌,來得適宜。 利用報紙雜誌以傳播佛法,實具有多方面的意義: 第一、報紙雜誌發行普遍:由於現代印刷術的日新月異,國家郵政交通的便捷,造紙業者大量生產,所以一份報紙或雜誌,常可發行數萬乃至十數萬、數百萬份,雖偏遠地區,亦可半日一日能夠寄達,真是無遠弗屆。這樣,無論住在什麼偏僻地區的人,皆可讀到刊有佛學文章的報紙和雜誌了。 第二、報紙雜誌方便閲讀:現在是工業社會,大家生活都很忙碌,太深奧的佛經佛論,固然無人能夠解其義理,大部頭的經論,人們也會望而卻步,如果是報紙一張,或雜誌一本,攜帶閲讀,方便省時,所以利用報紙雜誌來傳播佛教,是屬最理想的方便法門。 第三、報紙雜誌攝機最廣:人們一向把報紙雜誌叫做大眾讀物,也就是因為它是大家都可以閲讀的東西,所以它的攝機最廣,效力最大,由於報紙雜誌所用文體,大抵口語化,所刊文章,必定淺顯而又簡短,人們於閲讀之時,既不須費用心力,又可以節省時間。因此,上自碩學大儒,下至販夫走卒,皆能「不可一日無此君」者,良有以也。 第四、報紙雜誌能互起影響:報紙雜誌除登載佛學文章外,又可傳播教界訊息,若登講經消息,則讀者可因此而得到聞法機會,如登傳戒啟事,則讀者可因此而前往受戒;如果報導一則□□名人拜佛消災,或者念佛往生的新聞,則讀者羣一定會有不少人因而發心學佛;假如預報一則□寺□蓮社,將要舉行一次□種法會,或佛學講座,則將有不少讀者,放下無聊的消遣,而完成一項福慧兼修的功德。由此可知報紙雜誌的影響力,是如何的深遠了。 第五、報紙雜誌便予破邪顯正:由於佛理高深,徹了殊難。因而許多一知半解之徒,往往斷章取義,作不正當的宣說,遂爾以盲引盲,為害甚大!更有一些非佛者流,故意歪曲佛理,作破壞性之宣傳,廣大讀者,不解究竟,往往誤信盲從,誣衊正法,瞎人眼目,為禍之烈,甚於洪水猛獸!佛陀弟子於此等處,可藉報紙雜誌為文駁斥,使邪說歇息,正法顯揚。 報紙雜誌,雖是現代的大眾傳播工具之一種,但是如果把它用來做為宏揚佛法的媒體,那它對佛教的利益,就真是太多太多了。上面所說,不過是其中的犖犖大者。限於篇幅,無法細說。那麼,現在我們佛教界有沒有人在運用這報紙雜誌,去做宣揚聖教的文化工具呢?有,有很多家,不過這其中辦得較好較成功的,要推臺中聖印法師所創辦的,慈明雜誌和慈聲月刊了。 聖印法師是本省籍的弘法健將之一,他於二十年前的今天,創建了一座規模宏偉的弘法道場——慈明寺。兩年之後,他為了使佛陀正法遍傳人間,又獨力經營,創刊了慈明雜誌。由於慈刊的內容充實,編排新穎,立論高正,文字通俗,一時洛陽紙貴,海內外到處風行。四年後,又發行一份慈聲月刊,以小報型的姿態,刊載佛經故事,趣味小品,佛化小說等淺近文章,頗能迎合廣大讀者的胃口。由於慈明慈聲這一對姊妹報刊的按期發行,不知有多少徘徊在歧路上的人們,發心皈依在佛陀的座下!聖印法師除了發行這兩份報刊以外,他還經常在臺中廣播電臺,開闢空中佛學講座。每天早上六點鐘一到,臺中縣市、苗栗、南投、彰化等地的佛徒們,都會按時打開收音機,收聽聖印法師講經。這是筆者有時旅居上述各縣市時,所獲得的印象。聖印法師成功地運用,現代大眾傳播工具來弘揚佛法,他也把握住了現代佛教徒從事佛教文化工作的正確方向,他的成就不可思議,他的功德亦復不可思議! (中華民國六十八年九月三十日寫於臺北市華嚴蓮社) 佛教青年的美德 青年,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生機的名詞;佛教青年,則是一個令人無限喜愛的形象。目前的佛教,正需要青年,尤其需要具有佛教正信的青年! 青年的心念是純真的,青年的感情是滾熱的,青年的志氣是豪邁的,青年的抱負是遠大的,青年的理想是崇高的,青年的毅力是驚人的!佛教青年除了具有如上的美德之外,他們還擁有著慈悲心、覺道心、堅忍心、廣大心、平等心、增上心、不退心、利益心、莊嚴心、究竟心。佛教青年之可愛、可貴,就在這裡。那麼佛教青年的這些不平凡的心志,內容是什麼呢?現在一一分別說明如下: 一、慈悲心:慈是給予眾生的身心快樂,悲是替眾生解除身心的痛苦,這是佛教的基本精神。佛教青年在接受了佛法薰陶,建立了佛教信仰之後,在他們原有的豐富情感上,自然很容易地就激發起這「與樂」「拔苦」的慈悲心來了。這慈悲心就是一切道心的基礎,佛教青年有了這一份慈悲心之後,無論在自修方面,或者利人方面,都能自我堅強起來,克服一切困難,衝破一切険阻,勇往直前的去完成,佛教所賦予的一切神聖使命。 二、覺道心:這是一種對諸佛法深入理解、契悟真理的心,佛教青年在發起了慈悲濟世之心以後,深知欲達到與眾生樂,拔眾生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首先自己必須對諸佛法真理,有徹底的了解,而後才能對諸眾生示教利喜,所謂必己達而後方能達人,必自覺而後始能覺他。否則,一盲引眾盲,相將入火坑,那是多麼危險的事啊?因此,佛教青年在認清了這一事實之後,便油然興起了求法、了法、悟法的覺道之心來了。 三、堅忍心:這是一種不畏艱辛、克服困難的進趣心,原來求覺佛道,並不是一件挺容易的事。當初游酢、揚時兩位學者,到程伊川門下求道,適逢伊川閉目靜坐,二人不敢打擾,乃立於門前等候,待伊川起來接引他們時,門外一尺深的積雪,已淹到游楊二生的膝頭了。這是有名的「程門立雪」的故事;他如范仲淹的斷虀劃粥、神光大師的斷臂求法,都是這種堅忍心的具體表現。佛教青年為了上求佛道,昌明心地,往往不惜身命,力排萬難,苦其心志,堅其百忍,以求達到其目的。釋迦文佛,因中曾為半偈而忘軀;善財童子,為求正法而上刀山、跳火坑,皆是這種堅忍求法心的實例。 四、廣大心:佛弟子的求法明心,不是為了得一智、一能,而是為了得一切智與全能;不是為一己之得到解脫,而是為了使一切眾生同得解脫,因此,佛教青年求法悟道的心,如同華嚴經所說的:「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也如楞嚴經阿難尊者所說的:「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觀乎此,佛教青年發心的深廣遠大,可見一斑了。 五、平等心:佛弟子的自利功行,尊定了相當的基礎之後。那麼,他的進一步工作,就是要攝化眾生了。雖然眾生的品類有多種,眾生的心性也不一樣,但是佛弟子們基於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原則,再加上如金剛經所說的:「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實無有一眾生得滅度者。」的那種無我度生的態度,於是不分種族,不別冤親,普皆攝化,令成正覺。例如提婆達多,生生世世與我釋迦世尊為難、作對,甚至于毒計陷害,而我世尊釋迦如來,從來不記他的仇恨,相反地,卻生生世世設法度他,令他懺悔向道,圓成佛果,這就是佛教青年共同具有的一顆冤親平等之心。 六、增上心:佛弟子的發心求法明道,攝化眾生,他的進修工作是無止境的,也絕對不會得少為足的。例如華嚴菩薩,十信位修滿了,還要進修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乃至等覺、妙覺,直至佛果。所謂佛道無上誓願成是也。至於攝化眾生方面,也是無止境的,像地藏菩薩那樣,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所謂眾生無邊誓願度是也。這就是說,佛教青年在他那豪邁的志氣驅策之下,永遠是努力奮進,力爭上游,使他那弘法利生工作的層面,不斷向前推展,向上增進,絶不會淺嚐即止,半途而廢,非抵於成,決不終止。這就是佛教青年的如山一樣挺拔的增上之心。 七、不退心:修學佛道,本來是一段既長遠而又艱苦的路程,沒有恆心耐心的人,是無法跑達終點的。佛教青年秉著他那驚人的毅力,在他既發了菩提心之後,任何艱難險阻,也決動搖不了他的心志。華嚴經中善伏王子為救獄囚,寧捨身命,絶不退卻的精神,就是佛教青年不退心的一種明證。不過這祗是利生方面的不退心,至於求法悟道方面的不退心的實例,那就太多太多了。如玄奘大師為求經而策杖西征,偷渡八百里流沙,糧盡水絶,馬疲人乏,幾番瀕臨死亡邊緣,就是憑其永不後退的決心,終抵五印,取經而回;又如新羅的元曉、義湘兩大師,為了西渡大唐訪師求法,迷途遇盜,九死一生,匿藏荒塚,得全性命,後來元曉因喝骷髏水而悟道;義湘則入雲華和尚室,得法界心印,東歸開華嚴宗,被韓國佛徒奉為華嚴初祖。佛教青年為法為人所表現的不退卻心,真是史不絶書。 八、利益心:華嚴經所說的:「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這兩句偈語,可以說是每一個佛教青年所最愛讀,而且把它奉為座右銘的兩句聖訓,因為這兩句經文的涵義,剛好與佛教青年們那如火的熱情相吻合。所以當佛教青年讀到這兩句話語時,莫不油然興起廣度眾生之心來。普賢菩薩於華嚴經中,曾昭示善財童子說:「言恆順眾生者,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途者示其正路,於闇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覆藏,菩薩如是饒益一切眾生」。從這段經文看來,可知佛教青年,利益眾生的心,是如何的廣大了。 九、莊嚴心:維摩詰經裡有這樣兩句話說:「莊嚴佛土,成就眾生。」可知佛弟子除了求法悟道、利濟眾生之外,還有莊嚴佛土的一項要務在。佛經上所說的佛土莊嚴,當以華嚴所描寫的為第一。世主妙嚴品五卷經文,都是說的華藏世界海的依正二報的莊嚴形象,以言依報,華藏世界依大寶蓮華之所安立,香華幡蓋,動輒以佛剎微塵數計;以言正報,則四十一眾寄位菩薩,俱各成就利濟世間諸解脫門,這等於楚書上說的:「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是一樣的道理。一個國家公園多、風景好,固屬是一種莊嚴,不過還不如文化水準高,科技知識超特,人民重品德,社會有秩序來得更莊嚴。佛教青年的努力於弘法利生的工作,就是莊嚴佛土的具體表現。因為一個國家的人民,大眾都信仰佛教,通達佛理,人人修五戒十善,道德風氣普遍,社會自然和平安樂,這不就是清淨莊嚴的佛國土了嗎? 十、究竟心:佛弟子的求法悟道、利濟羣生,及以莊嚴佛土,目的端在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佛說眾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又說佛是已成的佛,眾生是未成的佛。祗不過眾生要達到這成佛的境地,必須發菩提心、修菩薩道,等到二障永淨,二死永亡,功行周圓,福慧滿足,方能親證妙覺果海。佛教青年,抱負遠大,理想崇高,當然不會以二乘小果為滿足。相反地,他們一定會發起無上菩提之心,修完菩薩大道,圓成一乘極果的。這沒有什麼特別原因,因為他們本來就有一份究竟成佛的大心在啊! 馬來西亞首都佛教會,就有這麼一羣,如上所說的佛教青年。他們是這個世界上少有的一羣佛教青年,也是這個世界上最最可愛的一羣佛教青年。他們在一位齒德俱尊的佛教長老——鏡盦老法師的栽培之下,他們皈依了佛法僧三寶,他們都能很認真的追求佛法真理,修持解脫法門。他們雖然在社會、在家庭,各有各的自身工作,如一旦佛教會有所徵召,他們便很快的從每一個不同方向,趕來向會所報到,接受會所派給他們的任務。鏡盦長老所主持的觀音亭福利基金會,是他們從事社會服務,以及貧病救濟工作的宿營地。大約在十多年前,鏡盦長老把信徒供養他的金錢財物集結起來,做為福利基金會的基金,成立董事會,展開施醫、施藥、救災、濟貧等的社會福利工作,讓那些貧病災難、痛苦無依的可憐的人們,都能沐浴在佛陀的慈光中,恢復健康,脫離苦難,重享人生應有的幸福和快樂!這些功德的成就,鏡盦長老的布施波羅密,固然值得稱道,而協助完成這一布施波羅蜜的佛教青年們,也是功不可沒! 高深的佛理,是這羣可愛的佛教青年,所最嚮往的精神寶所,他們不斷地追求、探索,或是個人閲讀、研究;或請法師大德演講解說,日積月累,慢慢地他們都已有了若多若少的心得、契悟,有不少位已經能作推動法輪的獅兒了。 佛、菩薩誕辰,定期的法會,觀音亭都有聚眾誦經,或者禮懺的佛事,這是集體修行,莊嚴道場的宏法工作之一。這些可愛的青年佛子們。他們遇到這種機會時,從不肯輕易放過,並且一個個勇猛精進,倍極虔誠。 勸人信佛,化導眾生,這是觀音亭鏡盦長老的常務工作,這些具有無比熱情的青年佛子們,更是鏡老有力的助手,他們從社會每一階層,接引來無數的善男信女,讓他們得到佛法的解脫滋味,成為佛門的新血,成為社會的好人! 佛教會需要一座辦公的會所,這是鏡盦長老多年的心願,在三年之前,他把觀音亭的香火積蓄,全部奉獻出來,做了建築佛教會所的基金,一面更向他的弟子們及國內外友好們進行勸募,辛苦籌畫,慘淡經營,終於在去年宣告落成了。在這建築期間,這些豪情萬丈的青年佛子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幾乎每個人都貢獻出了他所有的力量! 今年夏天,這些佛教青年們,利用暑假的空間時間,組團做了一次行腳參方,旨在觀摩各個國家地區佛教發展的情況,俾資参考,以便刷新馬華佛教的局面;更重要的當然是藉機向各國高僧大德請求開示佛法,以增進他們的修學層次。二十多天的時間,他們週遊列國,足跡踏遍了東南亞的佛教勝地,他們的收獲是相當豐碩的。他們的參訪團,恭請鏡盦長老為名譽團長,作精神領導,他們的團長童銀麗居士,學養俱佳,服務熱誠;副團長陳佩嬋、財務莊菊英等居士襄贊團務,倍極辛勞,其他各位職司人員,也都人人盡責,個個賣力。因此,這個訪問團秩序井然,禮貌週到,每到一處,均給人以無比良好的印象。也就因此,這個團每到一處,均曾受到無比熱烈歡迎! 現在,這些可愛的青年朋友們,他們效法善財童子,南遊求法的參方工作,圓滿結束了。他們為了使此行留一永久紀念,特向各方徵文,準備出一特刊。筆者和這些青年朋友們,曾有過兩次結緣的記錄,承他們看得起,一再來信,要我也寫一篇文章,湊湊熱鬧。因此,將這些青年們的特有美德,簡單的提出幾點來,作為對他們的讚佩之意吧! 中華民國六十九年十一月廿九日於桃園僑愛佛教講堂 佛戒與佈教 ——講於七十一年十月既望日海明寺千佛戒壇—— 得戒和尚悟明老法師!開堂和尚淨心大法師!各位引禮師父!各位引贊師父!各位新戒菩薩:大家好! 今天能有機會來跟各位見面,與各位談談佛法,首先要謝謝得戒和尚的慈悲賜與,以及開堂和尚的安排。感到非常的榮幸!抱歉的是,耽擱了各位的休息時間,這令我深感不安!現在,我想跟各位談談戒律與佛教的關係;我之所以選擇這個題目來跟各位研究,是因為放眼今日世界各國的佛教,都呈現著朝氣蓬勃的現象,這是德學俱優的領導大德們,去加以推動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中國是佛教的第二祖國,故要發揚佛教,是中國佛教徒責無旁貸的大事。而今天要弘揚佛教於世界,第一個因素就是要有適合於現代的弘法人才,各位都是時代的僧寶,雖然剛出家,可是能發這麼大的心來求受足具戒,將來一定能負起這個時代的使命。今天各位在這裡求受具足戒,應了知戒法與佛教有不可分的關係。就好像一個國家,假如這個國家法律很完整,人民都能守法,那麼這個國家,一定是一個有秩序,有朝氣,有作為的國家。佛教也是一樣,如果每一個佛教徒,都能很認真的去受戒、學戒、持戒,那麼,佛教也就會充滿了希望。在這裡我願意把戒的起源、類別以及持戒的功德,提供幾點給各位做参考。 一、佛戒的起源 根據律藏的記載,佛陀當初,並沒有主動的為僧團來制定戒法。而是由於他的大弟子們,以慈悲心示現犯戒,佛陀因而制定了僧團生活的戒律。在五分律卷一裡有這樣的記載:有一天,舍利弗尊者,請世尊制定戒法,世尊給他的回答是:「無犯不制。」——也就是說根本沒有人犯法,又何必要制戒呢?佛經上面也告訴我們說,僧團當初成立的時候,都是一些有大根性的人來出家修行,最低程度也是具備有須陀洹果的德位,也都是初果以上的聖者,因而僧團很清淨,不須要制定戒法。不過三世諸佛所流傳的佛法,都是以三學為核心——所謂三學就是:戒學、定學、慧學。既然三學為佛法中心,就不能没有戒,所以佛陀成道的第五個年頭,有弟子示現犯戒,引起佛陀制戒的因緣。在僧祗律記載著:佛陀成道五年,於毗舍離城,為長者耶舍迦蘭陀子,制不邪淫戒。這是釋迦佛陀制定的第一條戒。後來,在佛陀成道第六年,於王舍城,為瓦斯子達膩迦制定戒。又世尊於毗舍離城,因比丘習不淨觀想自殺,而制定不殺生戒;於舍衛城,為聚落眾多增上慢比丘,制大妄語戒。至詳細的內容,則戒法分有好多條,也有好多種。詳在藏經律部。 二、佛戒的分類 大體上說來,佛陀所制的戒律,可分為通戒和別戒兩種。所謂通戒有三:第一是攝律儀戒。第二是攝善法戒。第三是攝眾生戒——攝眾生戒又名饒益有情戒。攝律儀戒的作用,在制止我們一切諸惡行,這是止持的一門。攝善法戒,是積集一切眾善,是作持的一門,也是眾善奉行的意思。饒益有情戒,乃指荷負一切有情眾生,都給予他們饒益的恩德,其內容即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此三種通戒,從發心學佛開始,直到將來成就道果為止,完全以清淨心來受持,故這三種戒,又名三聚淨戒。 再說別戒:別就是分別,依照受戒之差別,分佛弟子為七眾,所以別戒是講七眾戒,即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式叉摩那」譯成華文的意思叫「學法女」,是初入佛門修學佛法的女青年,沙彌尼在未受具足戒以前,得有兩年的時間,來學六種淨戒法門:第一與染心男子身相觸,這是第一條戒不許可。第二盜人四錢以下的東西,這也不許可。第三故斷眾生命,這也是不許可。第四小妄語,說謊話不許可。第五是非時食,也就是要持午。第六種為飲酒不許可。在兩年中間把這六種戒法學好,同時還要驗胎有無,試行貞固,就是看她這個人是不是真的發心出家,這叫做式叉摩那。六眾裡面比丘、比丘尼的具足戒,又分廣、中、略三種。比丘戒詳細說來,內容很多,所以叫廣,或叫無量。中等戒有所謂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簡略的說,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戒從廣的意義來說,也是同比丘戒一樣,無量無邊,中等戒有八萬威儀,十二萬條的細行,這一點好像對比丘尼訂得比較嚴一點,簡略的說則有三百四十八條戒。由於受戒時發心發得很大,所以戒相也是遍滿虛空法界,圓滿具足。因此比丘,比丘尼戒,都叫具足戒,就是這個道理。 另外還有五戒、十戒、八戒。五戒是在家居士所受的戒,同時也可說是一切戒的基礎;十戒是沙彌、沙彌尼所受的戒,八戒就是八關齋戒,這是方便在家信徒,過一日一夜的出家生活,所制的戒律。這許多戒條,都是從具足戒中分別提出來的,它的目的是為了接引初學佛法的人進入佛門。 三、持戒的功德 戒是三學之基,有戒才能修道,戒能使正法永住,佛法興隆,所以戒法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佛陀在戒經裡說過:一個人若能發心皈依三寶,就有四天王派遣三十六位善神來保護他,使他出入平安,若遇災難也能逢凶化吉。三皈依也是一種戒,因為皈依時說:皈依佛,永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邪眾,這誓詞就是戒。而五戒是成佛的正因,其功德可以保證我們不失人身。有關持戒的功德,戒經上有這樣說法:每持一戒,即有五位善神隨身護衛,使我們出入起居都很平安。有一個故事說:很久以前,某間寺廟裡住著一位和尚,他雖然受了戒,但卻未能完全持戒,甚至把所受的戒規,一條條都毁犯了,唯獨有一件事情,始終没有忘記,那就是每當他吃飯時,一定要念供養偈。有一天夜裡,他夢見一個護法神來和他講話說:「師父,我有件事要懇求您。」他問:「什麼事?」護法神說:「求你從明天開始,吃飯時不要再念供養偈了。」他驚問原因。護法神說:「我老實跟你說,我是你的護法神,你種種的戒都毁犯了,是個非常骯髒的人。但由於你吃飯從未忘記念供養偈,所以我仍得護持你,然而跟著你這樣不淨的人,我非常痛苦!假如你從今以後,把念供養偈也免了,我便可離你而去,獲得自由。」他聽了大吃一驚,想不到守戒,還有這麼大的功德!於是第二天開始,他不但照常念供養偈,而且還把以前所毀犯的戒規,一一恢復過來,並發心重受戒,終於成為一位大善知識。至於他有否證阿羅漢果,他自己沒有說,別人也沒給予證明,但總是很成功了。這就是說明持戒的人,功德是很大的。 我們學佛的目的,是為了成佛。在尚未成佛以前,我們有兩件大事要做:第一就是要莊嚴佛土,第二是成就眾生。這兩件大事是菩薩道,是菩薩行。唯有完成這兩件大事,才有成佛作祖的希望。而要從事這兩件大功德事,基礎就是建立在戒法上,大家都知道,因戒才能生定,有定才能夠發慧。因此,我們有了高度的智慧,才能完成所謂蓋世的事功,我希望各位新戒菩薩們,能夠發心來完成它,將來佛教要復興,也有賴各位對這兩件大事的成就。最後,我恭祝各位共發菩提心,同得上品戒;共行菩薩道,同圓菩提果!(心宏記) 佛教是我們大家的 一、前言 教主釋尊當初,於菩提樹下,成等正覺,即曾三嘆奇哉,曰:大地眾生,莫不具有如來智慧德相,祗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苟能斷除妄想執著,則一切智、無師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即得現前。又在佛藏經上說過:「一切眾生,莫不有心,凡有心者,皆當作佛。」同時在華嚴經上佛也曾說:「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如此看來,眾生佛性平等,人人皆有成佛之分。所以我說,佛教是我們大家的,應該不成問題。 佛教既然是我們大家的,那麼,我想把這個題目,分做以下幾個層次來加以說明;第一,我們應該把佛法修好。修行功夫,應循信仰、了解、實行、求證著手,這樣方能獲得佛法的實益。同時也方不辜負我們此生能夠幸遇佛法,也才不辜負佛陀出世說法的深恩。現在,我把對佛教修學的方法,分別向各位介紹一下: 二、清淨的信仰 通常,我們對于任何一種學說或理論,要想去接觸它、了解它,必須先對它產生某種程度的信仰之後,才能對它發生興趣,進而對它去研究、了解,而後從而獲得它的結果與實益,我們佛法的求知,信仰尤其重要。大智度論云:「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華嚴經也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根。」由此可見,信心對求知佛法,是何等重要了!不過,信仰佛法的信,不是泛泛的信,而是堅定的信,瑜伽焰口集要云:「假使熱鐵輪,於汝頂上旋,終不為此苦,退失菩提心。」必須具備這樣堅定的信心,才能夠資格談信仰佛教。假如今天聽說佛教好,就來信仰佛教;明天聽說基督教好,又去信仰基督教。這樣經不起考驗的信心,是不配做一個佛教徒,他也永遠得不到佛法的實益。其次不是迷信而是理信,一般人信仰宗教,都是希望那個宗教的神能保佑他,使他得到什麼,如升官發財之類。佛法中沒有這些。因為,佛從來就沒有說過,他是萬能的主宰,他祗告訴我們,他所證悟到的緣生真理和因果定律,乃至他親身經歷的修行成佛的方法。他祗希望他的弟子們、信徒們,能夠體悟他所說的真理去思去行,依照他所經歷的修行之道去修去證。他並不是吝嗇而不肯給予我們想得的一切,而是因為我們想得的一切,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獲致的。所謂「各人吃飯各人飽,別人吃飯我不飽」。自性自度,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別人實在是幫不上什麼忙的。更何況天地間,根本就沒有什麼萬能的主宰。所以,信仰神能給我什麼的那是迷信,迷信是得不到住何結果的。唯有理信、智信,才是淨信,才是正信。我們必須具備這樣的淨信,才能堂堂正正的走入佛教之門。 三、正確的了解 佛教是一個具有超高真理的宗教,它以最科學的方法,說明了宇宙人生的真象。從根本上揚棄了神權的迷信,也徹底的否定了哲學的戲論,肯定的指出宇宙萬有的存在,唯是一心的幻現,唯是因緣關係的互相依存,而絶對沒有實在個體的存在。如中觀論所說的:「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減」。佛教瞭解人類乃至一切眾生生命的延續,完全是建立在善惡業力的因果關係上,如佛經所說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是三世因果關係的正確說明,也是眾生生命延續的正確關係。我們從此可以知道神造說的無稽;也可以明了宿命論的幼稚;更可明白唯物論的荒謬。我們要解決人生的苦惱,必須經由自我覺醒而得,我們要從迷失中尋回自我,必須放棄一切的邪執;我們想要獲得自性本具的無量功德,必須犧牲一切,然後才能獲得一切。我們必須使一切眾生都覺悟了,然後方能圓成萬德莊嚴的正覺佛果。這裡,我們套用梁任公的說法,他說:「佛法是兼善的,而非獨善的;佛法是積極的,而非消極的;佛法是入世的,而非逃世的;佛法是智信的而非迷信的。」能建立這樣的了解,才是正確的了解,具備了這樣的了解,你方有資格走上自行化他的大道,方不至於迷失方向,而誤入歧途,而自誤誤人。 四、精進的實行 佛法的修行,以十度萬行為正道,要完成這十度萬行的歷程,須從發菩提心開始。然後循著充實自利行的十住和十行,進入自他兼利的十回向,跑完這三十個賢人位子以後,許你見到一分真理,證得一分法身,登上十個聖位的初地。從此更加精進歷階而升,迨至惑障斷盡,法性周圓,經過等覺位的磨瑩,擺脫最後一品生相無明,進入萬德莊嚴的妙覺果海。這是事修行布的說法。但也有理入圓融的標示,華嚴經許可行者,初發心時即攝五位而成正覺。如說「發心畢竟二不二」等。然而這究竟是理性的啟悟,而非事行的功圓。因佛果上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十通、十定等無邊妙用,尚未夢見故也。如今人聞說修密可以即生成佛,趨之若鶩。不知所謂即生成佛,亦唯理性之談。你見過所謂「大寶法王」的金剛上師他們,具有如上所說佛果上的功德沒有?世人不明佛法修行的次第,往往東奔西覓,自亂步驟,實在可憐!所以我說佛法修行必須依法、如法的實行。投機取巧是得不到結果的。 五、小心的求證 我們無論從事任何一項事業,總是希望能夠獲得一個預期的結果。那麼對于佛法的修持,自然也不例外。對于佛法修行的結果,普通叫做證悟,或稱明心見性。這佛法證悟功夫,應該分做兩個層次來說:第一,是自我省察,比方說我是修淨土法門的,那麼在念佛的時候,能做到「一心不亂」嗎?或者我是參禪的,那麼我已能淨心無念了嗎?我有沒有在心性體悟方面得到一些消息?我的煩惱斷了多少?我能對境心不動嗎?這些自內證的功夫,有時無法自我驗知,那麼可參訪教中善知識以為印證。例如永嘉玄覺大師於讀維摩經悟道之後,玄策禪師見其神悟,勸其去參訪六祖慧能大師以求印證,玄覺參見六祖之後,右繞三匝,振錫而立,祖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來,生大我慢?」覺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祖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覺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祖曰:「如是如是!」這就是先人於佛法自內證功夫,有所體悟之後,求請善知識印證的實例。所以我們於佛法修持,一方面常自省察,一方面也須於相當時機求請善知識的印證,以考驗自己進修的心得。第二,把佛法介紹給社會大眾:當我們於自己修行,有所心得之後,便應該展開嚴土熟生的所謂弘化工作,以萬行因華,來莊嚴一乘佛果。否則,就變成一個自了漢了。佛是最不喜歡自了漢的。所以奉勸大家要發大心。把自己所知所證的佛法,介紹給社會大眾,使大家都能得到佛法的利益。 六、積極的弘化 未成佛果,先結人緣,是菩薩發心。這是教中鼓勵學者發心弘化,常常聽到的兩句話。華嚴經須彌頂上偈讚品云:「譬如暗中寶,無燈不能見,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可見佛陀他是怎樣的重視弘化工作了。記得佛陀在成道之初,就曾派阿士說尊者沿街吟唱佛偈曰:「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吾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這是佛陀鼓勵他的弟子弘化的實例。太虛大師也說過:「佛法弘揚本在僧。」經中說:「出家人弘法是家務。」所以做為今天的出家人,要能配合時代的要求,努力求法弘法,不要貪圖清靜,蒲團暖坐了。現在出家人少,社會需要佛法的情況非常迫切,所以負責外護的居士大德們,祗要對佛法有了相當的研究,不妨也來從事弘化工作,以擴大佛法的宣揚,以引導眾生走上覺路,以破除眾生迷執。不過,居士大德們在弘宣法化之時,必須注意兩件事:第一、不要輕視末學比丘;第二、不要妄解經意,標新立異,以顯高深。這是容易增加自傲的我慢,傷害佛教的和合的,在此順便一提。勿罪直言! 七、結論 佛教是大家的,請大家來關心佛教。除了自行化他之外,維護佛教的尊嚴,掃除污染佛教的迷信,及阻撓佛教進步的障礙,也是今天當務之急!佛教本身原是莊嚴聖潔的,不幸有些寄身佛門的獅子蟲,披著佛陀的袈裟,做著迷信的工作,如所謂的神壇及觀光宮廟之類,供的雖也有佛菩薩像,而做的卻盡是謀利生涯,他們嚴重的污染了佛教,阻礙了佛教的進展,使世人分不清什麼是佛教,什麼是邪門?這是我們正信佛教徒,必須嚴加注意的一環!護持正法,時時以佛陀正法開示世人,建立大乘佛教模式,使人間成為淨土;使社會大眾都能獲得佛法的實益,也使佛教真正成為大家的佛教。功德無量!(悟培、宏仁記) 七十一年十二月五日講於觀音講座 佛教的法統與傳承 ——講述於中日韓佛教學術會議—— 二千五百年前,大覺世尊,示生人間,說法度眾,創立佛教。以後隨著弟子的日益增多,乃形成以釋尊為中心的清淨僧團。僧團在佛陀領導之下,一味和合,一直維持到佛滅後一百年之久。這是因為大覺世尊遺教正示:「我滅度後,以戒為師。」「依法不依人」所致。 可惜,佛滅一百年後,由於弟子們對戒律,對教法的看法不同,漸生歧見,致使教團分裂為二十部之多。雖然如此,教團仍能遵循世尊遺教,一切皆以戒臘為主,上下有序,彼此尊重。尤其是佛陀住世時,從不以統領者自居,一切採用民主自律制度。凡有關僧團的大小事,皆必須透過僧伽的合議而決定。因此,僧團並不需要僧王或僧統來管轄。佛陀常言:「我亦在僧數,莫令我異於世人。」「我不攝眾」。此種優良的遺風,及基本的原則,不幸隨著佛教的南北分傳而變了質。於是在泰國產生了僧王制度,於我國則產生了僧官制度,致使失去了佛教原有的面貌。流風所至,法統傳承,成為現今佛教的迫切問題。 在南傳佛教方面,目前是以泰國為中心。泰國目前把佛教定為國教,人民均有服僧役的義務。僧團的營運,均依國家的典章處理,故僧材不虞匱乏。 至於我國、韓國及日本等北傳佛教國家,僧官制度雖已不復存在。但憲法規定人民有信仰的自由,故一切必賴自力更生。出家的清苦生活,在高度物欲的衝擊之下,已被視為畏途。加之我國政府對僧尼的生活,採取放任態度,而教會亦未具約束能力,一個没有中心領導的僧團,眾僧資質每下愈況,致使法統傳承有斷絶之虞。在大乘教系的中、日、韓三國比較起來,我國最為嚴重。因為日本的教團,還有本山可作倚靠,同時,它們有一定的檀家制度。而且住持一職,可由子孫或養子繼承。尤其日本僧侶,教育水準的偏高,與普通大學具同等地位,僧侶受完高等教育,得在學校任教,這在社會當不失為一股吸引力量。不過父子相傳的法統繼承,據說近年來也產生了問題。 至於韓國僧團,他們仍以百丈清規為生活軌範。僧侶出家後,需受較嚴格的僧伽教育,必須滿二十僧臘,方有被選為住持的資格;同時他們的寺產較豐富,各大寺院之住持,採選任制,以四年為一任,由本宗宗務院主其事,制度嚴格而良好,故韓國佛教,目前尚無後起乏人之憂慮。 其實我國佛教在大陸時期,本有良好的法統傳承制度,除戒法為取得僧侶資格的必備條件,而普遍受到尊崇外,師資在僧團中亦普遍受到重視,寺院則由形式大小及資產的多寡,分為子孫派和傳賢派。子孫派的繼承,是師弟相傳,猶如俗人之父傳子,子傳孫。傳賢派又稱為法派,這是十方叢林寺院的傳統。他們找繼承人,乃採選賢制,即於本山後學中,挑選賢者,先予授記。經若干年之服務,視其堪負大任,則予傳法,並賦予方丈職位。如本山無適當人選,亦得於他山、他寺求之。 但無論本山、他山求得之繼承人,於傳法交替時,均得經由諸山長老之證明、認可,方為合法。此二種制度,後者優於前者,以其比較健全也。目前臺灣的寺院,不但缺少恒產,後繼無人之癥結,似在於僧教育有欠健全,尤其是僧伽養成教育尚付缺如。致每年所有大批受戒之青年僧伽,均於戒期圓滿後,即告星散。此固造成傳戒之浪費,而尤為形成後繼無人之主因。 為解救我國僧荒問題,除提高僧教育水準外,尤須建立僧伽養成教育,恢復過去大陸上的法派傳賢制度。唯茲事體大,必由主管教會研擬可行辦法,徵求諸山聯合參與其事,建立權威性的任免大權。唯有如此,始能勵勉僧尼,依法修學,從而提高社會地位。放眼今後的寺院,在政府鼓勵「組織財團法人以管理之」的情形下,子孫派的寺院,根本無法存在,祇好採用十方叢林、選賢派的制度,以傳承法統。 十方叢林制度,實不失為今後挽救僧團法統的正確方針。它既能維持吾國佛教良好的傳統,亦頗合乎民主時代的要求。不過,這有待全國諸山大德的通力合作,先依宗派、法脈,組成本山大叢林,然後興辦一至兩所,全國統一的教育機構,劃定區域,培養僧眾,使其能納入佛教教育體系,以提高僧尼的知識水準,以及社會地位。進一步再作法統傳承的養成教育,使青年僧眾,有歷階晉升之希望。必如此,始能誘發僧青年奮發上進之意志,也才能留得住優秀僧青年,而不致中途退心。紹隆法統,在此一舉!關心佛教前途的諸方大德,希勿河漢斯言為幸! 以十善業道淨化社會 一、社會的組成因素 社會是人類乃至一切眾生,生活活動的組合境界。它的組成因素,包括了一切生命的個體,以及生命所賴以生存的環境。生命的個體,佛法上叫它正報,生命所賴以生存的環境,佛經裡把它稱為依報。在華藏世界海中,含藏著佛剎微塵數的世界種,等於現代天文學家說的銀河系裡,凝聚了無數的星球一樣。這些世界在形狀上有著正圓、正方、三角及半月等的不同狀態,在莊嚴具上,它有著精粗美醜的各種區別,依據這些世界所生存的各類人生身形上,更有著大小妍媸的不同,在心智上它有著智愚賢不肖的區別。這依正二報等差的由來,都憑人生往昔所造的善惡共業及別業之所招感而得。 二、社會是可愛的 人、生存於天地之間,各營生理,各安所居,守時守分,原本是一幅可愛的畫面;以人為準,舉例而言,因為人類智識超越,文明進步,國家社會,組織井然。尤其我中華民國,有五千年文化歴史,三綱五常,四維八德,範圍著人們生活正道,所謂君臣有義、父子有親、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夫婦有別,各安其位,各守其禮,相親相愛,其樂融融!以現代話說,國家政府照顧人民,人民忠誠擁護政府,軍愛民、民敬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婦隨,朋友信實,敬老尊賢,救孤恤貧。人人都能恭敬三寶,尊崇師長;個個都能安分守己,修己安人。人與人之間,皆能守望相助,互通往來,風雨順時,豐裕年年,這樣的社會,充滿了詳和,無比的可愛。這是人間的幸福社會!再說出世間佛菩薩的社會,這可以西方極樂世界為代表。極樂世界的正報人物,是阿彌陀佛,是觀音勢至等諸大菩薩,乃至諸上善人。無三惡道,及諸苦難之事。人之所行,無非宣揚佛法,念佛念法念僧。衣食受用,樣樣現成,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真是太理想了。至於依報國土,更是莊嚴無比,所謂黃金為地,地平如掌,七重路樹排列道側;七寶為池,八功德水,遍開寶華,芳芬馥郁;七重羅綱,以覆虛空;風動水流,恆演法音;宮殿盈空,飛行自在;種種樂音,六時恆演微妙法音;美好、絢爛,不勝列舉。此之世界,乃有多善根福德因緣的諸念佛人之所感得。美好可愛的人間社會,地藏菩薩常為他們介紹,莊嚴妙好的極樂世界,則是釋迦如來金口親宣。 三、社會的干擾素 世間善與惡,美與醜,常相混雜。所謂有上帝即有撒旦;有佛就有魔。人間社會,自古以來,有光明的一面,同時也有黑暗的一面。因為我們人生的一賴心,從本以來,就有著真如門與生滅門,真如門中所顯現的是正覺、是光明;而生滅門中所顯現的則是迷眛、是黑暗。光明與黑暗,兩股勢力盤踞在我們心中,時相戰鬭,結果得到勝利的往往是黑暗而不是光明,這是一個頗不合理的現象,我曾為這件事沈思過,後來在我讀百法明門論時,終於找到了正確的答案。原來在我們心理上,幫助光明作戰的,只有十一員將士,而黑暗面的助手眾多,可謂兵多將廣,總共有二十六員悍兵勇士,由於黑暗面有這許多精兵猛將,所以它不但能戰勝光明,而且由於它們到處騷擾,使我們的社會陷於混亂不安。因此,這二十六種不良好的心理,成為社會病態干擾素,這是我們應該特別注意的一個問題。 四、社會病態的形成 由於眾生心中,黑暗的勢力不斷增長,給原本美好詳和的人間社會,帶來了無窮的禍害,形成了今日人間種種病態。使得社會上,每天都有打鬭、殺害、強暴、搶奪、偷竊等的凶惡事件的發生,使治安問題亮起了紅燈,使政府官員增加了很大的壓力,使情治人員不眠不休、疲於奔命,使善良百姓擔驚、受怕,好像這個世界真的到了末日!其實,這祗是少數不良份子,造成的罪惡形象。俗語說「飽暖思婬欲、饑寒起盜心」。可能是由於我們的國家領導賢能,社會經濟快速成長,人們在好逸惡勞,而眩於物質文明的誘惑之下,往往喪失理智,做出貪贓枉法的不良行為,使得社會陷於混亂。還有就是少數的政治因素,我們的敵人唯物論者,眼看自由中國日益壯大,心嫉如焚,千方百計要打擊我們。由於我們國防強固,他正面不敢對我們怎樣,祗有暗中收買一些無聊份子,從事分化,醜化活動。如中央及聯合兩家報社的爆炸案,就是他們的惡毒行為,追根究底,無非是心理上無明煩惱,迷眛了理智,所以形成的罪惡結果。 五、社會的淨化之道 社會既然產生了病態,人們生存也因為這些病態而受到了干擾,感到不安。佛陀向被尊稱為大醫王,能治眾生身心諸病。我們身為佛陀弟子,而又生逢今世,因緣際會,我們應該將佛陀所留給我們的濟世良方,給找出來,普遍地向社會大眾介紹,讓那些迷失本心的苦惱眾生,依方服用,及早清醒。使他們知道,犯過的根源,能夠痛改前非,也讓他們重歸覺路,誕登彼岸。那麼,要用那些良方來醫治當今社會的病態呢?我以為首先要讓大家知道,因緣果報的諦理,然後開出藥方來方能收效。人之所以要犯罪,無非是為了滿足其欲望,娛樂其身心,但卻忽略了人生的行為,是要向因果真理負責的。同時人生的遭遇,都是由於因緣果報關係之所形成。佛經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假如每個人都明白了這一真理,我想他再也不敢胡作非為了。何況所要使之滿足娛樂的這個我,原本是個因緣法,所謂「四大本空,五藴非我。」要為這個空幻不實的假我而辛苦犯罪,那不是太愚痴了嗎?何況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這是千聖不易的真理定律。那麼我們的思想言行所有的表現,都逃不過這因果定律,有智慧的人,誰又願意以身試法呢?因此,我認為今日社會病態,用佛陀的十善業道來醫治,最為恰當。 十善業道,就是佛鼓勵我們修行的十種善行。它分別是心理的不貪、不瞋、不痴;身體上的不殺、不盜、不婬;口頭上的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這十種善行,是做人的基本德行,是維持社會善良風俗的根本道德,也是成佛作祖的必備修養。個人具備了這十善行,個人就是道德長者,必能到處受人尊敬;人人都能具此十善行,則社會自然安定祥和,而成極樂之邦。佛在華嚴經十地品說:「此十善業道,一切種清淨故,乃至證得十力四無所畏故,一切佛法皆得成就。」這十善行的反面,就是十惡,佛在華嚴經十地品說:「十不善業道,上者地獄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餓鬼因,於中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佛子!十不善業道,能生此等,無量無邊,眾大苦聚。」十惡因果,繫於一念,稍一不慎,果報隨之,能不慎手? 六、結論 現在我來引一段故事,作為今天講話的結束。我國劉宋時代,有一位何尚之居士,他對宋文帝說:「假如有一百家的一個村莊,有十個人持五戒,這十人之性情,一定至為淳謹,若更有一百人修十善,此一百人一定至為和睦,如此風氣,遍行天下,則編戶一千,仁人百萬,人能行一善,則去一惡,去一惡,則省一刑,一刑息於鄉,百刑息於朝,則何患不坐致太平?」文帝聞之,至為感動,普令推行。人要做壞事很容易,但要是一念回轉,要他做好事也並不難。看了上面這一段故事,祇要有人來致力提倡,把醫治人間社會病態的人乘佛法宣傳出去,人心是不難淨化的,社會終會因大家奉行五戒十善的佛法,而達到安和樂利境界的,讓我們大眾,共同來推動這淨化社會人心的佛教法輪吧! 宗教信仰自由 親愛的大陸同胞們!佛教教友們!你們好! 我們是祖國在臺灣的中國佛教會的弘法人員,在這裡向各位鄉親及教友問好!自從中央廣播電臺開闢了宗教節目以後,使我們有這個空中談家常的機會,我們都感到非常興奮!上一週我曾給各位聊了一次天,各位不知道收聽到了沒有?在那一次閒談中,我曾告訴各位說:我們在祖國臺灣地區生活的人們,享有充分的自由。這中間最為我們所珍惜的,要算是宗教信仰自由了。因為我們人除了物質生活以外,還需要有精神生活,精神生活中最主要的就是宗教信仰。因為宗教信仰是人們的精神寄託處,一個人沒有了宗教信仰,他們心靈就會感到空虛,就得不到寧靜,他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方向。 我們中國人所信仰的宗教,自古以來大都信奉佛教和道教。之後,回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也有人信仰;不過不甚普遍。在這些宗教中最為國人所信仰,而其教義又與民族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融合難分的,要算是佛教和道教兩家了。因此國人常常把儒、釋、道三家統稱為三教,其實儒家是不能稱之為宗教的,這個道理以後有機會再說。所以過去我國人們所信仰的宗教,就只有佛教和道教最為普遍而深入,尤其佛教所主張的善惡因果,輪迴報應的思想。它維繫著中國人心兩千年之久,使人們都知道趨善避惡,進德修身,成為中國人道德修養最高的標準原則。至於大乘佛教那種大悲救世,普度眾生的慈悲精神,更為我國士大夫階級所激賞。宋儒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仁道主義,就是從大乘佛法中孕育出來的。國父孫中山先生也說過:「佛教是救世之仁,佛學是哲學之母。」蔣中正總統也說過:「佛教是安定社會人心,最雄厚的力量。」由此可見,佛教文化對中國人思想生活之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但是請各位注意,我們是中國人,不管環境怎麼改變,我們的歷史文化是不容改變的我們中國人,一向重視自己的民族文化,也是最珍惜自己的光榮歷史的,我們決不容許自己的歷史、文化被篡改、被湮滅,我今天之所以告訴各位鄉親、各位教友,這些歷史淵源,就是要各位了解自己的立場,愛惜自己國家的傳統,維護民族文化的遺產,不要讓中國五千年的光榮而悠久的歷史斷滅!為了向我們的列祖列宗有所交代,為了向我們的子子孫孫有所交代。 親愛的大陸同胞們,佛教教友們,你們要知道,佛教主張「眾生佛性平等,人人皆可成佛」。佛教是一個最重視人權,最重視平等自由的宗教,它和我國儒家「人皆可以為堯舜」的平等思想是一致的。佛教主張「自利利他,福慧雙修」,這和儒家「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思想也是一致的。佛教「眾生有病,故我有病」的精神,跟儒家「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精神也是一樣的。佛教更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大無畏精神,與儒家「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精神更是不謀而合的。總之,中國文化裡面,涵藴了佛教文化,維護中國文化,也就是維護佛教文化。中國文化與佛教文化,同為人類生命的光明燈塔,要共同為維護中國文化而努力!最後,祝你們順利成功! 序跋因緣 印贈玄奘三藏聖傳跋語 玄奘三奘法師,就是西遊記小說裡面的唐僧,也就是唐三藏。他是我國佛教的四大翻譯家之一,他遊學印度的時間最長,曾到過西域以及印度的許多國家,所以他翻譯的經典也特別的多。由於他對印度文化有著深入的研究,所以他翻譯的態度非常嚴謹;而他翻譯的內容,也非常的翔實。他不但將尚未傳來我國的佛經,盡量搜羅譯出,使我國佛教的三藏法寶,成為完璧;同時他還將我國儒道兩家的重要經典,如老子道德經等,迻譯過去,使印度人士,也能對我國的優良文化,有所認識。玄奘三藏法師,不但是中國佛教的集大成者,同時也是溝通中印文化的偉大使者,他是多麼的值得我們敬仰啊! 玄奘三藏法師的種種偉大成就,決不是偶然的。而是憑他那堅強剛毅的意志,冒險犯難的精神,以及那淡泊名利的修養,為法為人的大悲願力等獨特資秉,所結成的豐碩果實。他是我國有歷史以來,表現最優異,成就最卓越的一位留學生,所以陳故副總統辭修先生,曾讚譽奘師是一位模範留學生。 因為玄奘三藏法師西天求經的經過,是一樁非常艱難而且偉大的壯舉,其中驚險而奇異的遭遇也特別的多。小說家們於是就憑他的生花妙筆,無中生有,嚮壁虛構,竟把奘師描寫成為一位神奇人物。而奘師一生當中,那些遊化中印的真實勝迹,反而被湮沒不傳了,真是一件可惜的事。 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教授,彭楚珩居士,是一位國學造詣很深的老報人。他在南亭老法師座前,發心學佛之後,就立下一個偉大志願,要把我國佛教史上,對於弘傳佛教,有過特殊貢獻的高僧大德們的嘉言懿行,豐功偉績,用故事體裁寫出來,作為我們修學佛法,弘傳佛教的模範。於是乎他就廣泛地搜集資料,虔誠地博覽大藏經史傳部等諸家作品,根據可靠的史實,先後寫出了朱士行以至慈航法師等三十餘位高僧的故事,可謂洋洋大觀。許多徘徊在宗教十字路口的男女青年,因為讀了彭居士的歷代高僧故事,而虔誠地投入了佛陀的懷抱。 交通銀行徐槐生居士,讀了歷代高僧故事中的玄奘三藏法師的故事之後,以為那是一篇最能引導青年正思,啟發青年向上向道的聖潔讀物。在我倡印王小徐教授所著的佛法省要一書出版之後,他要我再來倡印這篇聖傳,我為了多為佛教青年朋友儲備一點精神食糧,於是馬上就響應了徐居士的這一偉大號召。 不過,歴代高僧故事這部書,彭居士是留有版權的,我們雖然不是以營利為目的而翻印的。但為尊重原作者的權益,也必需要事先徵得彭居士的同意,於是我就寫信到「世新」去向彭居士「化緣」。信發之後的第三天,彭居士竟冒著攝氏三十六度的大熱天到了蓮社,他不但布施了這一次翻印玄奘三藏故事的版權,同時還提示了有關印書的許多寶貴意見,我們對彭居士這種不計私人利益,熱心為法的喜捨精神,除致以最崇高的欽敬意之外,並在這裡代表所有的讀者,向彭居士致謝! 現在,這本玄奘三藏聖傳,印出來了。希望所有讀到這篇聖哲故事的人們,都能效法奘師為法為人的偉大精神,努力宏揚大乘佛法,宏揚我國的固有優良文化;為佛教,為國家,創立不朽的文化事業! 最後,我為贊助印行這篇玄奘三藏聖傳的大德們祝福,希望他們都能得如海智,證無生忍! 佛歷二五一○年中華民國五十五年七月初一釋成一寫於台北華嚴蓮社。 佛教聖歌選序 記得有人說過:「人如果沒有音樂,那就等於生活在沙漠上一樣,將會枯燥得毫無生趣。」於此,可見音樂對於人生,是何等的重要了? 因為,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可以澄清人的雜念;可以溝通人的感情;可以激發人的意志;可以引導人趨向於真善美的聖境;啊!音樂對人生的影響力,又是何等的重大喲?無論士、農、工、商、政客、戰友,乃至文學家、宗教家們,都是無法離開音樂而生活的,假如離開了音樂,他們會感到生趣索然,更談不到有所成就,甚或超凡入聖了。 佛教是一個極為重視音樂的宗教,華嚴經云:「唱誦利人天。」法華經云:「或以清淨心,歌唄誦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佛陀的弟子阿示說尊者,沿街唱佛偈,舍利弗等外道領袖,因聞法音而幡然皈依佛教,傳為千古佳話;馬鳴大師也曾以「賴吒和羅」的一支佛曲,感受了十萬群眾,同歸覺海;康僧會法師初至東吳傳教,講經之前,總是「梵唄三唱」,引人正思。自南北朝以及唐宋,千百年間,高僧輩出,佛教音樂亦抵於大成,市井巷陌,到處都能聽到嘹喨悦耳的梵音。佛教在我國的能夠普遍傳播,深入民間,音樂實在是一大助力! 民國以來,一切維新,我近代佛教領袖太虛、弘一諸大師,首倡譜製佛歌,以適應潮流,三寶歌就是他們的代表作。來臺以後,佛教的宣傳方式,又向前邁進了一步,音樂和歌唱,已經成了重要的弘法工具之一,道安、心悟、星雲、心然、煮雲等諸師,作了很多引人入勝的佛曲,他們的道場裡,也都有了歌詠隊、覺音隊、梵音班等組織的成立,許多徘徊在岐途上的男女青年,現在都已泳浴在美妙的梵音中了。 臺北工專教授吳居徹居士,是一位音樂造詣很深的青年教育家,也是一位極具弘法熱忱的大居士,他常用音樂作佛事,成千上萬的青年學子,沉醉在他所譜製的佛曲裡。他的作品,以莊嚴美妙見稱,無論在校的學生,或是社會青年,都喜歡唱他的曲子。他曾在心然法師的佛教信進會上教過佛歌,也曾在桃園佛教蓮社作過獅子吼。今年暑假期中,他又接受僑愛佛教講堂的敦聘,和本堂覺音隊的青年朋友們,結了很深的法緣。 僑愛新村,原是佛教版圖中的一片沙漠地帶。過去,不但青年朋友們無處尋求覺路,就連老蓮友們,也亦苦於拜佛無所。自從去年我把佛堂建起來之後,村中老少教友,都得到了他們心靈的歸宿地,老人們每星期五聚會念佛,小朋友們每星期日晚上集合,由吳居士教他們唱佛歌,梵音嘹曉,歌聲抑揚,許多軍中教友,也分享到了這一份莊嚴的氣氛。 現在,吳居士的新歌越來越多了。到僑愛佛教講堂來學歌的人,也越來越多了。吳居士攜來的歌本,早已分散一空。我請吳居士把他的舊作和新章,彙集起來,付梓印行,以廣流通,承他答應了。現在,吳居士的「佛教聖歌選」,就要出版了,於此,特別把我的一點感想寫出來,作為這本聖歌選的序言吧。 「慈雲橋」序 「你們佛教很好,祗是道理太深奧,不是一般人所能弄得通的!」 這是平常我在勸人學佛時,經常聽到的幾句話。因此,我常常在想,假如我能用語體文,把佛法中難懂的問題,深入淺出的寫出來,讓大家一讀就能明白佛法的大概,那該多好? 這一個構想,在我腦子裡不知打過多少次的轉,但始終沒能定下心來執筆,說起來真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 農曆年前兩個星期的一個上午,慈雲雜誌社,給我寄來一個黃色的掛號包裹。打開來一看,原來是大乘精舍主人,樂祟輝居士的「慈雲橋」文稿。厚厚的一大疊,怕不下有一兩百頁。再看他所附的目錄,原來樂居士,把他在慈雲雜誌連載的「慈雲橋」專欄文稿,編輯成書,連序在內,共分成十篇。從他的編目一看,就知道這是一本接引初機的讀物。於是,我就把它逐一的翻閲下去,太好了!我由瀏覽而變成精讀,幾乎連吃飯的時間都給弄忘記了,因為它不但是一部最好的接引初機的讀物,而且更是一部深獲我心的精心傑作,這部書裡面所提出來的一些問題,正是每一位初心學佛者,所想知道的問題,例如: 樂居士在第一篇裡,把他寫慈雲橋專欄的動機和目的,作了一個概說;在第二篇裡,他把「佛、佛教、佛法、佛學與學佛」首先標示出來,讓人們對整個的佛教,建立一個正確的認識;接著他在第三篇裡,把「佛、菩薩、羅漢、神、仙、鬼」來一個明確的介紹,讓人們徹底弄清楚,我們信仰的和祟拜的對象;第四篇裡,樂居士以人類為何需要信仰宗教為主題,從信仰與善根的問題,談到「信仰佛教的好處。」做了一個宗教信仰的比較,讓人們對宗教信仰知所選擇;第五篇到第八篇的一大段,可以說是本書的中心,樂居士他把一個人從踏入佛門到佛教徒應有的修養,條分縷析的細列出來,這當中包括了:一、皈依三寶;二、選擇法門;三、研習戒法;四、發菩提心;五、行菩薩道:以及怎樣修持佛法,認清修持佛法效益,乃至於了知眾生的根性欲望,從而提高自己的品德。最後強調克服煩惱,斷除煩惱。進而在第九篇裡從形成眾生的業,談到業力和業障;最後的一篇也就是第十篇,樂居士還特別把佛門的規矩,向讀者介紹一番,讓初入佛門的大眾,在隨眾修學時知所行止,真可謂是老婆心切,令人感動! 一般說來,佛教徒們,大抵犯有一個共通的毛病。那就是當他進入佛門以後,祗知道選定一個法門,自顧自的猛修一通,佛法是什麼?他並不太措意,更不要奢望他去向人宣說任何佛法了。這也許就是佛教之所以日趨式微,佛法之所以日漸隱晦的原因所在,言之令人痛心!佛教徒儘管每天早晚都在念「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其實他們何嘗在斷煩惱、度眾生呢?儘管每天早晚都在唱「佛日增輝,法輪常轉⋯⋯」又有幾個人在推轉法輪而使佛日增輝呢?佛教徒的自私,佛教徒的疏懶,一至於此,佛教又怎能不衰敗呢?佛法又怎能不隱晦呢? 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是大乘佛教國家,代表大乘佛教的經典有華嚴經、法華經及維摩詰經等。維摩詰經裡很明白的指出,修學大乘佛法的菩薩們,應以「莊嚴佛土,成就眾生」為所務,法華經則標出佛陀出世的宗旨,在「開示眾生以佛之知見,欲令眾生皆能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要佛弟子們能夠「演暢實相義,開闡一乘法,廣導諸眾生,令速成菩提」;華嚴經要佛弟子們以「萬行因華,來莊嚴一乘佛果。」佛陀交付與佛教徒們的弘法任務更加明確,經中說:「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又說:「假使頂戴經塵劫,身為床座遍大千,若不說法度眾生,畢竟無能報恩者」,這說明了佛弟子們的弘法責任及其重要性。其他大乘經中,類似此等勉勵佛弟子們,弘法利生的經文還很多,這裡無法一一列舉。總之,佛弟子們在讀經、聞法的時候,應多體會佛語經意,絶對不可以只知自求解脫而任由眾生沉淪。否則,那非但自己解脫不了,而且也根本不配做為一個佛弟子啊! 樂祟輝居士,真佛子也。他自發心學佛以來,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薩行,一開始就不遺餘力的在勤勇精進。近幾年來,他除了獨力發行「慈雲雜誌」以宣揚佛化外,更成立大乘精舍,一面印行各種佛書以流通法寶,一面邀請德學法師居士,定期講演佛經而大轉法輪。因此,受他的熱心感化,而發心皈投佛陀座下的善信男女,真不知凡幾?現在,樂居士更將他那「慈雲橋」專集出版流通,又不知有多少徘徊於人生十字路口的迷途眾生,在這一座光明的燈塔照耀之下,而引歸覺路,而出離苦海! 慈雲橋的出版,具有著如上所說的非常意義,所以當樂居士親自到蓮社來,要我為慈雲橋寫篇序時,我雖然自知文章寫得不好,但是基於我內心深處的同情與感佩,還是把我對慈雲橋的一點認識和感想寫出來,作為它初版問世的讚禮! 中華民國七十年春節後三日於臺北市之華嚴蓮社 「火宅甘霖」編後贅語 人在苦難之中,最需要的莫過於得到他人的精神慰藉了。 中央廣播電臺,是為大陸同胞服務的專業電臺。主事者有鑑及此,特於六十九年起,開闢宗教節目。邀請各宗教人士提供文稿,按時播出,向那陷身大陸的億萬同胞,遍灑甘露。使那些枯竭而又絶望的心靈,獲得復蘇的精神能源。 成一忝為當時被邀請者之一,被央臺節目主持人王書豪先生的熱忱所感動,一口氣向他們提供了三篇拙稿,當了這一節目的先鋒。誰知三星期後,王先生來電話索稿,說是他處均無稿來,要我趕一篇救急。同時他還說,以後要請我負專責催稿,以免無以為繼。這種求救又加命令式的電話,幾乎使我無法說一個不字。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承擔了這個節目的催稿工作。我到那兒去找稿子呢?因為星雲法師,也是被邀請者之一;他又是東方佛教學院的院長。因此,我第一個要找的對象就是佛光山,星雲法師很慈悲,馬上叫他的學生寫了十多篇稿子寄來,救了燃眉之急。兩星期後,王先生又來電話,說是稿用完了。天哪!我到那兒去找呢?自己寫吧,又抽不出時間,佛光山那邊,再也沒有消息。我急了,我真的急了!在萬分無奈的情況下,忽然想到我華嚴專宗學院的學生,我為什麼不鼓勵他們寫呢?就這樣,我再次找到了索稿的方向,我在週會上向大家宣布了此一節目的重要性,請大家發心做法布施。並且說明如果稿經錄用,每篇稿酬五百元。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這一著果然生效,一週內,一連收到了三篇稿子,立即寄去電臺。幾天後,稿子陸續寄回來了,雖經改過,但都已被錄用,我心實感安慰!我將這些「退」稿在週會上發給原作者們,並且每篇附上五百元的一個紅包,寫稿的同學也樂了。播稿的來源,就是這樣開闢出來的,一直維持到現在。 算算日子,中央電臺的佛教節目,已經做了快兩年了。播過的稿子集了一大堆。一天早上,我從禪座上下來,腦子裡忽然湧出一個念頭——為什麼不把這些溫暖過大陸同胞心靈的稿子編輯起來,出版一本專集留作紀念,不是很有意義嗎?我就這樣做了出版這本集子的決定。 東方佛教學院有兩位同學的稿子,一篇署名彭瑞珍,另一篇,因為當時沒有「退」給我,是我這次請王先生幫我從存稿堆中複印出來的,他說有一篇稿上作者的名字看不清了,所以我祗好用東方佛教學院來稿署名,這件事要向原作者說聲對不起! 王書豪先生,除了平常為同學們改稿、「退」稿外,這次他還在百忙中為我們寫了一篇序,本人在這裡向他敬致謝意! 中華民國七十一年六月六日於華嚴專宗學院玉佛樓 「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學報」序 本所所長聖嚴大法師,曾在本所上一期學報的序文中,論到「教育的佛教」。那時,本所已招收了第一期研究生,今年第三期研究生行將報名。第一屆已是第三年肄業。其間,筆者對於本所乃至全國之佛教、佛學教育,深有所感。謹發抒為文,就教諸賢,俾共策勵。本文所論「教育的佛教。」是包括僧教育與非僧教育兩種。 一、歷史的回顧 中國向來的僧教育,大多是師徒相承,在叢林中完成的。隋唐以降的各宗派,大師輩出,自是應歸功此一僧教育制度之優良。民初以來的僧教育,可算是中國私塾與西式學堂的綜合體。既不必官方核淮,也不必官方之文憑,可隨興隨廢,實無制度可言。但是,仍能培植出卓越的僧才。因為它十分適應當時教育不普遍之農業社會。 可是,時至現在,我們已到了極端繁忙的工商社會,社會經濟形態起了大的變化,更不容許寺廟擁有大量土地,靠租佃來維持一個大叢林之生活。也由于風氣不易更移。目前,要出家人學工、學商,來維持一個大叢林,非但出家人放不下身子,也不為社會所接受。因此,臺灣沒有叢林,也難恢復歷代舊有之叢林制度。我們的僧教育到現在為止,仍屬私塾與學堂之綜合體。由于社會起了急遽的變化,此一僧教育制度,勢必與時移易,改弦更策。 二、現時的省察 現在正是知識的爆炸時代,若不具備普通知識,已無能成就其專門知識,是以僧教育亦應以普通教育為根基。試觀我們每年從佛學院畢業的學僧,豈止千百?雖大多從事宏法利生,但竟絶少能寫出一篇學術性之論文,可見我們僧教育之水準應亟待提高;切實地說,我們亟待建立一套健全的僧教育制度。 我們教界,經常抱怨教育部不准我們成立佛教大學。似乎是,我們僧教育不夠好,教育部應受其咎。平情說來,我們佛教界本身就未能確立僧教育之制度。假如我們能嚴格地、認真地辦教育,必能產生人才,有人才為憑藉,無論教育部承認與否,已屬無關緊要了。我們的佛教教育,最重要者是要獲得社會、教育部之尊重,而不是得到其承認。如果,在實質上,能獲得尊重,形式上之承認也只是遲早的事了。因此,今天我們只問,我們的佛教教育,是否足以使其尊重?是否有足夠之人才作憑藉? 三、我們的惕勵 因此,四年前,我們蓮社成立「華嚴專宗學院」時,就決定修學期限訂為四年。除佛學課程外,並開一般大學之課程,亦採學分制,使之與普通大學相等。嗣後,聖嚴法師,邀我輔助其發展本所,我亦欣然應命,無非是為現代佛教教育,多貢獻一分心力。以此願力,普通大學裡的碩士班學生,祗要兩年即可畢業,而我們本所,卻定為肄業三年始准畢業,而本所每屆成績優異之學生,畢業後,將由本所保送國外各大學深造。這樣,十年、廿年下來,我們不信培植不出人才。雖然,我們起步晚了一點,但有起步總是有了開始。本所目前雖然不是以辦僧教育為主,但我們相信,佛教之一般學院,雖非健全僧教育,但也是佛教教育之根本,唯有有教育的佛教,佛教才能根深蒂固地發展、繁榮。 本所研究生,都能一本初衷,仰體本所之旨趣,專心研究,別無旁騖,亦使我們欣慰不已。從事研究工作,是終生事業。研究所,旨在提供學生之研究方法,培養其研究興趣。雖然本所諸生,未必都能成為佛教學者,但他們現在的學習研究精神,卻是值得肯定的。 四、我們的感懷 我們原希望本學報能一年出版一期,但由於稿源不濟,第六期拖到現在才出版。而每期為本學報撰文者,幾乎都是同樣的學者,也是本所之研究員,大都也是本所之教授。這說明了甚麼呢?我們的佛學學者實在太少了。即使這樣有限的佛學學者,除了部份曾獲有佛教各種有限之獎學金外,但很少是由我們佛教本身所培植出來的。因此,使我們感到,我們佛教自身,有徹底提高佛教教育之必要。幾十年來,佛教自身未有培植出佛學學者,實在說不過去。因此,本所在學術與教育上,更感任重道遠。 本期學報,除量上較前兩期增多而外;在內容上亦多專門性之研究。例如貫休、僧稠、圓測、宗密、延壽、道上等大師,個人作某一方面之探討,確屬專門性文章。對於發揚中國佛教之教與史,都是有貢獻的。其次,中論四句、阿含的經濟社會、持午之實踐、壇經源流與雲岡石佛諸篇之研究亦屬專題。僅淨土、唯識、天臺三篇算是學派綜合思想之考察。其中,「壇經思想的源流」一文,即係本所研究生之讀書報告,能有此功力,也算本所的第一次豐收。 最後,我們對于各位研究員惠賜論文,認真教學之精神,表示由衷地感激! 「入佛之門」序 人人都知佛教真理好,人人都埋怨佛法不好懂,這是一個問題,這是佛門中久懸難決的一個大問題。這個問題的產生,不自今日始,恐怕從佛世就一直流傳到現在。佛是一切智人,在他的教法中,為什麼還會產生這樣的難題呢?其實,這於佛無關,問題完全出在眾生身上。因為佛陀所說之法,平等一味,原無淺深之分,只緣眾生根機有利鈍;所以對佛法的了解,就起了差別,甚至善根微弱的眾生,簡直不知佛法為何物。佛曾以三草二木、三獸渡河等譬喻,來說明這個問題產生的真相。但是對這個佛法難懂的問題,可並沒有獲得實質上的解決。 問題既然產生了,總是要設法解決的,為了解決這項問題,古來已有不少大德動過了腦筋,從註解經論,到撰寫變文、小說、演義、編作劇本等不一而足。在當時,也許收到了不少的效果,可是時至今日,這些方法,又有許多不適用了。由於文體的變革,社會形態的更易,人類知識水準的提升,宗教信仰的複雜。所以古文經論註釋,固然很少有人看得懂,而在這工商業競爭劇烈的社會裡,時間就是金錢,長篇大論的佛學著作,又有幾個人能有耐心去研討它呢?由於國家教育的普及,而世界交通便捷,空間縮短、文化交流方便,使人類知識水準普遍提升,一般的普通讀物,難飫高級知識份子的欲望,加上復興基地,政治民主,信仰自由,新興宗教不斷產生;左道旁門,大事活動。因此,今天的弘法工作者,要想面面俱到,普攝羣機,以解決這個佛法難題,確非易事。這些年來,教友當中也曾有不少人,想對這個問題有所突破,但總未見到一個具體的行動,筆者對這個問題,雖也一直關心。但一來,我總覺得自己的智慧不夠,不敢貿然嚐試,再者由於瑣事繁複,老是抽不出時間來,對這個問題作一個通盤的思考,所以始終不得要領。 前幾天,慧炬雜誌社董事長,傅益永居士來,談起這個問題的決解之道,並出示他所擬定的計劃綱要。他計劃編一部書,名之為「入佛之門」。首先將佛經中常見之專有名相和術語,加以淺釋介紹,解除人們閲讀佛經的障碍。其次引用當代中外名學者,對佛法的解說著述,摘其精要著之篇中,協助初學者,對佛學與佛教作一輪廓的認識。第三、介紹於佛學佛教有特殊修證及心得的學者名流,以加強初學者之信心。第四、指出佛教佛學已為當今高級智識份子所重視,並普為大專青年之所接受。第五、則說明佛教主張戒殺茹素之宗旨,並闡述當今世界各國學者重視素食之現況。第六、以了凡四訓一書中「立命之學」章,闡明佛教對命運說之看法。第七、從信教自由說到信仰宗教應有所選擇,以免誤入旁門左道。第八、從修行佛法及神通證悟之認識,不要迷信鬼神。第九、從信解行證說到佛法不尚空談而重實踐。最後說明編輯及出版流通「入佛之門」一書之種種細節,計劃精詳、設想週到。 從「入佛之門」這部書的編印流通的計劃看來,它不但足可解決「佛法難懂」的這一個難題,而且指出了今日世界佛教發展的趨勢,以及修學佛法應有的認識與態度。傅居士說:這是他學佛三十年來的經驗心得。誠然,我們可以肯定這部「入佛之門」的價值,它的確不失為初入佛門者的正確指南。我們希望這部書,能夠及早問世,使那些徬徨於十字路口的求佛道者,早日步上正覺的坦途,使佛陀覺世的慈光,藉著這部書的印行流通,而照破人間黑暗,而導向世界和平。 中華民國七二年夏曆四月初八日寫於臺北華嚴蓮社 新刊「佛教歌曲集」序 音樂在人類生活環節裡,一向佔著很重要的分量;音樂在宗教教義傳播運用上,尤其具有著無比的重要性。我們佛教藉著梵音的宣唱,不知度脫了多少苦惱眾生。 記得民國四十五、六年間,我在宜蘭鄉下弘法。曾有一位新皈依者告訴我說:「師父!我當初進入佛門,是為一次寺院裡晚課拜願之梵音所感攝。我現在還記得,當我聽到那種從未聽過的梵音時,我的整個心都被那聲音給抓走了,久久不能自已,幾乎忘記了此身的存在。因此,從那時開始,我一直喜歡聽那種梵音,也一直喜歡唱那種梵音。」 還有民國三十三、四年間,江蘇武進著名音樂家吳伯超先生,自比利時國皇家音樂學院留學回來,就任南京音樂學院院長,此在當時算是最時髦的新鮮學者,以他天賦之高、造詣之深,說他是我國音樂界的奇葩,並不為過。有一天,當他路過南京古林寺時,適值寺中晚課,吳先生頓時為那鐘鼓梵音所吸住,佇聽片刻,乃嘆曰:「真正音樂在這裡啊!」 由以上兩個故事看來,佛教音樂之感人,音樂對佛教之重要,可以知其大概了。因為我領略到音樂對傳播佛法的關係重大,所以我在頭城念佛會時,曾組織歌詠隊,集合一班青少年練唱佛歌。梵音曾一度響徹了各個鄉里。我在桃園僑愛佛教講堂時,每年暑假都前往跟小朋友們結緣,一方面請老師為眷村的小朋友補習英、國、算等學科課程,一方面也組起覺音隊來,教他們唱佛歌。我記得最多時有五六十人,還曾到智光商工校慶典禮上亮過相。在蓮社我舉辦過佛化兒童暑期研修會,也曾教小朋友們唱過佛曲,大家至今還銘記不忘。在頭城,是高樹葉小姐(現出家法名心舫,擔任澎湖佛教主席)幫忙教的,我很感激她。在僑愛和蓮社,都是請工專吳居徹教授幫我組織,全心教唱,成績也頗令人滿意。 吳居徹教授,他是當代佛教的音樂家,他信佛虔誠,一家人全皈依三寶。他是臺北工專的資深教授。他自從接觸到佛教,皈依了三寶以後。他就開始試作佛曲,在僑愛幫我教唱時,我曾鼓勵他出版過佛教聖歌集初輯。由于他譜的佛曲既莊嚴美妙,又富含宗教的聖潔氣氛,令人唱起來,心佛會合、塵慮盡消!由是吳教授的初版佛教聖歌集,未旋踵而流通一空。而吳教授的佛教歌聲,也透過了獨唱、合唱、念佛會、共修會的演唱,乃至廣播電視的播唱,而響遍了海內外各地佛教界。因而海內外佛教學院或佛教學校的院歌,也多出自吳教授之手筆了。 現在,吳教授的佛曲越積越多,而需要佛教歌曲的道場團體也越來越殷切;坊間雖然也有幾種佛教歌本流通,但皆顯得缺乏統一性,尤其是缺乏宗教韻味。因此,當教中同好提議吳教授再出版一次佛教聖歌集的時候,我不禁舉起雙手來贊成。因為目前佛教界,實在太需要一本標準的佛教聖歌集了。就這樣因緣成熟,吳教授的佛教聖歌集付梓了。承吳教授的雅意,要我為他的新刊佛教歌曲集,寫一篇序,我特將我對佛教歌曲發展的過去與現在,寫出一點如上的感想,聊作歡喜讚歎云爾。 中華民國七十二年四月八日於華嚴蓮社懺願室 「勸發菩提心文講話」序 菩提心,對學佛的人來說,那是最最重要的一件大事。 菩提心,完整的說,應該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等九字,是印度梵語,阿翻「無」,耨多羅翻為「上」,三藐翻「正等」,三菩提翻「正覺」,若將翻出來的幾個中國字聯起來,那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心」。覺字代表佛,無上形容佛乃天中之天、聖中之聖,徹底而圓滿的,覺悟了宇宙萬有究竟真理的大覺聖者,世出世間没有超過他的人。正等是佛與真理齊等而不偏不倚,正覺是形容佛所得到的覺悟是正智的圓覺,這無上正等正覺的佛心,是圓成佛果的正因。有了它方可成佛,少了它就永滯生死,所以我們在初人佛門、皈依三寶的時候,師父一定要帶著我們對佛發此菩提心。這個菩提心的內容,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的四弘誓願。 菩提心不是隨便發得起來的,它必須具備多種因緣,方克成辦。「華嚴經」離世間品第三十之一云:「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因緣發菩提心,何等為十?所謂為教化調伏一切眾生故,發菩提心;為除滅一切眾生苦聚故,發菩提心;為與一切眾生具足安樂故,發菩提心;為斷一切眾生愚故,發菩提心;為與一切眾生佛智故,發菩提心;為恭敬供養一切諸佛故,發菩提心;為隨如來教,令佛歡喜故,發菩提心;為見一切佛色身相好故,發菩提心;為入一切佛廣大智慧故,發菩提心;為顯現諸佛力無畏故,發菩提心⋯⋯」。「莊嚴菩提心經」云:「佛告善男子,菩薩發菩提心有十法,何等為十?發第一心,成就眾生,譬如須彌山以眾寶莊嚴;發第二心,行檀波羅密,譬如大地,長養眾善法;發第三心,行屍波羅密,喻若獅子王,能降伏眾獸,除滅邪見故;發第四心,行羼提波羅密,喻若那羅延堅固不可壞,滅除煩惱故;發第五心,行毘梨耶波羅密,現行眾善法,喻若天華,如意說法故;發第六心,行禪波羅密,喻若日光明,滅除眾闇故;發第七心,行般若波羅密,諸願得滿足,喻若商賈客,得離眾難故;發第八心,行方便波羅密,滅除諸障碍,喻若月盛滿,清淨無穢故;發第九心,欲滿足本願,遊淨佛國土,聽深妙法,滅除貧窮故;發第十心,喻若虛空,其知無窮盡,譬如轉輪王,成就一切種智故;善男子!如是能發十種心,名為菩薩,亦名為摩訶薩⋯⋯。」蓮宗九祖省庵大師,認為發菩提心的因緣:「略有十種,何等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師長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眾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靈故,八者懺悔業障故,九者求生淨土故,十者為念正法久住故。」省庵大師並以為,心願差別有其八相,所謂邪正真偽大小偏圓是也。於此八中,必去邪去偽,去小去偏;取正取大,取真取圓,方得名為真正發菩提心。 菩提心既發之後,要怎樣方能安住其中而不退失呢?「金剛經」云:「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又云:「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上一段說的是無我度生,是發菩提心的基本態度;後一段這無相布施,則是掃除菩提心上的一切障礙。還有要立定堅固不拔的志願,方能安住於菩提心而不退失。瑜伽焰口集要云:「假使熱鐵輪,於汝頂上旋,終不為此苦,退失菩提心。」這樣的菩提心,才是經得起考驗的。 菩提心,真正的菩提心,確是不易發的。而一些沒有聽講過佛法的信徒,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菩提心,所以信徒在求受三皈依時,師父一定要向他們開示明白,使知發菩提心的重要及功德。那麼發菩提心有那些功德?又是怎樣的重要呢?關於這一點,「大寶積經」彌勒菩薩所問會第四十二云:「佛告彌勒言:菩薩成就一法,離諸惡道及惡知識。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為一?所謂發勝意樂菩提之心,是為一。」「大方便佛報恩經」發菩提心品云:「菩薩若能發菩提心,則得名為菩薩摩訶薩,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云:「是故初發菩提心,即能攝取一切善法。菩薩摩訶薩發菩提心,修行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不發心,終不能得。」「華嚴經」也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皆成魔業。」省庵大師云:「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發菩提心的功德及其重要性,由上所引經論章句,可知一斑。 聖印大和尚,是一位早已發了大菩提心的高僧,為了滿足他的菩提心願,多年來,他弘揚正法,慈濟眾生,宵旰辛勤,席不暇暖,一向為人之所稱道。去年秋天,他應臺北首剎善導寺住持雲霞方丈之請,於該寺大雄寶殿,宣講淨宗九祖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一星期,由於他的辯才無碍、舌燦蓮花。所以聽眾始終踴躍不衰,每天皆是座無虛席。後來,聖師應信眾的要求,將他所寫的講義,送海潮音雜誌發表,以廣結緣。現在全文行將刊完,讀者大家一致認為省公之文,固屬不朽的名著;而聖師的講義,尤為不可多得的佳構。紛紛函請聖師出單行本,以利久遠。聖師一向慈悲為懷,遂決定將它出版流通。並要我寫一篇序,以為介紹。我想出版經論註釋,是屬助人了解佛法的大功德事,自不能以不文辭,於是就把我平時閲讀經論,所做有關發菩提心的筆記,整理出來,用塞其責。同時也用它表達我對這本書出版的隨喜讚歎,以及祝賀之意。 中華民國七十二年秋節前三天寫於臺北市之華嚴蓮社 「南亭和尚紀念集」編後贅言 人在憂傷而又忙碌的日子裡,是不會感到時間的快速、消逝的。自從先師祖南公老人圓寂以來,我就是在這不知時日變遷的情況下生活著的,不是嗎?翻翻日曆,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師公圓寂已經快一週年了。 去年的九月三日,剛好是農曆的七月十六日,農曆每月初二和十六兩天,都是蓮社定期誦華嚴經共修的會期。先師祖南老人,選擇在這一天圓寂,證明他老人家是預知時至的,也可以說他是有計劃的,因為誦華嚴經的共修會期,信徒們是會不約而來的,他在這一天圓寂,當天固然就有百數十人來為他助念往生;以後,每屆周年紀念,又可省去信徒們的多一次往返;同時,先師祖南老人一生,學行都是以華嚴為宗的,在他的圓寂紀念日,也就是大家的華嚴誦經共修會期,在他老人家固可以暢遊華藏世界,攀登涅槃高山;在信徒們也正好以誦華嚴經來紀念恩師的圓寂,也正好以宏揚華嚴大教來報答師恩。 先師祖南老人一生行誼,有為有守。在佛教中,他數十年講經弘法,席不暇煖;在社會上他隆興教化,恤孤濟貧,慈雲普蔭,誠乃末法時期,不可多得的典型僧寶。以故僧俗兩界,早已肯定了他老人的卓越成就,超特典範;而先師祖南老人一向謙沖自持,不伐不矜,直至最後大事,飾終往生,猶不忘殷勤囑咐,淡泊治理,力戒舖張,不發訃、不開弔,僅以蓮社董事會名義,登報以告諸山師友,及諸護法善信。其持躬之篤,臨事之誠,有如此者。論語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故於師公圓寂之當晚,即行召開董事會議,決議謹遵遺囑,儉樸治喪,但崇佛制,力捐俗儀。詎意噩耗甫經傳出,海內外師友、弟子,莫不同聲哀悼,痛惜人天眼滅!於是上自國家元首政府各級首長,下及諸山長老,僧信大眾。紛紛寵賜瑤章,以頌以讚,於老人之潛德幽光,表揚備至。人謂:好人不會寂寞,於此亦信而有徵矣。先師祖南老人於常寂光中,亦當得其安慰矣。 現在,各方師友善信,咸盼能將各界所贈輓額聯幛,以及報章雜誌所刊紀念文字詩篇,編輯出版,以為永久紀念。又得李月池居士、汪希聖居士,發心協助編輯工作。因囑觀慧同學,著手整理蒐集,以符諸位長老大德之雅望,而留僧寶史蹟於人間。茲已編輯就緒,即將付梓,李汪二位居士囑寫後記,以示編輯緣起,並以答謝緇素兩界,諸位先進大德。於是就把我一年來懷念先師祖南老人的情懷,以及諸方師友善信大德,悼念先師祖老人的感觸,秉筆直書,略記其要,以誌不忘云爾。 追念法語 華嚴蓮社董事長南亭和尚事略 和尚諱滿乾,字南亭,別號雲水散人,光孝授記,法諱曇光。江蘇泰縣吉氏子,遜清光緒二十六年庚子八月初二日生。父貽廣公,以耕讀致小康,母氏儲,出丈夫子四,和尚行三。八歲入塾,日記數百言。十歲,隨母詣同邑營溪之觀音禪寺禮佛,住持道如長老見而善之,因乞度為徒孫,遂師事文心、智光二長老而披剌焉。道老則躬授四書、佛經、詩偈。此和尚入佛因緣之始也。 民國肇造,和尚時年十三。泰縣諸山合資創辦儒釋初高小學,聘智光長老為校長。和尚乃插班就讀;年餘,竟學歸寺。日課之餘,治文史,並操農事,蚤夜弗少怠。閲八年,赴焦山定慧寺從德峻和尚圓具;翌歲,往常州天寧寺參究向上一著,止一歲而去。會智老在泰縣北山開化禪寺,開講大乘起信論,和尚負笈往,取悟益多。又二年,考入安慶迎江寺佛學院,親炙常惺法師,寢饋於華嚴五教儀、成唯識論、因明入正理論諸科,慧學大進。迨畢業,任常州清涼佛學院助教。旋至上海華嚴學會,從應慈老法師,攝受法華、楞嚴、華嚴懸談諸經論;課餘則為四眾講授八識頌、五教儀、中觀論。和尚自認一生中得窺典籍之英華,頗得力於此教學相長之三數年云。 自民國十六年,和尚朅來上海、常州、鎭江、無錫各寺院,講梵網經、十六觀經、老子道德經、阿彌陀經、華嚴經、禪源諸詮集都序及維摩等經論,凡四歷寒暑,聲名日著。民國二十年夏,蘇北大水,災祲繼之;會常惺老法師住持泰縣光孝寺,災民湧至,常老既庇容之,又奔走於賑災弘法,夙知和尚之能,邀往襄助,聘為副寺。洎災息事寢,常老創辦光孝佛學研究社,畀和尚主持教務;翌年,光孝寺傳三壇大戒,陞和尚為監院;又一歲,常老雲遊弘法,以寺務、社務並縣佛教會主席等職,具委和尚一人兼承。時當抗戰前夕,和尚驟膺重任,而黽勉以赴,無忝所事。二十六年夏,和尚為配合國策,創辦僧眾救護訓練班,召集縣屬青年僧侶,施以戰時救護訓練。時全面抗戰開始,中樞西遷,蘇省保安隊設蘇魯皖邊區游擊總指揮部於泰城,和尚以佛教會主席率各寺院支援軍需,以共赴國難。其為虔求佛力護祐國祚也,又倡導啟建仁王護國息災法會,宣講仁王護國般若尊經,亘三年之久,愛國熱忱,初未以方外稍後於人。而積年勞頓,竟於三十三年之正月,釀成胃潰瘍病,由其徒孫成一,護侍至鎭江省立醫院就診,住院月餘始癒。嗣仍弘法不輟,鎭江焦山之定慧寺、上海南市之沉香閣、杭州之妙香庵、無錫之大悲庵,均曾駐錫;而以普賢行願品、楞嚴經、起信論及圓覺、法華諸經,隨機闡揚,法緣殊勝。 三十七年冬,局勢逆轉,和尚與智老猶滯留上海,成一則先期來臺。翌年四月,上海已岌岌可危,乃馳函促駕,遂於是歲五月一日,聯袂安抵臺北,暫住十普寺。旋以孫張清揚居士等之倡,啟建佛七法會,請和尚宣講般若心經。今傳之心經講義,即當時講述之筆記也。 三十九年間,和尚先後應臺中慈航院、佛教會及臺北市佛教支會之請,宣講金剛經、仁王經、普賢行願品、菩薩學處。時善導寺聘和尚為導師,協助章嘉大師所領導之中國佛教會在臺辦公,並出任秘書長,佐理會務。四十年春,和尚主持仁王護國息災大法會期間,居覺生院長特蒞臨,代先總統蔣公上香;又嘗於六十一年春,應中央民意代表之請,再建大法會,為蔣公祈福,禱國運昌隆,嚴副總統暨各院部會首長曾蒞會上香。四十一年二月,本蓮社啟觀音佛七,和尚講楞嚴經廿五圓通章,聽眾有一聞而立求皈依者、有竊歎其從所未聞者,俱歡喜感服。和尚亦於是年購得臺北市新生南路一段九十七巷九號民宅,創設華嚴蓮社,率諸信徒,講誦大乘經論,定為恆課;並與周宣德、鄭崇武等居士,假民本電台闢「佛教之聲」節目,是為佛教空中弘法之始。嗣後刊印之佛說阿彌陀經、妙慧童女經、十善業道經、佛說孛經鈔、永嘉大師證道歌、釋教三字經等經論之講話,皆和尚當時播講之題材也。 四十三年,遷華嚴蓮社於濟南路二段今址,和尚自泰國購入大華嚴經百五十部,成立華嚴誦經月會,迄今不輟。四十七年假臺中佛教會館創辦佛學研究社,後年,復假該館掩關禮華嚴,歷一歲圓滿北返。時基隆屏東等地紛請弘法,度眾繁多。厥後嘗應美國駐華大使館之中文研究院、中國文化大學等中外文教機構之邀,隨宜說法,胥獲嘉譽。六十二年,復支持成一住持,就今址擴建為五樓,寬廳堂,增設備,以便接待而利弘化。近年遠道來請和尚說法證道者,尤為頻數,信眾益增。溯自來臺三十三年,四眾皈依和尚座下者,以數萬計,遍佈海內外,紹隆佛種,有足多者。 顧和尚之弘願悲行,未嘗以此自囿,對於佛教事業之發展,尤關懷綦切;疊膺中國佛教會常務理、監事之選,並三度應聘為秘書長。當佛教界在臺初次籌印大藏經時,人力物力,俱感不足,和尚任印經會常務委員,躬自率團藉弘法,順以徵求預約,足跡遍全省,凡歷四十餘日,募得二百八十餘部,出於始料,大襄勝舉。四十八年起,或辦冬賑、或勞戍軍,歷年無間。凡自強活動、愛國捐獻,皆率先響應,屢奉各府署頒狀敘獎,實績斑斑焉。五十三年,為紀念其先師智光長老,並響應政府普及職業教育之號召,與道友合創智光高級商工職業學校,出任董事長,蟬聯至今。五十四年間,和尚以本蓮社登記為寺廟;次年,又以智光職校登記為財團法人。公爾忘私,有如此者。其後校舍與教學設備,逐年擴增,所費不貲,和尚力為挹注,頗費張羅。每屆學期開始,輒告誡諸生,敦品勵學以為國用;掽另籌款,設獎學金,以助寒門秀士,懸為定制。其諄諄期許於青年學子者,何其懇摯真切耶。民國六十一年,和尚七十有三矣,為專心道業,於元月十六日以本蓮社住持職務,付與成一,余亦秉承其志,治內務外,皆釐秩井井。六十四年起,和尚復倡議於本蓮社現址,創辦華嚴專宗學院,以成一為院長,而自任導師,免費施教,兼供膳宿,除佛學科目外,餘如三民主義、英文、日文、哲學、史學等世學諸課,俱備列焉,以見其培養弘法人才之積極。六十七年,本蓮社完成財團法人登記,和尚被選為首任董事長。次年,督同成一擴建僑愛佛教講堂、開辦華嚴僑愛兒童村,收容孤兒,澤及幼嬰,社會各界,備極讚揚。 和尚居恒,禪修以時,體力素健。今年夏初,以感冒風寒,引發肺炎,導致心肌衰竭,而日感不支。嘗五次進出醫院診治,終以年事已高,而醫藥罔效,延至九月三日上午五時三十分安詳圓寂。成一,及學生禪諦、信徒祁慧悦、束東凱等,隨侍在側,助念往生。世壽八十有三,僧臘七十二,戒臘六十三,法臘四十九。遺囑由本蓮社董事會治喪,不發訃,不開弔,儉約將事。爰經各董事召開臨時會議,研討治喪事宜,並公推成一代理董事長職務,經登報代訃。恭請福慧寺慧三長老,於九月六日在本蓮社說法封龕。茲涓於中華民國七十一年十月三十日,即夏曆壬戌九月十四日上午十時,假善導寺傳供,隨即移龕奉安於臺北縣八里鄉之觀音山。綜和尚平生,童真捨俗,獻身佛教,積功累德,沾慨於社會人羣與緇素四眾者,歷七十餘年。今茲所述,特其行誼為世所共知之犖犖大端耳。嗟夫!慧命云亡,猊座安仰?眾生福薄,鷲嶺雲淒,豈僅天人共惜而已哉! 敬弔師公 民國七十一年九月三日這一天,在我來說,是一個大不吉利的壞日子。因為就在這一天的清晨,我失去了一位曾追隨了四十七個年頭的師祖南公老人,使我陷入了如失恃怙的痛苦深淵裡,心靈的創痛,迄今猶未稍減。 我親記得,民國二十五年的農曆新年剛過,我就承蒙師公的函召,負笈到泰城光孝佛學院求學,師公那時是光孝律寺的住持方丈,也是光孝佛學院的院長,並且也是當時縣佛教會的主席,可以說是一個一等大忙人,因此我和果一、宗一等鄉下來的小土包子,除了開學典禮上拜見過他老人家一次之外,平時很少見到他的慈顔,逢年過節向他老人家禮座賀節時,同學們大夥兒在一起,也無法向他老人家說一句私話,那個時候的祖孫相處,雖然近在咫尺,卻似遠在天邊。 直到同年秋天,我的高高曾師祖上玉下成太老人法體違和,函召宏開寺屬下所有在外參學的子孫五十餘人,回到祖庭,結七念佛,剛好在念到四十九天的上午,玉太老人說偈坐化,接著又為玉太老人忙喪事,在那將近三個月的相聚期間,我不但親近了心中怕怕的師公南老人,同時也親近了北山開化禪寺退院上文下心曾師祖、焦山定慧寺方丈上智下光曾師祖、鎭江竹林寺方丈上靄下亭師公、儀徵寶光寺住持存遠師父、領東佛學院講師春遠師父及以後住覺正寺的善遠師父、住棲霞寺的自一師兄、住龍池山澄光寺的守一師兄等法長,聽他們朝夕論道,獲益良多,而從南老人那兒得到的啟示,更是珍貴無比,例如讀書的方法、練字的要點、做事的原則、做人的態度等等,真是終身受用不盡。 玉太老人喪事剛告一段落,師公即先行回返泰城,蓋當時光孝寺退院常惺老法師方應居士林請講維摩經,師公為光孝寺主人,理應回城協助也。次年暑假,日本軍閥發動侵華戰爭,師公為響應政府總動員之號召,開辦僧眾救護訓練班於光孝寺,自任班主任,為期一個月,縣屬各寺廟之青年比丘,悉數應徵受訓,我們學院同學三十多人全體都參加了,教學皆頗認真,成績卓著。 八一三滬戰結束,政府向後方轉進,江南淪入日寇手中,不時派飛機到蘇北各縣轟炸騷擾,師公為顧慮同學之安全,乃提前於二十六年底,將佛學院暫告停課,同學星散。我與宗一、果一、妙然等六、七人留院自修,適焦山要塞時遭日軍轟炸,定慧寺危險,智太老人避難光孝寺。太老人慈悲,每日為我們上國文、佛學各一課,三年之中,學業頗有進境。師公則應游擊總指揮部之請,多次主持啟建仁王護國息災大法會,演講仁王護國般若經,對增強士氣,安定人心,頗著靈效。 二十九年秋,泰城應南京汪偽政府之請「響應和運」,局勢稍安,師公乃於三十年春正月,使光孝寺佛學院恢復上課。並命我任監學兼為諸生講華嚴原人論,方慶絃歌復響,詎知新四軍來到蘇北後,智太老人因鼓勵我去上海念醫學院,以圖應變,師公亦贊成此議。我遂於三十一年暑假,拜辭二位老人負笈滬上,考入新中國醫學院就讀。次年春,師公胃疾轉劇,藥效不著,我趕返泰城侍奉湯藥,見老人雖飲食減少,然氣色尚佳,乃建議易地治療。蒙老人採納,遂僱車渡江至鎭江省立醫院施治,幸未再月而痊癒。老人應邀赴焦山佛學院講楞嚴經,我則趕回上海繼續讀書。當我向他老人家辭行時,他特別塞給我六錢重的一塊金片,要我省著一點兒用,如有必須時,再寄信給他,那份慈愛之情,使我終身難忘! 三十四年春天,師公把光孝寺方丈交給法子沛霖和尚後,應葦乘和尚聘,到上海南市沉香閣講經,時華嚴座主應慈老法師亦駐錫閣中,師弟重聚一堂,倍感愉快。由是法筵常開,禪誦以時,我亦於課餘之暇,時往請安,間亦入座聽經,或助其法事。師公對當時的禪講生活,倍感興趣,因而健康亦日有進境。是年秋,日寇投降,國民政府勝利還都。京滬線上恢復了往日的和平秩序,師公因而亦常應邀至無錫常州等處,弘宣法化,這一段日子,可說是師公一生當中最適悦的歷程了。 三十八年四月,共軍進抵江南,上海緊張,我因先期來臺,乃急函恭請師公奉智太老人速來臺灣,免遭危險,師公接信後,奉師太智太老人及東凱於五月一日,飛抵臺北松山機場,隨被迎至十普寺暫住,劫後重逢,倍感親切!師公來臺後,除了講經度人以外,就是協助章嘉大師,使中國佛教舍遷臺辦公。當時的中國佛教會,除了一顆大印以外,什麼都沒有,師公被章嘉大師聘為秘書長,負責籌劃一切。師公發起徵求大陸各省籍的佛教徒為直屬會員,這樣中佛會才有會費可收,同時大陸各省籍的會員,具有代表性,可以產生全國各省、市地區的代表,召開會員代表大會,改選理監事,這樣一來,中佛會不但有了錢,而且也有了人。民國四十年,開過第一屆代表大會之後,到去年十二月二十日已開過第十屆代表大會了,今天這個大會,就是師公當年的擘劃之下所產生的。 四十一年夏初,我承師公慈命,到蓮社恢復僧裝,師公曾於齋宴席上,向大眾介紹我易裝學醫之經過,並特別說明他跟智太老人之能來臺,全由我之函請關係,否則他們可能去香港云云。自是我方得以子孫身份,朝夕執侍巾瓶於兩位老人家座右,於佛法之請益,方便多多。 四十五年夏,我因星雲法師之介,出任頭城念佛會導師,下鄉弘法,師公初頗不諒解,以為我不肯助他發展蓮社業務,後見鄉村需要佛法之殷切,及我在鄉兩年,尚見成績,於是前嫌盡釋,並囑於四十八年春初復回蓮社服務,並給我以監院名義。我見鄉村佛教基礎已立,而師公慈命亦不敢違。遂於是年正月十六日重回蓮社,侍奉兩位老人家,師公於是年三月,至臺中佛教會館閉關禮華嚴經,同時為會館創辦佛學研究社,作育人材,三年一期,成績卓著。我在蓮社整修房舍,領導信徒共修,辦理冬令救濟等弘法利生之事業,皆承師公慈命推展也。 五十年五月,師公掩關圓滿自臺中歸,我與妙然法師,正發動佛教界組團至金門勞軍,爰請師公任團長,老人欣然慈允,後因軍友社批復之日期,與蓮社之秋季華嚴法會衝突,乃徵得師公同意,改以香港明常老和尚代其前往,完成佛教界第一次金門勞軍之偉大任務。 五十二年二月十九日,先曾師祖智太老人圓寂,師公頗為傷感。除於七期中盡孝守制外,並於翌年與道友數人合資創辦智光商工職業學校,以紀念智太老人一生為法為人之不朽精神。為辦這間學校,師公著實花了一番心神,經費的籌措、人事的安排,在在都是問題,所幸師公向來以誠待人、以誠處事,所以雖然難免有些麻煩,但也總能順利過關,反正萬事總要錢解決,要不是把蓮社及他本人的積蓄全都投資下去,那裡會有今天那樣為人稱道的智光呢?所以師公的吃虧是有代價的,二百多位教職員工,依智光而生活而發展抱負,數千餘名的優秀畢業生,投入了工商界,為國家的經濟建設提供了一份力量,這是師公為社會國家的另一份貢獻。 五十三年至六十一年之間,師公除一年兩次去臺中佛教會館,主持佛七法會宣講法華等大經外,大部分時間都在蓮社,領導信徒共修,於中曾先後講了大乘起信論、楞嚴、地藏、金剛乃至未曾有因緣等經,我除了助理社務外,自然成了他講經的常隨聽眾之一,因而對性相空有的佛法義理,亦獲得了深一層的體悟,這種法乳深恩,是我永生難忘的。這六、七年中,還有一事值得一提的,就是師公曾為將來復興光孝寺計,授我及妙然、守成二師記莂,要我們在光復大陸後,同心協力把光孝寺這一個古道場復興起來,因為我們都是從光孝寺出來的,而師公又是光孝寺的一代住持,飲水思源,人是不能忘本的。 六十一年正月十六日,師公在華嚴誦經共修會上,宣佈將蓮社的住持職務交給我接管,事前並邀請了佛聲、悟明、續祥、妙然、盛雲、蓮航、真華、廣元、妙湛等諸山長老來作證明。這件事他在一年前就曾向我提起過,我當時表示願意為他老人家多分些勞,住持名義仍由他當,想不到他竟這樣堅決。記得他在午齋席上向諸山長老表示:他老了,急思多作靜修;成一已跟我多年,以他的才幹,負責蓮社職務當不成問題,所以我決心交給他;不過,還請諸山長老,多多給予指教!師公於法於人的誠懇態度,令人感佩! 蓮社的房子,原是日式平房,師公在五十一年雖在後院蓋了一幢三十坪的二層樓房,但信徒日多,仍感不敷使用。一年前師公就有改建之意。但苦存款不多,未敢動工。我接事後的第二年,世界能源出現危機,物價開始波動;我怕跟在上海時一樣,物價越漲,存款越不值錢,改建計畫將成泡影。所以在徵得師公同意下,冒險提前興工。由於佛像、法物無處可搬,乃分段興建,共修會與佛事照常進行。當時常住存款不足五百萬,而於六十四年建成結賑,房子雖祗建了四層,但連新塑佛像,共用去一千五百餘萬,這都是蓮社眾信徒的供佛善款,及協助籌借而玉成的,克實而論,這也是師公威德支持所致。 創辦佛學院,房子蓋好以後,就想找點事做做,乃請示師公老人,他以為辦佛學院培育人材要緊。於是說做就做,隨即於各佛教雜誌啟事招生,一方面向各方聘請老師,華嚴專宗學院,就在當年的十月八日宣告開學了。師公要我擔任院長實際負責,我在勉強接受之後,立即懇請他老人家為導師,宣講華嚴大經做為主課。也蒙他老人家慈允了,我當時內心充滿了感激之情!我們的佛堂定名華嚴蓮社,講華嚴經、聽華嚴經,則是我多年的心願,理想一旦成為事實,教我怎能不感激師公的慈悲成就呢? 成立財團法人,政府規定寺廟教堂,都要辦理財團法人,蓮社於四十六年完成了寺廟登記,把原來的私產,變為佛教公產,為了健全組織,乃於六十六年完成了法人登記手續,由信徒大會選出師公及我,還有妙然、雲霞二位法師,莫淡雲、張少齊、王培基三位居士為董事,組成董事會,並選出師公為首任董事長,蓮社至此,已經完全成了佛教公物,受到國家法律的合法保障,師公為此感到無限安慰。 創辦華嚴兒童村,國民政府,以實現三民主義為努力的方向,以促進世界大同為最終目的,大同世界的理想是:「少有所養,老有所終」。因此養老院或孤兒院,也是蓮社計畫與辦的社會慈善事業之一。六十八年,蓮社的債務還清以後,又開始存錢了。我在桃園大溪創建的僑愛佛教講堂,有不少空地。一天吃早飯時,我跟師公商量,利用佛堂空地來蓋房子,辦一間孤兒院。當蒙老人歡喜贊同,乃即擇日破土興工,經兩年完成,七十年六月二十八日,我們的孤兒院——華嚴僑愛兒童村開幕,同時佛教講堂重建落成,恭請內政部居伯均司長剪綵,請老人家前往主持說法開光,雖然是個大熱天,但是老人家非常高興,長途坐車,毫無倦容。之後,在今年春天,村中已收容了二十多個小孩,我選了一大好天,請他老人家去村中盤桓了一天,師公一直逗著小朋友們玩,心情非常愉快。又誰知那竟是他老人家最後一次去村中呢?唉世事無常,令人傷感! 訪問佛州大學,自從去年九月,我和雲霞法師,經陳光鑫、胡慕蘭二居士介紹,訪問美國佛羅里達州兩間州立大學,並各送其佛教大藏經一部,打通了這一文化管道以後,該兩大學事後,一再來函致謝,並邀文大潘維和校長及我與聖嚴法師前往訪問。潘校長因有校務繁忙無法分身,特派我和聖嚴法師前往。四月八日,我向師公告假啟程,他很高興,一直送我到大門口,揮手而別。那一慈祥的笑容,從我心版上浮映出來,久久不能忘懷。當我訪美歸來,師公仍照常為同學們講授華嚴大經,精神奕奕,毫無異樣。誰知一星期後,師公忽感不適,開始是咳嗽、發燒、四肢無力,以為是感冒了,乃開一帖發散風寒之藥以進,第二天病情加重,氣急心跳,燒也未退,乃急送中心診所求治,經檢查後,認為是心肌衰竭,肺也有病,須住院療養,十一天後,康復而歸。 從這一次病了以後,師公身體越來越衰弱,常喊兩腿無力,胃口也漸漸地差了。到七月十五日那天,我跟東凱決定,勸他老人家再到中心診所去住院,一方面吊點滴,補充營養,一方面做一次詳細的檢查。趙彬宇院長這次替師公照掃描,結果發現他右肺有癌症,並且已經擴展到肝上。第二天上午,趙院長對我說:「老人家年事已高,抵抗力不夠,我們不擬替他動手術,同時市上有所謂的特效藥,其實那種藥吃了正作用小,副作用大,我們也不想用。目前祗有對他做對症療法,使他減輕痛苦,帶病延年。」趙院長是一位良心大夫,他所說的完全符合我心,我當即同意了他的說法。不過還是拜託他悉心施治。師公這次又住了十二天醫院,精神才好了些。他又吵著要回來,我和妙然法師都勸他多住幾天,待全好了再回來,他說什麼也不肯,祗得順從,他老人家惜福成性,不肯住醫院養病,為的是怕花錢,我們向他提保證,不要他花錢,也沒有用,真是莫奈何! 八月八日上午,師公忽然又發燒了,而且呼吸急促。那天是六月十九日觀音法會,我普佛拜完,去看他老人家,並命東凱立即僱車送老人家再到中心診所急診,法會後我和妙果、悟培及姚麗香去看師公,他經吊點滴,罩氧氣急救之後,燒已退十分之八,呼吸也平了,晚上還吃了半碗麵,我們也就放心的回來蓮社。誰知第二天上午,老人家忽陷昏迷,急請趙院長到病房救治。他說這是缺少鹽分和醣分的關係,於是吊鹽水和葡萄糖,並用插管從鼻孔灌營養汁,如是者一天,直到當晚十時方告清醒,大家才鬆了一口氣。第三天早上,我去看師公時,祁慧悦居士說:「昨夜又曾一度昏迷,經醫師急救後,到早上方清醒過來。」我找到主治大夫楊鴻根,請問他有關師公的病情,他說:「他渾身是病,主要的心肌衰竭,肺膜炎積水,胃乏消化力,膀胱排尿功能弱,痰吐不出,有攝氏三八度的熱度,應多加注意!」這時我們用三班制的特別護士,日夜看護。居士則有祁慧悦、祁蘭芳、張如雲、畢慧錫及學生禪諦師等,換班照顧。 八月十五日,師公精神好了些,他又吵著要回蓮社,我告訴他,等不用氧氣心不悶,不吊點滴、頭不暈,就可以回去,他勉強同意了。到廿一日早晨,師公又堅決要出院,只好把趙院長請來開了一星期的藥,批了出院單,由東凱、禪諦師護送師公回蓮社,我去結賬,祁慧悦居士去拿藥。師公雖然回來了,但因他精神很差,所以把氧氣帶回來,三班護士也跟著回來,這次計住院十四天,這兩天師公的病情是痰多胸痛,不能躺臥,神智很清楚,沒有發燒,不過脈搏還在百跳左右,血壓還正常,能吃一碗稀飯,不能平臥,精神疲憊,令人擔心!想換到榮民總醫院去看看,但沒有空房間,再找鄢金錶太太介紹去中山醫院,房間有得,但醫生不靈,主治大夫說:「這種病除給了他吃安眠藥,沒有別法。」結果住了兩晚,依舊搬回中心診所,趙院長很好,經兩天的悉心調治,竟然諸病皆失。誰知到了九月三日凌晨四時,師公呼吸忽感微弱,祁慧悦居士電話要我快去,我一看情況不對,趕快請院方派救護車送師公回蓮社,到蓮社約十多分鐘,師公乃安詳圓寂矣! 九月三日,剛好是農曆七月十六日,是華嚴誦經共修會的日子。師公的遺骸停靈在彌陀殿正中,隨即由同學們開始念佛,七時不到就有許多信徒聞訊趕來,有的幫忙佈置靈堂,有的參加輪班念佛,我把一切安排妥當,立即宣布今天的共修會暫停一次,大家一起參加念佛,下午我跟童天炳居士同到新店直潭看地,不理想,晚間召開蓮社董事會,商討師公的治喪事宜,六位董事全部出席,首先檢視師公房間,看看有無遺囑,結果在他保險櫃中,發現兩封遺書,前封為五十五年所留,主要內容是將蓮社產業由我繼承。後封為七十一年八月所留,內容主要提示三點:一、師公圓寂後,由蓮社董事會出面治喪;二、關於蓮社及智光學校之董事住持及負責人之產生,悉依該兩機構之組織章程辦理;三、依師公名下出家者,如對蓮社有相當貢獻時,應可聘為信徒,依法自應有選舉權及被選舉權。師公真慈悲,他這一個安排,處處顯示出大公無私精神,同時也為蓮社及智校負責人,減輕了很多精神負擔,不過他老人家這一安排,似乎忽略了師徒或祖孫的關係,就連我這個追隨他四十七年的徒孫,還加上光孝寺傳法的法孫,都毫不顧念,未免太那個了些!本來我很難過,但繼而一想,蓮社已是一個法人組織,不再是家天下,自應依法辦理。我除了佩服師公這分奉公守法的精神外,還能說什麼呢? 師公圓寂典禮,謹遵遺囑,由蓮社董事會依法人組織出面進行,我忝為董事之一,並於當晚臨時董事會上,承蒙大家公推我暫代蓮社董事長職務,我也只有奉董事會的決策行事,所幸大家對師公都很尊重,於師公的喪事設想都很週到:第一決議師公靈骸依家鄉風俗坐龕奉安,並請慧三長老主持封龕大典;第二、決議於六旬日假善導寺傳供入塔;第三決議,不開弔、不發訃聞,登報代訃,這不但謹遵佛制祖訓,而且也顧到現實環境的禮俗,所以我個人在事務上雖然顯得繁忙了一些,但我內心裡對大家非常感激,因為大家將師公的圓寂典禮,處理得既莊嚴又得體。 福地成就:次日下午,我仍由童天炳居士駕車,赴八里看地,以為師公建塔之所。經地理陳佩坤先生介紹,在龍形地方,看中了蔡萬賢先生的山地一處,約三百多坪,背靠觀音山左麓,面對淡江,遠眺七星山羣峯,風雨晴晦,氣象萬千,一望而知是為佳穴,當經議定地價,每坪四千六百元,建塔工程費每坪一萬四千,地則用多少照算,地主慨允奉贈小型花園及停車場一處。地利又加人和,此亦即師公之福德所感。 封龕典禮:六日上午十時,為師公靈骸舉行封龕典禮,恭請迴龍山福慧寺慧三長老主持說法,是日參加念佛行禮之諸山長老、信徒、護法居士,約五百餘人,靈龕仍安奉於彌陀殿,供人參拜。華嚴學院一、二屆同學及信徒大眾,分日夜班替換念佛,直到二七,方捨夜班。而日間佛事,則有信徒登記七天梁皇懺、七天華嚴經、七天地藏經、七天金剛經、七天華嚴懺,最後剛好接秋季華嚴法會十天,直至六旬皆已填滿,而瑜伽焰口,則除五七由我預定五大士一堂外,其餘每七皆三五堂不等。後經我建議,三七、終七各放一台三大士,二、四、六七放小焰口,頭七請戒德法師主持三時繫念一堂,四七另由信徒請懺雲法師施放大蒙山一堂,節省下來的焰口功德,則提作建塔之用,蒙諸信徒一致支持此議,非常感謝。 傳供大典:十月三十日,假善導寺為師公舉行入塔傳供大典。訃告登出,荷蒙蔣總統經國先生、謝副總統東閔先生、嚴前總統靜波先生、五院正副院長,及參謀總長郝柏村上將,及有關黨政機關首長,紛紛題頒輓額、輓幛,海內外諸山長老、師友、信徒、護法,亦題贈輓聯詩偈,掛滿善導寺大殿內外,備極哀榮,應邀參加傳供之諸山長老三十餘位,連未敢驚動的道源、樂觀及賢頓三老,也自動惠臨參加,令人倍極感激!中午開齋一百二十席,下午送殯上山者,亦近千人,是日風和日麗,寒溫適宜,參與者莫不嘆為稀有。師公的圓寂典禮,至此告一段落。 失依之痛:我把師公送上山以後,回到蓮社,睹物生情,不禁涕泗滂沱,悲不自勝!自從師公入滅之後,我從來沒有流過一滴眼淚。當時我實在不能哭,也沒有時間哭,現在諸事已畢,情感頓然鬆弛下來,於是就有了這一脆弱的表露。說起來實在不好意思。綜觀師公一生,道德文章,為人處世,在在皆足以做為僧倫的楷模。尤其師公在他四七日的凌晨三點多鐘,曾在我的夢中出現,他告訴我們說:「他是四地菩薩,從來不忘念佛拜佛,所以他也希望我們,不要忘記念佛拜佛。」這一個夢境,非常清楚,可見師公是菩薩再來,没有問題。對於他的生之於滅,我們固無需悲傷,而我之所以傷心掉淚者,實在是自感失依之痛啊!因為我雖跟師公四十多年,但對師公的德學,我卻沒能學到多少,現在師公頓然離我而去,我遇到疑難問題,去問誰呢?同時師公對我恩重如山,我又將如何去圖報答呢?蓮社以及所屬事業,千斤重擔,一下子全落到我的肩上,我又將怎樣承擔得起呢?這許多的問題,一齊湧上心頭,我又怎能不哭呢?慈悲的師公!請加被我吧!請賜我智慧,請賜我力量,讓我能堅強的繼承您的遺志,順利的完成您未完成的事功!師公!更請您早日乘願再來吧! 敬悍于故顧問景讓博士 國立臺灣大學資深名教授于景讓博士,不幸以腦溢血症於年之十月十七日,溘然長逝,噩耗傳出,學林震驚,其生前友好及諸生!莫不同聲哀悼! 余之認識于博士,蓋五年前事也。時余方接長中國藥用植物學會,亟思訪求國中治是學者,作為藥用植物研究之指導,俾於會務有所推展,幸得生生藥園主人盛承楠先生之介,始得拜識于先生,先生乃當代植物生理學及遺傳學之權威,早年留學日本,民二十六年學成歸國。值抗戰軍興,乃間關走後方。先後任教於國立廣西大學、四川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等高等學府。三十五年受臺灣大學聘,遂渡海來臺,傳其所學於植物學系,以迄於今。于先生著作等身,桃李滿天下,余因慕其學養深邃,特敦聘之為本會顧問,因得時相往來,多所請教。猶記首次拜訪于故顧問於臺大生物館,承其不棄,親為介紹該館之各項研究設備,因而得知省產各種名貴之藥用植物,並承賜以「印度棗等六種果樹起源考」特稿一篇,供「新中藥」季刊發表,分四期刊完,頗獲各方好評。嗣於客歲冬月,又以懷鄉(註一)之作「說沉香」一稿見頒,分載於新刊第十一、十二、十三三期。讀其文,除於沉香一物增廣許多藥理知識外,更令人興起無限鄉土之思。 去年除夕,中國藥用植物學會於華嚴蓮社召開會員大會,余於會前再訪于故顧問於其龍泉街學邸,並請其蒞臨大會作學術演講,當承欣然應允,並展示其「臺灣之米」、「臺灣之土地」、「臺灣之水利」等專著十餘篇,皆其來臺後,整理日人留下之農林實施與研究成果,先後發表於臺灣銀行季刊、叢刊者,文中詳盡報導光復前臺灣農林之狀況,實乃改進本省農林極具價值之參考資料,其水稻遺傳研究之作,曾獲日本京都大學農學博士學位,其專文十五篇,先後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植物學研究所彙報,及臺大植物系研究彙報。先生另有關於栽培植物起源之研究,除發表專著栽培植物考一、二兩冊外,發表於大陸雜誌上之專文與譯作,總有一百○七篇之多;發表於「科學農業」上者,則有遺傳學植物生理學之專文六十餘篇。于故顧問之學邸,可謂名符其實之書城,其研究之勤,著作之豐,殆非常人所能及矣。 于故顧問於六十五年,中國藥用植物學會年會之講題,為「天然藥物與有效物質」,內容分六大項加以說明:一、天然藥物與傳統藥學;二、天然藥物之功能;三、中藥的研究;四、傳統醫學的藥物與民間藥物;五、抗腫瘍性的高等植物的成分;六、免疫性抗腫瘍物質。歷時一句鐘始告講完,惜乎講稿未及整出,而先生遽歸極樂,是誠本會之無比損失! 今年開年以來,余以華嚴學院加蓮社法務,以及藥用植物學會、佛教會等事務叢集、日無暇晷,以是少往探視於于故顧問,而其患有高血壓症事,亦從未之前聞,及其往生消息傳出之際,余適主持連續十天之華嚴誦經法會,禁足道場,無由外出,亦唯虔誦大經,回向于故顧問,願彼早生淨土!然則于故顧問生時余未能探其病,及其化後,余又未能送其往生,余負于故顧問多矣!于故顧問生前固亦一佛教信徒,其必能見恕於余也耶? 于故顧問所患之輕度腦溢血症,原本可以療養而愈的,奈以編校其力作「植物學詞典」一書,付出心力過巨,竟致疏於注意其自身之健康,聞其於住院療治期間,固念念不忘於此書,及至病篤前一日,猶至學校從事整理,于故顧問忠於學術研究,蓋心力早交瘁矣,嗚呼!于故顧問為學術而生,為學術而死,彼固無憾於其所生矣。顧學林荒蕪,文化待興,泰山遽頹,焉能不貽人以無涯之戚耶! 于故顧問一生致力於學術研究,彼實乃一學識淵博之科學家;于故顧問一生熱愛祖國,更為一擇善固執之「科學中文化」的倡得者。于故顧問一生篤信佛教(註二),從其往生後經三七日大殮時,猶能面目如生,是可確定其必上生善趣。于故顧問乎!于故顧問乎!請速轉世,乘願再來! 〔註一〕于故顧問出生江南,地方河道縱橫,居民多飲用河水,中產家庭,每置沉香於蓄水缸底,以吸收 泥沙,殆亦有消毒之意,先生自謂離家已卅年,未知何日歸去,書此以聊寄鄉思於萬一耳云云。 〔註二〕于故顧問嘗自稱是佛教徒,愛吃素食。其於抗戰時間,任教湖南栗源堡之中山大學。時倭軍謀我 日亟,燒殺暴行,慘無人道,先生以「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之精神,隻身求見日軍囑其約束部 屬,不得妄為,日寇感其誠,地方始免於糜爛,此其菩薩心得具體之表現也。 敬悼東初老法師 東初老法師圓寂了,這不啻是一聲晴天霹靂!因為事前從未聽說東老生病,怎麼忽然傳出此一噩耗呢?原來東老是無疾而坐化的,這實在是令人既傷痛又景仰的事。蓋無疾坐化,嘗於高僧傳中見之,近世則未之多聞。然則,東老之道德文章,足堪風世之外,其密行修持,尤足使人倍增景仰了! 東初老法師是我的小同鄉,他俗家跟我俗家,只隔一條小河,可以遙相呼應。不過他比我年長好幾歲,所以他出家比我早,而且在出家以前,我們也沒有見過面,他還有位三哥也出了家,很有參學,後來做了先曾師祖上文下心太老人的法孫,也就是泰縣北山寺的方丈雲開和尚。東老的參學比他三哥還要好,曾在安徽九華山佛學院,學教於寄塵法師,又在鎭江竹林寺佛學院,做過先師伯祖上靄下亭老人的得意弟子,家師祖南老人也曾教過他的課,後來他還去閩南佛學院親近過大醒、芝峯等法師,學業成就之後,再到常州天寧寺禪堂,參究向上一著,頗有所得,成為一位宗說兼通的佛門法將,所以不久就被焦山定慧寺請去任監院,受先曾師祖上智下光太老人的記,而成為一代名山方丈。因此,東老與我在俗家是近鄰,在佛門又成為可親的法眷。 我與東老第一次見面,還是民國三十年間的事。當時他以焦山當家的身份,每年必去蘇北收租,我當時在光孝寺佛學院任監學,有時也要下鄉收租。東老與雲開和尚雖然是弟兄,但他每經泰州必住光孝寺,很少去住北山寺,就是這種因緣,我們在光孝寺由見面而相熟。雖然我們在家屬鄰居,年歲差無幾,但因他是我曾師祖法子,同時他出家參學,皆在我先,所以我一直總是以長輩待他,他也以後學待我,三十一年暑假,我從上海到焦山向先曾師祖智太老人禮座,在定慧寺作客三天,承東老特別招待,迄猶難忘。 我與張少齊老居士是三十七年來臺的,因發現本省寺廟缺乏研究佛學的中文本佛書,遂在中華路購得店房一幢,成立覺世圖書文具社流通佛經,東老於三十八年春,雲遊寶島之後,駐錫北投法藏寺,可能由於語言的不通,生活不太習慣吧?所以他差不多每天都到覺世社去,我見他無事可做,因勸請他辦一份雜誌宣揚佛教,他答應了。並問名於我,我說:太虛大師晩年力倡人生佛教,希使佛教普及人間,大師不幸齎志以終,你是他的學生,應承其遺志,以弘揚佛法,基此,就定名為「人生」吧?東初法師欣然同意了。於是立即開始籌備,張少老及孫清揚居士,答應支援他的經費,我師祖南老人也應允按期寫稿,東老要我負責社務,當然我也不便推辭。外省佛徒在臺創辦的第一份佛刊,於焉誕生了。 一年以後,人刊在東老悉心經營下,由十二頁變成二十四頁,外觀固然莊麗,內容更形充實,成為當時自由中國最受人歡迎的一份佛教刊物。發行網也漸漸地擴展到東南、北亞及新大陸各地,這時東老為了可以專心寫作,藉人刊的文字般若以弘揚佛法。乃毅然決然假法藏寺掩般若關閲藏,人刊編務仍由他負責,從此,我差不多每星期,都要到北投看他一次,除了接洽人刊社務外,還替他處理一些「關外」他無法經辦的雜事,這是我跟東老往來最密的一段時期。東老做事一向很認真,因此,我也跟他學了不少做人處事的經驗。 四十二年臘月,東老三年掩關圓滿。因一時無法返回大陸,乃向陽明山管理局租得一塊公地,建立道場,定名為中華佛教文化館,一心宣揚佛教文化。這時孫清揚居士乃發心出資倡印佛教大藏經,供海內愛好佛教文化的人士閲讀研究,以延續佛陀慧命。這印藏大事,遂委請東老主持,並以中華佛教文化館名義發行。東老因邀請當時教內緇素大德。組成印藏委員會,著手進行,並敦請我師祖南老人組團作環島宣傳,勸請各地寺廟僧俗大德預約附印,正藏五十五巨冊。歷時兩年印成,得八百部。此時文化館已經落成,東老更發大心,籌印續藏,以成完璧。乃邀筆者和煮雲法師。組環島弘法團勸請預約,得五百餘部,至四十八年,續藏四十五巨冊,全部出版。於是東老更利用印藏餘款,建印藏紀念堂於文化館大殿之左側,用以儲藏藏經,並供人閲藏。東老印藏弘法的大業,至此乃告完全成就。 就在四十八年新年期間,師祖南老人決定要去臺中掩華嚴關自修,並命我以監院身份代理社務,因此,除了有必要就很少有時間去文化館。不過東老只要到臺北來,一定會到蓮社來坐坐的。有時為了討論到佛教的興革問題,常常盤桓一日半日,始行離去。東老除了熱心發揚佛教文化之外,還特別關心到佛教的興衰問題,他認為要使佛教振興,守著過去的陳規是不行的,必須以太虛大師的整理僧伽制度論為依據,再衡度時地機宜,統一僧伽的步伐,放棄個人的成見,然後按部就班循序以進,推動佛教的教育、文化及慈善三大中心工作,方有佛日重輝的一天;否則各逞己見,一盤散沙,空自嚷嚷,終難達到成功的境地。他這一番高論,不但標出了他對佛教前途的悲願,更是一語道破了目前佛教界的流弊,使我深印心底,永遠難忘。試問我們除了他所說的方針之外,還有什麼更好的妙計,能使佛教復興呢? 從那一陣子以後,東老很少到臺北來了,原來他在山上埋頭寫作,躬行實踐的在從事佛教文化工作,首先他把人生雜誌改為佛教文化季刊,標示出他的工作方向,接著他先後出版了「佛教文化之重新」、「佛法真義」、「民主世紀之佛教」、「禪學真義」等佛教論文集,更完成了三部教史巨構,那就是「中印佛教交通史」、「中日佛教交通史」以及「中國佛教近代史」,都百萬餘言,東老真不愧是一位默默耕耘的佛教文化鬬士! 佛教文化館沒有恒產,也不做經懺佛事,但東老的慈濟工作,也做得相當出色。民國四十二、三年間,臺省工商業,尚在萌芽時期,民間經濟尚甚枯竭,他念及貧苦同胞的生計艱難,常自檀香山等處募集寒衣,向國內殷實信徒勸募食米,從事冬賑及災難救濟,受惠貧民,實不知凡幾?至於佛教教育工作,也是東老所最關心的事業。他遺囑中就曾特別指出,要他的繼承人,將他的遺產提一半出來興辦佛教學院。東老雖然齎志以終,但我相信他的繼承人,必將能夠實踐他的遺志的。由此可知,東老對復興佛教,不只是一位理論家,而且是一位實行者。 他如東老的儉德,是人所週知的。嘗因節省學僧自修時之照明而遭到抱怨;東老肯培育後輩,他的徒子徒孫皆完成了高等教育,徒弟聖嚴法師更是中國和尚得到日本博士學位的第一位學者;東老的愛國情操,他曾親攜蔣中正總統所書「玄奘寺」寺額遠征印度,送與僑僧悟謙法師所建之玄奘寺,沿途經過印尼星馬泰港等地,乃至遠度新大陸,到處宣慰僑胞,傳達政府國策;東老具有持甚的護教精神,他是抗戰勝利後選出的中國佛教會常務理事。大陸淪陷前夕,他人皆各自逃生,唯有他護著中佛會的招牌,歷經艱辛間關來臺;總統蔣公崩逝後,他撰寫「蔣總統與佛教」一書,極力推崇蔣公維護佛教之功德;東老的密行修持,從他的無疾坐化,便可以證明無遺。總之,東老可說是末世僧倫的楷模,他的德行眾多,難以盡述,謹錄此數端,以表揚他的功行,亦以告夫來者。 中華民國六十七年三月二十四日寫於華嚴蓮社懺願室 象教痛失忠貞 ——敬悼李決和居士—— 李決和居士往生了,無論從那一方面來說,都是目前佛教界的一大損失!他雖不是一位什麼有赫赫之名的大人物,但他的密行,他的志節,乃至他對佛教的貢獻,在在都足以做末世佛教信徒的楷模! 我認識李居士,是在民國四十五年春天,當時星雲法師方去宜蘭成立念佛會不久,因為我很仰慕星師的宏法及開荒精神,所在一次偶然的約會中,我應邀前往宜蘭念佛會訪問,說起當時的宜蘭念佛會,真是蓽路藍縷,簡陋不堪,它寄託在一所古剎——雷音寺裡,據說該寺原先還住了一些軍隊,念佛會成立後,經李決和居士多方奔走說項,軍隊方始遷出,古寺恢復寧靜,念佛會乃能得以推進,宜蘭佛教也從此步上了新的里程。星師的弘法工作,能以順利展開,李決和居士給了他最大的助緣。 當我第一次到達雷音寺時,固然成了星師的上賓,而念佛會上一些年輕蓮友如張優理、張友良、林月嬌等一個個都對我虔誠恭敬,禮遇有加。同時也得到了李決和居士他們一家人,無比熱情的招待,使我頓時忘卻了旅途勞頓之苦,直有著如回故鄉,重逢親人的感覺。星師陪我遊覽蘭陽名勝及箣仔倫圓明古寺,並要我在念佛會上開示佛法,李決和居士做了我的臺語翻譯員,他講話時畢恭畢敬,小心翼翼的惟恐翻錯,李居士這種恭敬三寶的精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決和居士雖然是受的日本教育,但他的國學造詣卻很深邃,也就因為他腦海裡藴藏著豐富的祖國文化思想,所以他不但熱愛祖國,他更熱愛祖國的佛教,他當時雖服公職於某機關,但他一下班之後,往往先到念佛會襄理會務,研修佛學,有時他很晚才回家休息。 民國四十四年春夏之交,佛教大護法孫張清揚居士出資倡印佛教大藏經,委託中華佛教文化館東初老法師主其事,東老邀集教中緇素大德,組成印藏委員會,恭請家師祖南老人組團作環島宣傳,勸導預約,南老人乃請星雲法師贊助,宜蘭念佛會一班青年佛子,成了宣傳團的主幹,李決和居士則被請為領隊,四十多天遊行弘法,四十多人的龐大團體,李居士服務全體,任勞任怨,以他那通曉日語、臺語,又兼國語的多重方便,除熟悉各地方的風俗人情外,更加上他那謙虛有禮的誠懇態度,所以凡所到處,無問鄉村、城市,團裡團外,無不政通人和,無往不利,使大家平平安安,歡歡喜喜地,完成了一次臺灣佛教史上,最偉大的環島弘法,並及宣傳勸約佛教大藏經的神聖任務!李居士的護法精神,將與佛教大藏經同垂不朽。 民國四十五年仲夏之初,我因星雲法師之介,服務頭城念佛會,頭城雖是蘭陽地方首先接受大漢文化孕育之區,但當時仍處農業社會,民風淳樸而保守,物質文明相當落後,百姓雖有佛教信仰,但大抵神佛不分,要想在那種環境裡,對佛教有所建樹,真是困難重重。所幸我在頭城不過三月,除了念佛會日漸進展外,覺音隊、村里弘法隊,也先後成立起來,這個固然是星師的大力支援,而李決和居士的多方贊助,實在功不可沒。 記得當宜蘭佛教會第二屆改選的時候,我和九股吉祥寺的源淨和尚,同樣各得三票,我首先提出讓賢之議,而源師也就很不客氣的接過去了。李居士為此殊抱不平。他主張由我當選,要不然也要拈鬮決定。我向他說道:源師年高戒長,應該讓他,他才未再堅持。誰知選後三月未滿,源師忽告圓寂,宜蘭佛教會,勢必由候補理事中,遞補一位理事出來,並須重選理事長,李居士於這次開會之初,即到處奔走,大聲疾呼的要大家選我為理事長,結果幾乎全票通過,因此,我獲得了一次為宜蘭佛教會服務的機會。 由於佛教會的會址設在雷音寺,加上我又人生地不熟,會上雖有一位祕書,但他也跟我一樣住在頭城,因此每次開起會來,從佈置會場到供應茶水,都是李居士幫我準備,使我沒有絲毫的不便。為了聯絡會員感情,以利推行會務,乃想實際了解一下全縣各團體會員的生活情況。於是在就任理事長之後不久,我就提議理監事們,組團到各地寺廟庵堂,做一次禮貌上的訪問。這一行動,無疑的又非借重李居士不可了。當他聽到我有此一擬議時,除了舉雙手表示贊成外,並立即主動的向各地寺廟負責人透露消息,要他們屆時準備接待。其實我事前曾一再說明,此行決定不接受任何招待,但是他說如果不預先通知人家,到時候遇不到人,那不等於空跑一趟,就這樣在李居士的妥善安排下,我們很順利地完成了訪問工作。我和宜蘭佛教諸山家,也建立起了友誼基礎。之後,我們佛教會在配合政府推行各種政令方面;協助中國佛教會推行地方會務及募捐興建會所方面;配合省分會改選方面;乃至一年一度的佛誕節慶祝大會活動等重要會務,都能在非常順利而又輕鬆愉快的情況下,圓滿達成任務,這當中也有不少是拜李居士之賜。 我常常在想,我們佛教僧團中,一位齒德俱尊的老和尚,固然值得人們敬重,而一位學養俱佳的老居士,也同樣的值得人敬仰,尤其像李決和,這樣一位一生以佛教為家,以佛教事業為自己事業的老居士,更是值得我們對他尊敬了;何況李居士既鼓勵他的二女公子出家於前,成為星師門下四傑之一的慈莊法師,而他自己亦於數年前披剃出塵於後,一心虔誠,專修淨業。所以當他於念佛聲中,安詳捨報的噩耗傳來之後,教中緇素道友,莫不同聲悼惜!而我對於這樣一位知我愛我,功在象教的老友的溘然長逝,更加感到無限的悲慟!不知涕泗之何自!而今,李老居土於極樂國中,菡萏花開,親覲彌陀,證得無生法忍,成就阿鞞跋致;功圓果滿,解脫自在!但願他不違本誓,乘願再來! 道安法師的十大德行 道安法師圓寂了,這是自由中國佛教界的一個無可彌補的損失!也是教中師友們,在這幾個月中,所最感傷痛的一件事。論我和道老的友情道誼,早就該寫篇文章悼念他了。但每天都有著趕不完的公務和私事,幾乎把所有的時間全都給佔據了。因此,一直未能執筆,前幾天,讀到獅刊徵稿啟事,並限於五月底以前交卷,心想,這可無法再拖了吧!但當時又忙著籌開蓮社的第一屆信徒大會,怎麼說也無法定下心來寫東西,道老在常寂光中靈明鑑達,這次恐怕我又無法交卷了,請原諒吧!前天,在大專佛學講座結業典禮上,遇到靈根法師,聽他語氣,遲幾天交稿還可以,所以回來之後,就決定寫了。 道安法師是我最崇敬的長老之一,我們認識也差不離四分之一世紀了。第一次我和他見面,是在汐止靜修院。那次我是去看慈航菩薩,洽談假民本電臺舉行空中佈教的事。當時道安法師也在座,慈老為我們介紹了。於是我們一見如故的開始攀談起來,由於他那一席護教愛國的熱情談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久,他當選中佛會常務理事,我任中佛會秘書兼編會訊,我們開始有了同事之誼。不過當時中佛會事務簡單,而且借駐萬華龍山寺辦公,而道老又在靜修院負責佛學研究班的教務,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所以他就很少到會,我們因而也不常見面。直到慈航菩薩圓寂後,他被谁為慈航法師永久紀念會會長,兼慈航中學籌建會主委,兩個會我都被邀參加了,因此,我們接觸的機會,才漸漸多起來。我也慢慢地對他產生了進一步的認識。我覺得他有許多值得稱道、和足資後進學習的德行。 第一、道安法師為人很隨和:我們有二十多年的交往,卻從未見其與人發生過不必要的爭執,凡事他都能接受別人的意見,他雖是道地的湖南人,但我很少見他表現過「騾子」脾氣,他不搭架子,見人總是那末的和藹可親。坐席用齋,照團體相等場合,他也不會計較席次或必坐當中,到處都能表現其「毋固、毋必」的學者風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們五十一年在金門勞軍,超度「八二三」陣亡將士的法會上,他擔任了敲鉿子的工作,敲鉿子在法事當中,是一個最卑微的職位,那次同去的法師都是高僧,誰也不屑屈就該職,而道老竟無所謂地擔任了,可見道老心胸之豁達了。 第二、道安法師為人很實在:道老生平個性爽直,說一是一,說二是二,從來不用機心,不耍手段,遇到人事上有所不滿意時,每喜當面說開,而且說過就罷,決不會背後嘀咕,或老是暗圖報復!還有,祇要是他承諾過的事,一定負責到底,決不推諉,他真是一位道道地地的本色禪和子。 第三、道安法師為人很慈悲:雖然說出家人應以慈悲為本,但道老的慈悲心腸,好像是出自天性,凡是看到苦難的人,他會毫不猶豫的加以救助,而不待請求,我們佛教會每次發動捐款救災,他總是第一個響應,而且數目必不會太少,至於教友中有急難向他求援時,不管是識與不識,他總是有求必應。因此大家都知道道老是一位大慈悲者。 第四、道安法師為人很廉潔:他雖當了多年的松山寺、玄奘寺,兩次善導寺的住持,但依然一襲破衲,兩袖清風。平時除了領取他應得的一分單銀外,決不假借任何名義,多用常住一文錢。為了弘揚佛法,為了救助人家急難、苦難,或社會福利,他很慷慨地用錢。但他自己的日常生活,卻非常節儉,他房間內,除佛經法物外,別無常物,他愛穿南傳裝,類皆棉質,禪床上的蚊帳被單,多很陳舊,很少看到他換新的,待人厚,處己薄,該是道老的生活寫照。 第五、道安法師富有弘法熱情:無論甚麼地方,無論甚麼時間,無論甚麼人,祇要說是請他講經,那怕是再辛苦、再忙碌、再危險的所在,他總是會答應的,在大陸未淪陷前,他曾冒著遍地烽火到桂林、柳州、南寧、梧州等地區去講經弘法。來臺灣後,除了應各地寺廟教會請講經法外,並且經常到臺大、師大、政大、東吳、淡江、輔仁、逢甲、中興等各高等學府演講佛法,道老講經,聲音宏亮,辯才無礙,真俗圓融,被機最廣,真是建法幢於處處,破疑網於重重,誠乃當今,不可多得之弘法健將也。 第六、道安法師重視佛教教育:道老是受過新式教育,而又修過頭陀苦行的高僧。他的操持謹嚴,而他的思想維新;他認為要弘揚及復興佛教,非從教育著手不可。因此在大陸上,就曾為虛雲老和尚在南華創辦過戒律學院,在南嶽祝聖寺也辦過佛學院,且自任院長。為發展社會教育,還創辦過私立覺民高級小學,自任董事長。並籌備私立覺民大學,聘故資政趙恒惕老居士擔任董事長,惜因共黨政變未能成功。來臺後,為紀念慈航菩薩,而創辦慈航高級中學,創辦靜修院佛學研究班,被聘任東山、靈峯等佛學院院長,到處作育英才,為佛教、為社會培育了無數優秀的下一代,如慈觀、修觀、修慧等傑出尼眾法師,皆其入室弟子也。 第七、道安法師熱衷佛教文化事業:松山寺建成之後,道老首先出刊獅子吼雜誌,接任善導寺第一次住持之後,又復活了臺灣印經處,先後出版了淨土叢書、學佛手冊、念佛三要、觀音靈感錄等三十餘萬冊的佛學寶典。他自己更勤於寫作,已出版的「有二力至文集」五集、「中國大藏經翻譯刻印史」、「中國大藏經刻印史話」、「中國佛教通史」、「學佛手冊」、「某黨對宗教的迫害」,尚有未付印的「中觀史論及其哲學」等,總計百餘萬言;道老可謂是一位善用文字般若,化度眾生者矣。 第八、道安法師熱愛佛教:無論在甚麼時候,甚麼地方。一跟道老談起家常來,三句話不到,他的話鋒就轉到佛教上來了,也有講不完的復興佛教方案。而且他認為他那些「興教大綱」,每條都具有可行性,而且認為徹底實行足以挽回現前的佛教危機,例如,他主張「要有企業化的生產事業以充裕財源,從而發展佛教的弘法、慈濟和教育事業等」;「要有現代化的佛教教育,以培養弘法及住持人材,以健全僧團組織等」。其實,這倒是嶄新而又是當前佛教所必須的偉大理想,亟待有心人來把它一一付諸實現。這些理想實現的時候,也就是頹廢的中國佛教復甦的時候了。他如香港邵氏公司的「文表臣」影片要到臺灣上映,中佛會召集理監事臨時會議,商討對策,他曾大聲疾呼,並願以自焚來誓死抵制。道老熱愛佛教,護持正法的精神,於此可見一斑。 第九、道安法師熱愛國家:當民國三十八年大陸變色前夕,道老毫不猶豫率其得意門生靈根法師避難香港。四十二年投奔自由祖國,參加護國衛教的偉大行列。自被選為中佛會常務理事後,每年平均有兩次被邀往國外開會,宣揚政府國策,連絡各地僑胞感情,有時直接與共幫代表展開辯論,其精確的理論,激昂的情緒,贏得自由人士及僑胞無限同情。。民國五十七年,我曾跟他一同出席了自由越南佛教界,在西貢召開的世界佛教僧伽大會,及世界佛教服務社會大會,我們同時被選為憲章起草委員,他曾提出聲援世界被奴役國家之僧伽,使之早日獲得自由之主張,當獲該委員會列入紀錄。我五十一年倡導組團到金門勞軍,並為「八二三」砲戰三週年,舉行陣亡將士超度法會時,他第一個報名參加了,並捐助相當數目的勞軍經費。使佛教界第一次到金門勞軍盛舉,能得以順利成功,我到現在還感謝他的大力支持呢。之後,他擔任中日佛教關係促進會會長,兩次去日本訪問開會,他攜帶了上萬冊的「某黨對宗教的迫害」英、日文本,分散彼邦佛教人士,要他們認識某黨的真面目,收效至宏。他創設大專佛學講座,向在學青年介紹佛教慈悲主義,抵制無神論者的唯物思想,對國家社會,做了很多安定工作。他未能看到河山光復,遽爾示寂,使復教陣營弱了一環,殊為可惜! 道安法師一生的嘉言懿行,值得稱道的還很多很多,我這不過是舉其犖犖大者而已。其實,就連這十大德行中,一定還有不少漏列的地方,由於時間的倉促,不容多所追憶,同時也恐怕寫太多了,佔去人家寶貴的篇幅,不好意思!何況為道老寫悼念文章的師友一定很多,我遺漏了的,別人定會寫出。因此,我就簡單寫到這裡,希望道老在常寂光中,能夠原諒我的疏懶!更希望他能不捨娑婆,乘願再來! 附錄 成一法師莊嚴佛土普渡眾生 ——成一法師身兼十數職,他創辦學校、環島佈教、募款 濟貧、四處義診,甚至在佛教影片中軋上一角。他走 出佛寺,踏踏實實地為普渡眾生的理想而奉獻自己。—— 出家五十二年,成一法師已從懵懂的少年,變成了清癯的老者。但他的心卻仍像十五歲那年,因病決定剃度時,一直的篤信一句佛家名言:莊嚴佛土、成就眾生。 他目前是智光高級商工職業學校董事長、中國佛教會理事、中國藥用植物學會理事長、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副所長、華嚴專宗學院院長、臺北市華嚴蓮社住持。 他的職銜還不止這些,一共多達十餘個以上。 辦了學校、成立了佛學院,擔任了不少佛教機構的要職,但成一法師仍興致勃勃的想在桃園大溪辦一個孤兒院。 「不為什麼,只希望盡自己的力,做更多的服務,和普渡更多的眾生。」他笑著說。 這麼多年來,成一法師除了深研佛理、勤習佛經外,並曾為宣傳影印大藏經環島佈教、發動捐款救濟風災,甚至遠到金門去勞軍。由於他深諳中醫學,更時常到處義診,所以每到一處,總有一羣信徒圍著他要求治病。 現在他還忙著在中央廣播電臺,製作主持佛教節目,並常常應邀參加佛學講座和座談,偶而也應其他雜誌社邀約,寫寫「應酬文章」,題目從勸導節約拜拜到轉移社會風氣的根本辦法等兩百多篇,均已集成書冊出版。 除了專心潛修外,成一法師認為出家人,要抱著積極的入世態度,而他自己就是一個「最入世」的和尚。不但應邀為武打片「十三女尼」的十三個漂亮女明星剃頭,而且更「現身說法」的在「地藏王」一片中,扮演地藏王的大徒弟,說了幾句臺詞,吃了幾個NG,而且還被攝影棚的燈光把他熱得連單薄的袈裟都濕透了。 「不好玩!」他搖著頭說。 但如果再有片商找他拍戲呢?成一法師偏著頭認真的想了一下:「嗯!這得看是什麼樣的片子囉!」 吃了五十多年素,成一法師的身材十分清痩,穿上寬大輕軟的袈裟,使他如仙風道骨般的飄然。 為信佛而食素的出家人,大多不吃雞蛋。但牛奶就不妨可以喝了,因為牛奶是牛排出的「身外之物」,根本沒有生命,但肉可是一口也沾不得。 但平常在寺裡吃素容易,率團坐飛機出國,參加國際佛學會議就麻煩了,必須特地先關照航空公司。曾有一羣和尚要出國,即事先請飛機上準備素食——例如番茄、馬鈴薯片、沙拉等所謂的「洋素」。 卅七年從家鄉江蘇泰縣,輾轉到臺灣直到現在,成一法師拋開兄姊身陷大陸的悲痛,為宣揚佛理到處佈教,但直到最近聽聞兄姊健在,且兒孫早已成羣時,竟高興、激動的忘卻出家人應摒去七情六慾,興奮的提筆急著給他們寫信。他是個和尚,更是個性情中人。這麼多年來,成一法師不但潛自修行,還積極的忙著許多利人的「俗事」,但他認為這並無損於出家人對佛的虔敬和修為。佛欲普渡眾生,但獨坐禪院不能實現這個目的,所以他走出寺廟做社會福利事業、也不失赤子純真的做個「入世」和尚,而這也就是他在「莊嚴佛土、成就眾生」的理想和哲學了。 〔中國時報記者陳賀美〕 中國佛教會青年代表團出席世界佛教青年會議之報告 世界佛教青年友誼會國際青年領導訓練會議,於八月廿六日至卅一日,在大韓民國漢城市召開。我國佛教青年代表一行六人,由中國佛教會理事成一法師率領前往參加。謹將我團在韓行程和大會議程及結論,簡略報告於后:〔八月二十五日〕 上午十時卅分,我團搭乘國泰班機飛往漢城。當日承蒙白聖、南亭、悟明、妙然等諸位長老法師,及中國佛教會馮秘書長等,親至機場送行,謹此表達至誠的謝意。一路上大家都默念著觀音菩薩聖號,希望能藉這次機會,與各國佛教青年建立友誼,把世界佛教法輪推動起來。 下午一時四十分抵達漢城。大會負責人與華僑佛教徒多人,早在機場等著迎接,大家見面都感到非常親切。大會安排我們住宿在教育研究院的招待所裡。 晚間八時,由陳學洵居士帶領我們參拜了漢城的般若禪寺。該寺住持白岡法師,曾在臺灣受戒,並修學多年,並曾受到成一多方指導與鼓勵,故於交談之中,白岡法師一再地流露他衷心的謝忱,他並希望促進中韓佛教徒之友誼,並攜手合作。推進佛教交流。〔八月二十六日〕 上午八時半,全體代表前往東國大學貴賓室,向韓國佛教曹溪宗宗正古岩長老致敬。 大會於上午九時,假東國大學大禮堂舉行揭幕儀式。首由曹溪宗宗正古岩長老開示,再由大會主席金知見教授主持會議。來賓有韓國文化公報部聞申州榮部長、世界佛教徒友誼會韓國分會會長孫慶山長老、東國大學徐敦覺校長等多人都曾在大會上致祝賀詞。與會國家除地主國外,有中華民國、泰國、美國、比利時、印度、印尼、寮國、香港、日本、馬來西亞、尼泊爾、柬甫塞、越南、錫蘭等十七國家及地區的佛教青年代表七十餘人參加。典禮於十時半結束。全體代表即往常都飯店,接受大會主席招待午宴。 下午二時仍在大會場集會,分由各有關學位作專題演講。計有韓國李箕永教授的「領導者訓練研究」,和世界佛教徒友誼會夏威夷分會會長Mr. Sunao Miyabara的「佛教青年領導者訓練研究」,並提供具體的論題,以及聯合國人口問題協進基金會駐韓國代表Mr.George Clarkson WortH的「世界人口問題分析與研究」,及韓國國立精神病院院長,金鐘海博士的「毒品濫用遺害之分析」等。演講結束後,即驅車前往市郊七寶寺,接受世界佛教徒友誼會韓國分會會長孫慶山長老晚宴招待,用餐之間,有七寶寺兒童合唱團十二名學生演唱韓國佛教歌曲三首,燭光隱約中,以天真無邪的歌喉,唱出莊嚴優雅的佛曲,甚得各國代表之讚賞。〔八月二十七日〕 今日為小組討論,全體代表分成三組,假漢城教育研究院內之研究室分別召開。本團六人被分成三組。列中心論題有三大項目:一、如何聯合世界各國青年男女加入佛教青年會之活動?二、如何在佛教青年中拔擢並培育有才幹的青年領導者?三、人口問題。討論會中,各國代表都就自己國家目前推動佛教青年活動的情形提出報告,並對其他各國代表所提出各該國推展佛教青年活動所發出之困難,加以研究討論,同時還提出各自的理想與觀點,並互相交換意見。 對於大會所列各大中心論題,我團團長成一法師事前業已擬好一系列的中心論點,茲列舉如次: 一、每一世界佛教青年友誼會 會員國的主要城市,都應成立分會,吸收青年會員 ,充實組織。每個分會的活動經費,由各該地區所屬會員自行籌措。各地分 會所有活動計劃或項目,均應依據總會憲章,由各該分會之推行委員會策劃 施行。各地分會應設立下列機構以推行會務—— 旅遊服務組 國際貿易組 領導訓練中心 講演訓練中心 外語訓練中心 技能訓練中心 藝術教室 集體生活中心 二、關於人口問題 應加強節育衛生教育,打破重男輕女之陳舊觀念。 三、關於毒品濫用問題 應鼓勵青年參加各種自強活動,從事各種社會服務工作 ,並提倡全民體育。 為了希望在各組討論中推展我們的提議,並能獲得大會的採納,以與各國佛教青年共同合作並推動法輪。因此,在各組討論中,我們都把握機會發言,如提議、研究、討論,各組討論會除午餐外,鎭日進行,並於下午五時準時結束。 六時,大會全體代表,應邀前往三角山道詵寺晚宴,該寺山門內的石碑上,刻著「放生道場,慈悲無敵」字樣,一望而知,該寺是一所嚴謹的修持道場。該寺開山祖師青潭大師,是韓國佛教界力爭淨化佛寺的功臣。我們用餐之間,同時瞻仰青潭大師圓寂時受國葬隆典,舉國悲慟感人的紀錄影片。 晚間八時,大會招待全體代表,至國立歌劇院,欣賞韓國古典音樂與民族舞蹈。韓國服飾的特點,是鮮艷的色彩,他們的音樂及歌唱,在在都表現出強烈的民族特性。〔八月二十八日〕 會議進行到第三天,大會綜合各組討論的資料,作成結論,提出大會議決,此一結論會議,推由越南代表Tran Qrang THyan主持,大會議決之各項結論略錄如下: 一、青年領導問題 (一)如何聯合世界各國青年男女,加入佛教青年會之活動? 1.基本需要 ⑴世界佛教青年友誼會,要根據佛法制定國際性的會旗、徽章、制服、祈禱詞、會歌、課本等,以為聯繫,並顯示佛教青年友誼會會員之身份。⑵佛教青年應依年齡、職業、興趣來組合及活動。⑶利用各種方式輔導青年就學與就業。 2.方法 ⑴發揮佛教青年生活的好榜樣,以便吸引其他青年加入佛教青年友誼會。⑵對人類社會提供各種熱誠的服務。⑶成立佛教圖書館,出版國際佛教讀物。⑷佛教節目之廣播。⑸世界佛教青年友誼會,定期舉辦各種講習會,並於會後頒發國際性的正式文憑。⑹對傑出佛教青年、對會務有特殊貢獻者,給以獎金或獎狀,以資激勵。⑺與各地的世界佛教青年友誼分會交換活動節目與旅遊服務。⑻佛教教義的研究。⑼應邀請各地青年僧伽,加入佛教青年友誼會,做各種密切的聯繫。 (二)如何在佛教青年中,拔擢並培育有才幹的領導者? 1.社會服務工作的籌劃與加入。2.國家或國際性集會的參加或代表。3.與「領導學」之專家時常磋商並採用他們的意見。4.制訂每個世界佛教青年友誼會,地區分會的訓練課程。 二、人口問: (一)宣言:世界佛教青年友誼會,承認世界人口膨脹的危機,但人口問 題之控制,應該依照佛教的教義,加以合理的指導。 (二)方法: 1.根據佛法的原則,既生育之,即應負責養育之。 2.遵循各地區的文化和特殊需要制定控制方法。 3.在佛教的中道生活的原則下,佛教青年應完全加入各自國家內的家庭計劃活動。 4.打破重男輕女的陳舊觀念。 當天中午,東國大學徐敦覺校長,假韓一大飯店設宴招待大會全體代表。下午訪問漢城市政府,拜會梁澤植市長,並參觀漢城近將完成之地下鐵道工程。晚間在豐田大飯店,接受大韓民國共和黨李考祥主席的西餐晚宴招待。李主席曾致詞,他認為今日世界的真正和平,祗有依靠宗教力量,才能實現。當晚並有社會宗教司長等政府官員多人都分別致詞,期望以宗教來彌補政治之不足,並期望本會負起時代的使命。〔八月二十九日〕 今天,大會安排全體代表起程往南部各城市參觀訪問。沿著漢城至釜山之間的高速公路南下,途中只在元谷停車場,和秋風嶺停車場,下車洗手外,車子都以時速一百公里以上之速度向前馳騁。下午四時十分,抵達南韓東方海岸上的慶州佛國寺。這是一個很大很有規模也很古老的寺院,現在正由政府出資從事修復中。自佛國寺至附近山頂的石窟庵,亦正由政府出資舖設一條十公尺寬的柏油道路,工程進行中嚴禁參訪,我們一行是特准通行的貴賓。 石窟庵內供奉的主佛,是用花岡岩雕成的釋迦牟尼佛像——高約十五尺,自蓮花座起是一整塊岩石雕成。佛像周圍是一條可容兩人平行的通道,窟壁是文殊、普賢菩薩及十大弟子的浮雕,個個神采奕奕。窟頂亦由岩石砌成穹頂。佛像是融合印度的觀念、韓國的儀表雕成的,是韓國人最引以為榮的國寶之一。 全體代表在接受佛國寺住持李梵行法師招待晚餐後,即直駛慶南梁山郡,投宿通度寺。〔八月三十日〕 早餐後,由通度寺住持南植法師,帶領全體代表,參觀寺內約十五座大小不等的殿閣和舍利塔。大雄寶殿是一座無佛像的殿宇,殿的四周分別寫著「大雄寶殿」、「寂滅寶宮」、「大方廣殿」、「金剛戒壇」——每年在這裡都有傳授比丘、比丘尼及菩薩戒,今年三月間,還曾在此傳了一壇小乘戒。舍利塔是西元六世紀新羅時代,慈藏法師到我國朝五台山,祈禱四十九天,由禮文殊菩薩祈賜所得佛的舍利,供養在此。 拜辭通度寺,即往家庭計劃單元村訪問,並參觀新村運動的工作營。約十一時訪問蔚山市政府,接受蔚山市長招待午宴。下午參觀釜山的大韓石油工廠,石油化學工廠,東西石油公司。四時許,抵東業觀光飯店。七時在飯店內大禮堂,與釜山佛教居士林道友們,共敘並晩餐。〔八月三十一日〕 上午八時,赴聯合國韓戰陣亡將士公墓致敬。十時半參觀韓國第一大夾板工廠——東明夾板工廠。離開東明工廠後,即直駛返漢城的高速公路。晚間七時抵達東國大學學生活動中心,舉行閉幕典禮及惜別晚會。閉幕典禮中,世界佛教徒友誼會韓國分會會長,孫慶山長老曾致詞,他說:「希望全體代表,把這次會議的結論付諸實現。」大會結論報告,由本會毒品濫用管制常務委員會主席,馬來西亞籍代表Dr. Jan Eng Kong宣讀,並分配交代各國負責推行之工作。成一以我團團長身份,被推舉擔當「擬定青年進修祈禱詞及課程」的職務。惜別會上,有漢城佛教青年會兒童組的合唱與民族舞蹈表演。此一為期七天的大會,就在賓主歡敘聲中,宣告結束。〔九月一日〕 各國代表分途賦歸。 我團在旅韓僑胞陳學洵、畢重華等挽留之下,在漢城多待了一天,上午由陳畢兩居士陪同,參觀一所尼眾道場——普門寺,並遊覽了韓國的故皇宮,中午應宋長榮居士的麵齋招待,下午買土產紀念品,整理行囊,晚間由陳學洵、蒒榮福、周業芳、邱方宸、靳澤田、畢重華、孫德莊、趙恆元等居士,假座振成飯店聯合公宴,蒒榮福等七人,均發心皈依了三寶,成一以本團團長身份,作為他們的三皈本師。八時許,白岡法師特趕至振成飯店,為我們話別送行,並分贈紀念品,盛情殊可感。而陳學洵居士等,這次對本團之種種協助與照顧,尤令人難忘!〔九月二日〕 上午九時至我駐韓大使館向羅大使辭行,中午應陳學洵居士的午齋招待,下午二時仍乘國泰班機離韓。大會負責人睦楨培、僑領陳學洵居士等多人,均曾至機場送行。 二十年來自由中國佛教青年之活動狀況 自從中華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中共在中國大陸主政之後,我中央政府播遷臺灣,作生聚教訓中興復國之準備,由於政府在各方面勵精圖治,因此社會安定,工商發達,凡百事業,莫不欣欣向榮,而我佛教教育、文化及慈濟事業,亦隨之而順利興起,茲選擇與佛教青年有關之各項工作,分別陳述於後: 一、佛教的教育事業 (一)為培育弘法及住持人材的僧伽教育 中國佛教會隨政府遷臺,恢復會務以後,即積極推行佛教教育事業。二十餘年間,先後所扶持創設之僧伽教育機構,計有:桃園圓光寺的臺灣佛學院、臺北十普寺的三藏佛學院、臺中佛教會館的佛學研究社、新竹靈隱寺的靈隱佛學院、一同寺的女眾佛學院、福嚴佛學院、臺中寶覺寺的佛學書院、慈明佛學院、臺南開元寺的開元佛學院、竹溪寺的竹溪佛學院、高雄壽山寺的壽山佛學院、南投碧山岩的南光佛學院、苗栗法雲寺的法雲佛學院、雲林高明寺的高明佛學院、嘉義天龍寺的天龍佛學院、臺北靜修院的佛學研究班、慈航佛學院、高雄佛光山的東方佛教學院、屏東東山寺的東山佛學院、桃園元化院的中壢佛學院、陽明山法藏寺的法藏佛學院、永明寺的蓮華學佛園、北市慧日講堂的太虛佛學院、基隆靈泉寺的月眉佛學院、禪慧佛學院、竹北蓮華寺的菩提佛學院、北市臨濟寺的戒光佛學院等二十七所。 (二)為培養工商世藝人材的社會教育 二十年前,政府為普及教育,鼓勵私人興學,佛教界先進大德們,乃奮起響應、先後創辦了泰北高級中學、慈航高級中學、智光高級商工職業學校、慈明商工補習學校等四所中等學校。其餘各地所辦之小學、幼稚園及托兒所,全臺灣省及臺北市,約五十所以上。佛教人士為感到幼稚教育的重要,幼教師資更難培養,臺中市慎齋堂前堂主張月珠居士、與臺中市政府合作,創辦保育人員訓練班,專門訓練幼教師資,成績卓著,曾獲社會一致好評。 二、佛教的文化事業 我們佛教的文化事業,約有下列數種: (一)發行佛教雜諸 佛教刊物雜誌,在臺灣發行最早的是東初法師主辦的人生月刊,這份刊物,由於它是外省人到臺灣來所創辦的第一份雜誌,它對溝通國內外及本外省教胞的感情方面的貢獻最大,繼之而起的有覺生月刊、菩提樹雜誌、覺世旬刊、海潮音月刊、今日佛教月刊、臺灣佛教季刊、中國佛教月刊、慈航季刊、獅子吼月刊、慈明月刊、善光季刊、明倫月刊、慧炬月刊、大眾佛教三日刊、醒世週刊、覺苑週刊〔以上三種是普通日報之副刊,對社會大眾介紹佛教,收效甚宏〕。其他如佛教週刊、慧光、佛印、觀世音、慈聲、人文、慈光、慈濟等數種,則為小報型的不定期刊物。這廿多種刊物,對接引男女青年學佛,最具功效。 (二)印行佛教書籍 佛教最有價值的藏書,要算是各種版本不同的大藏經,在臺灣印行的佛教大藏經,有大正大藏經、卍字續藏經,和現在正在編印中的修訂中華大藏經,這是供專門研究者的大部頭書籍,為使一般人士都能閲讀到的佛教書籍,除有臺灣印經處印行各種佛經的單行本外,臺北華嚴蓮社、菩提佛堂,特成立聯合印經會,每月選印一種近代學者所著述的佛學名著,免費贈送給一般社會青年及在學青年閲讀,頗具成績;高雄壽山寺佛教文化服務處,也翻印各種佛書,廉價流通,方便讀者不少。 (三)設置佛教獎學金 為提高青年研讀佛經的,或從事佛學寫作的興趣,中國佛教會自民國四十八年起,成立國際文教獎學基金會,頒發在學大專青年佛學獎學金,使在學大專青年對佛學生起新的認識和評價。一時風氣開展,全國各大學及獨立學院和專科學校,紛紛成立佛學研究社團,發行壁報,出版刊物,定期邀請名人學者作專題演講及郊遊等一連串有意義的活動,掀起在學大專青年研治佛學的高潮。到目前為止,佛學獎學金會已有焦山智光大師獎學金、續明法師獎學金、證蓮和尚獎學金、詹煜齋獎學金、菩提獎學金、華嚴蓮社趙朱氏慈孝獎學金及密勒獎學金、中國佛教會仁王獎學金等十餘種之多,而各大專院校因此一獎學金之影響而成立的佛學研究社團,已有:臺灣大學的晨曦社、師範大學的中道社、政治大學的東方文化社、輔仁大學的大千社、交通大學的鐘鐸社、東海大學覺音社、中興大學的正覺社、東吳大學的淨智社、中國文化學院的慧智社、成功大學的東方哲學研究社、中央大學的覺聲社、淡江文理學院的正智社、花蓮師範專科學校的明道社、臺北女師專的東方學社、銘傳商專的覺音社等五十餘單位,這實在是開大專學生研究佛學之新紀元,也是我自由中國佛教青年蓮動的一大成就。 (四)佛教大專夏令營與齋戒會 佛教是注重行解相應的,在解的方面,大專青年或社會青年們,已從充沛的佛教讀物中吸取了相當豐富的知識,繼之要求的,就是實際體驗佛教的生活方式,與夫修心養性的實踐功夫,佛教團體為了適應這一個切實的需要,乃有佛教大專夏令營及齋戒會等的設立,首先成立大專夏令營的是臺中慈光圖書館,先後辦了好幾屆,其次,也是規模較大的一處,就是高雄佛光山,一共辦了五年六屆,每屆均二百人以上,再有水裡蓮因寺的齋戒會,它是以實行嚴格的頭陀生活為主,雖然容納的人數不多,最多不過三十人,但青年們倒都春歡去,至於高雄市宏法寺及六甲鄉的龍湖岩,他們也辦了一兩屆,人數雖少,成績也還不錯。總之,這種行解並重的短期集會,對青年們的身心修養,卻是有著很大的裨益的。 (五)佛教青年的慈悲服務 為貧苦病患的人們,提供無條件的支援和照顧,這是佛教青年們所樂意從事的工作。台北華嚴蓮社青年會,他們常常利用星期假日,集合校際信佛同學們,租用一兩部遊覽車,買些糖果餅乾水果,或者募集一些衣物等,到臺北近郊的各慈濟救護機構,如真光傷殘院等,去為那些傷殘兒童,或者貧苦大眾,展開熱情慰問,或陪伴那些傷殘兒童做遊戲,或餵他們飲食,並為他們換洗髒衣服,或為他們換洗創口藥布,或幫助年老病患,給水送藥舖床疊被,整理環境等等,他們可以終日為這些人們服務,而不忍離去,他們既不嫌骯髒,也不辭辛苦,充分表現了一個佛教徒的慈悲精神,例如臺灣大學、銘傳商專、海洋學院、文化學院等校院同學的服務臺北救濟院、真光傷殘院等、智光商工同學及台北華嚴蓮青年會之服務於義光育幼院、體惠育幼院等,都曾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六)結論 青年人本來是最富有同情心的,祗要是他們認為有意義的應該做的事,他們一定會不惜一切辛勞去努力完成的。社會青年如此,佛教青年尤甚。因為他們接受了以慈悲濟世為根本,普度眾生為目的佛法薫陶,他們更加會把自己生命中的光和熱發揮出來,去照亮世界,溫暖眾生的!祈望這次與會的各國佛教青年領袖們,今而後,要加強吸收青年,教育青年,愛護青年,集合青年的偉大力量,為世界人類提供慈悲的服務!讓他們給苦難的人間,帶來和平與幸福!